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72492阅读:928来源:国知局
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例如使用以双针式横筒形为代表的双线锁缝缝纫机对如t恤或内衣等那种先将前后身布料缝合来加工成环状所得的圆状物面料进行用于防止端部开线的端部线迹缝制等包含圆状物面料在内的面料的缝制方法及用于该缝制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特别涉及一种在缝制后被切断的弯针线的端部分的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以使用双针式双线锁缝缝纫机进行圆状物面料的端部线迹缝制为例来进行说明,将圆状物面料的缝制部分(将端缘部向面料的背面侧折返而重合的重合面料部分)沿着针板的上表面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给送的同时,通过在与缝制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机针的上下移动而在针板下形成多个机针线环,并且通过在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抓取上述多个机针线环,利用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该抓取的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圆状物面料的缝制部分(重合面料部分)的整周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

如图24(a)、图24(b)所示,上述的用于形成双线锁缝线迹的双针式双线锁缝缝纫机具备:左右两个机针1a、1b,其以保持左右机针线nta、ntb(参照图25)相对于针板2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在与缝制行进方向h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弯针3,其能够保持弯针线lt(参照图25)在与上述机针1a、1b的上下往复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抓取上述机针1a、1b在针板2下形成的机针线环nta’、ntb’(参照图25);以及切线装置4,其能够在靠近上述针板2和弯针3的朝左前方的前进位置p1与比该前进位置p1靠右后方的退避位置p2之间进行往复驱动移动,在规定的缝制动作结束后、也就是说缝制结束时从上述退避位置p2移动到上述前进位置p1来执行切断作用,通过用上述弯针3所保持的弯针线lt对上述机针线环nta’、ntb’进行绕环,在缝制面料w上形成规定长度的双线锁缝线迹a。

上述切线装置4用于在缝制面料w上形成规定长度的双线锁缝线迹a的缝制结束时,将突出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机针线部nta1、ntb1及弯针线部lt1切断,该切线装置4包括:可动切刀5;固定切刀6;板簧制的弯针线夹持部件7,其配置在上述可动切刀5的下部,与上述可动切刀5之间弹性地夹持保持被切断的弯针线部lt的端部;以及线夹持辅助弹簧8,其用于调整该弯针线夹持部件7的夹持保持力。而且,还具备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其使由上述可动切刀5、固定切刀6、弯针线夹持部件7和线夹持辅助弹簧8构成的切线装置4在上述退避位置p2与上述前进位置p1之间进行往复驱动移动,并且在切线装置4移动到上述前进位置p1之后仅使可动切刀5在靠落针位置的一侧的外部位置(前进位置)与靠落针位置的另一侧的外部位置之间进行往复驱动移动。

另外,上述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的结构与后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往复驱动移动机构的结构相同,因此将对应的结构部件标注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要说明的往复驱动移动机构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有上述基本结构的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切线装置4如图24(a)、(b)所示,在可动切刀5前端的侧缘部形成有弯针线抓取部10,该弯针线抓取部10在该可动切刀5从靠上述落针位置的另一侧的外部位置朝向靠一侧的外部位置进行向后驱动移动时,将突出到上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弯针线部lt1钩住而抓取,并且在上述可动切刀5的比该弯针线抓取部10靠基端的侧缘部形成有机针线抓取部11,该机针线抓取部11在该可动切刀5从靠上述落针位置的另一侧的外部位置朝向靠一侧的外部位置进行向后驱动移动时,将突出到上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依次钩住而抓取(例如参照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公报的实公平6-32072号公报)。

下面,对由上述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切线装置4进行的切线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5(a)所示,在缝制结束时切线装置4移动到靠落针位置的一侧的外部位置即上述前进位置p1之后,如图25(b)所示,仅可动切刀5从上述前进位置p1朝向靠落针位置的另一侧的外部位置沿着箭头x方向进行向前驱动移动。如图25(c)所示,通过该向前驱动移动使可动切刀5前端侧的弯针线抓取部10越过挂在弯针3的前端附近与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之间的弯针线部lt之后,立即使可动切刀5的移动方向反向,从而弯针线部lt1被上述弯针线抓取部10钩住而抓取。接着,如图25(d)所示,可动切刀5从靠上述落针位置的另一侧的外部位置朝向上述前进位置p1沿着箭头y方向进行向后驱动移动,在该向后驱动移动时突出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被机针线抓取部11钩住而抓取。然后,如图25(e)所示,通过可动切刀5进一步沿着箭头y方向进行向后驱动移动,被上述机针线抓取部11抓取的机针线部nta1、ntb1以及被弯针线抓取部10抓取的弯针线部lt1因各抓取部11、10与固定切刀6的滑动接触而被切断。然后,如图25(f)所示,机针1a、1b向针板2的上方移动,并且由弯针3保持的弯针线lt1的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被弹性地夹持保持在可动切刀5与弯针线夹持部件7之间,以用于下次缝制。然后,在下一次缝制开始时,随着面料向缝制行进方向h移动,将被弹性地夹持保持在可动切刀5与弯针线夹持部件7之间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从可动切刀5与弯针线夹持部件7之间自然而然地抽出(夹持保持被解除)。



技术实现要素: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中,切线装置4将机针线部nta1、ntb1及弯针线部lt1切断的位置是不会落入机针1a、1b的上下往复运动路径内的远离落针位置的位置,由于比右机针1b更靠右侧外部位置,所以切断后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及弯针线部lt1的切断端部分lt2成为具有规定长度的残线。尤其是,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远离落针位置而在比右机针1b更靠右侧的外部位置处被弹性地夹持保持在可动切刀5与弯针线夹持部件7之间,因此在缝制下一面料部分时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不构成缝制开始部位的双线锁缝线迹a的一部分,而是如图26所示那样向线迹a的外侧较长地呈须状地伸出,从而产生会造成缝制品的美观性及品质下降的完成状况不良。

尤其是,在弯针线是将多个极细丝集束而成的那种线的情况下,在被切线装置切断时,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会纰成多个极细丝,该纰开的多个丝在线迹的外侧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伸出或者从面料表面上立起,使美观性变得很差,容易产生更进一步的完成状况不良。

为了消除这样的完成状况不良,以往在缝制结束后,缝制作业员会使用例如手剪等实施手工作业,对从缝制面料w的线迹伸出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进行切断处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当一个缝制物的缝制结束时为了切断线都需要进行麻烦的手工作业,不仅相应地导致缝制作业效率下降,还产生下述问题:对缝制作业员而言增加了作业负担,并且妨碍缝制作业员的手的自由度而使面料的操作性变差,进而使用手剪等容易损伤缝制面料。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即使在缝制结束时不进行使用手剪等切断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这样的会导致缝制作业效率下降、作业负担增加、面料的操作性变差、面料损伤等麻烦的手工作业,也能够与线的种类无关地将弯针线切断端部分的残留长度抑制得很短,从而不会使美观性变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其将面料沿着针板的上表面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给送的同时,通过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机针的上下移动而在上述针板下形成多个机针线环,并且通过在上述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上述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抓取上述多个机针线环,用上述弯针保持的弯针线对该抓取的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上述面料上形成多针的双线锁缝的线迹,上述面料的缝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位于大致前进端时,使由配置在上述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的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上述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自由状态;第二步骤,使上述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朝向上述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来转移;第三步骤,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进行保持;第四步骤,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将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连结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各自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内的设定位置,并且保持为从该被引导到的设定位置起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以及第五步骤,在上述第四步骤之后的上述机针及弯针的旋转动作中的、从上述机针位于上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位于前进端附近的位置至上述机针位于下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期间的旋转动作范围内的设定动作位置处,解除对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在第五步骤以后,使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地进行规定的缝制。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其将圆状物面料的端缘部向面料的背面侧折返而重合的重合面料部分沿着针板的上表面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给送的同时,通过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机针的上下移动而在上述针板下形成多个机针线环,并且通过在上述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上述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抓取上述多个机针线环,用上述弯针保持的弯针线对该抓取的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上述圆状物面料的重合面料部分的整周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上述面料的缝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位于大致前进端时,使由配置在上述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的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上述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自由状态;第二步骤,使上述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朝向上述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来转移;第三步骤,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进行保持;第四步骤,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将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连结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各自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内的设定位置,并且保持为从该被引导到的设定位置起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以及第五步骤,在上述第四步骤之后的上述机针及弯针的旋转动作中的、从上述机针位于上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位于前进端附近的位置至上述机针位于下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期间的旋转动作范围内的设定动作位置处,解除对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在第五步骤以后,使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地进行规定的缝制。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双线锁缝缝纫机,其具备:针板,其用于放置面料并且对该面料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的给送进行导向;多个机针,其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保持机针线而上下移动;弯针,其保持弯针线,在上述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上述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抓取由上述机针形成在针板下的多个机针线环;以及切线装置,其配置在上述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用于切断缝制后的弯针线及机针线,其中,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通过上述弯针的前进动作抓取的上述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上述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上述双线锁缝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转移单元,其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位于大致前进端时,使由上述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上述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成为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朝向上述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来转移;弯针线保持单元,其能够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进行保持,并能够解除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弯针线保持部件,其包括:弯针线引导部,其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将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连结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各自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内的设定位置;以及弯针线保持槽部,其保持被该引导部引导到设定位置的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穿过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以及控制单元,其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由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保持的状态下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动作,在从上述机针位于上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位于前进端附近的位置至上述机针位于下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期间的旋转动作范围内的设定动作位置处,解除由上述弯针线保持单元进行的保持,在上述控制单元的控制动作后,使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地对下一面料进行规定的缝制。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的双线锁缝缝纫机,其具备:针板,其用于放置将圆状物面料的端缘部向面料的背面侧折返而重合的重合面料部分,并且对该重合面料部分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的给送进行导向;多个机针,其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保持机针线而上下移动;弯针,其保持弯针线,在上述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上述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抓取由上述机针形成在针板下的多个机针线环;以及切线装置,其配置在上述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用于切断缝制后的弯针线及机针线,其中,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通过上述弯针的前进动作抓取的上述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上述圆状物面料的重合面料部分的整周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上述圆状物面料缝制用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转移单元,其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位于大致前进端时,使被上述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上述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成为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朝向上述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来转移;弯针线保持单元,其能够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进行保持,并能够解除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弯针线保持部件,其包括:弯针线引导部,其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将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连结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各自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内的设定位置;以及弯针线保持槽部,其保持被该引导部引导到设定位置的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穿过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以及控制单元,其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由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保持的状态下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动作,在从上述机针位于上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位于前进端附近的位置至上述机针位于下止点附近且上述弯针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期间的旋转动作范围内的设定动作位置处,解除由上述弯针线保持单元进行的保持,在上述控制单元的控制动作后,使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地对下一面料进行规定的缝制。

此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其将面料沿着针板的上表面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给送的同时,通过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机针的上下移动而在上述针板下形成多个机针线环,并且通过在上述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上述缝制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的弯针的前进来抓取上述多个机针线环,用上述弯针保持的弯针线对该抓取的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上述面料上形成多针的双线锁缝的线迹,上述面料的缝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位于大致前进端时,使由配置在上述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的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上述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自由状态;第二步骤,使上述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朝向上述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来转移;第三步骤,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进行保持;第四步骤,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之后,将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间的位置,并且保持为从该被引导到的位置起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以及第五步骤,在上述第四步骤之后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动作后,解除对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在下一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伴随第五步骤,进行将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缝入到双线锁缝线迹中的处理。

此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的双线锁缝缝纫机,其具备:针板,其用于放置面料并且对该面料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的给送进行导向;多个机针,其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保持机针线而上下移动;弯针,其保持弯针线,在上述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之间能够沿着与上述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进行进退动作,在前进动作时抓取由上述机针形成在针板下的多个机针线环;以及切线装置,其配置在上述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用于切断缝制后的弯针线及机针线,其中,用该弯针所保持的弯针线对通过上述弯针的前进动作抓取的上述多个机针线环进行绕环,由此在上述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上述双线锁缝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转移单元,其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位于大致前进端时,使被上述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上述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成为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成为朝向上述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来转移;弯针线保持单元,其能够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进行保持,并能够解除对被转移到上述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弯针线保持部件,其包括:弯针线引导部,其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将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间的位置;以及弯针线保持槽部,其保持被该引导部引导到上述位置的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穿过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以及控制单元,其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由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保持的状态下使上述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动作之后,解除由上述弯针线保持单元进行的保持,在下一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伴随上述控制单元的控制动作,进行将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缝入到形成在下一面料上的双线锁缝线迹中的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具有如上特征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四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使在规定的缝制动作后(缝制结束后)在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靠落针位置的左侧的外部位置)被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成为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以朝向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转移,并且使该转移后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保持在转移位置,接着使用于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的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能够将前端部被保持的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连结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各自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内的设定位置,在该引导位置将弯针线的中途部分保持为阻止其向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的方向穿过移动的状态,在接下来的上述机针及弯针的旋转动作中的、机针从上止点附近到达下止点附近的位置并且弯针从前进端附近的位置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的期间的旋转动作范围内的设定动作位置处,解除对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然后使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地对下一面料进行规定的缝制,通过在对下一面料进行缝制动作之前的阶段解除对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能够尽可能地缩短该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长度、即弯针线的残线。此外,通过使该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从上述引导保持位置依次向缝制行进方向穿过移动,能够使弯针线端留在规定的缝制动作时连结由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形成的左右机针线部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中为最大的连结左右机针线部的外侧间而成的范围内、也就是说通过接下来的缝制动作而形成的线迹的大致宽度内的位置。由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被切线装置切断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残留长度,并且使其线端留在线迹的大致宽度内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那种因切断而纰成多个极细丝的弯针线作为弯针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包含多个纰开的极细丝在内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向线迹的外侧大幅伸出或从面料表面上立起而导致美观性变差以及完成状况不良。

此外,根据具有如上特征的本发明的第五及第六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及双线锁缝缝纫机,使在规定的缝制动作后(缝制结束后)在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另一侧部(靠落针位置的左侧的外部位置)被切线装置切断而连结在弯针前端部的线孔上成为自由状态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以朝向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姿态转移,并且使该转移后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保持在转移位置,接着使用于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的机针及弯针进行旋转至少半周的动作,由此能够将前端部被保持的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引导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间的位置,在该引导位置将弯针线的中途部分保持为阻止其向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的方向穿过移动的状态,在接下来的上述机针及弯针的旋转动作后解除对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在下一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由此能够使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整体从上述两端机针间的引导保持位置依次向缝制行进方向穿过移动。由此,即使弯针线被切线装置切断成规定长度状态,也能够对该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进行在下一面料的缝制动作时将其引导到双线锁缝线迹的形成部位并可靠地缝入到线迹中的处理,由此能够抑制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靠前端的部分向线迹的外侧呈须状地伸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六方面,在缝制结束后或下一面料的缝制开始前,缝制作业员不需要进行使用例如手剪等将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缩短的切断处理这种麻烦且费时费力的手工作业,相应地能够提高缝制作业效率,能够减轻缝制作业员的作业负担,并且由于缝制作业员的手的自由度增加,所以面料的操作性也得到改善,还能够提高缝制的完成状况,此外,不会因手剪等而损伤缝制面料,因此起到提高缝制品的美观性及品质的效果。

尤其是,如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及第四方面那样,在将圆状物面料作为缝制对象进行端部线迹缝制的情况下,缝制开始部分和缝制结束部分稍稍进行重叠缝制,此时,将从缝制开始部分的线迹向外侧呈须状伸出的前一缝制后的规定长度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引导到连结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各自的附近部间而成的范围内的设定位置进行保持,并使其从该引导保持位置依次向缝制行进方向穿过移动,由此使该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为较短的长度并且进行使其线端留在线迹的大致宽度内的处理,因此不需要在缝制中途一旦缝制动作中断时必须使用手剪等将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缩短切断之后才能重新开始缝制动作进行重叠缝制这样的麻烦且费时费力的作业,能够将包含缝制结束部分的重叠缝制在内的圆状物面料整周的端部线迹缝制一气地连续进行,消除用于处理残线的时间损失,因此能够很高效率地进行圆状物面料的端部线迹缝制作业。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五步骤以后的使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而进行的规定的缝制中,缝制开始部分的面料给送量设定得比通常缝制时的面料给送量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使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保持自由状态地进行规定的缝制时的面料给送量小于通常时的面料给送量,因此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前端在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间位于复杂缠绕的形态的线迹中,能够抑制残线端向机针线部的左右伸出,进一步提高美观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涉及的面料的缝制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四步骤中,上述前端部附近被保持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被引导到上述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间的位置,并且保持为从该被引导到的位置起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的移动除了缝制行进方向以外均被阻止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弯针线的中途部分随着解除对该弯针线的前端部附近的保持而依次向缝制行进方向穿过移动的位置位于并列方向的两端机针间,所以能够进行可靠地将较短的弯针线的线端留在通过接下来的缝制动作而形成的线迹的宽度内的位置,从而几乎不会向线迹的外侧伸出的处理。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及第四方面涉及的双线锁缝缝纫机中,上述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的转移单元是空气喷射喷嘴,在该空气喷射喷嘴与上述弯针线保持单元之间设置有弯针线导向部件,该弯针线导向部件具有将被从上述空气喷射喷嘴喷射的空气吹起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矫正成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呈大致水平的姿态而穿过的通路。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被从上述喷嘴喷射的空气吹起,所以能够与线的种类无关地使其可靠地向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转移,并且由于将空气喷射喷嘴设置在固定位置即可,而不需要可动部,因此结构简单且所需空间也较小,适于设置在缝纫机底座内部。此外,通过引导被空气吹起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使其穿过弯针线导向部件的通路,能够可靠地将容易摇摆的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按规定的那样矫正成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的水平姿态。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及第四方面涉及的双线锁缝缝纫机,可以是适用于圆状物面料端部的端部线迹缝制的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也可以是双针式平底座型双线锁缝缝纫机。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的双线锁缝缝纫机中,优选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的弯针线引导部包括倾斜边缘,该倾斜边缘的上述弯针的前进端侧的位置为最高或最低,朝向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的入口其位置逐渐降低或升高,将上述弯针线的中途部分在与该倾斜边缘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引导到上述两端机针间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使随着弯针的后退移动而被拉伸的弯针线的中途部分与上述弯针线导向部件的倾斜边缘滑动接触,由此能够无误且可靠地将该中途部分引导到两端机针间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整体中的缝纫机底座部的上表面部分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将该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的缝纫机机臂部切除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表示该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后退到退避位置的状态,(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沿着图3(a)的iii-iii线的纵剖视图。

图4表示该切线装置前进到前进位置而可动切刀被向前驱动移动到最左侧的状态,(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沿着图4(a)的iv-iv线的纵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该切线装置中的往复驱动移动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缝制面料背面观察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从缝制面料背面观察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构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8是从缝制面料背面观察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构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9从缝制面料背面观察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构的又一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缝制方法即圆状物面料的端部线迹缝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一缝制方法的第一步骤的状态、即在缝制结束后刚刚完成切线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缝制方法的第二步骤的状态、即使弯针线切断端部分向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转移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缝制方法的第三步骤的状态、即将转移至弯针的缝制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的前端端部附近夹持保持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4表示与图13相同的第三步骤的状态,(a)是从缝制行进方向观察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b)是图14(a)的v-v线向视图。

图15表示第一缝制方法的第四步骤的状态、即弯针线切断端部分的中途部分被引导到左右机针间的状态,(a)是从缝制行进方向观察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b)是图15(a)的vi-vi线向视图。

图16表示在第一缝制方法的第四步骤的状态后弯针线切断端部分的中途部分被引导到左右机针间而进入保持槽部内的状态,(a)是从缝制行进方向观察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b)是图16(a)的vii-vii线向视图。

图17表示第一缝制方法的第五步骤的状态、即弯针前进到落针附近的状态,(a)是从缝制行进方向观察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b)是图17(a)的viii-viii线向视图。

图18是表示从图17的状态起缝纫机进行旋转一周的动作而弯针到达前进端附近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起缝纫机进一步进行旋转一周的动作而弯针到达前进端附近的状态及此时的线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从图19的状态起缝纫机进一步进行旋转一周的动作而弯针到达前进端附近的状态及此时的线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缝制方法中从图18的状态起缝纫机进一步进行旋转一周的动作而弯针到达前进端附近的状态及此时的线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从图21的状态起缝纫机进一步进行旋转一周的动作而弯针到达前进端附近的状态及此时的线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3是从缝制面料背面观察基于第二缝制方法的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构的图。

图24表示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切线装置整体前进到前进位置的状态,(a)是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沿着图21的ix-ix线的纵剖视图。

图25(a)~(f)是顺序表示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切线动作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6是从缝制面料背面观察现有的双线锁缝的线迹结构示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1b机针

2针板

3弯针

3a前端线孔

4切线装置

50空气喷射喷嘴(弯针线切断端部分的转移单元)

60开闭式线夹持机构(弯针线保持单元)

70弯针线导向部件

71通路

80弯针线保持部件

81倾斜边缘(弯针线引导部)

82弯针线保持槽部

nta、ntb机针线

lt弯针线

lt1突出而被切断的弯针线部

lt2弯针线切断端部分

lt2a弯针线中途部分

lte弯针线的线端

m双线锁缝缝纫机

w缝制面料(圆状物面料)

a双线锁缝的线迹

h缝制行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涉及的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整体中的缝纫机底座部的上表面部分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将该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的缝纫机机臂部切除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上述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m中,缝纫机机臂部21和缝纫机底座部22从缝纫机主体20的上部及下部朝向左侧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在缝纫机机臂部21的内部组装有缝纫机主轴、使在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左右两个机针1a、1b(参照图3、图4)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机针驱动机构、使压脚(省略图示)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压脚驱动机构、以及向上述各驱动机构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等,由于上述驱动机构及动力传递机构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说明。

在缝纫机底座部22的上表面部固定有针板2,该针板2具有形成落针位置的落针槽部。在该针板2的下方部的缝纫机底座部22内组装有弯针3、切线装置4和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等,其中,上述弯针3保持弯针线lt在与上述机针1a、1b的上下往复运动路径大致正交的左右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上述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使该切线装置4的固定切刀6的刃缘部6e在前进位置p1与退避位置p2之间进行往复驱动移动,并且在切线装置4移动到上述前进位置p1的状态下仅使后述的可动切刀5在靠落针位置的一侧(右侧)的外部位置与靠另一侧(左侧)的外部位置之间沿着x-y方向呈直线地往复驱动移动,其中,如图4(a)、图4(b)所示,上述前进位置p1是靠近上述针板2及弯针3且后述的抵接部件34与后述的限位部件33抵接的朝左前方的位置,如图3(a)、图3(b)所示,上述退避位置p2是比上述前进位置p1靠右后方的位置。

上述结构的双针式双线锁缝缝纫机m通过用上述弯针3所保持的弯针线lt对由上述机针1a、1b形成于针板2下的机针线环nta’、ntb’进行绕环,如图6~图9所示那样在缝制面料w上形成规定长度的双线锁缝线迹a。

上述切线装置4构成为:通过上述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能够使该切线装置4在靠近上述针板2及弯针3的上述前进位置p1与比该前进位置p1靠右后方的退避位置p2之间进行往复驱动移动。并且,切线装置4包括:线切断用可动切刀5,其在规定的缝制动作结束之后、也就是说在缝制结束时,切断突出到上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及弯针线部lt1;以及固定切刀6,其刃部6e配置于在上述前进位置p1处不落入上述左右机针1a、1b中的右机针1b的上下往复运动路径内的范围内最靠近落针位置的位置。此外,还具备图24所示的现有的双线锁缝缝纫机所具备的板簧制的弯针线夹持部件7、以及用于调整该弯针线夹持部件7的夹持保持力的线夹持辅助弹簧8,但是使该弯针线夹持部件7及线夹持辅助弹簧8移动到不对切断后的弯针线lt1的切断端部分lt2进行夹持保持的位置。因此,在缝制结束后被切线装置4切断的弯针线lt1的切断端部分lt2如图11所示那样连结在弯针3前端部的线孔3a上,呈自由状态下垂。另外,虽然上述弯针线夹持部件7及线夹持辅助弹簧8移动到不对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进行夹持保持的位置,但为了可靠地切断弯针线,将它们移动到能够维持可动切刀5对固定切刀6弹性加压的状态的位置。

上述可动切刀5由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带状板材构成,在该由较长的带状板材构成的可动切刀5的靠前端侧缘部与以往同样形成有弯针线抓取部10,该弯针线抓取部10在该可动切刀5从靠上述落针位置的另一侧(左侧)的外部位置朝向靠一侧(右侧)的外部位置进行向后驱动移动时,将突出到上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弯针线部lt1钩住而抓取。并且,在上述可动切刀5的比该弯针线抓取部10靠近基端的侧缘部形成有机针线抓取部11,该机针线抓取部11在该可动切刀5从靠上述落针位置的另一侧的外部位置朝向靠一侧的外部位置进行向后驱动移动时,将突出到上述缝制面料w的背面侧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依次钩住而抓取。在该可动切刀5从作为上述前进位置p1的靠落针位置的另一侧(左侧)的外部位置朝向靠一侧(右侧)的外部位置进行向后驱动移动时,使被上述机针线抓取部11抓取的右左的机针线部ntb1、nta1、以及被上述弯针线抓取部10抓取的弯针线部lt1移动到比靠上述落针位置的一侧(右侧)的外部位置更靠一侧(右侧)的位置,通过上述机针线抓取部11及弯针线抓取部10与上述固定刃6的刃缘部6e的滑动接触将它们分别切断。

使上述切线装置4在上述前进位置p1与上述退避位置p2之间进行往复驱动移动并且在切线装置4移动到上述前进位置p1的状态下仅使上述可动切刀5在靠落针位置的一侧(右侧)的外部位置与靠另一侧(左侧)的外部位置之间沿着x-y方向呈直线地进行往复驱动移动的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如图3(a)、图3(b)、图4(a)、图4(b)及图5所示那样构成。

即,上述可动切刀5的右端部下表面通过螺钉23固定于可动切刀台24。在该可动切刀台24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u形的缺口部25,并且在隔着该缺口部25的左右位置沿着可动切刀台24的长度方向形成有较长的左右一对缝隙26a、26b。

上述固定切刀6配置在上述可动切刀5的上表面,在该固定切刀6的右端部下表面重合配置有切刀台引导件27,上述固定切刀6及切刀台引导件27通过螺钉28固定于固定切刀台29的左端部。上述可动切刀台24被插通于上述固定切刀台29的背面(下表面)的带头螺栓48和在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一端部从其上表面侧插入的带凸缘圆柱状螺母31a、31b夹持成,上述带凸缘圆柱状螺母31a、31b允许上述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一端部转动的状态、以及能够在上述可动切刀台24中的左右一对缝隙26a、26b的长度范围内滑动的状态。

将从上述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另一端部的上表面侧插入并允许在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另一端部内的转动的带凸缘套筒41a、41b通过平头螺钉42a、42b螺合固定于装置安装台30,由此,上述可动切刀台24及固定切刀台29以能够随着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摆动运动而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状态支承于装置安装台30。

另外,带凸缘套筒41a、41b中的右侧的带凸缘套筒41b形成为偏心凸轮状,从而通过改变右侧连杆40b的两端孔的间距,右侧的带凸缘套筒41b能够以左侧的连杆40a的带凸缘套筒41a为支点,对切线装置4的上述前进位置p1处的可动切刀5相对于落针部及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上的前进移动起点的位置进行微调整。

在上述固定切刀台29形成有抵接部件34,该抵接部件34在左右一对连杆40a、40b中的左侧连杆40a的下方位置与螺合固定于上述装置安装台30的限位部件33抵接。

此外,在上述固定切刀台29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后部形成有卡合突起36,该卡合突起36与从比上述可动切刀台24的左端稍稍靠右的位置向后方突出的突起35抵接、分离,通过该卡合突起36与上述突起35抵接,可动切刀台24无法单独地进一步向右侧方向移动。并且,上述可动切刀台24螺合固定于上述装置安装台30,且与上述固定切刀台29一起始终被弹簧37向左侧方向弹性施力,弹簧37的一端部与上述抵接部件34的右端面弹性接触。

在上述装置安装台30形成有供上述固定切刀台29以沿着左右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入的槽46,通过配置在周围的多个螺钉47固定于缝纫机底座部22。此外,在装置安装台30安装有驱动杆45,该驱动杆45通过带台阶的螺钉43枢轴支承地连结到气缸(省略图示)的活塞48的前端部,能够在装置安装台30以轴44为中心沿着箭头a-b方向进行驱动摆动。该驱动杆45的前端的较细的圆形部45a与形成于上述可动切刀台24的大致中央部的u形缺口部25卡合。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如图3(a)、图3(b)所示,在因活塞48的伸长而使驱动杆45向b方向驱动摆动时,切线装置4成为因上述固定切刀台29的抵接部件34被弹簧37向左侧方向弹性施力因而上述可动切刀台24向右侧方向移动而与卡合突起36抵接的状态,并且克服上述弹簧37的弹性作用力向右侧方向移动,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圆柱状螺母31a、31b移动成靠近左右一对缝隙26a、26b中的最左侧的状态,固定切刀台29的抵接部件34的左端面与限位部件33分离。在这种状态下,切线装置4位于退避位置p2,并以不阻碍弯针3的移动这样的倾斜姿态等待。

接着,如图4(a)、图4(b)所示,在通过上述活塞48的收缩使驱动杆45向a方向驱动摆动时,固定切刀台29的抵接部件34与弹簧37的弹性作用力互起作用而向左侧方向移动。随之,在上述卡合突起36与突起35抵接的状态下,切线装置4因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摆动而减小上述倾斜姿态的倾斜角度,并且向左侧方向移动直至固定切刀台29的抵接部件34的左端面与限位部件33抵接为止。由此,切线装置4移动到前进位置p1,成为与缝制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姿态。

在活塞48从该状态进一步收缩而驱动上述驱动杆45向a方向摆动时,使固定切刀台29一直停留在上述前进位置p1,上述固定切刀台29的上述卡合突起36与上述可动切刀台24的上述突起35分离,上述可动切刀台24通过针板2的落针位置向左侧方向(x方向)移动。即,仅固定于可动切刀台24的可动切刀5在针板2与弯针3之间左进(向前移动)。此时,上述可动切刀台24及固定切刀台29以能够随着左右一对连杆40a、40b的摆动运动而沿着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支承于装置安装台30,因此可动切刀5被控制成通过左右一对连杆40a、40b呈直线地移动。

接着,通过活塞48伸长,驱动上述驱动杆45向b方向摆动,随之,可动切刀5从最左进的位置向右侧方向(y方向)移动,右退(向后移动)到在上述前进位置p1等待的固定切刀6的下部。通过活塞48从该状态进一步伸长,切线装置4后退移动到图3(a)、图3(b)所示的退避位置p2。

除了以上说明的结构及装置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双线锁缝缝纫机m具备:空气喷射喷嘴50,其配置在上述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上游侧的位置;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其在上述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配置在与上述空气喷射喷嘴50相向的位置;弯针线导向部件70,其在上述弯针3的进退动作路径的上方,配置在上述空气喷射喷嘴50与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之间;弯针线保持部件80,其在上述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配置在比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靠弯针3的退入侧的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其用于控制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开闭动作。

上述各结构要素中的空气喷射喷嘴50、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弯针线导向部件70及弯针线保持部件80均收容配置在缝纫机底座部22的内部。但是,为了避免上述结构要素与已述的往复驱动移动机构9的各结构部重合等所导致的复杂化,图1及图2中省略了对上述各结构要素的记载。上述控制单元组装在用于控制双线锁缝缝纫机整体动作的控制部(省略图示)中。

上述空气喷射喷嘴50作为弯针线转移单元发挥功能,其朝向在缝制结束后上述弯针3位于大致前进端时被上述切线装置4切断且如图11所示那样连结在上述弯针3前端部的线孔3a上而呈自由状态下垂的弯针线部lt1的切断端部分lt2(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为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喷射空气,由此如图12所示那样使上述弯针线部切断端部分lt2通过上述弯针3的上方部,向该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吹起而转移。

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由固定夹持片61和滑片62以开闭自由的方式构成,其中,该滑片62通过气缸(省略图示)相对于上述固定夹持片61进行远近移动。并且,作为弯针线临时夹持保持单元发挥功能,如图13所示,通过上述固定夹持片61与上述滑片62的闭合动作,将被从上述喷嘴50喷射的空气向上述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吹起而转移的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临时夹持保持,并且通过上述固定夹持片61和上述滑片62进行打开动作来解除对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的夹持保持。

另外,作为弯针线临时夹持保持单元,不限于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这样的、能够通过固定夹持片61和滑片62的开闭动作将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强制性地夹持保持并解除夹持保持的部件。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由固定夹持片61和滑片62利用弹簧等的弹性力夹持保持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在该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被拉伸到下一面料缝制开始部分的线迹时,克服上述弹簧等的弹性力而从夹持保持位置抽出,从而解除夹持保持。

上述弯针线导向部件70具有通路71,如图12所示,将被从上述喷嘴50喷射的空气吹起而越过上述弯针3的上方部的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tl2矫正成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h的呈大致水平的姿态来穿过该通路71。该弯针线导向部件70中的通路71的上表面板部72形成为透明窗,以能够目视确认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是否穿过通路71而被矫正成沿着大致缝制方向h的呈大致水平的姿态。此外,在弯针线导向部件70中的通路71的右壁部74形成有弯针线滑槽73,在将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朝向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引导时,该弯针线滑槽73将由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夹持保持的前端部的附近部分向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滑动导向(参照图14(b)~图17(b))。

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包括:弯针线引导部81,其为了形成空环或在接下来的面料上形成线迹而使上述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半周的动作,由此将前端部附近由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夹持保持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如图15(a)及图16(a)所示那样引导到上述左右机针1a、1b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以及弯针线保持槽部82,其将被该引导部81引导到上述左右机针1a、1b间的大致中央位置的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如图16~图19所示那样保持为阻止其向除了缝制行进方向h以外的其他方向穿过移动的状态。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包括从缝制行进方向h观察时整体呈大致横向v形板状部件,该v形开放部形成于弯针线中途部分lt2a的收纳导向部83。上述弯针线引导部81包括沿着上述收纳导向部83的上边的倾斜边缘,该倾斜边缘在上述弯针3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最高,朝向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的入口其位置逐渐降低,将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以与包括该倾斜边缘的引导部81滑动接触的状态引导到上述左右机针1a、1b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使其落入并保持在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中。

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固定于为了防止上述左右机针1a、1b的摇摆而设置在缝纫机底座部22内的缝制行进方向h上的前后一对机针座(省略图示)中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前(下游)侧的机针座支架90。在将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保持在该弯针线保持部件80的弯针线保持槽部82中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控制单元使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大致旋转一周的动作时,解除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夹持保持,然后进行在下一面料部分上形成双线锁缝线迹a的控制动作,由此将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处理成下述状态,即,其前端(线端)停留在下一面料部分的双线锁缝线迹a的大致宽度内的位置。

下面,作为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m的第一缝制方法,参照图10至图20来说明对t恤的端部等圆状物面料w的端部进行线迹缝制的缝制动作。

首先,如图10所示,将在圆状物面料w的端部使面料端缘部向面料背面侧折返而重合的重合面料部分放置在针板2上之后,将该圆状物面料w的重合面料部分朝向规定的缝制行进方向h给送导向,并且使缝纫机m开始进行旋转动作。通过伴随该缝纫机m的旋转动作而产生的左右机针1a、1b的上升下降动作、弯针3的进退动作、圆状物面料w的给送作用,经过与图25(a)~(e)所示相同的工序进行端部线迹缝制,在圆状物面料w的重合面料部分的整周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a。

在上述的缝制(端部线迹缝制)结束后,机针线部nta1、ntb1及弯针线部lt1被切线装置4切断。此时,该切断位置是以不落入机针1a、1b上下往复运动路径内的方式远离落针位置且比右机针1b更靠右侧的外部位置,因此切断后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及弯针线部lt1的切断端部分lt2为规定的残留长度。

在上述切断后,被切断的左右机针线部nta1、ntb1在线迹a的宽度内向上方部被举起,在下一面料的缝制开始部分以适当的残留长度形成线迹a。另一方面,被切断而以规定长度残留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就这样如图26所示那样向线迹a的外侧呈须状地大幅伸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缝制方法中,为了对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进行处理以使其成为较短的残留长度,并且以较高的美观性配置在形成于下一面料的缝制开始部分的双线锁缝线迹的大致宽度内的位置,要进行以下说明的步骤动作。

第一步骤:首先,被切断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不像现有结构那样使其前端部在远离落针位置且比右机针1b更靠右侧的外部位置夹持保持在可动切刀5与弯针线夹持部件之间,而是如图11所示那样,以连结在位于大致前进端的上述弯针3前端部的线孔3a上的自由状态在与左机针1a的位置相比向左侧远离的位置下垂。

第二步骤:接着,在使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固定夹持片61和滑片62进行打开动作的状态下,从上述空气喷射喷嘴50朝向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喷射空气,由此如图12所示那样,使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以通过上述弯针3的上方部的方式朝向该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被吹起而转移。此时,利用来自上述喷嘴50的喷射空气将以越过上述弯针3的上方部的方式被吹起的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tl2导向到上述弯针线导向部件70的通路71,并使其穿过该通路71内,由此将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矫正成沿着大致缝制行进方向h的呈大致水平的姿态。

第三步骤:然后,在上述喷嘴50停止喷射空气的同时,使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滑片62向固定片61侧滑动而使两片62、61进行闭合动作,由此如图13及图14所示那样夹持保持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

第四步骤:在该状态下,为了形成空环或在下一面料上形成线迹,随着缝纫机m的动作使上述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半周的动作,由此如图15(a)所示那样,前端部附近由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夹持保持的弯针线lt1的中途部分lt2a随着弯针3的后退移动被收纳到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的收纳导向部83中,然后在与包含倾斜边缘的引导部81滑动接触的状态下被导向上述左右机针1a、1b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与此同时,由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夹持保持的前端部的附近部分如图15(b)所示那样,在弯针线滑槽73内朝向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被滑动导向。使该状态持续,由此被引导到上述左右机针1a、1b间的大致中央位置的弯针线中途部分lt2如图16(a)所示那样,落入且保持在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中,并且由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夹持保持的前端部的附近部分如图16(b)所示那样,移动到弯针线滑槽73内的最里端部(缝制行进方向h的最下游部)。

第五步骤:然后,随着缝纫机m的动作使左右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动作,在弯针3到达落针附近(左右机针1a、1b的中间部附近)时,如图17所示那样,弯针3将靠近该弯针3前端部的线孔3a的弯针线部分向上方提升,同时在机针1a、1b的后侧前进。然后,通过缝纫机m持续的动作,左右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动作,在从弯针3到达前进端之前的前进端附近的位置至在上述前进端反向后大致旋转半周而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之间的设定动作位置处,如图18所示那样,使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滑片62向远离固定片61一侧滑动而使两片62、61进行打开动作,从而解除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的夹持保持。

在上述第五步骤以后,通过使上述左右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动作,对下一面料进行形成双线锁缝线迹a的规定缝制。此时,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在该规定的缝制动作之前的阶段内被解除夹持保持,因此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作为构成缝制开始的线迹的弯针线使用,其长度即弯针线的残线变短。此外,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以其中途部分lt2a穿过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的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的方式移动而成为自由状态,在第一针的缝制动作后,该较短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线端lte例如如图19所示那样,位于缝制开始部位的线迹a的宽度内。

然后,继续对下一面料进行规定的缝制,在第二针及此后的缝制动作之后,上述较短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处于其线端lte例如如图20所示那样依旧位于缝制开始部位的线迹a的宽度内的状态。

通过上述第一步骤~第五步骤及第五步骤以后的动作来完成对下一面料的缝制所得到的双线锁缝线迹a成为如图6~图9所示的结构形态。关于上述图6~图9所示的任意结构形态的线迹a,由于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长度即弯针线的残线都比较短,所以其线端lte都不会向线迹a的左右任一侧大幅伸出。

详细地观察图6~图9所示的结构形态的线迹a,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线端lte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虽然向右侧或左侧机针线部的外侧伸出,但是其伸出量很少,能够将其结束处理成不会因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向左右机针线部的外侧大幅伸出或从面料表面上立起而在视觉上使美观性变差的程度。

尤其是,在上述第五步骤以后,以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为自由状态的方式进行的规定缝制中的、缝制刚开始的至少一至三针左右的面料w的给送量设定得比此后的通常缝制时的面料给送量小,由此左右机针线部的间距变小,由于处于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被形成下一面料的线迹a的弯针线、机针线按压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弯针线的线端lte向机针线部的左右侧伸出,从而进一步提高美观性。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缝制方法,能够尽可能地使被切线装置4切断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残留长度变短,并且将其线端留在线迹a的大致宽度内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使用那种因切断而纰成多个极细丝的弯针线作为弯针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包含多个纰开的极细丝在内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线端)向线迹a的外侧大幅伸出或从面料表面上立起而导致美观性变差以及完成状况不良。

因此,根据第一缝制方法,在缝制结束之后或下一面料缝制开始之前,缝制作业员不需要进行使用例如手剪等将弯针线的切断端部分lt2缩短的切断处理这种麻烦且费时费力的手工作业,相应地能够提高缝制作业的效率,能够减轻缝制作业员的作业负担,并且由于缝制作业员的手的自由度增加,所以面料的操作性也得到改善,还能够提高缝制的完成状况,此外,不会因手剪等而损伤缝制面料w,因此能够提高缝制品的美观性及品质。

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以圆状物面料w作为缝制对象进行端部线迹缝制的情况下,缝制开始部分和缝制结束部分稍稍进行重叠缝制,此时能够通过上述第一步骤~第五步骤以后的动作,将在缝制开始的第一针向面料w的背面呈须状伸出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留在下一面料的缝制开始部分的线迹a的大致宽度内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在缝制中途一旦缝制动作中断时必须人手拿剪刀等进行缩短的切断处理之后才能重新开始缝制动作进行重叠缝制。因此,能够将包含缝制结束部分的重叠缝制在内的圆状物面料w整周的端部线迹缝制一气地连续进行,消除用于处理残留较长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时间损失,进一步提高缝制作业效率,并且能够获得外表及美观性俱佳的完成情况。

接着,作为使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m进行的第二缝制方法,参照图21及图22来说明与第一缝制方法同样地对t恤的端部等圆状物面料w进行端部线迹缝制的缝制动作。

该第二缝制方法中的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的动作与上述第一缝制方法同样是如图11至图20所示那样,因此省略上述第一步骤至第四步骤动作的详细说明,仅对第五步骤动作以后进行说明。

第五步骤:在第四步骤之后,随着缝纫机m的动作使左右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动作,在弯针3到达落针附近(左右机针1a、1b的中间部附近)时,弯针3将靠近该弯针3前端部的线孔3a的弯针线部分向上方提升,同时在机针1a、1b的后侧前进。通过缝纫机m持续的动作,左右机针1a、1b及弯针3进行旋转动作,从图20所示的弯针3到达前进端附近的状态起左右机针1a、1b及弯针3进一步进行旋转一周的动作而在下一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的线迹a时,如图21所示那样,弯针线lt位于线迹a之上。即,从背面观察线迹a时,弯针线lt位于线迹a中。

然后,使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滑片62向远离固定片61一侧滑动而使两片62、61进行打开动作,从而解除对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的夹持保持,由此继续在下一面料上形成双线锁缝线迹a。

利用该第五步骤进行线迹形成、即继续对下一面料部分进行缝制,由此被解除了夹持保持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维持着其中途部分lt2a落入并保持在上述弯针线保持部件80的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中的状态,因此随着缝制的进行,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以穿过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的状态沿着缝制行进方向h依次进行穿过移动。由此,如图23所示那样,对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进行处理,将其整个长度缝入到双线锁缝的线迹a中。

如上所述,当进行在圆状物面料w的重合面料部分整周上形成双线锁缝线迹a的端部线迹缝制时,缝制开始部分和缝制结束部分稍稍进行重叠缝制,此时进行上述第一步骤~第五步骤的动作,即:通过缝制开始的第一针缝制而在面料w的背面残留规定长度,使如果就这样放置不管则从线迹a呈须状伸出的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呈自由状态,在该状态下使其向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转移来保持前端部附近,并且将中途部分lta引导到左右机针1a、1b间的大致中央部进行保持,使其从该保持位置沿着缝制行进方向h依次进行穿过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处理将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整个长度缝入到下一面料部分的缝制开始部位的线迹中。

因此,在第二缝制方法中,也完全不需要缝制作业员手拿剪刀进行手动切断这种麻烦的作业,不仅能够提高缝制作业效率,而且面料w的操作性也得到改善,还能够提高缝制的完成状况。进而,几乎不会因剪刀而损伤面料w,因此能够提高缝制品的美观性及品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结构简单且不占用空间的空气喷射喷嘴作为使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向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转移的转移单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用于夹持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夹持工具,通过使该夹持工具向弯针3的缝制行进方向h的下游侧移动来使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转移。

此外,作为使上述开闭式线夹持机构60的两片62、61进行打开动作来解除对上述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前端部附近的夹持保持的动作位置,可以设定为弯针3从到达前进端之前的前进端附近的位置至在上述前进端反向后大致旋转半周而到达退入端附近的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将该动作位置设定得越靠近弯针3的前进端附近,越能够缩短弯针线的残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如下说明:弯针线保持部件80由从缝制行进方向h观察时整体呈大致横向v形的板状部件构成,该v形的开放部形成于弯针线中途部分lt2a的收纳导向部83,并且引导部81包括沿着上述收纳导向部83的上边的倾斜边缘,该倾斜边缘在上述弯针3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最高,朝向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的入口其位置逐渐降低,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包括反向斜度的倾斜边缘、即上述弯针3的前进端侧的位置最低且朝向上述弯针线保持槽部82的入口其位置逐渐升高的倾斜边缘等,只要具有能够将弯针线切断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引导到左右机针间的倾斜边缘即可,可以使用任意形状的板状部件,并且倾斜边缘(引导部)81及弯针线保持槽部82也可以由线材形成。

进而,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双针式横筒形双线锁缝缝纫机,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应用于双针式平底座型双线锁缝缝纫机,也可以应用于三针以上的多针式横筒形或平底座型双线锁缝缝纫机。但是,在三针以上的多针式缝纫机的情况下,优选将弯针线切断端部分lt2的中途部分lt2a引导保持在多个机针中的并列方向两端的机针间,尤其优选引导保持在多个机针的并列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置。而且,在应用于任意形式的缝纫机的情况下,都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