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923148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色织面料制成的衣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针织色织用纱以及梭织色织玮纱一般都要经过筒纱染色获得,所以能不能准确地在筒纱染色工序染出正确的颜色显得很重要。
[0003]现有的染纱筒管,由于染纱筒管是5° 57'锥形管,有大头端和小头端,且大头端和小头端不能直接装在一起,若强行装在一起,在染色时不但会使纱由于筒管直接挤压而变形,还会由于染色过程中纱与纱之间的漏液产生染花情况。

【发明内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染色生产时染纱管上的纱与纱之间衔接紧密且不变形不漏液的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
[0005]一种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包括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
[0006]所述第一隔离板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隔离板的其中一表面沿着第一通孔的周围具有环形的第一凹槽,该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凸起,各个第一凸起之间具有间隔;
[0007]所述第二隔离板具有第二表面及第二底面,所述第二隔离板具有贯穿第二表面及第二底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内径,所述第二表面上沿着第一通孔的周围具有环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径与第二凹槽内径相等,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底面具有多个第三凸起,各个第二凸起之间、各个第三凸起之间均具有间隔。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沿第一表面的中心延伸至第一表面的边缘。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板呈圆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均布于所述第一隔离板的第一表面上,使得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呈轴对称分布。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由第一表面的中心延伸至第一表面的边缘方向,所述第一凸起的尺寸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一凸起沿着第一表面的截面方向呈扇形。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凸起沿第二表面的中心延伸至第二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底面的第三凸起沿第二底面的中心延伸至第二底面的边缘。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离板呈圆形,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均布于所述第二隔离板的第二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凸起呈轴对称分布。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由第二表面的中心延伸至第二表面的边缘方向,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二凸起沿着第二表面的截面方向呈扇形;
[0014]由第二底面的中心延伸至第二底面的边缘方向,所述第三凸起的尺寸逐渐增大,使得所述第三凸起沿着第二底面的截面方向呈扇形。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凸起均布于所述第一隔离板的第二底面上,使得所述第二底面上的第三凸起呈轴对称分布。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着第二隔离板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二隔离板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凸起的数量与第二底面上的第三凸起的数量相等,且所述第二隔离板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凸起与第二底面上的第三凸起分别对齐。
[001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的使用方法。
[0018]一种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9]将第一隔离板套设于纱杆上,第一隔离板具有第一凹槽的一面朝上,放置第一个纱筒,第一个纱筒的大头端朝向于第一隔离板,第一个纱筒大头端的纱管嵌设于第一凹槽内,使得第一个纱筒上的纱线叠置于第一凸起;
[0020]在第一个纱筒上方放置第一个第二隔离板,第二隔离板的第二底面朝向第一个纱筒,第一个纱筒的小头端嵌设于第一个第二隔离板的第二通孔内,在第一个第二隔离板上方放置第二个纱筒,第二个纱筒的大头端的纱管嵌设于第一个第二隔离板上的第二凹槽内,在第二个纱筒上铺设第二个第二隔离板,第二隔离板的第二底面朝向第二个纱筒,第二个纱筒的小头端嵌设于第二隔离板的第二通孔内,依次类推。
[0021]本发明涉及的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通过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的配合,通过第一隔离板的第一通孔,用于纱杆的套设,便于固定第一隔离板;并在所述第二隔离板上贯穿第二表面及第二底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小于第一通孔的内径。在使用时,第一隔离板位于底部,第一隔离板套设于纱杆上,第一隔离板的第一表面朝上,放置第一个纱筒,使得纱筒的大头端朝向于第一隔离板的第一表面,且纱筒的大头端的纱管嵌设于第一凹槽内,此时纱筒上的纱线配合于第一凸起上;在第一个纱筒上铺设第一个第二隔离板,第二隔离板的第二底面朝向第一个纱筒,第一个纱筒的小头端嵌设于第一个第二隔离板的第二通孔内,在第一个第二隔离板上放置第二个纱筒,第二个纱筒的大头端的纱管嵌设于第一个第二隔离板上的第二凹槽内,在第二个纱筒上铺设第二个第二隔离板,第二隔离板的第二底面朝向第二个纱筒,第二个纱筒的小头端嵌设于第二隔离板的第二通孔内,依次类推......通过第一隔离板的使用,避免了纱杆的漏液,通过第二隔离板的使用,避免了两个相邻的纱筒之间的接触,使得染色充分均匀。
[0022]本发明涉及的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通过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及第三凸起的设置,使得纱筒的纱线在接触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时,其接触面并非时一个完整的平面,而是通过多个凸起隔断,形成多个间隙,便于染色液的流通。同时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及第三凸起也能够支撑纱筒上的纱线,使得纱线收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不易于变形。
[0023]本发明涉及的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使得采用锥形染色管的纱与纱之间衔接紧密且不变形不漏液,从而保证染色过程顺利进行且有利于在筒纱染色工序染出正确的颜色。
[0024]本发明涉及的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可以由不锈钢、尼龙、聚丙烯或混入5?20%玻璃纤维的聚丙烯通过车床加工或模具浇铸制成,取材方便,成本低。
[0025]本发明涉及的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在染缸内50?180摄氏度高温条件下,氧化剂条件下,酸性条件下,碱性条件下都能使用,适应性强,使用范围广,耐酸碱能力强。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一隔离板第一表面主视图;
[002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一隔离板第一表面俯视图;
[002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一隔离板第一底面主视图;
[002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一隔离板第一底面俯视图;
[003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一隔离板侧视图;
[003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二隔离板第二表面主视图;
[003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二隔离板第二表面俯视图;
[003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二隔离板第二底面主视图;
[0034]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二隔离板第二底面俯视图;
[0035]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第二隔离板侧视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0、第一隔离板;101、第一表面;102、第一底面;103、第一通孔;104、第一凹槽;105、第一凸起;200、第二隔离板;201、第二表面;202、第二底面;203、第二通孔;204、第二凹槽;205、第二凸起;206、第三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1]一种筒纱染色用隔离装置,参见图1-图10所示,包括第一隔离板100及第二隔离板200,所述第一隔离板100及第二隔离板200可以由不锈钢、尼龙、聚丙烯或混入5?20%玻璃纤维的聚丙烯通过车床加工或模具浇铸制成。
[0042]参见图1-图5所不,所述第一隔离板100具有第一表面101及第一底面102,所述第一隔离板100具有贯穿第一表面101及第一底面102的第一通孔103,所述第一表面101沿着第一通孔103的周围具有环形的第一凹槽104,所述第一表面101具有多个第一凸起105,各个第一凸起105之间具有间隔形成用于染液流通的通道;
[0043]参见图6-图10所示,所述第二隔离板200具有第二表面201及第二底面202,所述第二隔离板200具有贯穿第二表面201及第二底面202的第二通孔203,所述第二通孔203的内径小于第一通孔103的内径,所述第二表面201上沿着第一通孔103的周围具有环形的第二凹槽204,所述第一凹槽104内径与第二凹槽204内径相等,所述第二表面201具有多个第二凸起205,所述第二底面202具有多个第三凸起206,各个第二凸起205之间、各个第三凸起206之间均具有间隔,形成用于染液流通的通道。
[0044]所述第一隔离板100呈圆形,所述第一凸起105沿第一表面101的中心延伸至第一表面101的边缘。多个所述第一凸起105均布于所述第一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