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及使用该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168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及使用该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及使用该 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 本发明涉及由经编编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特别涉及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的构造稳定性、保形性、耐压性及弹性优秀的、可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用途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和使用该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原来,作为经编编成的二层编织物的网状织物,做成为将至少一方构成网状的表背基体(素地)由连接纱连结的、将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网状织物的网眼孔)的编带部形成为立体构成的、厚度及空隙保有率高的立体构造的网状织物已为人所知。
该经编编成的立体构造网状织物,作为经编编成的二层编织物的缺点它具有连接纱的线圈形成形态等的编织构造所产生的特有的方向性,容易向1方向(主要是编织方向)倒。尤其是,网状织物的厚度越大,上述的缺点越明显。
在由二层编织物的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编带部形成为相对于表背的基体大致垂直的壁状时,网状织物的厚度越大,连接纱的长度(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编带部的高度)越长,有损于相对于倾倒等的稳定性。为了弥补此缺点,必须例如加大立体的编带部的开脚度、某种程度地加大网眼空间的开口直径。即、厚度大的立体构造的网状织物,网眼的空间必然大。
但是,在网眼的开口口径大时,承受来自外部的负荷的部分由于仅为立体编带部,每单位面积的受压部分少而且是部分的构件,不能获得充分的耐压强度。而且,即使将其表面用编织布等的薄片材料覆盖,在表面上网眼空间部分成为凹陷从而显露着网状织物特有的凸凹,外观差且触感差。耐压强度也局部性地不同。
因此,不能满足希望厚度大且有充分的弹性、耐压性,不能满足并且网眼空间小的衬垫、皮鞋内底、缓冲材料或垫材料等的要求。
另外,在要求大的耐压性、弹性及构造稳定性时,网眼空间的开口口径(跨度)不能太大。其用途被限定。即,作为整体不能做成大的网眼的网状织物。
而且,在要求耐压性和弹性及构造稳定性的、且希望网眼空间小的衣料用衬垫等的衣料品和缓冲材料等的情况下,由于原来的立体构造的网状织物空隙保有率低下,且单位面积重量[重量(g)/单位面积(m2)]大,在使用上及成本上处于不利。
另外,本发明的申请人,作为由经编编织而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为了能广泛地使用于垫材料、缓冲材料及其他的各种的用途,提出了使耐压性、构造稳定性提高的改进了网状织物的技术方案[例如,(a)专利第2762052号公报,(b)特开平10-131008号公报]。
上述(a)是使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编带部交替地向左右倾斜地形成为桁架式构造的网状织物;在上述(b)中,将构成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的编带部的连接纱X字状地跨跃,而防止倾倒。
原来,借此上述的技术虽然确保了由经编编成的立体构造的网状织物的构造安定性,但这些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不能获得网眼空间的大小与连接纱的长度的平衡,不能获得充分的构造稳定性,而且,有时立体构造自体地不能确保,并且,空隙保有率低,单位面积重量(g/m2)大。
例如在上述(a)的桁式构造的网状织物的情况下,网状织物的厚度大时,网眼空间的开口径也大,对于网状织物厚度方向的负荷的支撑力变弱,厚度方向的耐压强度及弹力降低。即,为了做出对应于倾倒等的构造上的稳定性,必须厚度厚的网状织物程度地加大网眼的开口直径。
上述的桁架式构造的网状织物的情况下,由于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编带部沿编织方向交替地向左右倾斜地、使形成表背的基体的网眼的编条部彼此的结节部的位置错开地进行编织的关系,在网状地扩展了的状态中,形成锯齿状的表背的编条部彼此必然地交叉(俯视)。因此,在网状地扩展并实施了热定形等的加工的状态中,跨跃于表背的基体和编条部间的连接纱的线圈形成位置间的距离不同。即,表背的结节部彼此间的距离最长,上述交叉部分之间的距离最短。
另一方面,由于跨越于表背编条间的连接纱的长度基本上是一定的,在距离最长的上述结节部间,连接纱成为近于直线的状态,在距离最短的上述交叉部分中,连接纱成为弯曲了的状态,从而不能不发挥充分的耐压强度。另外,由于上述结节部间的连接纱为最倾斜的状态,所以,其耐压强度比连接纱为垂直方向时的小。
另外,在如上述地构成锯齿状的表背的编条部彼此交叉了的种类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具有相对于表背基体垂直方向的连接纱和倾斜了的连接纱,该连接纱的效果二分为耐压力和针对横方向倾倒的力,在使制造耐压力的直立线多时,针对倾倒的力就变弱,相反,为了加大针对倾倒的力而使斜倾的连结处多时,相对于网状织物的垂直方向(网状织物厚度方向)的耐压力减少。另外,由于不能获得网状织物厚度方向的耐压力与针对横向的倾倒的力的完全平衡,缺少相对于耐压力稳定性。
因此,在上记(a)及(b)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提案中,虽然也有解方向性问题的愿望,但是,作为对付经编编成的二层编织物特有的编织方向倾倒的对策,不一定获得充分的效果,其使用上有着耐压性的问题。因此,对网眼空间的大小及连接纱的长度赋予了一定的限制,其用途及使用形态也受到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一种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还提供利用了该立体构造网状编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即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的保形性好、特别是对消除经偏特有的方向性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构造稳定性及耐压性优良、且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仅给予张力就能简单地构成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而且空隙保有率高,从而重量轻,容易操作,利用这些特性,它们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各种衣料、垫材、缓冲材料、或其中间材料等的工业材料,还可广泛地用于坡面的植被网或保护网及其它的各种用途。本发明是借助经编编织,由构成网状的表基体和存有规定的间隔连接该两基体的连接纱形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是,在表背中使表背的基体的网眼的大小不同地进行编织,连接纱跨挂在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形成大网眼的编条部和另一方的基体的形成小网眼的编条部上地形成立体编带部,该立体编带部,在其全部或一部分中,上述连接纱从大网眼侧的编条部跨越到小网眼侧的多个编条部上,由此,形成在小网眼侧具有在该编带部内保有小网眼的宽度的立体状。
根据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表背的基体的网眼形成的大小,由于一方的网眼比另一方的网眼小,所以,即使具有比较大的网眼空间,若将小网眼侧作为表侧地进行使用,其表面外观及触感也良好,特别是在用薄片材料被覆了的状态下,网的凹凸也不会显露到外表面上。另外由于在大网眼和小网眼的组合中可以形成比较大的网眼空间,所以其气隙率高、例如可以做成具有80%以上的空隙率的网状织物。即使有厚度也可轻量化,尤其是空隙率为90%以上的网状织物因更加轻量,所以其操作容易。
并且,在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的全部或一部分中,通过使连接系从大网眼侧的编条部跨越到小网眼侧的多个编织部上,而构成在形成小网眼的侧具有在该编带内部保有小网眼的宽度的立体状,因此保持着良好的弹性,而且立体编带部的构造稳定性好,经编的二层编织物特有的方向性被抑制,不产生倾倒等,良好保持着耐压性。
另外,由于表背一方的网眼小,扩展张设为网状也容易,增加了作为网状织物整体的平面的尺寸稳定性,扩展状态下的立体形状的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也良好,因此,根据用途可自由地选择表背的网眼和网眼空间的大小地进行实施。
特别是,由于在立体编带部的全部或一部分中,上述连接纱的跨越部倾斜地进行跨越,上述立体编带部形成为在其内部具有断面为基本三角形、基本倒三角度、基本梯形或基本倒梯形等的立体空隙的实质性的中空立体形状。
因此,立体编带部中的倾斜了的连接纱的跨越部分特别是从大网眼侧的编条部看主要向两侧倾斜,而起支撑作用。因此,耐压性好,形状难以走形,立体编带部的构造稳定性也更加优良,平衡性也好,经编的二层编织物特有的方向性被抑制,不产生倾倒等。因此,对构成网状的表背基体大致直角地施加力时,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沿相对于表背面垂直的方向被压缩,发挥良好的缓冲性。
而且,在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上述立体编带部形成为由倾斜的连接纱形成的立体空隙沿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隧道状,最好是形成为实质上的连通状态。
即,这样形成的立体编带部由于通过扩展或张拉地张设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而形成为隧道状地连续的立体形状,所以,使立体形状稳定化的效果大,上述构造稳定性及防止倾倒的效果更加增大。如前所述的隧道的连续的立体编带部内部的空隙可以作为通气、通水等流通部有效地利用。例如,在使用于坡面等的绿化稳定用的植被用网时,即使在网眼空间中充填外运来的土等的其他物质,由于在上述立体编带部的内部保有隧道状的立体空隙,可以确保良好的通气、通水性。
另外,在使用于防褥疮床垫、汽车的具有空气调整功能的车座或鞋的芯材和内底等时,不仅由于上述立体空隙的隧道构造,而且由于网眼空间的大的立体空隙和网状织物的缓冲性所带来的泵效果,可经常地供给充分的空气,可作为通用性良好的垫材料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在表背一方的基体中形成大的网眼的编条部由1纵行或多纵行的线圈列构成,在另一方的基体中形成小网眼的编条部由1纵行或比形成上述大网眼的编条部少的纵行的线圈列构成,通过分别每编织方向的所需间隔地与两侧相邻的编条部交替地结节,形成为锯齿状,可以形成为形成着多角形的网眼的网状织物。
由此,上述立体编带部中的连接纱成为从形成大网眼的编条部或从该编条部彼此的结节部以向两侧倾斜的形态跨越到另一方的多个编条部上的状态,可以形成前述的在内部有立体空隙的立体形状,而且,由此,可以良好地确实地起到由上述的连接线产生的支撑作用,平衡性变好,整体的耐压强度和保形性更加良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在表背的一方的基体中形成网眼的编条部由以1纵行的链式线圈产生的线圈列和相对该线圈列横摆插入的插入纱列成的薄纱罗组织编成,由此,该基体的网眼形成为方孔状;另外,在另一方的基体中形成网眼的编条部由多个纵行的线圈列构成,并且通过该编条部每编织方向的所需间隔地与两侧相邻的编条部交替地结节而构成锯齿状,由此,该基体的网眼形成为多角形。
这时,借助表背一方的基体的薄纱罗组织,在经纬上具有充分的抗拉强度,经纬的尺寸稳定性和保形性优良,保持着良好的耐压性。因此,可适用于特别要求抗拉强度的用途。
上述的立体构建状网状织物,在编织方向中,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大网眼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或多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为另一方的基体的小网眼的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的多倍,在编织方向及编织宽度方向中,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大网眼的1个或多个相当于另一方的基体的小网眼的、比上述大网眼的数量多的多个份。
这样,通过根据用途适当地设定表背的大网眼和小网眼的大小,可由经编编织容易地制造。
本发明,在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与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大网眼的中央部相对应地设置另一方基体的至少一个小网眼地进行编织,在划分构成这相对应的双方的网眼的编条部间沿网眼的全周架挂着连接纱,形成在其内方的网眼空间构成为大致漏斗状。
这样构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以大网眼开口的网眼空间的周围的立体编带部构成沿其全周具有断面大致三角形等的立体空隙的立体形状,而且该立体形状隧道状地连续着,因此,可以良好平衡地支撑厚度方向的压缩负荷,几乎没二层编织物特有的方向性,进一步提高了构造稳定性和耐压性。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构成这样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它是在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与表背一方的大网眼侧的基体的编条部彼此的结节部和大网眼的大致中央部相对应地分别设置着另一方的基体的编条部彼此的结节部地进行编织,在大网眼侧的结节部中具有跨跃到另一方的基体中的对应位置的结节部上的垂直方向的连接纱和跨跃到与大网眼的大致中央部对应设置的两侧的结节部上的倾斜方向的连接线。
这样地在大网眼侧的结节部中具有垂直方向的连接纱和向其两侧倾斜的连接纱,可以确保充分的耐压强度,不产生倾倒等,还提高了构造稳定性。
本发明在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表背基体的连接纱在立体编带部中的编织方向的任意部位比相对应的纵行的线圈列至少1纵行以上向左右移行地跨跃着。该连接纱的跨跃部分可以在立体编带部的内部或网眼空间中基本X状地交叉着。这样,立体编带部的保形性进一步变好,不产生倾倒等,在相对表背面垂直方向上保持着良好的缓冲性,沿网状织物整体可以保持基本均一且良好的耐压强度。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可以在编织方向的所需部位使表背基体的网眼的大小和/或形状变化地进行编织。
这样,通过使表背基体的网眼大小或形状部分地变化,对于厚度方向的压缩负荷的平衡性变好,可以抑制经编的二层编织物特有的方向性,进一步提高了经纬的尺寸稳定性、构造稳定性、耐压性等,而且也可以赋予外观上的变化。
在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的立体编带部和/或各立体编带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形成着在表背的编条部间没有连接纱的空间部分,上述空间部分在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连通状态。
根据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由于立体编带部中的没有连接纱的空间部分形成为在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上基本直线地连通的立体空间,可以在该空间部分中插入与其它的构件结合用的构件或张设用的构件等具有种种功能的长尺寸件,特别是,也可以交叉地插入上述长尺寸件。由此,可以作为具有对应于用途的功能的复合材料。
在本发明的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两侧耳部中,通过除去1或多根的编条间的连接纱地进行编织,可以形成在编织方向上连续的筒部,由此,在两侧耳部的筒部中可以插入与其它部件结合用的粘接或缝合用的构件、或张设或安装用的长尺寸件,也可以使该筒部扁平、而使用于与其他的网状织物或薄片材料的结合。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是使多个上述构成的任何一种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重合而构成复合构造材料。
根据这样的复合构造材料,由于使多个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重合,因此,起着限制相对接的两网状织物的基体相互变形和二层编织物特有的方向性的作用,而且,对接了的基体部分在厚度方向的中间部起着加强层的作用。即使是厚度相当大也极其良好地保持整体的保形性及构成稳定性及耐压性。另外,通过使例如大网眼侧的基体彼此重合,可以提高空隙保有率,而且可以构成表背两面为小网眼的构造材。而且,通过组合弹力高的网状织物和弹力低的网状织物可以消除对于厚度方向加压的底冲撞感。因此,可以适用于可利用例如缓冲材料、垫材、路击吸收材及其它的立体构造网状织物的各种用途。
在上述的复合构造材料中,可以重合针织密度、纱的粗细、网眼大小等不同地构成的多个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在这种情况,可以获得,具有针对于用途的强度、弹性及网眼构造的复合构造材料。
本发明的其他的复合构造材料是将上述构成的任何一种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和其它构造的网状体重合而成的。这种情况下,也提高了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保形性和构造稳定性。可以适用于利用了立体构造的空隙保持性和弹性及耐压性的各种用途。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的复合构造体,作为含有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是由在表背的至少一方和/或中间部重合地接合编织布、绒布、无纺布、氨基甲酸乙脂泡沫、合成树脂薄膜、纸等的薄片材料、或由合成树脂、水、金属、陶瓷、水泥等构成的板状物,或充入了空气或水、油等的液状物的垫或缓冲材料的至少一种而形成的。
在该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良好地保持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耐压性和构造稳定性,通过使用与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重合的构件的分别的特性,可以适用于垫材、缓冲材料或构造物的壁材及绝热材料及其它的各种用途。
本发明的另外的复合构造材料是含有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它是由在表背上贴合被覆非通气性薄片或通气性薄片,在内部封入气体、液体、粉粒体的一种或它们的数种的混合体,或充填粒状物等的固体而形成的。由此,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所具有的弹性和耐压性与封入或充填入内部的物质的允许变形性相结合,可以适用于床、枕等的寝具类、椅子、沙发、皮鞋的内底及其他的用途。


图1是略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剖切掉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放大简图。
图3是图2的X-X线局部放大断面简图。
图4是图2的Y-Y线的局部的放大断面简图。
图5是图1的网状织物的局部的放大立体简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网状织物的编织组织的1例的各构成纱的绕线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局部放大断面简图。
图8是图7的Z-Z线的局部放大断面简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其他实施例的局部放大断面简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网状织物的各构成纱的绕线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平面简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网状织物的局部的放大断面简图。
图13是例示图11的网状织物的编织组织的各构成纱的绕线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放大断面简图。
图15是表示与图14的插入纱的跨越形态不同的例子的局部的放大断面简图。
图16示例图14的网状织物的编织组织的各构成纱的绕线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扩大断面简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网状织物的编织组织的各构成纱的绕线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的平面简图。
图20是图19的网状织物的局部的扩大断面简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网状织物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构造材料的一实施例的局部剖立体简图。
图25是图24的复合构造材料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构造材料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构造材料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构造材料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的断面简图。
图2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使用于寝具用的垫子的例子的局部剖立体图。
图30是将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使用于椅子的缓冲材料的例子的局部剖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使用于手提箱的例子的局部剖立体图。图1是简略地表示主要由可适度地赋予刚性及弹性的合成纤维纱条经编编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图2是上述网状编织物A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简图,图3及图4分别是图2的X-X及Y-Y的局部的扩大断面简图。图5是上述网状织物的局部的扩大立体简图。图6表示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编织组织。
在图1~图5中,图中的符号1、2分别表示形成表背的网状的基体,11、21表示分别在表背中形成网眼12、22的编条部,3表示存有所需的间隔地连结上述表背两基体1、2的连接纱,由它们形成具有所需厚度的、空隙率高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
在该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中,表背的基体1、2的一方、例如基体1的网眼12比另一方的基体2的网眼22大,连接纱3跨越于形成一方的基体1的大网眼12的编条部11和形成另一方的基体2的小网眼22的编条部21上,形成在内部具有可通气、通水的空隙的立体编带部4。该立体编带部4在其全部或一部分中,通过上述连接纱3从大的网眼部12侧的编条部11跨越到小网眼22侧的多个编条部21上,形成在网眼22侧具有在该编带部内保有小网眼22的宽度的立体状。
特别是,在上述立体编带部4的全部或一部分中,通过将上述连接纱3的跨越部分从大网眼12侧看向两侧倾斜地跨挂在小网眼22侧的编条部21上,编织成在内部具有断面大致为三角形、倒三角形、梯形或倒梯形等的立体空隙的实质上的中空立体形状。由该立体编带部4围成的空间成为网眼空间s。由此,在上述立体编带部4中,向两侧倾斜的连接纱3的跨越部分起到支撑厚度方向的负荷的作用。
上述立体编带部4,由倾斜的连接纱3形成的立体空隙构成沿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隧道状,可以形成实质上的连通状态。
具体地讲,例如,在上述表背一方的基体1中形成大网眼12的编条部11由多个纵行(图中为2纵行)的线圈列构成,该纵行的线圈由链式线圈纱和相对链式线圈纵行横向摆动地插入的插入纱形成。另外,在另一方的基体2中形成小网眼22的编条部21由比形成上述大网眼12的编条部11少的纵行的同样的线圈列(图中为1纵行)构成,通过沿编织方向每间隔所需间隔地分别与两侧相邻的编条部交替地结节而锯齿状地沿编织方向连续,由此形成大致六角形或大致四角形(菱形等)的多角形的网眼12、22。
而且,在表背的基体1、2的编条部11、21所对应的纵行的线圈列间跨越上述连接纱3而进行编织,由此上述立体编带部4的全部或一部分的连接纱3从大网眼12侧的编条部11如上所述地向两侧倾斜地跨越到小网眼22侧的2根以上(图中为2根)的编条部21上,由此,形成上述的实质的中空立体形状、即在内部具有立体空隙的立体形状。13表示相邻编条部11、11的结节部,23表示相邻编条部21、21的结节部。
对于上述一方的基体1的大网眼12和别一方的基体2的小网眼22的大小比例,沿编织方向及编织宽度方向都可以适当任意地进行设定。其比例,除了在编织方向及编织宽度方向中大网眼12的1个相当于小网眼22的多个的情况外,也可以上述大网眼12的多个相当于小网眼22的多个(但是比大网眼的数量多)地进行设定,通过这样地进行设定,经编编织变容易。
例如,在图1~图5的情况下,在其编织方向上,表背一方的基体1的大网眼12的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即从相邻的二个编条部11间的结节部13到下一个结节部13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是另一方的基体2的小网眼22的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的2倍,即大网眼12是小网眼22的2倍,另外,在编织宽度方向中,表背一方的基体1的大网眼12是以其中一个份对另一方的基体2的小网眼22的2个份的比例、即宽度是小网眼22的两倍地形成。
虽然图中未示,可以在其编织方向上,表背一方的基体1的大网眼12的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是另一方的基体2的小网眼22的3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并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大网眼12的1个份相对于小网眼22的2个份地实施编织。
再者,在图1~图5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另一方的基体2的小网眼22的1个对应地位于表背一方的基体1的大网眼12的大致中央部地进行编织。在划分形成该对应的双方的网眼12、22的编条部11、21间沿着网眼12、22的全周跨挂着连接纱3,形成在其内方的网眼空间S呈基本漏斗状地形成着。
由此,网眼空间S的周围的立体编带部4形成为沿其全周在内部具有立体空隙的、断面大致为三角形等的实质上的中空立体形状,而且,该立体形状隧道状地连续着,可以良好平衡地支承厚度方向的压缩负荷。而且,形成为上述立体形状的立体编带部4由于遍布编织物整体地隧道状地连续着,进一步加大了构造稳定性和防止倾倒效果,另外,可以将内部的立体空隙作为通气、通水用的流通空间有效地利用。
在上述立体编带部4的立体形状中,从大网眼12的侧的编条部11向两侧倾斜的连接纱3的跨越部分所成的角度α为45°~75°特别理想的是60°前后的断面形成为近于正三角的立体形状地来设定网眼的大小、网状编织物的厚度进行编织时,构造稳定性最好,但根据用途所要求的网状编织物的厚度、网眼的大小,及使用的线条也有比上述角度大的情况或比上述角度小的情况,并不限于上述角度。
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的网状织物A是由具有2列的针床的双重拉歇尔经编织机(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经编编织而成的,参照图6说明其编织的具体例子。
在双重拉歇尔经编机的前侧,借助分别将链式线圈纱2根2根地交替地导纱的2种链式线圈梳节L2及L3和将插入线每2纵行进行导纱的插入纱梳栉L1,一边分别将插入纱横向摆动地插入由链式线圈梳栉L2及L3形成的链式线圈纵行、一边由沿2纵行的线圈列分别编织表侧的网状的基体1的编条部11。而且,在相当于结节部的线圈横列位置,通过将上述链式线圈梳栉L2、L3的链式线圈线分别左右交替地2纵行份宽度地相互移行形成线圈,反复地进行与左右相邻的编条部11交替地结节的编织。
另外,在背侧,上述前侧不同,借助分别将链式线圈纱1根1根地交替地导纱的2种的链式线圈梳栉L5及L6、和将插入纱导纱于每各纵行的插入纱梳栉L7,分别将插入纱锯齿状地插入由链式线圈梳栉L5、L6形成的链式线圈纵行,由1纵行的线圈列分别编织背侧的网状的基体2的编条部21。而且,每上述表侧的编织线圈横列数的1/2的编织线圈横列数,例如在与表侧结节线圈横列位置对应的线圈横列位置和其中间的线圈横列位置,将上述链式线圈梳栉L5、L6的链式线圈纱分别左右交替地1纵行份宽度地相互移行进行线圈形成,反复地进行与左右相邻的编条部21交替地进行结节的编织。由此,在背侧上形成具有图2所示的表侧的网眼12的1/2编织方向长度及宽度的网眼22。
另外,关于连接纱3,使用分别将连接纱导纱给每各纵行的连接纱梳栉L4,将连接纱交替地跨越到在表背中相互对应的纵行的线圈列、即构成表侧的基体1的编条部11的分别2纵行的线圈列,和构成与此对应的背侧的基体2的编条部21线圈列进行线圈形成,由此,用连接纱3连结编织上述两基体1、2。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作为使用2种(2枚)的连接纱梳栉,在通过链式线圈梳栉L2、L2左右交替地2纵行份宽度地相互移行形成结节部的部分,这些2枚连接纱梳栉也可以在上述移行部分中左右交替地相互2纵行份宽度地移行地进行连结编织。由此,谋求表背的基体相互的强力的均一化,成为稳定性更好的构造。另外,即使在相当于图2的Y-Y的位置,通过同样地将连接纱2纵行份宽度地移行,连接纱进行交叉,使立体编带部横向的倾倒更进一步安定。
若由上述的那样的编织组织进行编织,仅将此向编织宽度方向扩展或扯拉,从大网眼12侧的编条部11看,上述连接纱3向两侧倾斜地跨越到小网眼22侧的2根编条部21上,立体编带部4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断面为基本三角形等的立体空隙的实质性的中空立体形状、并隧道状地连续着,且由此围成的各网眼空间S在表背的网眼12、22间形成为大致漏斗状。而且,由于表背的一方的网眼22小,如前所述地进行扩展、拉扯变容易,扩展状态下的立体形状的稳定性和尺寸安定性也良好。
因此,若将如前述地编织的网状编织物适当地向编织宽度方向扩展或拉扯,并根据需要进行热定形,适度地给使用纱赋予保形力和刚性、弹性力,可得到图1~图5那样的形态的稳定性好的立体构造状编织物A。而且,表背一方的基体2的网眼22小,该基体的表面的外观和触感好,而且在用密封材料覆盖的状态下,在外表面上也几乎不显露网状编织物的凹凸。
因此,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将表背的基体1、2的一方作成大网眼12、将另一方作成小网眼22,可以保有高的空隙率,重量轻,且尺寸和形状稳定。尤其是可以很好地使用于要求耐压性和构造稳定性的用途,例如垫材、缓冲材料、或这些芯材料、絮棉材料等的中间材料、或覆盖材料、或枕、皮包、皮箱、皮鞋的芯材。
另外,在将具有悬垂性的纱使用于表背基体1、2时,由于仅前述地进行扩展就成为立体构造,其用途扩大,可良好地使用于衣料用或体育、户外用品用的衬垫、室内装饰、窗帘、帽子、腕套、护具、背心、衬衣、短裤。
可以将上述立体编带部4的内部空间作为通气、通水用的流通部有效利用,例如可以将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适用于坡面等的绿化稳定用的植被网状物。即,在作为植被网使用中,可由上述立体编带部4的隧道状的内部空间确保良好的排水性和通气性,而且,在降雨时,可以有效地进行分散排水,防止向坡面进行过度地浸水,可防止雨水所产生的冲刷及滑坡。而且,借助立体形状的稳定化,不仅可以提高外来运土和植物的保持力,而且还可由一侧面的小网眼22防止坡面的外来运土等的流失和崩落。另外,上述编织物还可以作为建筑用及农业用的给排水沟网状材料使用。
图7和图8表示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A的第2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与表背一方的大网眼12侧的基体1中的相邻编条部11、11的结节部13和大网眼12的大致中央部分别相对地设置另一方的基体2的相邻编条部21、21的结节部23,如此地进行编织,在大网眼12侧的结节部13中具有跨越到他方的基体2中的相对位置的结节部23上的垂直方向的连接纱3、和跨越到与大网眼12的基本中央部相对地设置的两侧结节部23、23上的倾斜方向的连接纱3。由此,在该部分中,立体编带部4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断面为基本三角形、基本倒三角形、基本梯形或基本倒梯形的立体空隙。
该实施例的情况下,由立体编带部4围成的网眼空间S在一方的基体1侧具有大网眼12的开口直径,在另一方的基体2侧由二个小网眼22、22开着口。
而且,如图8所示,两侧的倾斜的连接纱3间的部分对于上述结节部13部分中的厚度方向的压缩负荷起到支撑作用,并且限制左右的摆动及倾倒,而且,用垂直方向的连接纱3部分承受垂直方向的力,作为整体可以发挥优越的耐压性,可以同样地适用于上述的各种用途。
该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采用与图6的编织组织基本同样的导纱构造,在图6的情况下将背侧的结节线圈横列份的位置,向编织方向仅以相当于1循环的1/4的线圈横列份错位地进行编织即可得到。
另外,关于表背的一方的形成大网眼12的基体1的编条部11,除了像上述的实施例那样地由多个纵行构成之外,特别是通过使用2种的连接纱梳栉,也可以如图9所示地由1纵行的线圈列构成。这种情况下,形成另一方的小网眼22的基体2侧的编条部21也用1纵行的线圈列构成。
图10表示其组合的1例。即,像该编织组织那样,在前侧,借助将链式线圈纱1根1根地交替地导纱的2种链式线圈梳栉L2及L3、和每各纵行地导纱的插入纱梳栉L1,用1纵行的线圈列编织形成大网眼12的编条部11,而且,在背侧,借助链式线圈梳栉L6及L7和插入纱梳栉L8,用1纵行的线圈列编织形成小网眼22的编条部21,再用1根1根地交替地导纱连接纱3的2种连接纱梳栉L4、L5将连接纱每1线圈横列地从表侧跨越到背侧,并且从背侧向表侧跨越时,使其分别向相邻的纵行移行,倾斜地进行跨越地进行编织。
由此,形成大的网眼的编条部是由1纵行的线圈列构成的,连接纱3从大网眼12侧的编条部11看向两侧倾斜地跨越到小网眼22侧的2根编条部21上,获得立体编带部4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断面为三角形等的立体空隙的立体形状的编织物。
图11和图12表示着如下的情况,用3纵行线圈列编织大网眼12侧的一方的基体1的编条部11,用1纵行的线圈列编织他方的基体2的编条部21,连接线跨越于两者的线圈列间,在其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构成为断面大致为三角形或大致梯形等的稳定性良好的实质性的中空立体形的立体编带部4。
图13表示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A的编织组织。在该编织组织中,在前侧,由3纵行3纵行地交替地导纱链式线圈纱的链式线圈梳栉L2、L3每对应于网眼12的规定的编织线圈横列向左右交替地横摆3纵行来进行结节而进行编织,同时,将插入纱横摆地插入3纵行间,由此编织形成网眼12的编条部11,该插入纱由插入纱梳栉L1每3纵行1根1根地对上述链式线圈纵行导线。关于背侧,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地,由每各纵行地交替地导纱链式线圈纱的链式线圈梳栉L6、L7和导纱插入纱的插入纱梳栉L8,以每相当于网眼22的规定的编织线圈横列向左右交替地横摆地进行结节的方式编织形成基体2的网眼22的编条部22。
作为由上述的插入纱梳栉L1、L8导纱的插入纱的作用是使基体的网眼形状稳定、产生编织物整体的尺寸的稳定性。另外,如果插入纱使用弹性纱时可以赋予热收缩性,如果插入纱使用热收缩性纱,则其基体更加紧密,可以更加提高形状稳定性。
关于连接纱3,使用3纵行3纵行地交替地导纱的2种连接纱梳栉L4、L5,交替地跨越到在表背互相对应的纵行的线圈列上,进行网眼形成,并且,在所需的线圈横列位置将连接纱3移位到数纵行宽度的纵行上,由此连结编织两基体1、2。
通过这样地进行编织,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至少形成大网眼12的相邻的编条部11、11彼此的结节部13的部位形成立体编带部4,该立体编带部4为大致三角形或大致梯形的实质的中空立体形状。被该立体编带部4围着的部分,如图所示地形成在一方基体1侧以大网眼12开口,在另一方的基体侧以1或多个小网眼22开口的网眼空间S,该网眼空间S形成为从大网眼12往小网眼22去的基本漏斗状。另外,立体编带部4形成为隧道状并沿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连续,而且,由于连接纱部分地交叉着,所以编织宽度方向的形状稳定性也增加。
因此,与图1~图5的实施例的情况相同,耐压性、构造稳定性和防倾倒效果优越,可由立体编带部确保用于通气、通水的流通部,可适用于垫材料、缓冲材料、衣料用衬垫和植被用网状物等的各种用途。
在由3纵行线圈列形成的上述一方的基体1的编条部11的情况下,也可抽掉其中的1纵行的线圈列和与此相对应的他方的基体2的线圈列之间的连接纱地进行编织。
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由超过3纵行的多纵行的线圈列构成形成表背一方的大网眼的编条部,由比形成上述大网眼的编条部少的纵行线圈列构成另一方基体的小网眼的编条部,以此种方式实施编织。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网状编织物中,如图14、图15、图17所示,也可以通过将跨挂在表背基体1、2上的连结系3在立体编带部4中的编织方向的任意部位比在表背相对的纵行至少1纵行以上、例如2~3纵行向左右地移行,斜跨越地进行编织,由此,也可以将该斜的跨越部分31在例如如图所示地在立体编带部4的内部的任意位置和/或网眼空间S的内部的任意位置大致X状地进行交叉。由此,立体编条部4的保形力增加,难以产生倾倒,可进一步良好地保持立体构造。特别是,斜向倾斜的连接纱重叠着,在相对于表背的基体面的垂直方向(编织物的厚度方向)上保有具有比较柔软的缓冲性。而且,耐压性也良好。
图14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A例如如图16的编织物那样地进行编织。在该编织组织中,前侧由链式线圈梳栉L2、L3和插入纱梳栉L1、背侧由链式线圈梳栉L6、L7和插入纱梳栉L8分别与图6的编织组织中的L2、L3、L1及L5、L6、L7同样地进行编织,但对于连接线3,它是由每2纵行交替地导纱各1根连接纱的2种的连接纱梳栉L4、L5每所需线圈横列地交替地跨越到左右相邻的纵行地进行编织。该图16的编织组织的情况表示与形成大网眼12的编条部11的2纵行相对应地导纱连接纱梳栉L4、L5的连接纱3来进行编织的情况。
与上述编织组织中的插入纱的导纱方法不同,通过向大网眼12侧的相邻的编条部11、11的相邻的纵行导纱连接纱梳栉L4、L5的连接纱3来进行编织,例如如图15所示地,可以使连接纱3的跨越部分31在大网眼12的网眼空间S和立体编带部4中大致X状地交叉。这时,由于编织物的厚度和小网眼22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大连接纱3的倾斜角度,可以做成既有厚度又稳定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
另外,图17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A是由如下编织方式而编成的。像例如图18的编织组织那样地,前侧由链式线圈梳栉L2,L3和插入纱梳栉L1、背侧由链式线圈梳栉L6、L7和插入纱梳栉L8分别与图13的编织组织中的L2、L3、L1和L6、L7、L8相同地进行编织,同时,连接纱3使用每3纵行导纱2根连接纱的连接纱梳栉L4和每3纵行导纱1根连接纱的连接纱梳栉L5,一方的连接纱L4将2根连接纱交替地左右地跨越到相邻的纵行上地进行编织,另外,他方的连接纱梳栉L5将1根连接纱交替地左右地跨越到间隔2纵行宽度的纵行上地进行编织。
在图13、图16或图18的编织组织中,也可以由前面侧的插入纱梳栉L1每3纵行导纱2根插入纱,横向摆动地插入2纵行间。该基体1的编条部11成为稍厚的、构造更加稳定化。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在大网眼12中使连接纱大致X状地进行交叉,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
另外,在图6的编织组织以及图9、图13、图16、图18的各编织组织中,通过以提高由背侧的插入纱梳栉L7或L8导纱的插入纱的张力,并沿编织方向基本直线状地插入该插入纱的方式进行编织,限制编条部11、21的伸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形状稳定性。
即使在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9及图20所示,通过除去任意位置的立体编带部4的连接纱3地进行编织,可以沿编织方向形成在表背的编条部11,21间不存在连接纱3的空间部分5。
这样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编织物A,例如在图6的编织组织中,如果将连接纱梳栉L4中的、相当于形成空间部分5的立体编带部4的纵行位置的连接纱3抽去地进行编织,形成在表背基体1、2的编条部11、21间没有连接纱3的沿编织方向连续的空间部分5,从而得到图19所示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上述没有连接纱的空间部分5的位置通过选择上述连接纱梳栉的抽纱的纵行位置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可以设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一定间隔位置。
由于没有上述连接纱的空间部分5沿编织方向基本直线状地连通,所以,如图21所示,可以在该空间部分5中插入与其它的构件结合用或张设用的绳索或带条等的软线状物或金属丝等的线材或棒状体等的各种各样的长尺寸件6。
除此之外,还可插入无纺布、棉、聚氨脂泡沫塑料、各种管类、多孔质的气管、缓冲材料、纤维丝条,粘接或缝合用带或绳等的各种绳类,弹性线或弹性体、线状或棒状及板状或长尺寸材料及其他的形状的金属材料、电气或热传导体或发热体、通水性网状物、肥料袋、植被基材袋、保水材料、防止吸出材料、抗菌材料、绝热材料、防音材料、防尘材料、防电磁波材料、防放射线材料、蚕卵带(シ-ド带)、种子袋(シ-ド袋)等的长尺寸体,可以作为具有对应于用途的功能的复合材料来适当地使用。
虽未图示,也可以在构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的编织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形成在表背的编条部间没有连接纱的空间部分,并且,在网状编织物张开的状态下,上述空间部分沿编织宽度方向形成为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沿编织宽度方向连通的空间部分插入与上述同样的长尺寸件。特别是,通过同时地形成沿上述编织方向连通的空间部分5和沿编织宽度方向连通的空间部分,也可以交叉状地插入上述长尺寸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编织物A中,如图22所示,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两侧部的横跨多个纵行的所要求宽度的耳部上形成着省略了表背两基体1、2的编条部11、21间的连接纱3的沿编织方向连续的筒部7。
在该耳部中,未将表背的编条部11、21弯曲为形成网眼那样的锯齿状,而且省略了除去该耳部的两侧之外的中央部分的连接纱而形成筒部7,该耳部是如前所述地编织成的。这时,为了不将该耳部的编条部11、21折曲成锯齿状,作为该部分的基体1、2的构成纱使用的是热收缩性纱、或弹性纱。由此,即使在耳部不形成锯齿状,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内方部分,各编条部11、21折曲为锯齿状可以形成网眼13、23。可以在该耳部的筒部7上插入或安装使用上所需的安装构件或连结构件或其它的长尺寸件。
在上述的任一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编织物A中,表背的基体1、2中的编条部11、21也分别由实施例的组织图所示地由链式线圈纱和插入纱所构成的线圈列构成,其强度是理想的。
另外,在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中,通过增加表背基体1、2的一方或双方中的结节部13或23的结节长度(结节线圈横列数)或结节部间的长度(线圈横列数)可以任意地设定表背的网眼12、22的多角形的形状,进而可以任意设定网眼空间S的开口形状或大小。可以形成为表背的网眼12、22的形状不同的网状织物。
再者,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中,在编织方向的所需部位使表背的基体1、2的网眼12、22的大小和/或形状变化地进行编织。特别是,也可以在组织中将表背基体1、2的网眼12、22的大小在表背中颠倒。
这样,通过使表背基体1、2的网眼的大小或形状部分地变化,可以使表背的网眼密度变化或外观发生变化,而且可做成为网状织物的弹性和耐压强度部分地不同的网状物。可以制造对应于用途的原材料。而且,由此,对于厚度方向的压缩负荷的抗衡性变好,可以抑制经编的二层编织物的特有的方向性,进一步提高了构造的稳定性和耐压性。而且,可使任意的每线圈横列编织密度变化,可以使耐压强度变化。再者,也可以将表背基体1、2的编织隔距(ケ-ジ)做成不同的针距进行编织,由此可容易地进行表背基体的大小网眼的形成。
另外,虽然未图示,作为本发明的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通过将在表背的一方的基体中形成网眼的编条部、例如形成小网眼的编条部用由1纵行的链式线圈所构成的线圈列和对于该线圈列横摆插入的插入纱构成的薄纱罗组织进行编织,可以将基体的网眼形成为方孔状等,可以构成变化的网状织物。这时,在另一方的基体中形成网眼的编条部用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的组织进行编织而将该基体的网眼形成为多角形。而且,通过将连结表背的两基体的连接纱从大网眼侧的编条部跨跃到小网眼侧的多个编条部上,形成在内部具有上述同样的立体空隙的立体编带部。
通过如上所述地将一方的基体做成为薄纱罗组织,经纬的抗拉强度变大,经纬的尺寸稳定性和保形性优秀,可以成为适于要求抗拉强度的用途的网状织物。
在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中,表背的基体1、2的构成纱、即链式线圈纱和插入纱等纱条不特定,根据用途可适当地进行选择,通常使用的是合成纤维,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尼龙丝、碳素纤维丝、其它的各种合成纤维的复丝、单丝或其加工丝或并丝、合成纤维纺织丝等。当然也可以使用各种天然纤维丝和混纺纤维丝。
特别是,通过在至少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上使用复丝或天然纤维等的有柔软性的丝,可以将表面做成为柔软的网状织物。例如、小网眼22侧的基体2的构成纱的全部或一部分使用具有柔软性的丝时该基体2成为柔软的基体。这与小网眼22相结合,即使网眼空间比较大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表面的触感和手感变柔软。可以作为缓冲材料、垫材料或衣料用的衬垫等适当的使用。也可以使其原样暴露地使用。
另外,与上述基体的构成相结合,连接纱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使用柔软性的丝地进行编织,由此,可以使表背的基体1、2的上述外观及柔软感更加良好。
再者,表背的基体1、2的至少一方的基体的构成纱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使用热收缩性纱或弹性纱地进行编织。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纱3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使用上述同样的热收缩性纱或弹性纱。由此,网状织物沿编织方向适度地收缩,形成网眼的编条部的编织网眼致密,保形性和安定性更加良好。尤其是使用弹性纱的情况下,借助弹性纱所具有的弹力和连接纱所具有的复原力,可以谋求网状织物的弹性回复力的提高。
例如,在图13、图18的编织组织中,由插入纱梳栉L8导纱的插入纱使用了热收缩性纱的情况下,不仅网眼的尺寸稳定性增加,而且立体构造自身的形状稳定性也增加。
另外,任何一方的基体例如基体2使用热收缩性纱或弹性纱地编织成上述的编织组织的立体构造,由此,如图22所示,上述基体2侧收缩,可以形成弯曲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这样地形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利用其弯曲形状和弹性,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于安全帽的内部缓冲材料或弯曲构造部分等。
另外,在使用弹性纱做成具有伸缩性的中空立体构造的网状织物时,可以形成比不使用弹性纱的网状织物小的网眼,而且,可以获得上述网状织物得不到的适应性和弹性。可适用于体育、衣料、医疗用网状物等。另外,通过每1或每数纵行地变更弹性纱、天然纱及合成纤维纱的纱的种类,也可形成具有保形和柔软性的立体构造。
在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表背的基体1、2的构成纱可以使用刚性或柔软性等的特性、色、材质、外观或染的颜色及其他的加工效果不同的不同种类的纱地进行编织,由此,获得表背中外观和性质不同的网状织物。
再者,作为上述连接纱3,为了连结表背的基体1、2而支撑为立体状,与上述的表背的基体的构成纱相同地、考虑弹性、柔软性及强度等方面并根据网状织物的用途从各种合成纤维丝、天然纤维丝或混纺纤维丝或加工丝中适当地进行选择,在主要要求耐压性的情况下,从保持立体构造之点出发适当地使用单丝,这些除了全部都用单丝外,还可以使用多根的并丝。另外,也可以使用单丝纱或有柔软性的纱等的性质不同的2种以上的纱。例如,也可以在需要缝制的部分使用具有柔软性的纱。
这些纱条可以由编成后的热定形或合成树脂加工适度地给予刚性及耐压缩性或弹性。而且,连结表背的基体1、2的连接纱3的根数越多密度越高,厚度方向的耐压强度和弹性力越增加。另外在用尼龙等的同质原材料的情况下,纱越粗,挺括性越强。
这些纱条的粗细和原材料在考虑了用途所要求的强度、张力、弹性等的情况下进行决定。例如,作为缓冲材料、垫材料或各种车辆的连座用缓冲材料等的工业用材料,在由双重拉歇尔机以18~6隔距(针根数/英寸)进行编织的情况下,网状的基体可适用50~2000旦、最好是100~1000旦的纱,作为连接纱适用100~5000旦、最好是100~3000旦的纱。并且,作为植被用网状织物,网状基体适用100~2000旦、最好是200~600旦的纱,并且作为连接纱适用100~3000旦、最好是200~1500旦的纱。
但是,在编织有弹性的网状织物的情况下,或想经济地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可设定为细的隔距、例如为22~18隔距地使用的纱可以使用比上述细小的纱。而且,在想要提高物理性的强度时,设定为4.5~3针距,可以使用比上述更粗的纱。另外,也可以在表背中使用粗细不同的纱进行编织,可以更加提高基体的强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立体构造的稳定性和缓冲性。
作为形成上述的表背的基体1、2的纱条和连接纱可以使用由棉、人造丝、人造绢丝及其它的天然纤维等的腐蚀性纤维、或可由酵素分解的酵素分解性纤维、或可由微生物或菌分解的生物分解性纤维等的分解性化学纤维、或这些与合成纤维的混纺纤维构成的纱。这时,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经过长年使用而被腐蚀或分解,除了可作为植被用网状织物使用外,以缓冲材料为首还可以作为脱水材料、活鲜品的载置材料及其他的各种工业用材料使用。而且,使用后的网状织物的废弃处理容易,也可以对产业废弃物的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根据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使用目的,可以使用涂敷或浸渍等的手段包覆了高吸水性树脂等的吸水性纱、附着或熬好渗入肥料和铁等的金属、抗菌剂、防菌剂以及其他的药品、或菌类而赋予了特殊功能的纱。
在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编织成后,也可通过由金属蒸镀加工附着金属而作为可吸收电磁波的网状织物或可导电的网状织物使用。此外,也可以用糊剂等附着活性炭或远红外线材料等的各种功能原材料来使用。
另外,构成表背基体1、2的纱条及连接纱的全部或一部分使用硬化性纤维、热收缩性纤维、热熔融性纤维的任何一种、或含有该纤维混纺纤维或并丝,通过编成后的热加工使网眼构造变形或加强,由此可以提高网状织物的保气、保水性,而且还可以谋求形状稳定。
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厚度、网眼空间S及立体编带部4的大小,根据其用途不同,在作为各种缓冲材料或垫材料的使用上一般使用,网状织物的厚度为2~100mm、大网眼12的跨度5~100mm、小网眼的跨度1~50mm的网状织物。作为植背用网状织物等使用一般使用网状织物的厚度为3~150mm、大网眼12的跨度5~150mm、小网眼的跨度3~80mm的网状织物。当然在上述尺寸以外的实施也是可以的,例如,在作为衬垫等的衣料用时,可以做成比上述小的尺寸。不管怎样,由于与纱条的粗细的关系,网状织物的空隙率最好为80%以上,更好是90%以上,由此,可确保轻量性。根据用途,也可以将空隙率做得比上述的低。
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利用上述的构造上的特性,除了可单独地使用于各种用途外,还可以作为重叠了多片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进行使用。图24、图25表示其一例。在该实施例中,将2片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使其大网眼12侧的基体1、1彼此相对接地重合。该重合的两网状织物A、A根据需要由缝合或粘接等的结合手段结合成一体来使用。
该复合构造材料具有限制相对接的两网状织物A、A的基体1、1彼此相互变形及二层编织物特有的方向性作用,对接了的基体1、1的部分起着加强层的作用,即使是厚度大、空隙保有率高的网状织物,也可以极好地保持整体的保形性和构造稳定性及耐压性。因此,利用上述的特性,可以适用于例如床的芯材、枕、椅子或柔软的缓冲材料、或地板垫、水池用或浴场用的垫等的各种垫材料、吸收冲击材料、或衣料、医疗用原材料、帘、登山背包、袋子、鞋垫或缓冲材料、其他的芯材或缓冲材料等的各种用途。
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将小网眼22侧彼此、或大网眼12侧与小网眼22侧对接。在使大网眼12侧的基体1、1彼此重合时,小网眼22成为表背两面,而且可以提高整体的空隙保有率而轻量化,为了获得相应于用途的强度和耐压性,进而,为了获得没有撞底感的缓冲性,可以做成为重合的多片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编织密度、纱的粗细、网眼的大小等不同、或弹性力不同的网状织物。
另外,如图26所示,根据用途,也可以做成为使上述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与平面状或立体构造状等的其它构造的网状物体B重合的复合构造材料。根据需要,由缝合或粘接等的结合手段结合上述网状织物A和网状物体B。由此,可以提高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保形性和构造稳定性,可使用于利用立体构造所产生的空间保有性和弹性的各种用途。
另外,如图27所示,作为含有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复合构造材料,可以做成为使编织布、绒织物布、无纺布、合成树脂薄膜、纸等的薄片材料C重合在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表背的至少一方和/或中间部、例如如图所示的表背两面上,并由缝合、贴合等的手段进行它们之间的接合。通过闭合该薄片材料C的周缘部,可由薄片材料C将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等的整体包起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不限于单独的网状织物,也可对图24、图26的复合构造材料实施将上述薄片材料C与上述同样地重合于其表背的至少一方上和/或多片的网状织物间的中间部上。
这时,不仅可以进一步良好地保持上述的网状织物A的耐压性和构造稳定性,而且也可以活用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和薄片材料的特性,例如可以作为各种垫材或各种缓冲材等来使用。特别是,通过适当地选择网状织物的弹力,可以做成无撞底感的制品。另外通过将使用芳族聚酰胺纤维等的强力纤维构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作为基布,再在此上重合上述合成树脂等的薄片材料来构成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强度和耐久性。
另外,虽然未图示,也可以将由合成树脂、木、金属、瓷、水泥等构成的板状物重合在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上并使其接合,形成形状稳定性高的复合构造材料。特别可适用于构造物的壁材、隔热材以及其他的用途。
如图28所示,作为含有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的复合构造材料也可以做成在其表背上贴合合成树脂薄膜等的非透气性薄片D地进行被覆,并在其内部封入气体、液体、粉粒体的1种或它们的数种的混合体。也可以用通气性薄片代替上述非通气性薄片来被覆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并在其内部充填粒状物等的固体。
由此,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所具备的弹性和耐压性与封入或充填在内部的物质的变形容许性相结合,可适用于床、枕等的寝具类、椅子和沙发等的家具、汽车的车座、罩及内装饰材料及其他的用途。
另外,也可以做成为在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上重合加入了空气或水或油的液状物的气垫、水垫等的垫材或缓冲材料等的复合构造材料。这时,可以做成使用了两者的固有的缓冲性的缓冲材料。另外,虽然气床、水床的通气性差,通过做成上述的复合构造可成为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缓冲性的床。这些也可适用于床、枕等的寝具、椅子或沙发等的家具、汽车的车座及其罩材料等的内覆材料以及其它的用途。
图29表示将多个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重合并将其用编织布等的薄片材C包覆而使用于寝具用的床垫的例子,图30表示同样地使用椅子的例子。另外,图31表示将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使用于皮箱的例子。
特别是,虽然省略了图示,在网眼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例如将小网眼露出于表面上地兼作外覆材料使用。上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是表背基体的网眼的大小不同的网状织物A,尽管具有比较大的网眼空间,但在小网眼侧其触感、外观性良好,而且,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的保形性好,可以消除经编特有的方向性,构造稳定性及耐压性优良、可保持良好的弹性。另外,只给予张力就可简单地构成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纽部。网状织物整体的空隙保有率高、重量轻,而且由于是在立体编带部自身内部具有立体空隙的立体形状,从而可以形成为通气性好的网状织物。另外,通过将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做成为复合构造体,即使是厚度大、空间保有率高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也可更加提高其构造的稳定性,保有良好的耐压性和弹性及通气性。
因此,本发明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及复合构造体,利用其特性,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床等的寝具类的芯材料或缓冲材料、垫材料或地毯材料、椅子或家具等的缓冲材料、汽车的座和内覆材料、航空飞机用的内覆材料及构造材料、或它们的中间材料、衬底材料或罩材料、输送用缓冲材料及包装材料及其它的工业用材料,另外还适用于衬垫等的衣料品或医疗用的保护网状物,还可适用于坡面的保全及绿化用的植被施工方法中的植被网或保护网、护岸的保护网状物和护岸的植被网状物、建造地等的集排水用网状物、产业废弃物处理场保护网状物、工事用的安全网状物和建筑用保护网状物,混凝土的加强网状物、灰浆或合成树脂等的喷涂等中的加强材料或构造物完成网状物,还可适用于兼做滑雪、雪橇、滑冰等的滑行面的保护的结雪或结冰网状织物及其它的所有的产业领域。
权利要求
1.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它是借助经编编织,由构成网状的表背基体和存有规定的间隔地连接该两基体的连接纱形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在表背中使表背的基体的网眼的大小不同地进行编织,连接纱跨越在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形成大网眼的编条部和另一方的基体的形成小网眼的编条部上地形成立体编带部,该立体编带部,在其全部或一部分中,上述连接纱从大网眼侧的编条部跨越到小网眼侧的多个编条部上,由此,形成在形成小网眼的侧具有在该编带部内保有小网眼的宽度的立体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由于在立体编带部的全部或一部分中,上述连接纱的跨越部倾斜地跨越,上述立体编带部形成在其内部具有立体空隙的中空立体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立体编带部形成为由倾斜的连接纱形成的立体空隙沿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隧道状,并形成为实质上的连通状态。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在表背一方的基体中形成大的网眼的编条部由1纵行或多纵行的线圈列构成,在另一方的基体中形成小网眼的编条部由1纵行或比形成上述大网眼的编条部少的纵行的线圈列构成,通过分别每编织方向的所需间隔地与两侧相邻的编条部交替地结节,形成为锯齿状,在表背形成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的网眼。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通过以在表背的一方的基体中形成网眼的编条部由以1纵行的链式线圈产生的线圈列和相对该线圈列横摆插入的插入纱形成的薄纱罗组织进行编织,该基体的网眼形成为方孔状;另外,在另一方的基体中形成网眼的编条部由1个或多个纵行的线圈列构成,并且通过该编条部每编织方向的所需间隔地与两侧相邻的编条部交替地结节而构成锯齿状,由此,该基体的网眼形成为多角形。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编织方向中,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大网眼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或多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为另一方的基体的小网眼的1个份的编织线圈横列数的多倍,在编织方向及编织宽度方向中,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大网眼的1或多个相当于另一方的基体的小网眼的比上述大网眼的数量多的多个份。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与表背一方的基体的大网眼的基本中央部相对应地设置另一方的基体的至少一个的小网眼地进行编织,在划分构成该相对的双方的网眼的编条部间沿网眼的全周跨挂着连接纱,形成在其内方的网眼空间构成为大致漏斗状。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与表背一方的大网眼侧的基体的编条部彼此的结节部和大网眼的大致中央部相对应地分别设置着另一方的基体的编条部彼此的结节部地进行编织,在大网眼侧的结节部中具有跨跃到另一方的基体中的相对应位置的结节部上的垂直方向的连接纱和跨跃到与大网眼的大致中央部相对设置的两侧的结节部上的倾斜方向的连接线。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表背基体的连接纱在立体编带部中的编织方向的任意部位比相对应的纵行的线圈列至少1纵行以上向左右移行地进行跨跃,该连接纱的跨跃部分在立体编带部的内部或网眼空间中基本X状地交叉着。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编织方向的所需部位,表背基体的网眼的大小和/或形状进行变化。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的立体编带部和/或各立体编带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形成着在表背的编条部间没有连接纱的空间部分,上述空间部分在编织方向和/或编织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连通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两侧耳部中,通过除去1或多根的编条部间的连接纱地进行编织,可以形成在编织方向上连续的筒部。
13.复合构造的材料,其特征在于,它是将权利要求1~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重合而成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构造材料,其特征在于,它是重合针织密度、纱的粗细、网眼大小等不同地构成的多个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而成的。
15.复合构造材料,其特征在于,它是将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和其他构造的网状体重合而构成的。
16.复合构造材料,其特征在于,是含有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是由在表背的至少一方和/或中间部重合并接合编织布、起绒布、无纺布、绵状物、氨基甲酸乙脂泡沫、合成树脂薄膜、纸等的薄片材料、或由合成树脂、木、金属等构成的板状物,或充入了空气或水,油等的液状物的垫或缓冲材料的至少一种而形成的。
17.复合构造材料,其特征在于是含有上述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材料,它是由在表背上贴合被覆非通气性薄片或通气性薄片,在内部封入气体、液体、粉粒体的一种或它们的数种的混合体,或充填粒状物等的固体而形成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及使用该网状织物的复合构造体,在该由经编编成的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中,划分形成网眼空间的立体编带部的保形性好,可抑制方向性,构造稳定性及耐压性优良,并且可保持适当的弹性,只赋予张力就可简单地构成立体编带部,空隙保有率高重量轻,利用这些特性可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用途。作为实现它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该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A由网状的表背的基体1、2和连接该基体1、2的连接纱3形成,在表背中使表背的基体1、2的网眼12、22的大小相异,通过将连接纱3跨挂在大网眼侧的编条部11和小网眼侧的编条部21上而形成立体编带部4,在该立体编带部4的全部或一部分中,连接线3从大网眼12侧的编条部11跨跃到小网眼22侧的多个编条部21上,形成在形成小网眼的侧具有在该编带部内保有网眼的宽度的立体状,特别是形成在内部保有立体空隙的立体状。
文档编号D04B21/10GK1287583SQ9980183
公开日2001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4日
发明者松本纮一 申请人:旭土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