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水转接头、用于换热设备的冷凝水收集装置及换热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030427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冷凝水收集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同时也可参照图4和图7,包括:水箱11、第一水管9和安装在设备的顶板组件4上的走水转接头6,走水转接头6用来改变换热设备产生的冷凝水的流动方向,其上设有进水口 63和出水口 64,且分别对应不同的冷凝水流动方向;水箱11的顶面设有入水口 15,入水口 15与走水转接头6的出水口 64连通,这种连通关系可以是通过管路连通,也可以是位置正对而使冷凝水直接流入水箱11的入水口 15 ;换热设备产生的冷凝水通过第一水管9经由走水转接头6提供给水箱11,以实现对冷凝水的收集。
[0038]优选地,对于换热设备在水箱11的下方产生的实施例,可以采用水栗2来实现冷凝水从低位到高位的栗送,第一水管9的两端分别与水栗2和走水转接头6的进水口 63连接。
[0039]由于在现有技术的干衣机中,一般将走水转接头设置在后背板12或者后背板12的上沿(后背板的位置参见图3),由于走水转接头的安装位较低,会直接限制水箱的高度,从而限制了水箱的容积,因而对冷凝水的处理能力较为有限,在干衣量较大时,仍面临着多余的冷凝水浸泡两器的技术难题。
[00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水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走水转接头安装在换热设备的顶板组件上,从而使水箱的入水口与走水转接头的出水口均邻近顶板组件设置,可以为水箱获得最高水位提供空间,从而使水箱的容积得以增大,这样就提高了整个换热设备对冷凝水的处理能力,在换热设备产生的冷凝水较多时,可以尽量避免蒸发器和冷凝器被水浸泡,从而保证两器的换热效率,以提高换热设备的能效,进而起到节能省电的效果。而且,该冷凝水收集装置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易于在换热设备中安装使用。它可以应用在热栗滚筒干衣机中,也可以应用在其它原理类似的换热设备中。
[0041]这个实施例中提到走水转接头6安装在设备的顶板组件4上,在实际中可以安装在顶板组件4的下表面上,另外由于顶板组件4有一定的厚度,还可以在顶板组件4上设计凹入的空间用来容纳走水转接头6,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走水管接头6的安装高度,从而可以使水箱11的上沿进一步提高,进而增加水箱11的容积,以加强对冷凝水的处理能力。
[0042]当水箱11收集的冷凝水装满时,需要将水箱11从换热设备中取出并将内部的冷凝水倾倒出去,为了能够使冷凝水顺利地流出,如图4所示的走水转接头安装位置的局部剖视图A,可以在水箱11的顶面开设溢流孔14,能够防止水箱11在倒水时内部形成负压。
[0043]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收集装置中,溢流孔14还可以起到更进一步的作用。相应地,如图2和图4所示,需要在冷凝水收集装置中设置水箱支架5和第二水管7,水箱支架5固定在换热设备的侧壁,用于支撑水箱11,且水箱支架5设有集水结构,第二水管7的两端分别与集水结构和位于换热设备下方的储水结构连接,能够在水箱11水满时,使得部分冷凝水从溢流孔14流出,并流进集水结构后经过第二水管7返回至储水结构。在这一实施例中,溢流孔14进一步的作用是当换热设备产生过量的冷凝水时,水箱11的容积不能容纳所有的冷凝水,可以将一部分多余的冷凝水导入到换热设备底部的储水结构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冷凝水的处理能力。
[0044]其中,储水结构位于换热设备的底座I和支架10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储水结构中设有储水槽,能够将储水结构内的冷凝水汇集后提供给水栗2,再由水栗2将冷凝水通过第一水管9栗送至水箱11中,这一结构可参见图2。
[0045]优选地,水箱11采用塑胶材料,并通过吹塑成型。采用塑胶材料制成的水箱11具有强度高、耐腐蚀和耐洗涤剂浸泡的优点,因而该冷凝水收集装置应用在干衣机中是非常适合的。
[0046]在了解了本实用新型冷凝水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之后,可知该装置对冷凝水有更强的处理能力主要是因为提高了走水转接头6在换热设备中的安装高度,因而走水转接头6在冷凝水收集装置中是一个关键的部件,为了更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了一种走水转接头,如图5所示的走水转接头在顶板组件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和图6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安装在换热设备的顶板组件4上,以改变换热设备产生的冷凝水的流动方向,其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流体连通的连接部N和盖体,走水转接头6的进水口 63设在连接部N上,用于接收来自换热设备的冷凝水,走水转接头6的出水口 64设在盖体上,用于冷凝水流入换热设备的水箱11,盖体被构造成能够设在换热设备的顶板组件4上。
[0047]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和图8所示的分解示意图,盖体包括上盖体61和下盖体62,上盖体61与下盖体62相互扣合形成水流通道,用于引导从进水口 63进入的冷凝水从出水口 64流出,且出水口 64设置在下盖体62的底面上。这种盖体分体设计的方式,使得盖体的加工更加容易。
[0048]从图4可以看出,水箱11的入水口 15和第一水管9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段距离,因而需要走水转接头6来改变冷凝水的流向,实现将第一水管9引导来的冷凝水送入水箱11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换热设备中冷凝水的流向来选择进水口 63和出水口64的设置方向;而且进水口 63和出水口 64之间的距离可以依据水箱11的入水口 15和第一水管9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来设计。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将走水转接头6的位置设在换热设备的顶板组件4上,因为顶板组件4处于换热设备的最高位置,相应地,走水转接头6与现有技术相比也设置在了较高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水箱11的上沿高度,从而增加水箱11的容积。作为优选的方案,如图6所示,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走水转接头6嵌设在顶板组件4内较高的位置,以进一步增加水箱11的上沿高度。
[0049]优选地,在一种特定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进水口 63和出水口 64的中心线方向垂直于冷凝水在水流通道内的流动方向,水流通道为上盖体61和下盖体62的内表面围成的空腔。这种优选的设置方式主要是为了适应换热设备中冷凝水的流动方向,该走水转接头6对冷凝水的引导方向如图9所示,第一水管9可以贴着换热设备的侧壁布置,优选地第一水管9竖直设置,冷凝水从换热设备的底座I和支架10之间的储水结构顺着第一水管9竖直向上流动,从进水口 63进入走水转接头6的水流通道后水平流动,再从出水口 64沿竖直方向向下进入水箱11的入水口 15。
[0050]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出水口 64设置在下盖体62的底面上,下盖体62位于连接部N和出水口 64之间的底面设有凹槽P,用于将从出水口 64流出并沿着下盖体62底面流动的冷凝水隔断。为了保证走水转接头6这个薄壳型的结构尽量壁厚均匀,以便于加工和增加强度,使下盖体62的内表面与凹槽P相对应的部位也相应地凸起。
[0051]在较为理想的安装状态下,走水转接头6应该水平安装,这样出水口 64流出的冷凝水可以全部顺利地进入水箱11的入水口 15,但是在实际中难免会出现安装误差,尤其是走水转接头6整体发生倾斜,尤其是左端高于右端的情况,从出水口 64流出的冷凝水除了大部分进入水箱11的入水口后,还会有一小部分沿着下盖体62的外表面流动,当凹槽P中聚集的冷凝水较多时,冷凝水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掉入水箱11中,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将水箱11的入水口 15设计为较大的尺寸,以便能够同时收纳从出水口 64和凹槽P落入的冷凝水。
[0052]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水流通道在对应于出水口 64处的横截面积加大,用于降低冷凝水流出时的速度,防止冷凝水从走水转接头6的出水口 64进入水箱11的入水口15时向四周飞溅。在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中,将上盖体61的内表面与出水口 6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向外凸出的腔体,相应地,为了保证走水转接头6这个薄壳型的结构尽量壁厚均匀,以便于加工和增加强度,使上盖体61的外表面与腔体相应位置也向外凸起,形成缓冲部L。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上盖体61和下盖体62在与出水口 64相对应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向外凸出,也可以使水流通道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