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7265发布日期:2018-10-09 23:2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原申请日:2017-03-16

原申请号:cn201710156749.9

原申请发明创造名称:一种洗衣机

本发明涉及洗衣设备,尤其是一种洗衣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波轮洗衣机一般包括洗涤桶、外桶、减振部件和动力系统组成,在洗衣和脱水时,洗涤桶相对外桶转动,使衣物与洗涤水产生作用,达到洗净衣物或脱水的目的,其中,外桶作为盛水桶,在洗衣的过程中,不与衣物接触,外桶安装在洗涤桶的外部,为洗涤桶提供支撑,现有洗衣机的外桶相对洗涤桶的体积较大,造成内外桶之间的洗涤水存量较多,不能充分被利用,这种设置不仅不利于节水,而且也造成洗衣机整体的体积偏大。专利号为99230455.5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单桶式的节水型洗衣机,洗涤桶的桶口处设有一集水装置,集水装置的集水口沿洗涤桶围罩在其的桶口处,集水装置位于桶口处的集水腔与若干排水管相连,它们沿洗涤桶的外壁自上而下对称布置,甩干时,集水装置收集因高速旋转的离心水流并将其向下引导排掉,该专利虽然省去了外桶,但其集水口、排水管位于桶外,在洗衣机脱水时,容易撞箱体内壁,造成集水口和排水管磨损漏水,降低了洗衣机的使用寿命。

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扩大洗涤桶容积,提高节水效果,且使用寿命长的洗衣机。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洗衣机,包括,箱体、洗涤桶,驱动所述洗涤桶转动的动力装置,安装在洗涤桶下部用于支撑洗涤桶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减振部件与箱体连接,洗涤桶可相对安装板转动,并作为盛水桶,所述洗涤桶周壁内侧设有排水通道,洗涤桶的上端设有集水环,所述集水环朝向洗涤桶一侧设有脱水口,所述排水通道的上端与集水环连通,下端与洗涤桶底部设有的排水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一挡水环,所述挡水环向洗涤桶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纳洗涤水的凹腔结构,凹腔结构的底部连有排水管并与洗衣机排水口连通,所述洗涤桶底部的排水口安装有一阀塞,所述阀塞位于挡水环的内侧。

进一步,所述排水通道包括水道壳体和部分洗涤桶壁,所述水道壳体面向洗涤桶壁的一侧设有上下贯通的沟槽,水道壳体扣合在洗涤桶壁上,与洗涤桶壁共同围成水流通道。

进一步,所述水道壳体的底部设有卡钩,所述洗涤桶的桶壁上设有与所述卡钩配合的卡口,水道壳体的上部设有螺钉孔,并通过螺钉与洗涤桶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道壳体面向洗涤桶轴线的一侧设有用于与衣物接触摩擦的凸起或纹路。

进一步,所述集水环内设有引导洗涤水进入排水通道的挡水板,所述挡水板位于排水通道进水口的上方,并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

进一步,所述集水环面向洗涤桶轴心的一侧为弧形面,该弧形面沿着洗涤桶轴向由下向上逐渐向洗涤桶中心方向弯曲,集水环的脱水口设置在弧形面的底部起始端。

进一步,所述动力装置安装在安装板的底部,包括,电机和减速离合器,电机的转轴通过减速离合器与洗涤桶底连接,以驱动洗涤桶旋转。

进一步,所述安装板上还设有一锁止结构,所述锁止机构位于洗涤桶的底部,并与洗涤桶配合,以限制洗涤桶转动。

进一步,所述减振部件包括吊杆和吊杆座,所述安装板的边缘上设有与吊杆座配合的卡口,所述吊杆座卡状在卡口内,并位于安装板的下侧。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洗衣机省去了外桶结构,洗衣机洗涤桶直接作为盛水桶,可以提高洗涤水的利用率,并降低洗涤水的使用量,同时,省去外桶后,洗涤桶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大,可以洗涤的衣物量随之增加,达到了洗衣机扩容的目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排水通道位于洗涤桶内侧,在洗衣机脱水时不会直接与箱体碰撞,洗衣机脱水时的噪音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图3:本发明的部分排水通道的结构图;

图4:为图3的y局部放大图;

其中:1、箱体2、洗涤桶3、动力装置4、安装板5、排水通道6、排水管7、平衡环8、集水环9、吊杆10、吊杆座11、水道壳体12、挡水环13、挡水板14、锁止机构15、阀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洗衣机,包括,箱体1、用于容纳被洗涤衣物的洗涤桶2,驱动洗涤桶2转动的动力装置3和安装在洗涤桶2下部的安装板4,以及连接安装板4与箱体1的减振部件。所述洗涤桶2可转动地设置在箱体1中,洗涤桶2坐落在安装板4上,并可相对安装板4转动,洗涤桶2作为盛水桶用于容纳洗涤水,安装板4用于支撑洗涤桶2,且安装板4通过减振部件与箱体1可活动地连接,在洗涤或脱水时,洗涤桶2和安装板4会产生振动,该振动传递至减振部件后被吸收。

所述洗涤桶2的顶端设有平衡环7,平衡环7的下侧设有集水环8,在洗涤桶2周壁内侧设有排水通道5,所述集水环8与排水通道5相连通,在集水环8朝向洗涤桶2一侧设有脱水口,所述排水通道5竖向设置,其上端与集水环8连通,下端与洗涤桶底部设有的排水口连通。洗涤桶2具有一定的锥度,在洗涤桶2高速转动时,洗涤桶2中的洗涤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沿洗涤桶壁向上爬升,并在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从集水环8的脱水口进入集水环8内,洗涤水在集水环8内环形流动,当洗涤桶2转速降低时,洗涤水将沿排水通道5向下流动,并最终从洗衣机排水口排出。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集水环8内设有引导洗涤水进入排水通道5的挡水板13,所述挡水板13位于排水通道5进水口的上方,并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当洗涤水在集水环8内环形流动时,将碰撞在挡水板13上,挡水板13正对水流方向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使水流撞击到挡水板13后改变流向,由沿桶周向流动,变为沿桶壁向下流动,并进入排水通道5。由于挡水板13改变了集水环8内的水流流向,因此,在高速脱水时,可以使集水环8内的水流入至排水通道5内,避免集水环8内的水量过多。

所述安装板4上设有一挡水环12,挡水环12由安装板4的上表面向洗涤桶2方向凸起,并延伸一定高度,形成容纳洗涤水的凹腔结构,凹腔结构的底部设有开口并连有排水管6,通过排水管6与洗衣机排水口连通,所述洗涤桶2底部的排水口安装有一阀塞15,所述阀塞15位于挡水环12的内侧,在洗涤阶段,阀塞15处于关闭状态,在脱水阶段,阀塞15处于打开状态,当阀塞15打开后,洗涤桶2中的洗涤水流入凹腔结构内,并由排水管6排至洗衣机外。

优选地,挡水环12的高度略高于洗涤桶2底面,并与洗涤桶2的外周壁之间预留一较大的空隙,以避免在洗涤桶2转动时,产生碰撞。

所述排水通道5的下端与洗涤桶2底部的排水口连接,该排水口位于洗衣机波轮的下方,排水通道5延伸至该排水口处,排水通道5包括水道壳体11和部分洗涤桶壁,所述水道壳体11面向洗涤桶壁的一侧设有上下贯通的沟槽,水道壳体11扣合在洗涤桶壁上,与洗涤桶壁共同围成水流通道。水道壳体11与现有洗衣机内桶中的水道结构相似,区别在于水道壳体11上端延伸至与集水环8连接,且水道壳体11面向洗涤桶2轴线的一侧不具有出水口。

水道壳体11上可以设置多条并排的沟槽,形成多条水流通道。

优选地,水道壳体11可拆卸地安装在洗涤桶2上,所述水道壳体11的底部设有卡钩,所述洗涤桶2的桶壁上设有与所述卡钩配合的卡口,水道壳体11的上部设有螺钉孔,并通过螺钉与洗涤桶2固定连接。在安装水道壳体11时,先将卡钩可在卡口上,对水道壳体11进行定位和支撑,然后通过螺钉将水道壳体11固定在洗涤桶2上。

优选地,所述水道壳体11面向洗涤桶轴线的一侧设有用于与衣物接触摩擦的凸起或纹路,在洗衣过程中,水道壳体11面向洗涤桶轴线的表面可以起到与衣物摩擦的作用。

为避免在脱水时,洗涤水从洗涤桶2中溢出,所述集水环8面向洗涤桶轴心的一侧为弧形面,该弧形面沿着洗涤桶轴向由下向上逐渐向洗涤桶2中心方向弯曲,使得洗涤桶2上端的开口逐渐缩小,集水环8的脱水口设置在弧形面的底部起始端,当洗涤水沿桶壁向上爬升时,集水环8的弧形面起到了阻挡水流继续向上爬升的作用,并汇集水流进入集水环8的脱水口。

所述动力装置安装在安装板4的底部,包括,电机和减速离合器,电机的转轴通过减速离合器与洗涤桶底连接,以驱动洗涤桶2旋转。所述减速离合器的输出轴穿过安装板4与洗涤桶2连接,在输出轴与安装板4之间设有至少一动密封。优选地,所述安装板4的底部设有多个向下凸起的加强筋。

在所述安装板4的上表面还设有一锁止结构14,所述锁止机构14位于洗涤桶2的底部,并与洗涤桶2配合,以限制洗涤桶2转动,所述锁止机构14可以锁住洗涤桶2,防止洗涤桶2转动,在洗涤阶段,锁止机构14锁住洗涤桶2,使其不能转动,在脱水阶段,锁止机构14解锁,使得洗涤桶2可以转动。

所述减振部件包括吊杆9和吊杆座10,所述吊杆9的上端与箱体1连接,下端与吊杆座10连接,所述安装板4的边缘上设有与吊杆座10配合的卡口,所述吊杆座10卡状在卡口内,并位于安装板4的下侧,吊杆座10内安装有弹簧,在安装板4和洗涤桶2重力作用下,吊杆座10内的弹簧被压缩,并在洗涤桶2振动时起到减振的功能。安装板4位于洗涤桶2的下部,使得吊杆座10位于洗涤桶2以下,不占用洗涤桶2与箱体1之间的空间,有利于扩大洗涤桶2的容积。

本发明的脱水过程为,首先,脱水前洗涤桶2内的水先通过洗涤桶2底部的排水口排出,然后电机驱动洗涤桶2高速旋转,剩余在洗涤桶2中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洗涤桶壁向上爬升,并进入集水环8内,在集水环8内,水流受到挡水板13的作用,改变流动方向,向下流入排水通道5内,并沿排水通道5流出洗涤桶2,落入挡水环12围成的凹腔结构内,最终通过与排水管6排出洗衣机外。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