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纱轮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347108阅读:来源:国知局
16分别形成该送纱轮I的一上、下线环绕区域,用以供该纱线Y的绕设。
[0066]请参阅图4、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该送纱轮I组装于一送纱本体40,该送纱本体40包括有一基座本体41,该基座本体41后端部设有一固定凹部42,该固定凹部42可藉由螺件锁固在圆针织机的纱架环圈上(未图示);该基座本体41上方设有一入纱单元43及驱动轮组44,该入纱单元43可呈一入纱导板构成,其上设有多数纱孔431,该驱动轮组44用以提供该送纱本体40的旋转动力,该驱动轮组44连动设有一传动轴46,如图4所示,该传动轴46插设于该送纱轮1(第二轮盘20)其定位轴柱22的槽孔221,并以一螺固件47相固结,使该传动轴46得以带动该送纱轮I旋转;该基座本体41下方固设有一导纱板45,该导纱板45上设有多数导纱眼及定位孔,其中,该多数导纱眼至少包括位于该导纱板45两侧且上下成对的第一入纱孔451、第二入纱孔452及第一出纱孔453、第二出纱孔454;—导纱单元50,固设(螺固)于该导纱板45上,该导纱单元50前端枢设有一第一导纱臂51及第二导纱臂52,该第一导纱臂51及第二导纱臂52可呈曲杆构成,该第一导纱臂51的末端设有一第一导纱眼511及第二导纱眼512,该第二导纱臂52的末端设有一第三导纱眼521及第四导纱眼522。
[0067]请一并参阅图6、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送纱本体40进行纱线Y的送纱操作示意图,纱线Y从该入纱单元43进入,该纱线Y即经该纱孔431、第一入纱孔451而绕经该送纱轮I的上线环绕区域,继经该第一导纱眼511、第三导纱眼521、第一出纱孔453、第二入纱孔452而再次绕经该送纱轮I的下线环绕区域,又继经该第二导纱眼512、第四导纱眼522及该第二出纱孔454而出线。
[0068]而藉该第一导纱臂51及第二导纱臂52相对该送纱轮I的送纱、导纱作用,使纱线Y在快速送纱时可避免引起与送纱轮I有打滑现象,保持送纱的稳定性,且使纱线Y绕设在送纱轮I表面的疏密程度得以因应市场布匹特性需求调整至最适当状态。
[0069]由于该送纱轮I是由特殊形状设计成的两个陶瓷块来构成接触导引纱线Y的主体,即呈波浪形齿块体且可相互通用的第一送纱杆31与该第二送纱杆32,如此以相对位置呈不同外周波浪形而相互错开组成的送纱轮1,可自然造成送纱摩擦作用力,形同习知轮胶圈的作用力,不但可解决习知技术的缺失问题,更可达到耐磨耐用的实用效果。
[0070]请一并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该送纱本体40不进行纱线Y的送纱操作示意图,藉该导纱单元50及其第一导纱臂51、第二导纱臂52的导引,可使纱线Y不与该送纱轮I接触,使该纱线Y仅呈外部围设而不接触该送纱轮I的状态,如图所示,该纱线Y呈梯形围设于该送纱轮I的外围。
[0071]本实用新型送纱轮藉由上述构成,其能使送纱轮具有陶瓷送纱杆所自然造成送纱摩擦作用力,而得以免除轮胶圈的设置,进而达其使用稳定性、维修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且同时,本实用新型能利用波浪形构造块体相互错开所组成的陶瓷送纱轮,使积极达到送纱效果顺畅性、制作便利性且又不易故障。
[0072]请参阅图10、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及部分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中主要组件均应第一实施例相同并具有同样的功效,故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73]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差异在设于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之间的送纱杆组30A。
[0074]送纱杆组30A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31A及多数第二送纱杆32A,第一送纱杆31A两端的端杆部311、端齿部312以及第二送纱杆32A两端的端齿部321、端杆部322的宽度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送纱杆31以及第二送纱杆32相同,所以能对应组装在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之间。
[0075]第一送纱杆31A的凸齿部313A具有呈弧形的顶端,其形状较第一送纱杆31的凸齿部313顶端圆弧,使得凸齿部313A其中一边呈弧状斜向往端杆部311延伸并交会于一凹部314A,端齿部312—边为呈平面,另一边为斜向的斜面部315A。凸齿部313A的另一边较凸齿部313更陡直地延伸,并与斜面部315A交会于一齿凹部316A,使齿凹部316A内凹的幅度更大。
[0076]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送纱杆32A与第一实例中的第二送纱杆32差异在于第二送纱杆32A具有呈弧形顶端的凸齿部323A,其形状较第二送纱杆32的凸齿部323顶端圆弧。端齿部321—边为呈平面,另一边为斜向的斜面部324A,凸齿部323其中一边更陡直地斜向往斜面部324A延伸并交会于一第二齿凹部325A,使第二齿凹部325A内凹的幅度更大,而凸齿部323A另一边斜向往端杆部322延伸并交会于一底凹部326A。
[0077]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送纱杆31A与第二送纱杆32A可以设置为相同结构并以图10中第一送纱杆31A为正向位置,第二送纱杆32A为反向位置,依序上下颠倒组接于凹槽组210对应的定位凹槽中。
[0078]如图11所示,相邻的第二齿凹部325A、凹部314A、及相邻的底凹部326A、齿凹部316A分别形成该送纱轮I的一上、下两圈环绕区域,用以供该纱线Y的绕设。
[0079]请参阅图12、图13及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基础构件与组装方式同于第一实施例,如该第一轮盘10、第二轮盘20及相互间的组装设置,故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差异在设于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之间的送纱杆组30B。
[0080]该送纱杆组30B设于该轮座体21周边的凹槽组210处,该送纱杆组30B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31B及多数第二送纱杆32B,该第一送纱杆31B或第二送纱杆32B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近的结构亦呈具波浪形齿块体,差异在于图中所示的形动,故省略其说明。
[008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送纱杆31B与第二送纱杆32B可以设置为相同结构并以图12中第一送纱杆31B为正向位置,第二送纱杆32B为反向位置,依序上下颠倒组接于凹槽组210对应的定位凹槽中。
[0082]第一送纱杆31B的端杆部311、凸齿部313B、凹部314B、斜面部315B及齿凹部316B处与第二送纱杆32B的端齿部321、凸齿部323B、斜面部324B、齿凹部325B及凹部326B均可用以承接或接触到纱线Y(参图5)的部位是呈弧接面设置为佳,且该第一送纱杆31B与第二送纱杆32B是以陶瓷所制成的陶瓷波浪形齿块体,以确保其相对顺畅性而降低对纱线Y的伤害,并得以提升其耐用性。
[0083]请参阅图13、图14,用以说明送纱杆组30B的绕线与角度设置关系,由于该第一送纱杆31B及第二送纱杆32B是呈相同构成而为一正一反的组装设置,故图示中仅以该第一送纱杆31B为代表进行说明。该第一送纱杆31B的齿凹部316B(325B)其夹角A可为60?90度,较佳夹角A为75度;当该齿凹部316B(325B)的夹角A为60?90度时,该送纱杆组30B可绕二至三圈的纱线Y,而当该齿凹部316B(325B)的夹角A为75度时,该送纱杆组30B可绕两圈的纱线Y。
[0084]该送纱杆组30B组合后,该凸齿部313B(323B)相对邻接位于该齿凹部325B(316B),使得该送纱杆组30B形成3个环绕区域,即为图标中的U环绕区域、M环绕区域及L环绕区域,用以供该纱线Y的绕设。其中该U、M环绕区域分别由该凸齿部313B、齿凹部325B所形成而位于该凸齿部313B两侧,而该M、L环绕区域同时也分别由该凸齿部313B、齿凹部316B所形成而位于该凸齿部323B两侧。
[0085]本实施例中的送纱杆组30B藉由特殊形状、角度设计成的两个陶瓷块来构成接触导引纱线Y的主体,即呈波浪形齿块体且可相互通用的第一送纱杆31B与该第二送纱杆32B,如此以相对位置呈不同外周波浪形而相互错开组成的送纱轮I可进行该纱线Y进行3圈(Y1、Y2、Y3)的绕设。
[0086]请参阅图15、图16,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主要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具有同样的功效,故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87]送纱杆组60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61及多数第二送纱杆62。该第一送纱杆61—侧为呈平面的背部610,背部610两端分别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