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穿织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1466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穿织带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物穿线缝制装置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穿织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出行日益增多,箱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箱包生产的自动化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箱包生产中仍有很多工序需要人工操作,如将织带等穿入塑料软管,这一工序因为织带较大、塑料软管内径较小等因素,导致加工难度较大,影响生产效率,同时造成了产品的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自动穿织带装置,它提供一种以电磁阀的开合控制气缸运动以实现自动穿织带的装置,大大提高了穿织带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加工难度,也减少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气缸 1、底座2、铁钩3、软管框架4、脚踏开关5、继电器6、电磁阀7、电源8、气泵9,电源8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有继电器6,继电器6的控制端连接有脚踏开关5,继电器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电磁阀7,电磁阀7的上端连接有气泵9,电磁阀7的下端连接有气缸1,气缸1设置在底座2上,气缸1的活塞杆11上连接有铁钩3,气缸1 的前端设置有软管框架4。

所述的铁钩3为圆柱形,铁钩3的前端设置有圆弧过渡段31,圆弧过渡段31更加方便在软管框架4中的进出。

所述的软管框架4为空心圆柱形铁质框架,长度为30‐45cm。软管框架4的上方开有长开口41。

所述的铁钩3长度为5‐10cm。

所述的铁钩3与活塞杆11之间通过螺丝固定。

使用时将被穿软管10放置在软管框架4中,踩动脚踏开关5,形成闭合回路,此时继电器6接收到信号,传送至电磁阀7,打开电磁阀7阀门,经空气压缩泵9流出的气体延气管经过电磁阀7流入气缸1中,气缸1中活塞杆11向左运动,进而推动铁钩3向左运动,铁钩3穿过被穿软管10运动至软管框架4的左端,此时将织带穿套在被穿软管10左侧,铁钩3勾住织带。踩动脚踏开关5,形成闭合回路,此时继电器6接收到信号,传送至电磁阀7,电磁阀7阀门打开,经气泵9流出的气体延气管经过电磁阀7流入气缸1中,带动气缸1运转,气缸1中活塞杆11向右运动,进而拉动铁钩3向右运动,牵拉织带穿过被穿软管10,后手工取下已穿织带的胶管。即完成穿织带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以电磁阀的开合控制气缸运动实现自动穿织带,大大提高了穿织带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加工难度,也减少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2、铁钩3、软管框架4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气缸1、底座2、铁钩3、软管框架4、脚踏开关 5、继电器6、电磁阀7、电源8、气泵9、被穿软管10、活塞杆11、圆弧过渡段31、长开口41。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由气缸1、底座2、铁钩3、软管框架4、脚踏开关5、继电器6、电磁阀7、电源8、气泵9组成,电源8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有继电器6,继电器6的控制端连接有脚踏开关5,继电器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电磁阀7,电磁阀7的上端连接有气泵9,电磁阀7的下端连接有气缸1,气缸1设置在底座2上,气缸1的活塞杆11上连接有铁钩3,气缸1的前端设置有软管框架4。

所述的铁钩3为圆柱形,铁钩3的前端设置有圆弧过渡段31,圆弧过渡段31更加方便在软管框架4中的进出。

所述的软管框架4为空心圆柱形铁质框架,长度为30‐45cm。软管框架4的上方开有长开口41。

所述的铁钩3长度为5‐10cm。

所述的铁钩3与活塞杆11之间通过螺丝固定。

使用时将被穿软管10放置在软管框架4中,踩动脚踏开关5,形成闭合回路,此时继电器6接收到信号,传送至电磁阀7,打开电磁阀7阀门,经空气压缩泵9流出的气体延气管经过电磁阀7流入气缸1中,气缸1中活塞杆11向左运动,进而推动铁钩3向左运动,铁钩3穿过被穿软管10运动至软管框架4的左端,此时将织带穿套在被穿软管10左侧,铁钩3勾住织带。踩动脚踏开关5,形成闭合回路,此时继电器6接收到信号,传送至电磁阀7,电磁阀7阀门打开,经气泵9流出的气体延气管经过电磁阀7流入气缸1中,带动气缸1运转,气缸1中活塞杆11向右运动,进而拉动铁钩3向右运动,牵拉织带穿过被穿软管10,后手工取下已穿织带的胶管。即完成穿织带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以电磁阀的开合控制气缸运动实现气缸运动实现自动穿织带,大大提高了穿织带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加工难度,也减少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