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133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织物,特别涉及一种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



背景技术:

在重视健康、环保、时尚的现今社会,消费者对于衣着布料的舒适感与设计感的要求亦相对地提升;然而,织物业者为了因应人体穿戴方面的市场需求,无不将其重点放在能够织造出不同色彩或图形变化的织物;其中,若能将一连续线材嵌入在织造程序中的双面底纱一并织造,不但可形成更厚实或更具图样变化的双面织物,亦可在该双面织物的膨松性方面、或形状维持性方面有更佳突出的优异表现,所以非常适合将其用来缝制为人体外衣、鞋面或手提包等等的日常生活消费用品。目前,有关于横编机(flatbedknittingmachine)嵌入一连续线材的技术虽已经存在,但由于现有技术皆必须依靠织针将所要嵌入的连续线材以钩纱的动作方式加以实施;因此,当所要嵌入的连续线材长度超出1英寸时,因为喂纱嘴在喂入该连续线材时势必产生一定的倾角,故常会令织针在钩纱时发生无法钩到该连续线材的情况,因而较容易产出不良的织造品;也就是说,该现有技术在嵌入该连续线材时目前仍无法超过1英寸的长度,所以此项技术织所造出的织物,其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所述的横编机,皆是指具有前针床(frontneedlebed)与后针床(rearneedlebed)的机种,在织造时不但可单独使用其中一针床进行织造来形成单面织物,亦或可同时使用前/后针床交互织造来形成双面织物。

基于改善上述问题,于是有了另一项现有技术的出现,请参阅公告号tw444075的“嵌花织物编织方法及嵌花织物”发明专利(美国同案公开号us6151922a、日本同案公开号jp3523501b2),该现有技术揭露了一种嵌花(等同前述“嵌入连续线材”一词)织物编织方法,编织方法所使用的横编机是具有左右伸延、且夹着针槽口对向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又前述一对的针床分别 具有多个织针,且可于前述针床间进行纱环移圈,再者,针床之一或二者可向左右横移,另外,进行由底编部(等同前述“底纱”一词)及嵌花纱(等同前述“连续线材”一词)所构成的嵌花织物的编织;其特征在于包含下面的步骤:编织底编部的步骤;借由分量增圈编织将第1针床上的织针上所钩止的底编部的纱环止于对向的第2针床的织针上以形成嵌花纱保持用纱环,借此将纱环止于前后两针床的织针上的步骤;跨挂嵌花纱至第1、第2针床的织针上所钩止的纱环上的步骤;使第2针床的织针上所钩止的嵌花纱保持用纱环移圈至第1针床的织针而与底编部的纱环叠合的步骤;以及喂纱给第1针床的织针以形成下一织段的纱环的步骤。该现有技术的还另外揭露一种嵌花织物,该嵌花织物是借由上述的方法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于底编部是使用弹性纱,做为嵌花纱是使用非弹性纱,且编织时是使得弹性纱处于伸张状态下进行编织,以形成绒毛状的嵌花纱。然而,我们由该现有技术可清楚看出,所述嵌花纱使用非弹性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嵌花织物的最终形状,所以待该现有技术的织造程序完全结束后,才可让使用弹性纱的底编部回缩并形成绒毛状。由此可知,该现有技术的编织方法,主要是利用横编机其中一针床的织针来进行织造底纱,而另一针床的织针来进行纱环移圈,移圈后的纱环方可保持该嵌花纱的位置;也就是说,此编织方法所织造出的嵌花织物必定是单面织物,确实无法以此编织方法织造出双面织物;再者,该现有技术所述的嵌花纱亦无法在预设编织区段内形成堆叠,确实难以符合目前与未来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与受限问题,皆急待相关业者尽快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也就是说,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除了是要在双面织物正常钩纱成环的织造程序中可嵌入一连续线材之外,还令该连续线材可在预设编织区段内形成堆叠,以织造出如同立体浮雕且具有不同厚薄度的双面织物,可有效地因应消费市场的需求。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所述双面织物是利用至少一面纱提供予一具有一前针床、一后针床与一压纱床的横编机所织造,其中该前针床设置有多个前织针,该后针床则与多个 该前织针交错对应处设置有多个后织针,而该压纱床是设于该前针床或后针床上方,且该压纱床分别于对应多个该前织针与多个该后织针的间隙处交互设置有右向织造压料片与左向织造压料片,其中该双面织物还于至少一预设编织区段内嵌入至少一经由多个该右向织造压料片及多个该左向织造压料片所压入该预设编织区段内而弯折形成堆叠的连续线材。

更进一步地,所述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中该连续线材是由该前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前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

更进一步地,所述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中该连续线材是由该前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后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

更进一步地,所述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中该连续线材是由该后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后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

更进一步地,所述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中该连续线材是由该后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前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

更进一步地,所述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中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中被至少二前织针与至少一后织针钩取该面纱而形成的前针环与后针环所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中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中被至少一前织针与至少二后织针钩取该面纱而形成的前针环与后针环所构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实质所达成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本发明可在该双面织物内嵌有该连续线材,故可令该双面织物产生较佳的厚度与膨松效果;二、同时,本发明可依据操作者设定在预设编织区段内将该连续线材嵌入,故可织造出如同立体浮雕且具有不同厚薄度的双面织物,有效地因应消费市场的需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x-x的剖视方向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的部分织造程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符号p的详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部分织造程序图。

图7为本发明图6中符号q的详图。

图8为本发明图6中符号r的详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部分织造程序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中符号s的详图。

图12为本发明图10中符号t的详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图13的部分织造程序图。

图15为本发明图14中符号u的详图。

图16为本发明图14中符号w的详图。

其中,附图标记:

a~e前织针

a~f后织针

aa、bb、cc、dd、ee右向织造压料片

ef、de、cd、bc、ab左向织造压料片

3b、3c、3d前针环

3c、3d后针环

10喂纱嘴

20面纱

30机头动作方向

100连续线材

3编织程序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所述的横编机(flatbedknittingmachine),主要是使用“(日本)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制造且早已在市场上公开的(型号:svr093sp)机种,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仅使用在此机种,由于上述横编机已为公开技术,而且是熟悉该项技术领域者所能理解,因此本文仅以简化方式提及该横编机的结构,故不再加以标示符号予以详述;该横编机至少具有一前针床、一后针床、压纱床(looppresserbed)、一设于该前针床、该后针床与该压纱床上方的机头(carriage),以及多个设于该前针床、该后针床与该压纱床之间的喂纱嘴(yarnfeeder),其中该前针床设置有多个前织针,该后针床则与多个该前织针交错对应处设置有多个后织针,而该压纱床是设于该前针床或后针床上方,且该压纱床分别于对应多个该前织针与多个该后织针的间隙处交互设置有右向织造压料片与左向织造压料片。有关本发明一种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其较佳实施例及详细技术内容,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先请同时参阅图1~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平面示意图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x-x剖视方向平面示意图;由各图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于预设编织区段内堆叠有连续线材的双面织物,是利用一面纱20提供予上述横编机所织造,其中该前针床设置有多个前织针a~e,该后针床则与多个该前织针a~e交错对应处设置有多个后织针a~f,而该压纱床是设于该前针床或后针床上方,且该压纱床分别于对应多个该前织针a~e与多个该后织针a~f的间隙处交互设置有右向织造压料片aa、bb、cc、dd、ee与左向织造压料片ef、de、cd、bc、ab,其中该双面织物是于一预设编织区段内(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3中被该前织针b、c、d与该后织针c、d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所构成)嵌入至少一经由多个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cc、dd及多个该左向织造压料片de、cd、bc所压入一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而弯折形成堆叠的连续线材10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该连续线材100可由该前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前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该连续线材100或可由该前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后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同理, 该连续线材100或可由该后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后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亦或该连续线材100由该后针床向该双面织物方向被牵引喂入,另朝该前针床方向而被牵引脱离出该双面织物。为了能更清楚说明本发明,故再请配合参阅图3与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序图与符号p的详图;当本发明所述的横编机开始如图3中织造程序1所示的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开始进行织造时,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而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右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3的织造程序2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3的织造程序3所示,此时操作者已设定如图1所示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欲嵌入一连续线材100,由于图3中织造程序简图p为图4的简化表示,故再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故此时会先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再令一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a与b之间牵引喂入,并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cc、dd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e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3-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左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de、cd、bc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当该左向织造压料片de、cd、bc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右向织造压料片dd、cc、bb前则会依序将该右向织造压料片dd、cc、bb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b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3-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如图2的x-x剖视方向的平面示意图所示,亦等于是 直至达到操作者所预设的次数如织造程序3-n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可容纳该连续线材100的空间有限,故上述n的值可视该连续线材100的粗细而定;再请参阅图3所示,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织造程序4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3的织造程序5所示;最终,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3的织造程序6所示。

另外,再请配合参阅图5~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序图,以及本发明第二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序图中符号q与符号r的详图;当本发明所述的横编机开始如图6中织造程序1所示的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开始进行织造时,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而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右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6的织造程序2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6的织造程序3所示,此时操作者已设定如图5所示一预设编织区段(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3中被该前织针a、b与该后织针b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3a、后针环3b与前针环3b所构成)欲嵌入一连续线材100,由于图6中织造程序简图q为图7的简化表示,故再请先配合参阅图7所示,故此时会先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再令一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a之前牵引喂入,并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aa、bb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内,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c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3-1-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左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bc、ab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内,当该左向织造压料 片bc、ab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aa前则会依序将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aa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a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3-1-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亦等于是直至达到操作者所预设的次数如织造程序3-1-n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由于操作者还设定有如图5所示的另一预设编织区段(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3中被该前织针d、e与该后织针e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3d、后针环3e与前针环3e所构成)欲嵌入该连续线材100,由于图6中织造程序简图r为图8的简化表示,故再请先配合参阅图8所示,故此时仍维持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再令该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c与d之间牵引喂入,并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d、后针环3e、前针环3e)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dd、ee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d、后针环3e、前针环3e)内,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f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3-2-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左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ef、de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d、后针环3e、前针环3e)内,当该左向织造压料片ef、de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右向织造压料片ee、dd前则会依序将该右向织造压料片ee、dd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d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3-2-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d、后针环3e、前针环3e)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亦等于是直至达到操作者所预设的次数如织造程序3-2-n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接着,再请参阅图6所示,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织造程序4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 20钩纱成环如图6的织造程序5所示;最终,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6的织造程序6所示。

再请配合参阅图9与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序图,以及本发明第三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序图中符号s与符号t的详图;当本发明所述的横编机开始如图10中织造程序1所示的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开始进行织造时,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而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右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0的织造程序2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0的织造程序3所示,此时操作者已设定如图9所示一预设编织区段(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3中被该前织针a、b与该后织针b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3a、后针环3b与前针环3b所构成)欲嵌入一连续线材100,由于图10中织造程序简图s为图11的简化表示,故再请先配合参阅图11所示,故此时会先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再令一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a之前牵引喂入,并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aa、bb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内,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c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3-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左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bc、ab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内,当该左向织造压料片bc、ab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aa前则会依序将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aa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a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3-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a、后针环3b、前针环3b)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亦等于是直至达到操作者所预设的次数如织造程序3-n 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接着,再请参阅图10所示,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织造程序4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0的织造程序5所示;此时由于操作者还设定有如图9所示的另一预设编织区段(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5中被该前织针d、e与该后织针e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5d、后针环5e与前针环5e所构成)欲嵌入该连续线材100,由于图10中织造程序简图t为图12的简化表示,故再请先配合参阅图12所示,故此时会另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再令该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c与d之间牵引喂入,并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5d、后针环5e、前针环5e)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dd、ee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5d、后针环5e、前针环5e)内,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f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5-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左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ef、de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5d、后针环5e、前针环5e)内,当该左向织造压料片ef、de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右向织造压料片ee、dd前则会依序将该右向织造压料片ee、dd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d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5-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5d、后针环5e、前针环5e)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亦等于是直至达到操作者所预设的次数如织造程序5-n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接着,再请参阅图10所示,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0的织造程序6所示;最终,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0的织造程序7所示。

再请配合参阅图13与图16所示,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 序图,以及本发明第四佳实施例的部分织造程序图中符号u与符号w的详图;当本发明所述的横编机开始如图14中织造程序1所示的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开始进行织造时,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而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右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4的织造程序2所示;另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4的织造程序3所示,此时操作者已设定如图13所示一预设编织区段(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3中被该前织针b、c、d与该后织针c、d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所构成)欲嵌入一连续线材100,由于图14中织造程序简图u为图15的简化表示,故再请配合参阅图15所示,故此时会先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再令一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a与b之间牵引喂入,并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cc、dd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e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3-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左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de、cd、bc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当该左向织造压料片de、cd、bc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右向织造压料片dd、cc、bb前则会依序将该右向织造压料片dd、cc、bb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b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3-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3b、后针环3c、前针环3c、后针环3d、与前针环3d)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如织造程序3-n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再请参阅图14所示,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织造程序4所示;另当 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4的织造程序5所示;接着,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再次向右开始进行织造后,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4的织造程序6所示;此时由于操作者还设定有如图13所示的另一预设编织区段(该预设编织区段是在同一编织程序6中被该前织针b、c、d与该后织针c、d钩取该面纱20而形成的前针环6b、后针环6c、前针环6c、后针环6d、与前针环6d所构成)欲嵌入一连续线材100,由于图14中织造程序简图w为图16的简化表示,故再请配合参阅图16所示,故此时会另控制该前织针a~e与该后织针a~f皆停止织造的动作,令该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自该前针床的该前织针d与e之间牵引喂入,再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左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左向织造压料片de、cd、bc依序再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6b、后针环6c、前针环6c、后针环6d、与前针环6d)内,当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b时则停止向左牵引如织造程序6-1所示,接着该喂纱嘴10则转而将该连续线材100向右牵引而令该连续线材100产生弯折,再令该喂纱嘴10将该连续线材100在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6b、后针环6c、前针环6c、后针环6d、与前针环6d)的上方由左向右牵引,令该机头动作方向30向右跟着该喂纱嘴10动作方向移动,并控制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cc、dd依序将该连续线材100下压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6b、后针环6c、前针环6c、后针环6d、与前针环6d)内,当该右向织造压料片bb、cc、dd依序下压时,在依序要经过该左向织造压料片bc、cd、de前则会依序将该左向织造压料片bc、cd、de上提而离开该连续线材100,而令该喂纱嘴10在移至该后织针e时则停止向右牵引如织造程序6-2所示,同理,该喂纱嘴10接着还可如上所述地将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左右来回牵引,并令该连续线材100不断地被下压堆叠至该预设编织区段(前针环6b、后针环6c、前针环6c、后针环6d、与前针环6d)内,直至达到所需的堆叠数量如织造程序6-n所示(其中,n为大于2的默认值);最终再请参阅图14所示,当该机头动作方向30接着向左进行织造后,该后织针f~a与该前织针e~a则依序将该面纱20钩纱成环如图14的织造程序7所示。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 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