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型针织机和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11905发布日期:2018-11-02 22:1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圆型针织机以及用于移动圆形针织机的针的方法。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所述针的移动机构。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元件结构,通过将持针元件与驱动三角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转换为针的指定轴向运动来驱动所述针。

背景技术

作为周知的,圆型针织机具有:持针元件(针筒和/或针盘),在持针元件上沿着圆形跑道(圆形针床)设置有一枚或多枚针;和易于控制用于针织物形成的针的运动的设备。用于控制持针针筒的针的设备包括围绕所述针筒自身设置的驱动三角,和构成为用于可操作地将三角与所述针连接的驱动装置。这些驱动装置也规定为“平板部件”,在针的下方被插入到所述针的针槽中,并且具有用于与所述三角配合的针踵。

已知驱动装置包含径向移动型的针踵,是所述针一部分的或者元件辅针的一部分直接连接到其上,所述径向移动型的针踵允许所述针脱离所述三角至少一段圆形跑道的距离,以便所述针不沿轴向移动而形成线圈(不工作针)。

例如,相同申请人的申请公开文本ep1620590和ep1620591都公开了装备有具有轴向槽圆筒的圆型针织机。多个针的每一个针都容纳在所述轴向槽的一个之中,并且在所述圆筒旋转时,也是位于所述轴向槽中的驱动装置与所述针相互作用,以引起其驱动。每个针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各自针连接的辅针,其能够在槽中径向摆动以便有选择地使其自身的针踵与驱动三角限定的跑道吻合;推动头,所述推动头具有能够与所述辅针的下端接合的上部,所述推动头也能够与驱动三角限定的相应跑道吻合;选针片组,所述选针片组能在径向平面中摆动以便与驱动三角限定的相应跑道吻合,并且所述选针片组能够通过选针的设备驱动,其中,所述选针片组具有能够与所述推动头的下部抵靠的上部。

可以注意到,ep1620590和ep1620591的推动头推抵辅针,而且进一步执行决定辅针的径向摆动以及随后的所述辅针的针踵的径向移动的功能。所述推动头直接作用于辅针并且被迫跟随相应针的轴向运动。所述针以辅针的轴向运动因此与推动头和选针片组的轴向运动相关。



技术实现要素:

在如上所述的那些圆型针织机的结构中,本申请人认为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本申请注意到,如上所述的已知机器具有很大的轴向和圆周的尺寸,并且这些已知机器不能制造为低于预定直径,因为这样做不可能为已知驱动装置提供具有如此特征的针以用于允许针织所需的全部运动。

本申请人进一步注意到,在已知方案中,尤其在带有具有小直径——例如低于10英寸(大约250mm)的持针针筒的针织机的情况下,其不可能引入大量的(喂纱)路数(feeds)(例如,上述的四个),因为在用于容纳全部必要驱动装置的圆筒的周围没有足够的空间。

已知机器的尺寸在紧要关头具有对转动惯量的负面影响,会限制旋转速度以及因此影响针织速度。

本申请人还注意到,如上所述已知机器具有有限数量的运动针,其限制生产灵活性。

特别的,本申请人还注意到,在已知机器中,允许针脱离三角(不工作针)的、针或辅针的针踵的径向运动,基本上一直依赖于所述选针片组和/或推动头的轴向运动,并且该特点限制将会赋予针的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各个方面和/或实施例中,基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圆型针织机,其中所实现的针织特性与现有技术相同,或者相对于现有技术还具有更多的针织特性,所述圆型针织机具有较小尺寸并且允许以相对较小的直径例如低于165mm来生产织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圆型针织机和用于移动针的方法,其允许增加被赋予所述针的多个运动,以便实现更高的生产灵活性,即,以便生产具有彼此不同的多种特性的不同类型的织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圆型针织机和用于移动针的方法,其相对于现有技术允许增加限定的喂纱点或(喂纱)路数,持针元件的直径相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圆型针织机,其特点在于简单和合理的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创建用于实施圆型针织机的现有技术的替换方案,和/或开启新的设计可能性。

这些以及其他可能的目的会在以下进行更好说明,其基本上通过根据所附的一个或多个权利要求、以及根据以下方面和/或实施例、各种组合的、也可以所述权利要求组合的圆型针织机和移动所述针的方法而实现。

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词语“上”、“下”、“上方”以及“下方”涉及在旋转中心轴处于竖直位置且筒针向上的正常操作期间针织机的布置。

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词语“轴向的”、“周向的”、“径向的”涉及所述中心轴。

本发明的一些方面在以下说明。

一方面,本发明涉及圆型针织机,其包括:机架;持针针筒,所述持针针筒安装于机架上并且具有多个围绕持针针筒的中心轴布置的纵向针槽;多个针,每个针都容纳于相应的纵向针槽;驱动三角,其围绕持针针筒布置,并且相对于中心轴所述持针针筒可移动,用以引发或允许针沿着纵向针槽的运动,以使得通过所述针实现线圈形成;用于每个针的驱动链,其插入相应的纵向针槽,位于各自针的下方,并且其可操作地放置于相应的针与所述驱动三角之间。

在一方面,所述驱动链包括:辅针,其在针的下方滑动地布置在相应的纵向针槽中并且具有针踵,其中,针踵能够在工作位置与不工作位置之间径向移动,在工作位置时,针踵被选取以便与第一驱动三角限定的相应的第一跑道卡合,并且引起针的驱动以及线圈形成,在不工作位置时,针踵缩进以便不与所述第一跑道卡合。

在一方面,所述驱动链包括:选针片组,其在辅针的下方至少部分滑动地布置在相应的纵向针槽中,其具有至少一个在工作位置和不工作位置之间可径向移动的相应的针踵,在工作位置时,所述针踵被选取以便与第二驱动三角限定的相应的第二跑道卡合;在不工作位置时,所述针踵缩进以便不与所述第二跑道卡合。

在一方面,所述驱动链包括:至少一个选针设备,其根据控制作用于所述选针片组,用于将选针片组转换到或保持在工作位置或不工作位置。

在一方面,所述驱动链包括:推动头,其在辅针与选针片组之间滑动地布置在相应的纵向针槽中,其中,推动头的下部与选针片组接合,并且推动头的上部与辅针接合,其中,推动头具有相应的针踵,所述针踵能与由第三驱动三角限定的相应的第三跑道卡合。

在一方面,所述驱动链包括:驱动元件,其在辅针和选针片组之间滑动地布置于相应的纵向针槽中,其中,驱动元件能够相对于推动头和辅针在长度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可操作地与辅针接合以便将辅针的针踵转换到并保持在相应的工作位置。

本申请人发现,本发明能够解决与针运动的限制有关的问题,特别是由于针织机的尺寸导致的“不工作”针的问题,因此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特别地,本申请人发现,相对于推动头和辅针可自由移动的所述驱动元件允许决定径向的提取/插入在哪里以及何时发生,不管推动头和/或选针片组的轴向位置。

换句话说,推动头向上推动辅针和针而无须引起辅针的径向移动针踵每次从不工作位置转换至工作位置,因为该转换由驱动元件引起。

这一特点允许提供了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多运动的针和/或减少圆筒和三角的轴向和周向上的发展,所实现的针运动也是同样。这允许织造具有较小直径和/或一些彼此不同特点的织物,和/或降低圆筒的惯性并由此增加工作转速。

而且,例如,所述针能移动至在不工作位置的更高杆,以便执行“移圈位置”(“flippingdialpicking”)而无须移动较低位置元件,例如特别是选针片组和/或推动头。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其允许控制针踵的提取,不管推动头和/或选针片组的轴向位置,本发明在线圈形成期间特别有效。“线圈形成”意味着工作阶段,在工作阶段,针勾住新纱线并且拉下,直至作为针降低的结果的旧线圈(之前形成的)从针头下走过针头,引起完整形成的线圈。在本发明的一方面,在针降期间,尤其在于线圈形成对应的针降阶段期间,辅针的针踵被转换并保持在所述工作位置。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具体如下。

在一方面,辅针、推动头、选针片组和驱动元件为平板部件。驱动链已知为“悬链线”并且由滑动插入纵向针槽的上述平板部件组成。

在一方面,驱动链构成为用于将针和/或辅针的轴向运动与推动头和/或驱动元件和/或选针片组的轴向运动分离。

在一方面,驱动链构成为用于将驱动元件的轴向运动与推动头和/或针和/或选针片组的轴向运动分离。

在一方面,驱动链构成为用于将推动头和/或选针片组的轴向运动与辅针的径向移动针踵的驱动/停止分离。

在一方面,辅针和针组成一体。

在不同的方面,辅针和针为分立的元件。

在一方面,辅针的上端与针接合,优选地通过两面和/或铰链约束接合。

在一方面,辅针包括带有相应针踵的支撑部。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能够操作地与支撑部接合。

在一方面,所述支撑部能够在第一构造和第二构造之间弹性地移动,所述第一构造对应于针踵的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构造对应于针踵的不工作位置。

本申请人还发现,弹性的驱动允许了以相对于已知的通过摆动硬元件和/或通过旋转整个针和/或辅针获得的运动更有效且更安全的方式进行移动辅针(不工作针)的针踵。

在一方面,在所述针踵的不工作位置,支撑部向针踵施加弹性恢复力

在一方面,在所述针踵的不工作位置,所述弹性力保持支撑部和相应的针踵处于相应针槽中。

本申请人还发现,弹性恢复力以安全有效的方式确保径向缩进的不工作位置。

在一方面,克服所述弹性力,驱动元件转换并保持针踵至相应的工作位置。

换句话说,针踵在其不被驱动元件接合或挤压时,由于弹性恢复力而保持在不工作位置,通过驱动元件推向工作位置移动。

在一方面,支撑部包括朝向驱动元件延伸优选突出的弹性杆。弹性力由所述弹性杆给予。

在一方面,弹性杆处于针槽中。

在一方面,弹性杆与轴向基本平行地延伸。

在一方面,辅针包括主体,弹性杆从该主体上延伸并突出。

在一方面,支撑部包括在弹性杆的远端的下部,其中所述下部带有辅针的针踵。

在一方面,辅针包括保持元件,所述保持元件相对于所述下部位于径向外侧位置,以便限制辅针的针踵的径向行程。

在一方面,由辅针的轴向变化量限定的保持元件从主体上形成并且优选地与弹性杆基本平行。

在静止时,辅针的弹性杆的弹性将径向移动针踵保持在不工作位置,由此使针不操作。辅针的针踵必须驱动以通过针形成线圈。因此,所述针踵不是自由而是保持在针槽内或外。

在一方面,辅针包括辅助针踵。

在一方面,辅助针踵从辅针的主体径向延伸。

在一方面,第五驱动三角限定第五跑道,并且辅针的辅助针踵能够与所述第五跑道卡合。

在一方面,辅针具有轴向指向推动头的接触面。

在一方面,所述接触面位于辅针的上端附近。

在一方面,推动头相对于驱动元件和辅针至少部分平行地和在径向更靠内侧的位置延伸。

在一方面,推动头靠在相应针槽的底部表面上。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和辅针径向地靠在推动头上。

在一方面,推动头包括细长优选为棒状的上部,和位于细长部的下端的下部或底脚。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和辅针径向靠在细长部上。

在一方面,在支撑部的第二构造中,所述支撑部径向地且至少部分地抵靠推动头,优选抵靠推动头的细长部。

在一方面,推动头的下部具有指向驱动元件的接触面。

在一方面,推动头的上部,优选细长上部的远端,能够优选地以单侧轴向静置的方式与辅针的接触面接合。

在本发明的构成中,术语“单侧轴向静置”意味着两元件之间机械上的连接或约束,其中,第一元件对第二元件的轴线推力,与第一元件向第二元件的移动一起,引起第二元件的相应移动(与第一元件整体一起),而第一元件远离第二元件的运动引起两元件的分离,而无须将第二元件取下,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这种约束通过在第一元件向第二元件移动时两元件之间接触的方式保持,而其可以在第一元件以相对于第二元件相反方向移动时取消,在此情况下两元件分开。

在一方面,推动头的下部,优选地朝向选针片组接触面,能够与所述选针片组接合,尤其是通过单侧轴向静置方式。

在一方面,推动头的针踵从所述推动头的下部径向延伸。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具有优选倾斜表面的上端。所述上端,优选地所述倾斜表面,与支撑部的下部配合,以便克服支撑部施加的弹性力将辅针的针踵转换至相应的工作位置。

在一方面,倾斜面径向指向外侧。

在一方面,支撑部的下部具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朝向驱动元件的上端并且构造为与所述驱动元件的倾斜表面相配合。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具有尖端,所述尖端构成为用于接收所述下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保持辅针的针踵处于相应的工作位置和/或轴向推抵辅针。

在一方面,所述尖端位于驱动元件的所述上端并且优选地为支撑部的下部的反形。

在一方面,所述尖端以连续的方式从驱动元件的倾斜表面形成。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具有下端,所述下端能优选以单侧轴向静置的方式与推动头的接触面接合。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具有相应的针踵。

在一方面,第四驱动三角限定第四跑道,并且驱动元件的针踵能够与所述第四跑道卡合。

在一方面,驱动元件的针踵从驱动元件的轴向中间区域径向延伸。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包括滑动地布置在相应的纵向针槽中的轴向摆动元件。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带有相应的针踵。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具有辅助针踵。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带有相应的辅助针踵。

在一方面,第六驱动三角限定第六跑道,并且选针片组的辅助针踵能够与所述第六跑道卡合。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包括选针设备能够啮合的轴向固定元件,其中轴向固定元件被轴向摆动元件可操作地啮合,以便在工作位置和不工作位置径向地移动相应的针踵和辅助针踵(如果存在)。

在一方面,轴向固定元件通过选针设备的影响而摆动。

在一方面,轴向摆动元件通过轴向固定元件的影响而摆动。

在一方面,轴向固定元件包括多个径向朝外的齿,所述齿能够有选择地与选针设备啮合。

在一方面,轴向固定元件不存在,并且优选磁铁型的选针设备直接作用于轴向摆动元件。

在一方面,辅针的辅助针踵,推动头的针踵和驱动元件的针踵在轴向上移动并且固定朝向径向。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的针踵和选针片组的辅助针踵在轴向上移动并且在径向上也移动。

在一方面,在径向移动针踵处于不工作位置时,辅针和针的最大行程长于推动头的最大行程。

在一方面,辅针和针在径向移动针踵处于工作位置时的最大行程比在径向移动针踵处于不工作位置时的辅针和针的最大行程短。

在一方面,推动头的最大行程长于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的最大行程。

在一方面,辅针和针的最大行程在径向移动针踵处于不工作位置时,是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的最大行程的三倍。

在一方面,辅针和针的最大行程在径向移动针踵处于不工作位置时,大约是推动头的最大行程的1、2倍。

在一方面,持针针筒具有参考直径,小于约200mm,优选小于约100mm。“参考直径”意味着在圆筒的外表面上限定的轴向针槽的底部表面上测量的直径,针可在其中滑动。在圆型针织机的技术领域中,针槽的底部表面被称为“底面”;参考直径因此根据该“底面”确定。

在一方面,圆型机具有一个或多个喂纱点((喂纱)路数)。

优选地,喂纱点的数量多于一个,优选多于两个,优选四个或以上。

在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方法,其中所述针织机优选地根据以上一个或多个方面和/或一个或多个所附权利要求和/或实施例而制造。

该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方法包括:在工作位置和不工作位置之间径向移动与相应针接合的辅针的针踵,在工作位置,针踵被选取以便与第一驱动三角限定的相应的第一跑道卡合并引起针的驱动和线圈形成,在不工作位置,针踵缩进以便不与所述第一跑道卡合;其中辅针的针踵的径向移动由在辅针和轴向位于辅针下方的驱动元件之间的相应的轴向运动引起;其中所述相应的轴向运动至少在一些步骤中与推动头和/或选针片组的轴向运动分离/独立,所述选针片组布置于针的下方并且由选针设备可操作地驱动,选针设备根据控制对所述选针片组作用。

在一方面,在辅针和驱动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期间,驱动元件的上端、优选倾斜表面,与辅针的针踵的支撑部配合。

在一方面,基本径向弹力作用于辅针的针踵的支撑部上,以便保持针踵位于不工作位置。

在一方面,在从不工作位置到工作位置的移动期间,驱动元件的上端克服弹性力而作用。

在一方面,在从不工作位置到工作位置的移动期间,驱动元件的上端插在持针针筒和辅针的针踵的支撑部之间(特别的,其插在针踵的上部和辅针的针踵的支撑部之间)。

在一方面,弹性力使针踵从工作位置恢复到不工作位置。

在一方面,在径向移动辅针的针踵的步骤中,在针降期间,尤其在与线圈形成对应的针降(步骤)期间,所述针踵被转换至或保持在所述工作位置。

在一方面,推动头轴向地向上推动驱动元件,直到驱动元件的针踵与第四驱动三角接合,并且然后所述推动头离开所述驱动元件。

在一方面,推动头的针踵所卡合的第三驱动三角轴向向上或向下地引导所述推动头。

在一方面,辅针的辅助针踵所卡合的第五驱动三角轴向向下引导所述辅针,而驱动元件的针踵所卡合的第四驱动三角向上引导驱动元件,直至驱动元件的上端插入持针针筒和辅针的针踵的支撑部之间。

在一方面,辅针的辅助针踵所卡合的第五驱动三角轴向向上引导所述辅针,而第四驱动三角向下引导驱动元件,直至驱动元件的上端从辅针的针踵的支撑部的下方取出。

在一方面,推动头直接推抵辅针以便将其向上引导。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优选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轴向向上推动推动头,直到推动头的针踵与第三驱动三角卡合,并且随后离开推动头。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的针踵所卡合的第二驱动三角,和/或选针片组的辅助针踵所卡合的第六驱动三角,轴向向上或向下引导所述选针片组。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的轴向固定元件径向推动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以便使其摆动并且引起相应的针踵和辅助针踵(如果存在)的径向移动。

在一方面,选针设备抵抗选针片组的轴向固定元件而作用,以便使其摆动并且径向推动轴向摆动元件。

在一方面,选针片组的轴向摆动元件的最大轴向行程小于针和/或辅针的最大轴向行程,和/或驱动元件的最大轴向行程,和/或推动头的最大轴向行程。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点以及优点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圆型针织机以及用于移动针的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得到更为清晰。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是根据附图进行如下描述,用于仅是示意性的并且因此非限制的目的,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圆型针织机的持针针筒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可见针的驱动链,加上在以平面上形式的一段驱动三角;

-图2a和图2b示出了驱动链加上针的相应的局部放大图;

-图2c示出了驱动链的元件的变体;

-图3a-图3i以及图3l-图3t示出了驱动链一系列可能的配置;

-图4a-4d示出了一段驱动三角,所述驱动三角通过由驱动链紧跟的跑道在一平面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所述附图,序号1全景地标示本发明的圆型针织机的针织机头。

圆型针织机包括机架,其由于为已知而并未示出,构成所述针织机的支撑结构,而且所述针织机头1安装于机架上。

针织头1装备有持针针筒2,安装在持针针筒2上的多个针3,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易于有选择地驱动所述针3以实现织物生产。

持针针筒2同行安装于机架上的竖直位置,针3竖直布置并且突出于持针针筒2的上边缘。

例如,持针针筒2具有大约100mm的参考直径和大约450mm的高度。

如图1所示,持针针筒2具有设置在持针针筒2的径向外表面上的多个纵向针槽4。纵向针槽4围绕持针针筒2的中心轴“x-x”(竖直的)布置并且平行于所述中心轴“x-x”。每一个纵向针槽4都容纳相应的3和相应的驱动链5或含有多个平板部件的“悬链线”。驱动三角“c”布置为围绕持针针筒2的三角座体并且位于面向持针针筒2径向外表面并且因此面向纵向针槽4驱动链5。这些驱动三角“c”由在三角座体的内表面上布置的板和/或针槽形成。

为了清晰起见,在图1中,这些驱动三角“c”的长度表现为在以平面中延展并且在驱动链5和一个针3的旁边。

在所示实施例中,驱动三角“c”的三角座体基本固定,而持针针筒2(在双方向上以连续的或改变的运动)围绕中心轴“x-x”旋转,以便产生驱动链5和驱动三角“c”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

更详细的将在以下阐述,驱动链5能可操作地与驱动三角“c”连接,以便将所述相对旋转运动转变为针3沿着纵向针槽4的轴向运动,从而通过所述针3实现线圈形成。驱动三角“c”定义围绕持针针筒2延伸的跑道,其是/能够被属于驱动链5的针踵卡合。因此,每个驱动链5可操作地位于相应的针3和驱动三角“c”之间。

未图示的合适的设备在通常设置在持针针筒2上方的一个或多个喂纱点(已知为(喂纱)路数)供给针织纱线。例如,所示的圆型机具有四个喂纱点。

如图1、2a和2b所示,现在参考连接有相应针3的单个驱动链5,描述各个元件的相对位置,所述相应针3在竖直方向上正确安装在持针针筒2上。

针3布置在持针针筒2的上边缘并且驱动链5设置在针3的下方直至靠近持针针筒2的底部附近。

如从图2a和2b中能更好地看出,驱动链5包括:紧接着设置在针3下方的辅针6,局部布置在辅针6下方的推动头7,在推动头7径向外侧并且位于辅针6下方的驱动元件8,和位于推动头7下方的选针片组9。

针3具有钩形的底脚10。当针3正确位于纵向针槽4中时,底脚10定向为径向向外。

辅针6具有主体11。主体11的上端12具有针踵13和位于针踵13下方的突出部14。突出部14具有从针踵13以连续方式形成的上表面15和相对的下接触面16。当辅针6正确位于纵向针槽4中时,针踵13和突出部14径向朝向所述针槽4的内侧。

针3通过将底脚10插入针踵13而与辅针6稳固连接。底脚10和针踵13的连接是两侧的,即针3和辅针6整体沿纵向针槽4移动。因为针3和辅针6在其竖直轴向运动中相互统一,所以底脚10与针踵13的连接构成一种铰链,但是能够轻微地在相互连接上彼此相对摆动。该铰链基于相互统一的针3和辅针6的轴向运动沿纵向针槽4移动。底脚10能够容易地与针踵13连接或分离,以便组装或拆卸两元件。

在未示出的不同实施例中,辅针和针一体制成。

弹性杆17从主体11延伸突出并且沿轴向朝下,即朝向驱动元件8。位于弹性杆17的远端的下部18带有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所述下部18以辅针尾端20终止,所述辅针尾端20被倒圆角和/或具有倾斜表面。弹性杆17和下部18构成径向移动针踵19的弹性移动支撑部。

从主体11向下形成轴向延伸部21,其平行于中心轴“x-x”。该轴向延伸部21位于相对于灵活性臂17靠径向外侧位置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灵活性臂17。轴向延伸部21的长度小于支撑部17、18的全部长度,从而径向移动针踵19仍然位于所述轴向延伸部21的端部的下方。以下将更为清楚,该轴向延伸部21构成辅针6的针踵19的径向行程的保持元件。事实上,弹性杆17的弹性灵活性允许下部18和针踵19在受到外部应力时沿着在工作位置和不工作位置之间的一基本上径向跑道移动,在所述工作位置,针踵19从纵向针槽4伸出,而在不工作位置,针踵19缩进到纵向针槽4中。在伸出位置时,下部18抵向轴向延伸部21。在两个位置时,弹性杆17位于针槽4中(仅针踵19在伸出位置从所述针槽4径向抬起)。

支撑部17、18整体上因此可在第一构造和第二构造之间弹性地移动,所述第一构造对应于针踵19的工作位置,所述第二构造对应于针踵19的不工作位置。

辅针6还包括从辅针6的主体11径向延伸的辅助针踵2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该辅助针踵22与主体11在轴向延伸部21的根部处连接。

推动头7包括:细长的棒状的上部23和位于细长部23的下端的下部24或底脚。下部24带有径向形成的各自的针踵25并且具有面向上方即朝向辅针6和朝向驱动元件8的上接触面26,以及具有面向下方的即朝向选针片组9的下接触面27。

像相应针踵25的位置,推动头7靠在纵向针槽4的底表面并且其径向位置固定,而所述推动头7能够在所述针槽4中轴向滑动。

辅针6的主体11位于相对于推动头7的细长上部23的径向外侧位置并且一直径向靠在所述细长上部23上。辅针6的突出部14抵靠纵向针槽4的底部表面,并且推动头7的细长上部23的远端28仍然位于突出部14的下方并且面向所述突出部14的下接触面16。

所述远端28能够通过单侧轴向静置方式抵接辅针6的接触面16。

弹性杆17施加的弹性动作将下部18径向推向细长的上部23。在图1、2a和2b所示的构造中,弹性杆17保持下部18靠在细长的上部23上。换句话说,在所述针踵19的不工作位置,支撑部17、18对针踵19施加弹性恢复力,而且在所述不工作位置,所述弹性力保持支撑部17、18和相应针踵19在针槽4内侧。

驱动元件8也径向抵靠细长的上部23并且轴向位于辅针6和推动头7的下部24之间。

驱动元件8具有设有倾斜表面29的上端,所述倾斜表面29面向径向外侧和轴向上侧,即朝向辅针6。换句话说,倾斜表面29随着朝向辅针6上升而逐渐接近推动头7的远端28。

倾斜表面29与支撑部17、18的辅针尾端20配合,以便克服支撑部17、18施加的弹性力将辅针6的针踵19转换到相应的工作位置。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倾斜表面29与辅针尾端20之间的联结构成平三角,其中倾斜表面29的上升引起针踵19朝向圆筒的外侧(即朝向针槽4的外侧)的径向旋转,以便将针踵19转换到相应的工作位置。

驱动元件8还具有在所述驱动元件8的径向外边缘设置的尖端30,并且尖端30靠近倾斜表面29。所述尖端30从驱动元件8的倾斜表面29以连续的方式形成。尖端30为支撑部17、18的下部18的反形,以便克服所述臂17施加的弹性力而在相应的工作位置接纳所述下部18并且保持辅针6的针踵19,和/或轴向推抵辅针6。

驱动元件8具有下端31,该下端31能够以单侧轴向静置的方式与推动头7的接触面26抵靠。

沿径向形成的相应针踵32位于驱动元件8的轴向中间区域。驱动元件8径向地靠在细长的上部23上,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细长的上部23自由地轴向滑动。驱动元件8的针踵32在径向上固定和在轴向上移动。

选针片组9包括:滑动地设置在相应的纵向针槽中且在推动头7下方的轴向摆动元件33,和能够由未示出和自身已知的选针设备(例如带有压电陶瓷刀头的选针设备)啮合的轴向固定元件34。轴向固定元件34相对于轴向摆动元件33位于径向外侧位置并且具有像梳子一样并排布置的多个径向齿35。

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上端具有相应的接触面36,所述接触面36指向或面向推动头7的下接触面27。这些接触面表27、36能够以单侧轴向静置的方式彼此接合。

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下部具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相应的针踵37和相应的辅助针踵38。辅助针踵38相对于针踵37位于上方轴向位置。

轴向摆动元件33的径向内侧边缘和/或所述针槽的与所述径向内侧边缘部分地抵靠的底部表面,成为允许所述轴向摆动元件33的摆动的形状。

轴向固定元件34也能通过选针设备的影响而摆动。选针设备具有多个元件(例如多个具有压电陶瓷选针片刀头),所述元件可选择地啮合轴向固定元件34的径向齿35并且引起所述轴向固定元件34的旋转,随后抵抗轴向摆动元件33而作用。

轴向固定元件34的径向内侧边缘和/或轴向摆动元件33的径向外侧边缘成形为允许所述两元件的相对摆动。

特别地,轴向固定元件34对轴向摆动元件33的推动使所述轴向摆动元件33在工作位置和不工作位置之间摆动,在工作位置时针踵37和辅助针踵38从针槽4伸出,而在不工作位置时针踵37和辅助针踵38缩进所述针槽4中。

如图2c所示,在选针片组9的不同实施例中,不存在轴向固定元件。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包括弹性灵活性延伸部33a,其在相对于针踵37以及辅助断头38的径向内侧位置向下延伸,并且与针槽4的底部表面接触。固定比对三角33b相对于轴向摆动元件33处于径向外侧位置,并且抵靠轴向摆动元件33的轴向中间脊部。固定磁性驱动器33c位于轴向摆动元件33的上端。磁性驱动器33c的作用力与弹性灵活性延伸部33a施加的弹性力一起以及与比对三角33b的动作一起引起轴向摆动元件33的摆动。磁性驱动器33c能够有选择地被驱动以便在合适时引起作为与规定针连接的驱动链的一部分的连接器中包含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摆动。

可以注意到,选针片组9的针踵37和辅助针踵38在轴向和径向上移动;辅针6的辅助针踵22、推动头7的针踵25和驱动元件8的针踵32在轴向上移动并且在径向上固定;辅针6的针踵19在轴向和径向上移动。

径向固定的针踵22、25、32一直位于纵向针槽4的外侧。径向移动的针踵19、37、38在位于相应的不工作位置时缩进在纵向针槽中,在位于相应的工作位置时位于纵向针槽4的外侧。

驱动三角“c”构成为接收并且卡合径向固定针踵22、25、32和径向移动针踵19、37、38。

如图1所示,驱动三角“c”包括第一驱动三角39,其轴向地位于辅针6上并且构成为用于接收和卡合所述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所述第一驱动三角39限定了第一跑道,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能够与所述第一跑道卡合。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在工作位置时伸出针槽4,以便与这些第一跑道卡合并且引起针3驱动和线圈形成。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在不工作位置时被缩进,以便不与所述第一跑道卡合。

驱动三角“c”包括第二驱动三角40,其位于持针针筒2的底部,并且第二驱动三角40构成为用于接收和卡合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针踵37。第二驱动三角40限定了第二跑道,轴向摆动元件33的针踵37能够与所述第二跑道卡合。选针片组9的针踵37在工作位置时伸出针槽4以便与这些第二跑道卡合。选针片组9的针踵37在不工作位置时被缩进,以便不予所述第二跑道卡合。

驱动三角“c”包括第三驱动三角41,其轴向地位于推动头7的下部24并构成为用于接收和卡合所述推动头7的针踵25。第三驱动三角41限定了第三跑道,推动头7的径向固定针踵25能够与所述第三跑道卡合。可以注意到,第三驱动三角41限定的第三跑道包括:在同一圆周上的基本跑道的恒定轴向高度,和具有可变轴向高度的、有上升和下降的跑道。推动头7的针踵25所卡合的第三驱动三角41因此构成为轴向向上或向下引导所述推动头7。

驱动三角“c”包括第四驱动三角42,其轴向地位于第三驱动三角41的正上方且位于驱动元件8上,并且构成为用于接收和卡合所述驱动元件8的针踵32。第四驱动三角42限定了第四跑道,驱动元件8的径向固定针踵32能够与第四跑道卡合。能够注意到,第四驱动三角42限定的第四跑道包括在同一圆周上的基本跑道的恒定轴向高度,和具有可变轴向高度的、有上升和下降的跑道。

驱动三角“c”包括第五驱动三角43,其轴向的位于第一驱动三角39的正上方并且位于辅针6上,并且构成为用于接收和卡合辅针6的辅助针踵22。第五驱动三角43限定了第五跑道,辅针6的径向固定辅助针踵22能够与第五跑道卡合。能够注意到,第五驱动三角43限定的第五跑道包括在同一圆周上的基本跑道的恒定轴向高度,和具有可变轴向高度的、有上升和下降的跑道。由于第五驱动三角43能够被引导至三角座体内侧的不工作位置并且因此他们不能与径向固定的辅针6的针踵22卡合,一些第五驱动三角43可径向地移动。

如图4a-4d所示,第五驱动三角在位于三角座体内侧的不工作位置时以虚线表示,在他们在操作时,即相对于三角座体的底部表面伸出时,以实线表示。

驱动三角“c”包括第六驱动三角44,其位于第二驱动三角40的正上方并且构造为用于接收和卡合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辅助针踵38。第六驱动三角44限定了第六跑道,轴向摆动元件33的辅助针踵38能够与所述第六跑道卡合。在工作位置的选针片组9的辅助针踵38被选取以便与这些第六跑道卡合。在不工作位置的选针片组的辅助针踵38能够缩进以便不与所述第六跑道卡合。能够注意到,第六驱动三角44限定的第六跑道包括在同一圆周上的基本跑道的恒定轴向高度,和具有可变轴向高度的、有上升和下降的跑道。选针片组9的针踵37卡合的第二驱动三角40,和/或选针片组9的辅助针踵38卡合的第六驱动三角44,引导所述选针片组9轴向向上或向下。

从图1可以注意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跑道的每一个具有相应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轴向变化量h1、h2、h3、h4、h5、h6。所述跑道的“轴向变化量”意味着平行于中心轴“x-x”测量的在跑道的彼此最远的点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轴向变化量是当针踵19、22、25、32、38、37在相应跑道中被引导和/或有相应的三角39、40、41、42、43、44引导时针踵19、22、25、32、38、37能够走过的最大轴向高度。

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对应于第五轴向变化量h5。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能够由在工作位置的径向移动针踵19限制,并且在此情况对应于第一轴向变化量h1。驱动元件8的最大行程对应于第四轴向变化量h4。推动头7的最大行程对应于第三轴向变化量h3。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最大行程对应于第二、第六轴向变化量h2、h6。

从图1能够注意到,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在径向移动针踵19处于不工作位置(第五轴向变化量h5)时,比推动头7的最大行程(第三轴向变化量h3)长,推动头7的最大行程然后比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最大行程(第二和第六轴向变化量h2、h6)长。例如,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在径向移动针踵19处于不工作位置时,约为推动头7行程的1.2倍,并且是选针片组9的轴向移动单元33的最大行程的约三倍。

在所示实施例中,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在径向移动针踵19处于工作位置(第一轴向变化量h1)时,短于在径向移动针踵19处于不工作位置时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第五轴向变化量h5)。例如,第五轴向变化量h5约为第一轴向变化量h1的两倍。

驱动元件8的最大行程(第四轴向变化量h4)短于在径向移动针踵19处于不工作位置时辅针6和针3的最大行程(第五轴向变化量h5),并且长于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的最大行程。例如,第四轴向变化量h4为第二和第六轴向变化量h2、h6的大约两倍,并且为第五轴向变化量h5的大约2/3。

驱动链5因此构成为用于将针3和/或辅针6的轴向运动与推动头7和/或选针片组9的轴向运动分离;驱动元件8的轴向运动能够确实与推动头7和/或针3和/或辅针6和/或选针片组9中第一个分离。

而且,驱动链5构成为将推动头7和/或选针片组9的轴向运动与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的驱动/停止(在不工作位置或不工作针与工作位置之间转换)分离。

根据例如图3a-图3i以及图3l-图3t所示的多个构造,所述的并构成本发明的目的的驱动链能够与驱动三角“c”和选针设备配合而布置。

在图3a中,针踵37缩进在相应的纵向针槽4中或者与脱离相应的第二驱动三角40。选针片组9的轴向摆动元件33处于轴向最低位置,推动头7靠在轴向摆动元件33上并且其针踵25沿着第三驱动三角41的具有恒定轴向高度的基本跑道。驱动元件8的针踵32沿着第四驱动三角42的具有恒定轴向高度的基本跑道。辅针6的辅助针踵22沿着第五驱动三角43的具有恒定轴向高度的基本跑道。驱动元件8与辅针6轴向间隔,辅针6的针踵19处于不工作位置,与相应的第一驱动三角39脱离。推动头7的远端28与突出部14的下接触面16间隔。针3的高度由辅助针踵22的轴向位置决定。

在图3b中,选针设备作用于轴向固定元件34并且引起其旋转以及由此轴向摆动元件33的旋转,从而针踵37和辅助针踵38从纵向针槽4取出并与第二和第六驱动三角40、44卡合。其他元件位于图3a的位置。

在图3c中,轴向摆动元件33的针踵37被第二驱动三角40轴向向上推动,并且推抵推动头7,推动头7随后推抵辅针6。结果,推动头7的针踵25,以及可能地辅针6的辅助针踵22,(找到)进入具有可变轴向高度的相应跑道并到达该处,推动头7和辅针6与针3一起开始上升。驱动元件8与其他部件轴向分离,因而驱动元件8径向上固定。

在图3d中,在第三驱动三角41和/或第二驱动三角40施加的推力下,推动头7、辅针6和针3向上移动。推动头7直接推抵辅针6以便将其向上引导。驱动元件8为轴向固定。

在图3e中,推动头7、辅针6与针3一起由第三驱动三角41支撑,而轴向摆动元件33被第二驱动三角40向下引导并且与推动头7分离。

在图3f中,第三驱动三角41向上推动推动头7,所述推动头7除了提升辅针6和针3,与驱动元件8接触并向上推动驱动元件8。其结果,当驱动元件8的针踵32找到第四驱动三角42的具有可变轴向高度的跑道时,驱动元件8的针踵32卡合所述跑道并且能够被所述跑道提升,并且随后所述推动头7能够与所述驱动元件8分离。同时,轴向摆动元件33与推动头7轴向间隔。

在图3g中,辅针6与针3以及推动头7一起轴向固定,而第四驱动三角42提升驱动元件8,驱动元件8接近辅针6但未与辅针6接合。

在图3h中,第三驱动三角41向上引导推动头7、辅针6和针3,移动辅针6离开驱动元件8。

在图3i中,推动头7、辅针6和针3在轴向上固定,驱动元件8被第四驱动三角42向上移动。

在图3l中,第三驱动三角41和第五驱动三角43轴向向下引导推动头7、辅针6和针3。第四驱动三角41也向下引导驱动元件8。

在图3m中,第五驱动三角43轴向向下引导推动头7、辅针6和针3,而第四驱动三角42向上推动驱动元件8,直到倾斜表面29轴向地插到辅针尾端20下面,克服支撑部17、18施加的弹性力,将倾斜表面29径向地置于推动头7和所述辅针尾端20之间。

在图3n中,第三驱动三角41和第五驱动三角43向下引导推动头7、辅针6和针3,而驱动元件结束其行程并且在轴向上固定,辅针尾端20位于尖端30中,辅针6的针踵19位于相应的工作位置。

在图3o中,辅针6的针踵19和辅助针踵22与相应的第一和第五驱动三角3943卡合并且也和驱动元件8一起在轴向上整体向下移动。推动头7与辅针6间隔并且通过第三驱动三角41倍向下移动。

能够在图3e-图3i以及图3l-图3o中注意到,轴向摆动元件33一直与推动头7间隔。

在图3p中,辅针6的针踵19和辅助针踵22与相应的第一和第五驱动三角3943卡合并且也和驱动元件8一起在轴向上整体向下移动。推动头7抵靠选针片组9。

在图3q中,辅针6和针3被第五驱动三角43向上引导,驱动元件8被第四驱动三角42向下引导并且与辅针6分离,从而通过弹性杆17的弹性力辅针6的针踵19转换回非操作状态。然后,基本上径向的弹性力作用在辅针6的针踵19的支撑部18,以便保持针踵19在不工作位置。

在图3r中,第三驱动三角41和第四驱动三角42分别向下引导推动头7和驱动元件8,而针3和辅针6在浮针位置保持固定。

在图3s中,针和辅针6被向上推动,而驱动元件8处于固定的轴向位置,并且推动头7克服驱动元件8由第三驱动三角41引导。

图3t示出针3的移圈位置,在该位置,针3和辅针6被第五驱动三角43向上推动并且与推动头7和驱动元件8间隔。

能够从图3r和图3s中注意到,轴向摆动元件33与推动头7轴向间隔。

通过上述预定顺序构造组合,利用驱动三角的结构,使针3移动,以便执行所需的针织操作。

通过简单的例子,图4a-4d示出移圈位置顺序(flippingdialpickingsequence)。持针针筒2相对于驱动三角“c”的三角座体的旋转感觉如箭头“r”所示。与相应的三角卡合的针踵的跑道的长度已经通过多个竖条表示,而与相应三角分离的针踵的跑道的长度已经通过水平虚线来表示。针3的末端的跑道未进行表示,但是该跑道一直平行于在竖直运动期间针3整体连接到的辅针6的一个针踵22。

图4a示出了关于集圈针(withdrawnneedle)3的步骤。竖线3b、3d和3g表示针3和驱动链5的三个位置,其构造对应于图3b、3d和3g的构造。这意味着,从右侧向左侧观察图4a,选针片组9的针踵37被驱动并卡合第二驱动三角40,并且由于上坡100而向上提升,并且向上推动推动头7、辅针6和针3,从而推动头7的针踵25卡合并沿着第三驱动三角41的上坡101。第五驱动三角43位于不工作位置。辅针6的径向移动针踵19处于不工作位置。针3被第三驱动三角41引导至图3g的位置,而推动头7与选针片组9分离。

图4b示出了关于脱圈针(cast-offneedle)3的步骤。竖线3b、3c、3e、3i和3h表示针3和驱动链5的五个位置,其构造对应于图3b、3c、3e、3i和3h的构造这意味着,从右侧向左侧观察图4b,推动头7的针踵25首先被选针片组9(图3b和3c)提升,并且与第三驱动三角41(上坡102)配合,引导针3处于图3i的位置。

图4c示出了关于处于移圈高度的针3的步骤。竖线3t表示针3和驱动链五个位置,其构造对应于图3t的构造。这意味着,从右侧向左侧观察图4c,一个第五驱动三角43被引导至相应的工作位置,并且辅针6的辅助针踵22与所述三角的上坡103卡合,直至针3被引导至图3t的位置,推动头7、驱动元件8和选针片组9保持在较低的轴向位置。

图4d示出了下降的针3的步骤。竖线3b、3c、3e、3h、3i、3l、3m、3n、3o、3p、3q表示针3和驱动链十一个位置,其构造对应于图3b、3c、3e、3h、3i、3l、3m、3n、3o、3p、3q的构造。这意味着,从右侧向左侧观察图4d,一些第五驱动三角43被引导至相应的工作位置。针3和辅针6首先由辅助针踵22向下引导,辅助针踵22与由第五驱动三角43限定的下坡104、105配合进行操作,针3和辅针6然后被径向移动针踵19引导至其工作位置(图3m、3n、3o、3p和竖线3m、3n、3o、3p)并且卡合下坡106。

如上描述的是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用于移动圆型针织机的针的方法的实施例,其概括地包括辅针6的针踵19在工作位置与不工作位置(不工作针)之间径向移动,在所述工作位置时,针踵19被选取以便与第一驱动三角39限定的相应第一跑道卡合,并且引起针3的驱动和线圈形成;在不工作位置(不工作针)时,针踵19缩进以便不与所述第一跑道卡合。辅针6的针踵19的径向运动由辅针6与轴向位于辅针6下方的驱动元件8之间的相对轴向运动引起,而且该相对轴向运动至少在一些步骤中与推动头7以及选针片组9的轴向运动分离/独立。

本发明实现重要的优点。

首先,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特别的,本发明允许:

-生产在轴向和径向方向上都很紧凑的圆型机;

-生产能够制造小径向尺寸甚至小于100mm的筒形织物的圆型机;

-生产具有较少的对针运动的严格限制的圆型机,用以制造更复杂的织物;

-生产比已知机器更为紧凑的圆型机,可获得与大型机器相比,同样数量针的运动或更为复杂的针运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和相同圆筒直径,生产具有更高(甚至翻倍)数量的“(喂纱)路数”即喂纱点的圆型机;

-生产能够执行“嵌花工艺”设计的,即彩色图案而在背面无浮纱线的圆型机;

-生产能够制造三维纺织制品而无须改变针织密度且无须增加剪纱过程的圆型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