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物中的使用了承重面件的壁结构和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85065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木结构建筑物中的使用了承重面件的壁结构和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过木结构骨架方法所建筑的住宅中使用了承重面件的壁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为了能耐受一定的风压力、地震力而有效地配置柱、梁、地板、壁等,建筑物整体需要设计成相对于自重、载重、积雪、风压、土压及水压、以及地震等其它振动及冲击而在结构承重方面安全。另外,在壁、柱及横架件为木结构的建筑物中,为了相对于全部的方向的水平力都安全,而需要沿各层的跨度方向及梁长方向分别高平衡性地配置放入了壁或支柱的骨架。并且,在支柱的设置中,若支柱两端的接合部存在松弛时,无法发挥作为支柱的功能,而且,在耐受大水平载荷的壁所使用的支柱的情况下,由于接合部分的设计、施工变得复杂,因此为了可靠地施工,而采用取代支柱或与支柱并用地将承重面件打钉于骨架而使其牢固的方法。在建筑物中,将具有抵抗地震或风等水平载荷(来自横向的力)的能力的壁称为承重壁,将不具有此种能力的壁(结构上未固定的壁)称为非承重壁。而且,在木结构的建筑物中,将与承重壁近似但固定方法不完全且抵抗力低的壁(例如间隔壁等)称为准承重壁。木结构的建筑物由于接合部分容易旋转,因此仅靠柱和梁无法抵抗地震或风等水平载荷。因此,规定必须按各层来设置规定量的承重壁。承重壁多的建筑物的耐震性、耐风性优良,而且,通过利用金属器件将各部件正确地紧密连结,而提高耐震性。可以通过利用金属器件将支柱安装在骨架上或利用规定的钉将结构用胶合板等的由板类构成的承重面件钉在骨架上来制作承重壁。另一方面,仅安装有透湿防水片或外墙板的壁不是承重壁。作为表示承重壁的性能的数值,有壁倍率。壁倍率1. 0倍表示壁长度每Im能够抵抗1.96KN的水平载荷(来自横向的力)。该值越高,性能越高,越能够耐受大的水平载荷。 在木结构骨架方法中,日本建筑基准法令第46条和建设省告示1100号对于几个规格的承重壁,将壁倍率规定在0. 1 5. 0的范围内。若着眼于住宅的耐震性,则地震力作用于住宅的重心,住宅除了沿水平方向变形之外,还绕刚心旋转。因此,若重心与刚心过于分离,则住宅上的局部产生过大的变形而会损伤结构部件,其结果是,住宅的耐力下降,并且其他部分上集中有地震力的负载,最坏的情况是有可能会引起住宅的倒塌。因此,优选使住宅的重心与刚心一致。在此,重心是指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的中心即建筑物的重量的中心。刚心是指对抗水平力的力的中心即承重壁的刚性的中心。刚心根据承重壁等的耐震要素的水平刚性和其坐标来求出。此外,建筑物的重心与刚心的不一致由偏心距离和偏心率来定义。根据偏心距离算出的偏心率是重心与刚心的间隔相对于扭转阻力的比例。建筑物的各层的重心根据支承铅垂载荷的柱等的结构承重方面的主要部件产生的长期载荷引起的轴力及该部件的坐标χ、γ来计算。但是,在木结构骨架方法中,假定为各层的固定载荷、装载载荷都在平面上均勻分布,没有偏斜,而平面的形心与重心一致。刚心根据承重壁等的耐震要素的各计算方向的水平刚性和其坐标来算出。在此,水平刚性根据壁实长和壁倍率来算出,根据上述重心和刚心进行计算,而算出偏心率。即使充分确保承重壁,但若未不偏向建筑物的单方而高平衡地配置,则在地震时会发生变形或扭转,有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倒塌。通常,在建筑物的外周部附近存在较多的承重壁时,抗扭转强。另一方面,在北侧为整面承重壁且南侧为整面开口那样的所谓二型的配置抗扭转弱,在地震时容易倒塌。作为表示承重壁的偏斜的参数有偏心率,偏心率的值越大表示承重壁越偏斜。在平成12年建设省告示第一 352号的建筑基准法施工令第46条第4项所规定的木结构建筑物中,规定偏心率必须为0. 3以下,通常偏心率为0. 15以下的住宅特别优选。如此,为了构筑抗地震强的建筑物而需要设置承重壁,但一直以来,通过木结构骨架方法进行住宅的建筑时,使用被称为承重面件的板状体来代替支柱或与支柱一起作为对抗地震或风压等的水平方向的力的承重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01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71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5292专利文献4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1四74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280580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昭55-132839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9-250192一直以来,通过木结构骨架方法进行住宅的建筑时,已知与使用支柱的承重壁相比取代支柱而将承重面件钉在骨架上的承重壁的施工性良好。为了提高耐震性,优选将住宅的外周全部配置承重壁,但人由于居住而需要窗或玄关以及出入口那样的开口部,因此作为未设置承重壁的部位而存在非承重壁。因此,在设计住宅方面,必须高平衡性地配置承重壁和非承重壁。因此,在建筑基准法中,为了良好地保持住宅的耐震性,而确定了偏心率作为高平衡性地配置承重壁和非承重壁的指标。在将横架件和柱件组成方形框状而成的结构轴件的外表面上固定承重面件等的外侧板状体而构成承重壁时,承重面件的表面会比结构轴件的外表面突出承重面件的厚度量,因此在设有承重面件的承重壁与未设置承重面件的非承重壁之间会产生凹凸。在对外壁件进行施工时,基底不平,因此以往需要额外地进行用于使基底平滑的工序。为了不产生上述基底的不平,可以在非承重壁上不设置承重面件而设置与承重面件相同厚度量的非承重面件,但这种情况下,会使用不需要的非承重面件,从而需要额外的材料成本、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了承重面件的承重壁,且承重面件的表面不向骨架结构部件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外表面突出,因此之后施工的外壁件的施工中不用进行不平的调整作业,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承重壁的功能,能够高精度且高效率地将承重面件对结构轴件进行施工的壁组结构。另一个课题是,由承重面件构成的承重壁由于施工性简便而通常通过大壁方法进行施工。然而,通过大壁方法利用钉等将承重面件对骨架进行施工的情况下,在建筑后的维护中要检查骨架的状态时,为了检查对木结构骨架方法来说最重要的结构部件即柱或横架件的状态,而存在若不剥落该承重面件就无法检查的问题。为了长期持续使用木结构住宅,而住宅的结构件,尤其是柱、基座的定期检查是重要的检查点。为了容易实现该柱和基座的检查,而优选通过使承重面件不覆盖结构件而形成能够容易进行结构件的检查的承重壁的结构。第一发明是由承重壁、非承重壁、板条及外壁件构成的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木结构建筑物的、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有承受件且在该承受件的室外侧固定有承重面件的承重壁中,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第一方面)。在第一发明中,在基于规定的规格而将承受件固定在结构件的内侧面并在该承受件的室外侧固定有承重面件的承重壁中,为了使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不比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向室外侧突出,而在比结构件的室外侧的最外表面后退了承重面件的厚度量的位置上固定承受件,其中,该承受件有助于利用固定用具牢固地一体化于结构件上的承重壁的结构。以使承重面件的端部进入结构件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承重面件,而在承重面件的周围端部的附近使用钉等固定用具固定在承受件上。在要使承重壁内部的通气性良好的情况下,在固定于结构件的承受件上设置贯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通气部时,能提高承受件的通气性。(第二方面)此外,为了不闭塞承受件的通气部的开口部,而在结构件与承重面件的端部之间设置间隔,并将该承重面件固定于承受件时,能进一步改善作为承重壁的通气性。(第三方面)由于承重面件在承重面件的周围端部附近固定于承受件,因此承受件和承重面件成为一体化的状态。而且,通过比将承重面件固定于承受件上的钉等固定用具更牢固的固定用具将承受件固定于结构件,从而即使在固定承受件的固定用具上作用有剪切力,结构件、承受件及固定用具的面剪切变形也减小,从而承受件可看作与结构件完全一体化。其结果是,结构件、承受件及承重面件成为一体化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将承重面件固定在承受件上的固定用具的间隔或将承受件固定在结构件上的固定用具的间隔根据需要的壁倍率进行设定。在固定于结构件的承受件上设有通气部时,确保承重壁的内部的通气性,即使万一水从外部进入承重壁的内部或产生结露水,也能够通过排水和通气来尽早干燥,从而提高结构件的耐久性。并且,通过预先在承受件上形成通气部,而在施工时无需对承受件进行切口处理。因此,壁整体的施工容易,能够实现工期缩短或成本下降,并且能够维持壁内部的通气性而提高结构件的耐久性,并形成高壁倍率的承重壁。作为承重面件,使用结构用胶合板、颗粒板、定向刨花板(OSB)、硬板、硬质木片水泥板、石膏板、纸浆水泥板、防水板其他的建筑基准法施工例第46条中承认的材料,利用承认的方法固定在结构件上的壁成为承重壁。在结构部件上安装好承重面件后,在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表面铺设透湿防水片等防水纸,从防水纸的上方将板条固定在柱、横架件等躯体上。然后,利用钉或固定配件在该板条上固定外壁件。通过经由板条,而在外壁件与承重面件之间形成通气层。即使假设室内侧的湿气通过内壁材而进入承重壁的内部,若承重面件为透湿性的板状体则该湿气通过承重面件,或者若为透湿性差的板状体则该湿气在设置于承受件的通气部的作用下,通过防水纸而向外壁件侧排湿或透湿,从而室内侧的湿气在配设于外壁件与承重面件之间的通气层排出。此外,由于在承重壁与非承重壁之间没有高低差,因此无需进行基底处理,而能够实现板条施工的合理化,该基底处理包括使用用于消除承重壁与非承重壁之间的高低差或不平的夹板等或使用厚度不同的板条等。如到目前为止所述,作为建筑物的壁体而发挥强度的承重面件经由板条配设在外壁件的内部,因此通过外壁件保护承重面件免于遭受雨水等,防止因腐蚀等引起的强度下降,因此能实现作为承重壁的耐久性的提高。作为第一发明的壁结构的施工方法,除了在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承受件后,在承受件上固定承重面件的方法以外,还具有如下的施工方法。一种承重壁的施工方法,在由承重壁、非承重壁、板条及外壁件构成的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中,该承重壁通过在木结构建筑物的、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有承受件且在该承受件的室外侧固定有承重面件,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所述承重壁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预先安装在承重面件上的承受件与承重面件一体地安装在上述柱或上述横架件的内侧面上。(第五方面)根据上述施工方法,在预先将承重面件安装于承受件的状态下,将承受件安装于结构件,因此无需在建筑现场实施将承重面件安装于承受件的作业,能够实现建筑工期的缩短。此外,为了维持作为承重壁的性能,而承重面件必须将规定的固定用具以规定的间隔安装在承受件上,假设在进行固定用具的个数少的施工时,无法维持规定的壁倍率。在承重壁的施工中,安装承重面件的固定用具为钉时,钉的个数为大量,因此用于维持施工品质的打钉管理非常重要。在与建筑现场不同的工厂实施该打钉管理即进行将承重面件固定于承受件的作业的情况能够较大地有助于维持承重壁的施工品质,从而能够实现施工工期的缩短。在上述施工方法中,在承受件设置通气部,为了不闭塞承受件的通气部,在结构件与承受件之间设置间隔,并将承重面件安装于承受件时,能够在使承重壁内部的通气性成为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施工。(第六方面,第七方面)第二发明是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由承重壁、非承重壁、板条及外壁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木结构建筑物的、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上固定有承重面件的承重壁中,在将承重面件固定于结构件的部位上形成有与该承重面件的厚度相当的深度的凹部,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第四方面)
根据第二发明,在将承重面件固定于结构件的部位上形成有与该承重面件的厚度相当的深度的凹部,并在该凹部固定承重面件,因此无需像第一发明那样使用承受件。因此,无需准备承受件,而且在建筑现场也无需进行固定承受件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施工的合理化和成本下降。发明效果在使用将承重面件固定在结构部件的室外侧的面上的承重壁的壁结构中,通过考虑了偏心率的设计而对承重壁和非承重壁进行相邻设计施工时,为了消除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的高低差或不平,而需要在非承重壁上安装与承重面件为相同厚度但不具有耐力的非承重面件。因此,会产生多余的材料成本,并且产生对非承重面件进行施工的麻烦,而产生更多的施工成本。另一方面,为了使承重壁与非承重壁之间不产生高低差或不平而将全部的壁形成为承重壁时,会使用必要以上的承重面件,因此材料成本及施工成本都上升。此外,将全部的壁形成为承重壁时,难以维持规定的偏心率,对地震的抵抗性反而变差。如以上说明所示,在第一发明的木结构建筑物的承重壁的结构中,为了将偏心率保持为最佳而能够自如地配置承重壁和非承重壁,而且,未发生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的高低差或不平,因此在外壁件的施工中,不需要用于消除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的高低差或不平的基底处理,而施工性提高。此外,在预先将承重面件安装于承受件的状态下,根据将承受件安装于结构件的施工方法,能够将承受件和承重面件在建筑现场以外的地方进行加工,因此能提高承重壁的施工品质。根据第二发明的木结构建筑物的承重壁的结构,未使用承受件,而能够以将偏心率保持为最佳的方式配置承重壁和非承重壁,而且,未发生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的高低差或不平,因此在外壁件的施工中,不需要用于消除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的高低差或不平的基底处理,施工性进一步提高。在到目前为止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中,为了检查最重要的结构部件即柱或横架件的状态,而必须剥落承重面件进行检查,但若为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的承重壁,则承重面件未覆盖结构件,因此在从建筑木结构骨架方法的建筑物到经过长期间后的骨架的检查中, 不用剥落承重面件而能够进行骨架的检查。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俯视剖视图。图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相邻的状态下对外壁件施工的俯视剖视图。图5是设有贯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通气部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承受件。图6是使用设有贯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通气部的承受件,以不闭塞该通气部的方式将承重面件固定在承受件上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俯视剖视图。图8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相邻的状态下对外壁件进行施工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纵向剖视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俯视剖视图。图1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相邻的状态下对外壁件进行施工的俯视剖视图。图13是现有例的木结构建筑物的躯体的立体图。图14是现有例的木结构建筑物的躯体的纵剖视图。图15是现有例的木结构建筑物的躯体的俯视剖视图。图16是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的立体图。图17是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的纵剖视图。图18是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的俯视剖视图。图19是在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与非承重壁相邻的状态下对外壁件进行施工的俯视剖视图。图20是在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与固定有非承重面件的非承重壁相邻的状态下对外壁件进行施工的俯视剖视图。图21是表示现有例的大壁方法的承重壁中的接合金属器件(山形板)与承重面件的协调的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接合金属器件(山形板)与承重面件的协调的图。图23是表示现有例的大壁方法的承重壁中的接合金属器件(角形金属器件)与承重面件的协调的图。图M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接合金属器件(角形金属器件)与承重面件的协调的图。图25是承重壁的配置的良好例㈧⑶和不良例(C)⑶。图沈是说明建筑物的耐震平衡的图。符号说明1横架件(横梁)
2横架件(基座)
3柱
6固定用具
7承受件
7A承受件
7B承受件
8具有通气部的承受件
8A具有通气部的承受件
8B具有通气部的承受件
9非承重面件
10承重面件
IOB承重面件
IOC承重面件
IOD承重面件
11凹部
13板条
13A不平调整用的板条
14通气层
15防水纸
16外壁件
19通气部
19A通气部
19B通气部
21钉
22增加钉设钉
25A山形板
25B角形金属器件
26A切口
26B切口
30A非承重壁
30B非承重壁
31承重壁
31A承重壁
31B承重壁
31C承重壁
31D承重壁
32刚心
33重心
34偏心距离
35地震力
36地震时的旋转方向
37建筑物
38地震时进行旋转的建筑物
A室外侧
B室内侧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1 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承重壁31的结构的图,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两根柱3、3在上下端部及其中间部上通过横架件(横梁)1和横架件(基座)2结合,柱3及横架件1、2全部为结构件。在上述柱3、3和横架件1、2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与柱平行的垂直方向的承受件7A和与横架件1、2平行的水平方向的承受件7B通过固定材6固定在结构件上。并且在承受件7A、7B的室外侧的面上通过利用钉21将承重面件10钉上而形成承重壁31。因此,承重面件10的面积小于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构成的面积。将承重面件10钉在承受件7A、7B上时,为了不使承重面件10的室外侧的面比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向室外侧(A侧)突出,而承受件7A通过固定材6固定在向室内侧(B侧) 后退了承重面件10的厚度量的位置的柱3、3的结构件上。而且,承受件7B通过固定材6 固定在向室内侧后退了承重面件10的厚度量的位置的横架件1、2的结构件上。图3表示将承重面件10钉在承受件7A、7B上的实施方式1的承重壁31的俯视剖视图。如图4所示,即使使实施方式1的承重壁31与非承重壁30A相邻而进行施工,承重壁31的室外侧(A侧)的面也与非承重壁30A的室外侧(A侧)的面排列在同一面上,因此外壁施工时所需的基底面成为平面。因此,可以不用在意承重壁31与非承重壁30A的接缝的高低差而将防水纸15固定在结构件和承重面件10上。对外壁件16进行施工时所需的板条13可以使用相对于承重壁31和非承重壁30A 这双方为相同厚度的板条13。因此,可以不考虑承重壁31与非承重壁30A的接缝的高低差或不平而对外壁件16 进行施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非承重壁30A使用图13 图15所记载的现有例的躯体进行图示。接着,利用图5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承重壁31B。形成在承受件8上的通气部19通过形成贯通承受件8的室外侧的面和室内侧的面的通路而使室外侧与室内侧的空气流动,该通气部19正是为此而设置的。该通气部19 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角状的切口槽构成,但只要能够通气即可,可以是圆弧状的切口或圆形以及角形状的孔等任何形状。图6中图示了安装在柱3上的承受件8A上形成的通气部19A和安装在横架件2 上的承受件8B上形成的通气部19B。图6中说明了具有通气部19A、19B的承受件8A、8B的施工状态。承重面件IOB为了不闭塞垂直方向的承受件8A的通气部19A和水平方向的承受件8B的通气部19B,在结构件即柱3与横架件2之间设置间隔而将承重面件IOB的端部钉在承受件8A、8B上。承受件8A、8B以使通气部19A、19B的开口部与结构件的内侧面相接的方式通过固定用具6固定在柱3和横架件2上。通过使通气部19A、19B的开口部与柱3和横架件2的结构件的内侧面相接,而将通气部19A、19B的面积确保为最大,并使结构件与承重面件IOB 的端部的间隔最小,将承受件19A、19B固定在结构件上。实施方式2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承重面件IOB钉在承受件8A、8B上时,为了使承重面件IOB的室外侧(A侧)的面不比结构件的室外侧(A侧)的面向室外侧(A侧) 突出,而承受件8A、8B在向室内侧(B侧)后退了承重面件IOB的厚度量的位置上通过固定用具6相对于横架件2和柱3固定。图7表示将承重面件IOB钉在具有通气部19A、19B的承受件8A、8B上的实施方式 2的承重壁31B的俯视剖视图。如图8所示,即使使实施方式2的承重壁3IB与非承重壁30A相邻而进行施工,承重壁31B的室外侧(A侧)的面也与非承重壁30A的室外侧(A侧)的面排列在同一面上, 因此对外壁件16进行施工时的基底面成为平面。因此,可以不用在意承重壁31B与非承重壁30A的接缝的高低差或不平而将防水纸15固定在结构件上。对外壁件16进行施工时所需的板条13可以使用相对于承重壁31B和非承重壁 30A这双方为相同厚度的板条13。因此,可以无需考虑承重壁31B与非承重壁30A之间的高低差或不平而对外壁件 16进行施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非承重壁30A使用图13 图15所记载的现有例的躯体进行图示。接着,利用图9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承重壁31C。图9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承重壁3IC的结构,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两根柱3、3在上下端部及其中间部通过横架件1和2结合,柱3及横架件1、2全部为结构件。在上述柱3、3和横架件1、2的结构件的室外侧(A侧)的面上固定承重面件IOC而形成承重壁31C。在固定承重面件IOC的结构件的室外侧(A侧)的面上形成有与承重面件 IOC的厚度相当的深度的凹部11,因此利用钉21将承重面件IOC钉在结构件的凹部11上时,承重面件IOC的室外侧(A侧)的面不比结构件的室外侧(A侧)的面向室外侧(A侧)突出。图11表示将承重面件IOC钉在形成有与承重面件IOC的厚度相当的深度的凹部 11的柱3、3上的承重壁3IC的俯视剖视图。如图12所示,即使使实施方式3的承重壁31C与非承重壁30A相邻而进行施工,承重壁31C的室外侧(A侧)的面也与非承重壁30A的室外侧(A侧)的面排列在同一面上, 因此外壁施工时所需的基底面成为平面。因此,可以不用在意承重壁31C与非承重壁30A的接缝的高低差或不平而将防水纸15固定在结构件和承重面件IOC上。对外壁件16进行施工时所需的板条13可以使用相对于承重壁31C和非承重壁 30A这双方为相同厚度的板条13。因此,可以无需考虑承重壁31C与非承重壁30A的接缝的高低差或不平而对外壁件16进行施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非承重壁30A使用图13 图15所记载的现有例的躯体进行图示。接着,利用图16至图20,说明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图16 图18表示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31D的结构,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两根柱3、3在上下端部及其中间部中通过横架件1和2结合,柱3及横架件1、2全部为结构件。在上述柱3和横架件1、2的室外侧(A侧)的面上固定有承重面件IOD而形成承重壁31D。在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31D中,利用钉21将承重面件IOD钉在结构件上时,承重面件IOD的室外侧(A侧)的面比结构件的室外侧(A侧)的面向室外侧(A侧)突出承重面件IOD的厚度量。图19是表示使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31D与仅由躯体构成的非承重壁30A 相邻而进行施工时的状态的图。如图19所示,使现有例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31D与非承重壁30A相邻而进行施工时,承重壁31D的室外侧(A侧)的面比非承重壁30A的室外侧(A侧)的面向室外侧(A 侧)突出承重面件IOD的厚度量,因此用于对外壁件16进行施工的基底面未成为平面,而在承重壁31D与非承重壁30A之间会发生承重面件IOD的厚度量的高低差或不平。因此,防水纸15成为在承重壁31D与非承重壁30A的接缝存在承重面件IOD的厚度量的高低差的状态下进行施工的情况,从而难以进行防水纸15的施工。此外,在外壁件 16的施工中,由于外壁件16的施工基底必须为平面,因此必须准备承重壁用的板条13和非承重壁用的板条13A的厚度不同的两种板条。因此,需要考虑承重壁31D与非承重壁30A的高低差或不平,且必须多加注意地对防水纸15和板条13、13A以及外壁件16进行施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非承重壁30A使用图13 图15所记载的现有例的躯体进行图示。图20是表示使实施方式3的承重壁31D和由非承重面件9构成的大壁结构的非承重壁30B相邻而进行施工时的状态的图。如图20所示,若使实施方式3的承重壁31D与由非承重面件9构成的大壁结构的非承重壁30B相邻而进行施工,则承重壁3ID的室外侧(A侧)的面与大壁结构的非承重壁 30B的室外侧(A侧)的面排列在同一面上,因此外壁施工的基底面成为平面。因此,可以不用在意承重壁31D与非承重壁30B的接缝的高低差或不平而将防水纸15固定在结构件上,板条13能够使用相对于承重壁31D和非承重壁30B这双方为相同厚度的板条13而固定在结构件上。然而,在由非承重面件9构成的大壁结构的非承重壁30B 中,使用了本来不需要的非承重面件9,因此材料成本额外增加,而且还带来多余的施工麻烦。接着,为了将结构件牢固地组装,而对通常使用的山形板25A或角形金属器件25B 那样的接合金属器件与承重壁的协调进行叙述。在现有的大壁结构的承重壁31D上安装接合金属器件即山形板25A或角形金属器件25B时,如图21和图23所示,为了使承重面件IOD与接合金属器件不干涉,而在将承重面件粘在结构件上之前,必须在承重面件上加工出切口 26A或切口 26B那样的切口。此外,由于在承重面件IOD上形成切口 ^AJ6B,而无法钉上为了维持承重壁的性能所需的钉,因此必须将因切口而无法钉上的个数的钉个数以上的增加钉设钉22增加钉设在切口部的附近。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承重壁,结构件未覆盖承重面件,而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露出,因此如图22和图M所示,即使对承重面件10形成切口,也不用增加钉设增加钉设钉22,就能够将接合金属器件安装在承重壁的结构件上。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壁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将柱3及横架件1、2构成的结构件在建筑现场进行了组装后,在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承受件7A、7B,然后在承受件7A、7B上固定承重面件10、10B的方法是一般性的方法,但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叙述的施
工方法。预先在工厂等中将承重面件10安装于承受件7A、7B,将该承重面件10和承受件 7A、7B成为一体的面板在建筑现场固定在结构件的内侧面上。根据该施工方法,无需在建筑现场实施将承重面件10安装于承受件7A、7B的作业而能够实现建筑工期的缩短。此外,为了维持作为承重壁的性能,而承重面件10需要将由壁倍率决定的钉以规定的间隔对承受件7A、7B进行安装,假设钉的个数少而进行施工时,无法维持规定的壁倍率。在承重壁的施工中,安装承重面件的钉的个数为大量的个数,现场施工的打钉管理是在维持施工品质方面非常重要的管理项目。在与建筑现场不同的工厂实施该打钉的管理,即实施将承重面件固定于承受件的作业的情况能够较大地有助于维持承重壁的品质,能够实现施工工期的缩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施工方法也可以采用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施工中。接着叙述对本发明的承重壁进行施工后的外壁件的施工。承重面件在固定于承受件及结构件之后,在骨架的外侧(室外侧)以横贴的方式贴上防水纸15。此时相邻的防水纸15使重合余量重合而进行固定。需要说明的是,防止纸 15的左右重合余量的重合部分优选贴在柱或中间柱上。将防水纸15固定于基底之后,使用板条13而在防水纸15的外侧以确保12mm以上的空间的状态配置外壁件16,在与外壁件之间形成通气用的空间即通气层14。而且,在骨架的内侧(室内侧)设置内装壁,并在该内装壁的内侧配设隔热材,而将室内的温度环境保持恒定。如此,通过固定结构件、承重面件、防水纸15、外壁件16,而确保壁体内的通气。使用通气性能差的承重面件时,为了将室内侧的湿气向上述的通气层14传送,而承受件优选使用设有通气部19A、19B的承受件8A、8B。若使用该具有通气部的承受件,则即使假设为通气性差的承重面件,也能将壁体内的空间的水分通过承受件的通气部19A、19B 向承重壁的室外侧(A侧)排出,通过防止纸15,通过在与外壁件之间形成的通气层14而向室外排出。因此,承重壁的内部始终成为干燥的状态,能够防止结构件的腐蚀等,能够延长建筑物的寿命。而且,防水纸15进行向壁体外的水蒸气的排出但防止空气的移动,从而防止从外壁侧进入的水滴进入到壁体内。本发明中使用的防水纸是例如形成有多个几十微米左右的小孔的片,具备耐久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具有不使雨粒等的大粒子通过而使水蒸气等的小粒子通过的性质。 因此,在防水性的同时具备通气性,而且兼具防止空气的移动的隔热效果。作为该防水纸的一例,可以使用Du Pont社制的TYVEK。本发明中使用的具有通气部的承受件的通气部的形状只要壁体和外壁侧连通即可,可以是任何形状,即使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介绍的木屐型以外的圆孔、角孔、圆弧状等各种形状,只要不失去作为承重壁的承受件所需的强度的程度的孔的大小、个数即可。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而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其由承重壁、非承重壁、板条及外壁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木结构建筑物的、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有承受件且在该承受件的室外侧固定有承重面件而成的承重壁中,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承受件上设有贯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通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其特征在于,为了不闭塞承受件的通气部,在结构件与承重面件的端部之间设置间隔,并将该承重面件固定于承受件。
4.一种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其由承重壁、非承重壁、板条及外壁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木结构建筑物的、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上固定有承重面件而成的承重壁中,在将承重面件固定于结构件的部位上形成有深度与该承重面件的厚度相当的凹部, 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
5.一种承重壁的施工方法,在由承重壁、非承重壁、板条及外壁件构成的木结构建筑物的壁结构中,该承重壁通过在木结构建筑物的、由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有承受件且在该承受件的室外侧固定有承重面件而成,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所述承重壁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预先安装在承重面件上的承受件与承重面件一体地安装在所述柱或所述横架件的内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重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承受件上设置贯通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通气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重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不闭塞承受件的通气部,在结构件与承重面件的端部之间设置间隔,并将承重面件钉在承受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木结构建筑物中的使用了承重面件的壁结构和其施工方法。在建筑住宅方面,必须高平衡性地配置承重壁和非承重壁,但在将横架件和柱件组成方形框状而成的结构轴件的室外侧的面上固定承重面件等板状体而构成承重壁时,承重面件的表面会比结构轴件的室外侧的面突出承重面件的厚度量,因此设有承重面件的承重壁和未设置承重面件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不会成为齐面而产生高低差,在对外壁件进行施工时,需要基底处理。而且,在建筑后要检查骨架的状态时,存在若不剥落承重面件就无法检查的问题。在建筑物的由柱、中间柱及横架件构成的结构件所围成的内侧面上固定承受件,承重面件的室外侧的面与结构件的室外侧的面及相邻的非承重壁的室外侧的面处于同一面上。
文档编号E04B2/70GK102337765SQ20111020351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0日
发明者加藤辉之 申请人:日吉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