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3745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印染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



背景技术:

布料从染缸染色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后处理工序才能送入定型机定型。目前,有一种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由轧车、开幅机、负压箱、过滤器、真空泵等部件组成。其主要部件是真空泵,通过真空泵的吸力对开幅后的布料进行吸干,省去了脱水机脱水工序,可实现连续式加工,从而可有效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目前主要采用普通的真空泵作为动力源,其吸力有限,对布料的吸干效果不佳。如果采用大吸力的罗茨风机,虽然能提高对布料的吸干效果,但是排风时会产生大量的噪声,造成噪声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案由此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即可保证对布料的吸干效果,同时又无噪声污染的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包括依次设置的轧车、开幅机、布料吸水机构;所述布料吸水机构包括长条状的负压箱、过滤器、罗茨风机、消声机构;所述负压箱内部中空,且上表面开设若干与内部连通的吸水孔;所述负压箱设置于开幅机的出布口;所述负压箱、过滤器、罗茨风机通过管道依次相连,消声机构连接于罗茨风机的排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消声机构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两套消声器;所述消声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独立封闭的上腔室和下腔室,下腔室内设置消声筒一,上腔室内设置消声筒二;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排水口和入风口,上端设置出风口,入风口与消声筒一连通,下腔室与消声筒二连通,出风口与上腔室连通;前一个消声器的入风口与罗茨风机的排风口相连,出风口与后一个消声器的入风口相连,后一个消声器的出风口连接有排风管。

进一步地,前一个消声器的排水口与后一个消声器的入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吸水孔为长条状的窄缝,且窄缝沿着负压箱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窄缝沿着负压箱的长度方向连续交错布置,且覆盖住负压箱的整个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箱的上表面任一段均沿着宽度方向前后布置两道窄缝。

进一步地,所述布料吸水机构还包括用于遮盖负压箱上表面两端吸水孔的盖孔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盖孔机构包括导杆、两个移动件、两条可吸附于负压箱表面的软性膜,导杆平行设置于负压箱的上方,两个移动件分别滑动配合在导杆上且可通过锁紧螺母锁紧于导杆上,两条软性膜的外端分别固定于负压箱的两端,内端分别固定于两个移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包括封闭的外壳,外壳内设置封闭的滤筒,外壳上设置吸入口和排出口,吸入口与外壳与滤筒之间的空间连通,排出口与滤筒内部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通过罗茨风机并配合以消声机构取代现有的普通风机,可大大提高对布料的吸干效果,同时又无噪声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负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消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轧车2、开幅机3、负压箱31、吸水孔32、出气口4、过滤器41、外壳42、滤筒43、吸入口44、排出口5、罗茨风机6、消声机构61、消声器611、壳体612、上腔室613、下腔室614、消声筒一615、消声筒二616、排水口617、入风口618、出风口619、排风管7、导杆8、移动件9、软性膜10、锁紧螺母11、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包括依次设置的轧车1、开幅机2、布料吸水机构。布料吸水机构包括长条状的负压箱3、过滤器4、罗茨风机5、消声机构6。负压箱3内部中空,且上表面开设若干与内部连通的吸水孔31。负压箱3横向设置于开幅机2的出布口。负压箱3、过滤器4、罗茨风机5通过管道依次相连,消声机构6连接于罗茨风机5的排风口。

工作时,从染缸导出的布料11依次通过轧车1、开幅机2,最终与负压箱3上表面贴合着导入定型机。在此过程中,罗茨风机5工作,会在负压箱3内部形成负压,将从负压箱3上表面经过的布料11内的水分经吸水孔31吸入负压箱3内部,并顺着管道经过滤器4过滤后被吸入罗茨风机5,最终从罗茨风机5排风口排出。随着罗茨风机5的持续工作,从负压箱3上表面经过的布料11内的水分会被吸干,最终导入定型机定型。布料往前移动的牵引力由开幅机2提供。

罗茨风机5由于吸力大,排风时会产生大量的噪声。通过连接的消声机构6,使得从罗茨风机5排出的风先经过消声机构6消声,如此可消除噪声污染。

如图3所示:消声机构6包括一前一后设置的两套消声器61。消声器61包括壳体611,壳体611内具有独立封闭的上腔室612和下腔室613。下腔室613内设置消声筒一614,上腔室612内设置消声筒二615。壳体611的下端设置排水口616和入风口617,上端设置出风口618。入风口617与消声筒一614连通,下腔室613与消声筒二615连通,出风口618与上腔室612连通。前一个消声器61的入风口617与罗茨风机5的排风口相连,出风口618与后一个消声器61的入风口617相连,后一个消声器61的出风口618连接有排风管619。工作时,罗茨风机5排出的风先从入风口617进入前一个消声器61的消声筒一614内,经过消声筒一614第一次消声后进入下腔室613,接着进入消声筒二615,经过消声筒二615第二次消声后进入上腔室612,接着进入后一个消声器的消声筒一内,经过消声筒一第三次消声后进入下腔室,接着进入消声筒二,经过消声筒二第四次消声后进入上腔室,最后从排风管619排出。空气中携带的水分则因自重下落至壳体611底部,最终从排水口616排出。如此设计,通过双重四次消声,具有极佳的消声效果,从而彻底消除罗茨风机5排风时产生的噪声污染。

前一个消声器61的排水口616与后一个消声器的入风口连通。如此设计,空气中所有水分均可从后一个消声器的排水口一并排出。此外,消声筒为筒壁带有小孔的圆筒。气流先进入圆筒内,再从圆筒筒壁上的小孔排出,经过小孔的气流所形成的会从高频噪声移到人耳不敏感的超声范围,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如图4所示:负压箱3与罗茨风机5之间的过滤器4起到过滤浮毛的作用。布料吸水机构从布上吸入的水分携带有大量的浮毛,这些浮毛一旦被吸入罗茨风机5就会造成罗茨风机5堵塞。所以在进入罗茨风机5之前,必须将这些浮毛滤除掉。本实施例中,过滤器4包括封闭的外壳41,外壳41内设置封闭的滤筒42。外壳41上设置吸入口43和排出口44,吸入口43与外壳41与滤筒42之间的空间连通,排出口44与滤筒42内部连通。其中吸入口43与负压箱3底部的出气口32连通,排出口44与罗茨风机5连通。空气、水、浮毛一并被吸入负压箱3后经管道进入外壳41内,空气和水会被继续吸入滤筒42内,最终吸入罗茨风机5,而浮毛则被阻挡在滤筒42外,以此起到滤除浮毛的作用。

如图2所示:吸水孔31为长条状的窄缝,且窄缝沿着负压箱3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设计,由于吸水孔31特别窄,可避免布料从吸水孔31被吸入负压箱3内而损坏。作为优选,窄缝的宽度为1.2mm。当然,本发明并没有对窄缝的宽度作具体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窄缝的宽度可为1.0~1.4mm之间。窄缝沿着负压箱3的长度方向连续交错布置,且覆盖住负压箱3的整个长度方向。如此设计,可对布料整个门幅进行吸水,提高对布料吸水的全面性,确保布料每个部位上的水分均被吸干。负压箱3的上表面任一段均沿着宽度方向前后布置两道窄缝。如此设计,布料上每一个部位均可被连续吸水两遍,从而使布料内的水分被吸地更干,更加符合定型要求。

如图2所示:此外,为了本设备适用于不同门幅的面料,提高通用性,本实施例中,布料吸水机构还包括盖孔机构。盖孔机构用于遮盖负压箱3上表面两端布料未覆盖住的吸水孔31,从而确保罗茨风机5工作时负压箱3内部能够保持负压状态,达到正常吸水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盖孔机构包括导杆7、两个移动件8、两条可吸附于负压箱3表面的软性膜9。导杆7平行设置于负压箱3的上方,两个移动件8分别滑动配合在导杆7上,且移动件8可通过锁紧螺母10锁紧于导杆7上,两条软性膜9的外端分别固定于负压箱3的两端,内端分别固定于两个移动件8上。软性膜9采用软玻璃,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吸附于负压箱3的表面。软性膜9的宽度与负压箱3的宽度相匹配,当软性膜9吸附于负压箱3上表面时,正好能够覆盖住整个宽度方向的吸水孔31。当移动件8沿着导杆7向内侧滑动时,软性膜9的内端也会跟着向内侧活动,从而使软性膜9的主体拉长,覆盖住更多的吸水孔31;当移动件8沿着导杆7向外侧滑动时,软性膜9的内端也会跟着向外侧活动,从而使软性膜9的主体缩短,减少对吸水孔31的覆盖。工作前,需要对称调节两个移动件8在导杆7上的位置,使得负压箱3上表面露出的吸水孔31区域正好与待加工布料的门幅相匹配,布料从负压箱3上表面中部通过,且正好完全覆盖住上述吸水孔31区域,而其余未被布料覆盖的吸水孔31通过两端的软性膜9覆盖住。当然在调节移动件8位置时,需要先拧松锁紧螺母10,调整完后在拧紧。通过以上结构设计,可使本设备适用于不同门幅的面料,通用性强,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发明布料染色后处理加工线,通过布料吸水机构对开幅后的布料进行吸干,省去了脱水工序,可实现连续式加工,从而可有效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此外,通过罗茨风机5并配合以消声机构6作为吸水动力源,可大大提高对布料的吸干效果,同时又无噪声污染。本设备适用于全涤或者涤成分较高的面料。

以上所述依据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