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92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化学浆液的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和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各类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材料是一种多元、多相、非均质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同时,混凝土又是弹性模量较高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在受约束条件下受环境温度、湿度、荷载等因素的作用,只要发生少许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往往会大于该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发生裂缝。
根据《混凝土加固技术规范》CECS2590,混凝土裂缝修补用设备应能保证灌浆压力不小于0.2MPa。
目前建筑结构裂缝修补一般使用空气压缩机配合承压罐将化学浆液灌注到混凝土裂缝内部,此类设备需要电源,较为笨重,受施工环境影响较大,且每次一般只能对一个灌浆嘴进行灌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化学浆液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和自压力裂缝处理器。
本发明披露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化学浆液的灌浆修补施工工艺的特征是多个灌浆嘴同时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化学浆液的灌浆修补。其工艺流程是裂缝表面清理——粘贴灌浆嘴及密封裂缝——灌浆胶配置及检查——多孔同步灌浆。
自压力裂缝处理器由储浆桶、活塞及导杆、限位齿、弹簧、反力盖、槽口、连接头、灌浆嘴、堵头组成。其特征是采用压缩弹簧的持续推力推动活塞自动下行,将浆液挤入墙缝。
具体的结构是包括圆筒状的储浆桶,储浆桶的一端呈封闭状,中间有带通孔的连接头,储浆桶内装有带导杆的活塞,导杆上安装弹簧与固定在储浆桶另一端的反力盖相接触,构成活塞弹簧推进机构;导杆的一端穿过反力盖中心的孔,导杆的边缘有限位齿,反力盖中心孔的边缘有与限位齿相吻合的槽口。
附件包括可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可旋入灌浆嘴的堵头。
可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周围有溢胶孔,可以显示灌注状况。
除了灌浆嘴为一次性使用外,其余配件均为可重复使用,以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自压力裂缝处理器是新型的可对混凝土微细裂缝进行自动灌浆注入的袖珍式机具,依靠内部弹簧可产生不小于0.2MPa的压力,利用压力和毛细管作用将树脂注入微细裂缝,具有易于控制注入量并可注入到裂缝深部的优点。一次可装树脂量为55g,有效注入量45g,一次注入不足时可继续补充。
该设备及施工工艺摒弃了传统沿用的空压机、手压泵等笨重的加压设备,全套设备长度为160mm,自重仅70g,简单轻巧,可在无电源、有障碍、高空、不停产等各种困难环境下水平、垂直等任何方向施工维修混凝土裂缝,避免了灌注不满,不密实等缺点,并可直接观察和确认注入情况,质量易于保证与控制。试验表明,该套设备可以满足各种结构裂缝的注浆要求,适合宽度0.05mm以上各种裂缝的化学灌浆。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及工作示意图。附图2是本发明的储浆桶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发明中活塞及导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发明中反力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发明中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力盖,2-弹簧,3-活塞,4-导杆,5-储浆桶,6-槽口,7-限位齿,8-连接头,9-堵头,10-灌浆嘴,11-溢胶孔,12-混凝土构件,13-待处理裂缝。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多个灌浆嘴同时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化学浆液的灌浆工艺流程是裂缝表面清理——粘贴灌浆嘴及密封裂缝——灌浆胶配置及检查——多孔同步灌浆。
1、裂缝表面清理除去混凝土裂缝表面抹灰层、浮浆、杂物、油污等,露出洁净的混凝土表面;2、粘贴灌浆嘴及密封裂缝灌浆嘴按裂缝走向设置,间距200~500mm,原则上设在裂缝交叉点、裂缝较宽处和距端部100mm左右的位置,裂缝宽度大时灌浆嘴间距可略大,裂缝宽度小时灌浆嘴间距宜减小,每条裂缝至少设置两个灌浆嘴,作为进浆、排气或出浆嘴,并互为备用。对现浇板裂缝的灌浆,灌浆嘴可设在板底或板顶,混凝土梁的灌浆嘴位置可设在梁侧面和底面,裂缝其余位置表面均应使用封缝胶加以密封。
封缝胶固化后,应进行压气试漏试验,检查封缝密闭效果,观察灌浆嘴之间连通情况。若灌浆嘴中气压达到0.2MPa时某灌浆嘴仍不通气,则说明该部位不与其他灌浆嘴连通,应重新埋设灌浆嘴,并减少灌浆嘴的间距;3、灌浆胶配置及检查灌浆胶应在灌浆条件具备后配置,并灌浆前检查灌浆材料的粘度,不应有发热、发粘现象,应能保证顺利灌入缝中;4、灌浆4.1将连接头伸至灌浆液中,拉出活塞导杆,吸入灌浆胶,旋转活塞导杆,使限位齿卡在反力盖上,卡住弹簧。
4.2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就位及灌浆应按从下到上顺序就位的原则。将自压力裂缝处理器连接头旋入灌浆嘴内,旋入力度要适中,以保证两者结合紧密为宜,太紧则易使底座脱落,太松则易使灌浆液从灌浆嘴溢出。
4.3旋转活塞导杆,使限位齿顺利通过反力盖槽口,开始灌浆。
灌浆过程中出现下列标志之一者,均表明裂缝在该处位置注满浆液,可以转入下一个灌浆嘴,直至灌完整条裂缝,也可以采用多个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同时灌注;a、在灌浆压力下若上部灌浆嘴有浆液流出,及时塞紧上部漏浆的灌浆嘴,维持原工作压力1~2min后;b、当存留在注浆器中的浆液(此浆液不得发热、变稠)5min内未见灌入,或吸浆率小于0.05L/min。
质量控制应用堵头堵住对侧,每次灌胶前应检查气密性和灌胶通道是否通畅,进胶速度由快到慢,若漏浆,应立即旋转活塞导杆,使限位齿卡在反力盖上,以减少裂缝中的压力。
自压力裂缝处理器一次可装树脂量为55g,有效注入量45g,一次注入不足时可继续补充。
4.4本位置灌浆结束后,旋转活塞导杆,使限位齿卡在反力盖上,旋下自压力裂缝处理器。
4.5进行下一个灌浆嘴的操作。
4.6灌浆结束后清洗自压力裂缝处理器。
一种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其特征是包括圆筒状的储浆桶5,储浆桶5的一端呈封闭状,中间有带通孔的连接头8,储浆桶5内装有带导杆4的活塞3,导杆4上安装弹簧2与固定在储浆桶5另一端的反力盖1相接触,构成活塞弹簧推进机构;导杆4的一端穿过反力盖1中心的孔,导杆4的边缘有限位齿7,反力盖1中心的孔边缘有与限位齿7相吻合的槽口6,以及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10,可旋入灌浆嘴的堵头9构成。
附件包括可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10,可旋入灌浆嘴的堵头9。
连接头8、堵头9外有阳螺纹,灌浆嘴10内有阴螺纹。
可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10周围有溢胶孔11,可以显示灌注状况。
权利要求
1.一种简易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化学浆液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其特征是裂缝表面清理——粘贴灌浆嘴及密封裂缝——灌浆胶配置及检查——多孔同步灌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化学浆液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其特征是裂缝表面清理是除去混凝土裂缝表面抹灰层、浮浆、杂物、油污等,露出洁净的混凝土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化学浆液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其特征是粘贴灌浆嘴及密封裂缝是将灌浆嘴按裂缝走向设置,间距200~500mm,原则上设在裂缝交叉点、裂缝较宽处和距端部100mm左右的位置,裂缝宽度大时灌浆嘴间距可略大,裂缝宽度小时灌浆嘴间距宜减小,每条裂缝至少设置两个灌浆嘴,作为进浆、排气或出浆嘴,并互为备用;对现浇板裂缝的灌浆,灌浆嘴可设在板底或板顶,混凝土梁的灌浆嘴位置可设在梁侧面和底面,裂缝其余位置表面均应使用封缝胶加以密封;封缝胶固化后,应进行压气试漏试验,检查封缝密闭效果,观察灌浆嘴之间连通情况,若灌浆嘴中气压达到0.2MPa时某灌浆嘴仍不通气,则说明该部位不与其他灌浆嘴连通,应重新埋设灌浆嘴,并减少灌浆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化学浆液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其特征是灌浆胶配置及检查是灌浆胶应在灌浆条件具备后配置,并灌浆前检查灌浆材料的粘度,不应有发热、发粘现象,应能保证顺利灌入缝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化学浆液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其特征是灌浆是将连接头伸至灌浆液中,拉出活塞导杆,吸入灌浆胶,旋转活塞导杆,使限位齿卡在反力盖上,卡住弹簧;将自压力裂缝处理器连接头旋入灌浆嘴内,旋入力度要适中,以保证两者结合紧密为宜,太紧则易使底座脱落,太松则易使灌浆液从灌浆嘴溢出;旋转活塞导杆,使限位齿顺利通过反力盖槽口,开始灌浆。
6.一种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其特征是包括圆筒状的储浆桶(5),储浆桶(5)的一端呈封闭状,中间有带通孔的连接头(8),储浆桶(5)内装有带导杆(4)的活塞(3),导杆(4)上安装弹簧(2)与固定在储浆桶(5)另一端的反力盖(1)相接触,构成活塞弹簧推进机构;导杆(4)的一端穿过反力盖(1)中心的孔,导杆(4)的边缘有限位齿(7),反力盖(1)中心的孔边缘有与限位齿(7)相吻合的槽口(6),以及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10),可旋入灌浆嘴的堵头(9)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其特征是连接头(8)、堵头(9)外有阳螺纹,灌浆嘴(10)内有阴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其特征是可与连接头螺接相连的灌浆嘴(10)周围有溢胶孔(1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化学浆液的灌浆修补施工工艺和自压力裂缝处理器,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工艺流程是裂缝表面清理——粘贴灌浆嘴及密封裂缝——灌浆胶配置及检查——多孔同步灌浆。自压力裂缝处理器由储浆桶、活塞及导杆、限位齿、弹簧、反力盖、槽口、连接头、灌浆嘴、堵头组成。该设备及施工工艺摒弃了传统沿用的空压机、手压泵等笨重的加压设备,简单轻巧,可在无电源、有障碍、高空、不停产等各种困难环境下水平、垂直等任何方向施工维修混凝土裂缝,避免了灌注不满,不密实等缺点,并可直接观察和确认注入情况。
文档编号E04G23/02GK1888354SQ20061004548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4日
发明者崔士起 申请人: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