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止棉网异常牵伸功能的水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9850发布日期:2021-12-22 20:5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止棉网异常牵伸功能的水刺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止棉网异常牵伸功能的水刺机。


背景技术:

2.前述的水刺机的基本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早已为业界所熟知,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关于水刺机的技术信息,如cn207295110u(一种水刺机)、cn210596507u(一种用于无纺布料的水刺机)、cn211256254u(组合式辊筒水刺机)、cn212533351u(一种无纺布水刺机)、cn111809311a(一种无纺布水刺机及其工作原理)和cn112680885a(一种用于无纺布料的水刺机),等等。
3.如业界所知,在水刺机的前方都配套有梳理机,由梳理机的棉网输出帘将有待于水刺的棉网向水刺机的入网帘输送,以便由水刺机的水刺机构实施水刺,再经位于水刺机的后方的脱水烘干机构进行脱吸烘干,得到水刺无纺织产品。前述梳理机的棉网输出帘可以是梳理机合并帘例如由两台或多台梳理机梳理出的棉网合并输送至水刺机的入网帘。对此可以参见中国专利cn205775157u推荐的“一种用于水刺非织造布交叉铺网机出网的柔性缓冲帘”以及cn210621110u提供的“水刺机入刺棉层成形装置”,等等。
4.依然如业界所知,由于前述梳理机的结构体系的棉网输出帘与水刺机各自属于独立的结构,正是由于这一情形,梳理机的输出帘与水刺机的入网帘之间存在无法衔接的即不可避免的空间(也可称“棉网过渡空间”或“过渡间隙”),于是在高速情况下未经缠结定型的纤网在输出帘的滚筒过渡处(输出帘朝向水刺机的入网帘的一端)因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异常牵伸,被异常牵伸的棉网在水刺机的入网帘接应并由水刺机水刺后,往往会使水刺无纺织产品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使产品成为疵品,使无纺织产品档次无法达到业界的预期要求。由前述可知,对于探索解决前述棉网在输出帘与入网帘的区域产生异常牵伸的技术措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消除出自梳理机的输出帘的棉网的异常牵伸而得以保障水刺无纺织产品质量的具有防止棉网异常牵伸功能的水刺机。
6.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具有防止棉网异常牵伸功能的水刺机,包括一机架;一入网帘传运机构,该入网帘传运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一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该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且与所述入网帘传运机构传动连接;一入网帘,该入网帘套置在所述的入网帘传运机构上;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该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在对应于由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左端前方左侧的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驱动的梳理机的输出帘的右端与所述入网帘的左端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包括一基座、一前架体和一后架
体,基座在使用状态下支承于地坪上,前架体固定在基座的前端,后架体在与前架体相对应的状态下固定在机架的后端;所述入网帘传运机构转动地设置在前架体与后架体之间;所述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右方;所述输出帘的右端在对应于所述前架体与后架体之间的位置探入所述机架的左端,并且与所述入网帘的左端之间形成有一棉网过渡空间,所述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在对应于棉网过渡空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前架体与后架体的左端之间并且支承在所述基座的左端下部;所述的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前架体的左侧下方。
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包括风道箱、风机驱动电机、风机、前支撑调整装置和后支撑调整装置,在风道箱内并且循着风道箱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风道箱腔,该风道箱腔由循着风道箱腔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风道箱腔分隔板分隔成位于风道箱腔分隔板的长度方向的左端的风道箱高压腔以及位于风道箱腔分隔板的长度方向的右侧的风道箱匀压腔,该风道箱高压腔与风道箱匀压腔之间通过构成于风道箱腔分隔板的长度方向的底部与风道箱腔的腔底壁之间的分隔板隙道相通,并且该风道箱腔分隔板的底部通过间隔分布的分隔板支承凸缘支承在风道箱腔的腔底壁上,在风道箱的长度方向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风道箱匀压腔的位置构成有一与外界相通的用于与将风道箱匀压腔内的压力气引出的棉网吹气槽,该棉网吹气槽与所述棉网过渡空间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相对应,在风道箱的前端端面和后端端面的位置各密封固定有一风道箱端板,由该风道箱端板将所述风道箱腔的前端端口以及后端端口封闭,在风道箱的风道箱左侧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风机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将高压空气引入所述风道箱高压腔内的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风机驱动电机与风机传动配合并且由风机连同风机驱动电机在对应于所述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的位置与所述风道箱左侧壁固定,风机的风机进风口与外界相通,而风机的风机出风口通过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与所述风道箱高压腔相通,前支撑调整装置上下调整地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左端前方,后支撑调整装置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基座的左端后方,并且该后支撑调整装置与前支撑调整装置相对应;位于所述风道箱的前端端面的所述风道箱端板的前侧下部与前支撑调整装置连接,而位于风道箱的后端端面的所述风道箱端板的后侧下部与后支撑调整装置连接。
9.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棉网吹气槽的横截面形状呈八字形;在所述风道箱端板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棉网吹气槽的位置延伸有一形状呈∧字形的吹气槽端面封闭凸缘。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的左端前方具有一基座前左纵立柱,而在所述基座的左端后方具有一基座后左纵立柱;所述后支撑调整装置的结构是与所述前支撑调整装置相同的,该前支撑调整装置包括一前托板和一前托板支承板,在前托板上开设有至少一对前托板调整孔,并且在该前托板的后端左侧和右侧边缘部位的上表面各固定有一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座,在该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座上配设有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在位于所述风道箱的前端端面的所述风道箱端板的前侧下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一对前托板调整孔的位置固定有一对风道箱端板连接座,在该对风道箱端板连接座上各配设有一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该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在对应于所述前托板调整孔的位置伸展到前托板的下方并且由旋配在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的下端的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限定螺母限定,所述的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与所述风道箱的前端外侧
壁相对应并且相接触,前托板支承板的后端上部与前托板朝向下的一侧固定并且在该前托板支承板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前支承条,在该前支承条的下部配设有一前支承条支承调整螺栓,该前支承条支承调整螺栓的底部支承在所述基座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表面,在前托板支承板的前端开设有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在对应于该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的位置配设有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螺钉,该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螺钉与所述基座前左纵立柱的右侧下部固定,在前托板支承板的右侧固定有一前托板支承板螺栓座,在该前托板支承板螺栓座上配设有一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螺栓,该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螺栓的底部支承在所述基座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表面;所述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前左纵立柱的左侧下方。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风道箱的前端端面以及后端端面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对纵向布置的风道箱端板固定条,在该对风道箱端板固定条上各开设有一对风道箱端板固定条螺钉孔,所述风道箱端板通过风道箱端板固定螺钉在对应于风道箱端板固定条螺钉孔的位置与一对风道箱端板固定条固定。
12.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前架体包括一前墙板和一对前墙板支柱,前墙板固定在一对前墙板支柱的上端,而该对前墙板支柱的下端与所述基座的前端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所述的后架体包括一后墙板和一对后墙板支柱,后墙板固定在一对后墙板支柱的上端,而该对后墙板支柱的下端与基座的后端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所述入网帘传运机构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墙板与后墙板之间,并且在该入网帘传运机构的运动下带动所述入网帘周而复始地运动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传运平面;所述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前墙板的右端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右方朝向上的一侧;所述输出帘的右端套置在输出帘主动辊上,该输出帘主动辊由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带动;所述棉网过渡空间的上部的横截面形状呈三角形。
13.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入网帘传运机构包括主动辊、从动辊和纠偏辊,主动辊通过主动辊支承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前墙板与后墙板的右端之间,从动辊通过从动辊支承轴承座转动支承在前墙板与后墙板的左端之间,并且该从动辊与所述输出帘主动辊相邻,纠偏辊通过纠偏装置转动地支承在前墙板与后墙板的下部的居中位置之间;所述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与所述主动辊的前端传动连接;所述入网帘套置在所述主动辊、从动辊和纠偏辊上并且在主动辊的运动下,该入网帘围绕主动辊、从动辊以及纠偏辊周而复始地运动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传运平面,所述输出帘主动辊与所述从动辊处于同一平面上,并且所述棉网过渡空间构成于输出帘主动辊与从动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之间。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辊驱动电机、主动辊驱动减速箱、主动辊驱动主动轮、主动辊驱动从动轮和主动辊驱动传动带,主动辊驱动电机与主动辊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主动辊驱动减速箱连同主动辊驱动电机在对应于所述前墙板的右端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前端右方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与基座固定,主动辊驱动主动轮固定在主动辊驱动减速箱的主动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主动辊驱动从动轮固定在所述主动辊的前端的主动辊前轴头上,主动辊驱动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主动辊驱动主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主动辊驱动从动轮上;所述的主动辊驱动主动轮以及主动辊驱动从动轮为链轮或皮带轮,所述的主动辊驱动传动带为链条或
皮带。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前墙板的左端前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从动辊的前端的位置设置有一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在所述的后墙板的左端后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从动辊的后端的位置设置有一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所述从动辊支承轴承座与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以及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连接,并且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的结构与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的结构相同,该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包括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轴承座调整作用缸、轴承座调整板、调整板缸柱连接块和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固定在所述前墙板的左端前侧,轴承座调整作用缸与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固定,并且该轴承座调整作用缸的作用缸柱朝向左,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伴随于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固定在前墙板的左端前侧,轴承座调整板的右端与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滑动配合,而在轴承座调整板的左端端面的位置固定有一从动轮辊支承轴承座连接块,调整板缸柱连接块固定在轴承座调整板的左端前侧,所述的作用缸柱与该调整板缸柱连接块连接,对应于所述从动辊的前端的所述从动辊支承轴承座与所述从动轮辊支承轴承座连接块固定连接。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机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梳理机的结构体系的输出帘的右端与水刺机的结构体系的入网帘的左端之间的位置设置了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因而可由该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对形成于输出帘的右端与入网帘的左端之间的棉网过渡空间提供匀压气体而使棉网在无异常牵伸的状态下自输出帘经棉网过渡空间平稳抵达入网帘,得以保障水刺无纺织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18.图2为图1的剖视图。
19.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1.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纵向以及横向之类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和图2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2.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机架1;示出了一入网帘传运机构2,该入网帘传运机构2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示出了一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3,该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3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并且与前述入网帘传运机构2传动连接;一入网帘4,该入网帘4套置在前述的入网帘传运机构2上;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5,该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5在对应于由设置在前述机架1的左端前方左侧的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7驱动的梳理机的输出帘6的右端与前述入网帘4的左端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
23.重点见图1,前述机架1包括一基座11、一前架体12和一后架体13,基座11在使用状态下支承于地坪上,前架体12固定在基座11的前端,后架体13在与前架体12相对应的状态下固定在机架1的后端;前述入网帘传运机构2转动地设置在前架体12与后架体13之间;前述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3设置在前述基座11的前端右方;前述输出帘6的右端在对应于前述前架体12与后架体13之间的位置探入前述机架1的左端,并且与前述入网帘4的左端之间形成有一棉网过渡空间10,前述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5在对应于棉网过渡空间10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前架体12与后架体13的左端之间并且支承在前述基座1的左端下部朝向上的一侧;前述的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7设置在前述前架体12的左侧下方。
24.前述的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5包括风道箱51、风机驱动电机52、风机53、前支撑调整装置54和后支撑调整装置55,在风道箱51内并且循着风道箱5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风道箱腔511,该风道箱腔511由以倾斜状态(上向左倾斜,而下向右倾斜)循着风道箱腔511的长度方向的风道箱腔分隔板5111分隔成位于风道箱腔分隔板5111的长度方向的左端的风道箱高压腔5112以及位于风道箱腔分隔板5111的长度方向的右侧的风道箱匀压腔5113,该风道箱高压腔5112与风道箱匀压腔5113之间通过构成于风道箱腔分隔板5111的长度方向的底部与风道箱腔511的腔底壁之间的分隔板隙道51111相通,并且该风道箱腔分隔板5111的底部通过间隔分布的分隔板支承凸缘51112支承在风道箱腔511的腔底壁上,在风道箱51的长度方向的顶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风道箱匀压腔5113的位置构成有一与外界相通的用于与将风道箱匀压腔5113内的压力气引出的棉网吹气槽512,该棉网吹气槽512与前述棉网过渡空间10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相对应,在风道箱51的前端端面和后端端面的位置各密封固定有一风道箱端板513,由该风道箱端板513将前述风道箱腔511的前端端口以及后端端口封闭,在风道箱51的风道箱左侧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风机53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将高压空气引入前述风道箱高压腔5112内的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514,风机驱动电机52与风机53传动配合并且由风机53连同风机驱动电机52在对应于前述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514的位置与前述风道箱左侧壁固定,风机53的风机进风口531与外界相通,而风机53的风机出风口532通过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514与前述风道箱高压腔5112相通,前支撑调整装置54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前述基座11的左端前方,后支撑调整装置55上下调整地设置在基座11的左端后方,并且该后支撑调整装置55与前支撑调整装置54相对应;位于前述风道箱51的前端端面的前述风道箱端板513的前侧下部与前支撑调整装置54连接,而位于风道箱51的后端端面的前述风道箱端板513的后侧下部与后支撑调整装置55连接。
25.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前述的风机驱动电机52以及风机53的数量各有一对并且前述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514也相应有一对,但是显然不应受到本实施例所示数量的限制,只要进入到风道箱高压腔5112内的空气的压力能满足阻止图2所示的棉网20异常牵伸的要求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出自风道箱高压腔5112的空气的压力得以避免棉网20途经棉网过渡空间10处时不会出现下坠而引起异常牵伸即可。
26.在水刺机处于工作状态下,风机驱动电机52工作,由其带动风机53,外界空气从风机进风口531,进而,再从风机出风口532经前述风道箱高压空气引入口514引入风道箱高压腔5112,再经分隔板隙道51111进入风道箱匀压腔5113,最后从棉网吹气槽512吹出到棉网过渡空间10,避免棉网20下坠而异常牵伸。
27.在本实施例中,前述棉网吹气槽512的横截面形状呈八字形;在前述风道箱端板
513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棉网吹气槽512的位置即对应于棉网吹气槽512的端面的位置延伸有一形状呈∧字形的吹气槽端面封闭凸缘5131。
28.在前述基座11的左端前方具有一基座前左纵立柱111,而在前述基座11的左端后方具有一基座后左纵立柱112;由图1所示,在基座11的前端右方具有一等效于基座前左纵立柱111的基座前端右纵立柱113,而在基座11的后端右方具有一等效于基座后左纵立柱112的基座后端右纵立柱114(图2标示)。依据专业常识,在基座前、后左纵立柱111、112的上部之间、基座前、后端右纵立柱113、114的上部之间、基认前左纵立柱111与基座前端右纵立柱113的上部之间以及在基座后左纵立柱112与基座后端右纵立柱114的上部之间各由连接梁连接,从而使整个机架1形成镂空的框架状构造。
29.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和图2,由于前述后支撑调整装置55的结构是与前述前支撑调整装置54相同的,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前支撑调整装置54作详细说明,该前支撑调整装置54包括一前托板541和一前托板支承板542,在前托板541上开设有至少一对(本实施例为两对)前托板调整孔5411,并且在该前托板541的后端左侧和右侧边缘部位的上表面各固定有一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座5412,在该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座5412上配设有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54121,在位于前述风道箱51的前端端面的前述风道箱端板513的前侧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一对前托板调整孔5411的位置固定有一对风道箱端板连接座5132,在该对风道箱端板连接座5132上各配设有一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51321,该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51321在对应于前述前托板调整孔5411的位置伸展到前托板541的下方并且由旋配在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51321的下端的风道箱端板连接螺钉限定螺母51322限定,前述的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54121与前述风道箱51的前端外侧壁相对应并且相接触,前托板支承板542的后端上部与前托板541朝向下的一侧固定并且在该前托板支承板542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前支承条5421,在该前支承条5421的下部配设有一前支承条支承调整螺栓54211,该前支承条支承调整螺栓54211的底部支承在前述基座11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表面,在前托板支承板542的前端开设有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5422,在对应于该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5422的位置配设有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螺钉54221,该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孔螺钉54221与前述基座前左纵立柱111的右侧下部固定,在前托板支承板542的右侧固定有一前托板支承板螺栓座5423,在该前托板支承板螺栓座5423上配设有一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螺栓54231,该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螺栓54231的底部支承在前述基座11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表面。
30.当对前述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54121中的左边的一枚(即一个)风道箱前左右位移调整螺钉54121作向右伸展的调节时,风道箱51的前端向右位移,反之亦然;当对前述前支承条支承调整螺栓54211以及前托板支承板纵向调整螺栓54231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调整时,便可使风道箱51的前端向上或向下位移,即实现风道箱51的前端的升降。同样的道理,由于后支承调整装置55的结构与前支承调整装置54的结构相同,因而在对前支承调整装置54调整时,需对后支承调整装置55作一致性调整。
31.在对应于前述风道箱51的前端端面以及后端端面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对纵向布置的风道箱端板固定条515,在该对风道箱端板固定条515上各开设有一对风道箱端板固定条螺钉孔5151,前述风道箱端板513通过风道箱端板固定螺钉5133在对应于风道箱端板固定条螺钉孔5151的位置与一对风道箱端板固定条515固定;前述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7设置
在前述基座前左纵立柱111的左侧下方。
32.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的前架体12包括一前墙板121和一对前墙板支柱122,前墙板121固定在一对前墙板支柱122的上端,而该对前墙板支柱122的下端与前述基座11的前端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前述的后架体13包括一后墙板131和一对后墙板支柱132,后墙板131固定在一对后墙板支柱132的上端,而该对后墙板支柱132的下端与基座11的后端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的前墙板121与后墙板131的相向一侧之间由墙板支撑连接梁14连接。
33.前述入网帘传运机构2转动地设置在前述前墙板121与后墙板131之间,并且在该入网帘传运机构2的运动下带动前述入网帘4周而复始地运动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传运平面;前述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3在对应于前述前墙板121的右端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基座11的前端右方朝向上的一侧;前述输出帘6的右端套置在输出帘主动辊61上,该输出帘主动辊61由前述的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7带动;前述棉网过渡空间10的上部的横截面形状呈三角形。具体地讲,不论是从前侧观察还是以后侧观察,棉网过渡空间10的上部的空间形状呈倒置的三角形,业界习惯称该区域为三角区。
34.在图1中示出了前述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7的结构,该输出帘主动辊驱动机构7包括输出帘驱动电机71、输出帘驱动减速箱72、输出帘驱动主动轮73、输出帘驱动从动轮74和输出帘驱动传动带75,输出帘驱动电机71与输出帘驱动减速箱72传动配合,并且由输出帘驱动减速箱72通过减速箱座721连同输出帘驱动电机71与前述基座前左纵立柱111的左侧下部固定,输出帘驱动主动轮73固定在输出帘驱动减速箱72的输出帘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输出帘驱动从动轮74固定在前述输出帘主动辊61的前端的输出帘主动辊轴头上,输出帘驱动传动带75的一端套置在输出帘驱动主动轮73上,另一端套置在输出帘驱动从动轮74上。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输出帘驱动主动轮73以及输出帘驱动从动轮74为链轮,前述的输出帘驱动传动带75为传动链条。
35.当输出帘驱动电机71工作时,由其带动输出帘驱动减速箱72,经输出帘驱动减速箱72减速而带动输出帘驱动主动轮73,经输出帘驱动传动带75带动输出帘驱动从动轮74,再经输出帘驱动从动轮74带动输出帘主动辊61,从而使输出帘6围绕输出帘主动辊61以及图中未示出的输出帘从动辊周而复始地运动,将棉网20输送至入网帘4。
36.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的入网帘传运机构2包括主动辊21、从动辊22和纠偏辊23,主动辊21通过主动辊支承轴承座2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前墙板121与后墙板131的右端之间,从动辊22通过从动辊支承轴承座221转动支承在前墙板121与后墙板131的左端之间,并且该从动辊22与前述输出帘主动辊61相邻,纠偏辊23通过纠偏装置231转动地支承在前墙板121与后墙板131的下部的居中位置之间。由于前述的纠偏装置231(即为“纠偏辊自动纠偏装置”)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机理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可参见cn20724308u推荐的“一种网毡自动纠偏装置”,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37.前述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3与前述主动辊21的前端传动连接;前述入网帘4套置在前述主动辊21、从动辊22和纠偏辊23上并且在主动辊21的运动下,该入网帘4围绕主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纠偏辊23周而复始地运动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传运平面,前述输出帘主动辊61与前述从动辊22处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前述棉网过渡空间10构成于即形成于输出帘主动辊61与从动辊2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之间。
38.重点见图1,前述的入网帘传运驱动机构3包括主动辊驱动电机31、主动辊驱动减速箱32、主动辊驱动主动轮33、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和主动辊驱动传动带35,主动辊驱动电机31与主动辊驱动减速箱32传动配合并且由主动辊驱动减速箱32连同主动辊驱动电机31在对应于前述前墙板121的右端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基座11的前端右方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与基座11固定,主动辊驱动主动轮33固定在主动辊驱动减速箱32的主动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固定在前述主动辊21的前端的主动辊前轴头212上,主动辊驱动传动带35的一端套置在主动辊驱动主动轮33上,另一端套置在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上。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主动辊驱动主动轮33以及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为链轮,前述的主动辊驱动传动带35为链条。
39.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皮带轮作为前述的主动辊驱动主动轮33以及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并且同时用传动皮带作为前述的主动辊驱动传动带35,那么应当视为行将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40.当主动辊驱动电机31工作时,由主动辊驱动电机31带动主动辊驱动减速箱32,由主动辊驱动减速箱32的前述主动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带动主动辊驱动主动轮33,经主动辊驱动传动带35带动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由该主动辊驱动从动轮34带动主动辊21,从而使前述入网帘4围绕主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纠偏辊23周而复始地运动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传运平面即移运平面。此外,由图2的示意可知:主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纠偏辊23三者形成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的位置关系。
41.由图1和图3所示,在前述的前墙板121的左端前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从动辊22的前端的位置设置有一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8,在前述的后墙板131的左端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从动辊22的后端的位置设置有一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9,前述从动辊支承轴承座221与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8以及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9连接。由于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9的结构与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8的结构相同,因而申请人仅对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8的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该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前调整装置8包括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81、轴承座调整作用缸82、轴承座调整板83、调整板缸柱连接块84和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85,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81固定在前述前墙板121的左端前侧,轴承座调整作用缸82与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81固定,并且该轴承座调整作用缸82的作用缸柱821朝向左,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85伴随于轴承座调整作用缸座81固定在前墙板121的左端前侧,轴承座调整板83的右端与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85滑动配合,而在轴承座调整板83的左端端面的位置固定有一从动轮辊支承轴承座连接块831,调整板缸柱连接块84固定在轴承座调整板83的左端前侧,前述的作用缸柱821与该调整板缸柱连接块84连接,对应于前述从动辊22的前端的前述从动辊支承轴承座221与前述从动轮辊支承轴承座连接块831固定连接。
42.当要对入网帘4的涨紧状况或称涨紧程度作调整时,那么轴承座调整作用缸82工作,作用缸柱821向缸体外即向左伸展,由作用缸柱821推动调整板缸柱连接块84,带动轴承座调整板83循着一对调整板滑动导轨85向左位移,由位于轴承座调整板83的左端端面部位的从动轮辊支承轴承座连接块831带动位于从动辊22的前端的从动辊支承轴承座221向左位移,与此同时从动辊支承轴承座后调整装置9也同时工作,使位于从动辊22的后端的从动辊支承轴承座221也向左作相同程度的位移,使入网帘4涨紧程度增大,反之同例。
43.在上述入网帘4周而复始地运动的同时,输出帘6也相应运动,将由梳理机提供的铺叠成的棉网20经棉网过渡空间10进入入网帘4,由于棉网防异常牵伸机构5的作用,棉网10在途经棉网过渡空间10的部位时即在途经前述的输出帘主动辊61的部位时不会因离心力因素出现下坠导致的异常牵伸,从而能保障水刺纺织产品的质量。
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