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44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织设备的改良,尤其与一种编织机的喂纱 咀的改良结构有关。
技术背景
在纺织行业中,现有编织机的喂纱咀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
喂纱棒r,导轮2i,、22',喂纱棒上设有两瓷眼ir, 12,,其中ir 为加纱瓷眼,12'为加氨纶丝瓷眼,此种结构的喂纱咀在双面织时,
不管上盘还是下盘加氨轮丝3时,氨纶丝3都是通过瓷眼12,进入, 工作时,当需上、下盘加氨纶丝3时,须通过调整喂纱棒上两导轮 21'、 22'的角度,才能做到加氨轮丝3不翻丝,且一般需经验丰富 的师傅才能调整好, 一般的操作工人无法做到,造成操作繁琐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
简单、操作方便的喂纱咀的改良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构,包括喂纱棒、导轮,加纱通道,及
加氨轮丝通道,所述的加氨轮丝通道为在喂纱棒右下方设置的相互垂
直的两通槽A、 B。所述的两通槽宽度为0.6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的加氨轮丝的瓷眼改为铣出两通槽A、 B,此种结构的喂纱咀上盘上加氨轮纱时通过A槽 进入,下盘加氨轮丝,氨纶丝通过B槽进入,只要喂纱咀调整好了, 不管是上盘还是下盘加氨轮丝,角度都随着固定,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参阅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
构,包括喂纱棒l、导轮2,加纱通道ll,及加氨轮丝通道12,所
述的加氨轮丝3通道为在喂纱棒右下方设置的相互垂直的两通槽 A121、 B122,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的两通槽宽度可为0.6MM。
工作时,上盘加氨纶丝3时,氨纶丝经导轮通过A处槽121进 入,氨纶丝的角度由A槽来决定,当下盘加氨纶丝时,氨纶丝经导 轮通过B处槽122进入,同样,氨纶丝的角度由B槽决定,只要喂 纱嘴调整好了,不管是上盘还是下盘加氨纶丝,角度都随着固定,操 作起来简单方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的加氨轮丝的瓷眼改 为铣出两通槽A、 B,只要喂纱咀调整好了,不管是上盘还是下盘加 氨轮丝,角度都随着固定,故加氨给丝变得很简单,连操作工均可完 成,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权利要求1、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构,包括喂纱棒、导轮,加纱通道,及加氨轮丝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氨轮丝通道为在喂纱棒右下方设置的相互垂直的两通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通槽宽度为0.6MM。
专利摘要编织机喂纱咀的改良结构,包括喂纱棒、导轮,加纱通道,及加氨轮丝通道,所述的加氨轮丝通道为在喂纱棒右下方设置的相互垂直的两通槽A、B,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的加氨轮丝的瓷眼改为铣出两通槽A、B,此种结构的喂纱咀上盘上加氨轮纱时通过A槽进入,下盘加氨轮丝,氨纶丝通过B槽进入,只要喂纱咀调整好了,不管是上盘还是下盘加氨轮丝,角度都随着固定,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文档编号D04B15/38GK201261826SQ20082014527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1日
发明者熊祖辉 申请人:熊祖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