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51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包括新增钢筋砼梁、新增板托及芯孔拉锚钢筋,新增钢筋砼梁设置在原砌体墙顶部,新增板托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接缝处,新增钢筋砼梁伸入新增板托内与其现浇为一体;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均开设有穿筋孔;新增钢筋砼梁内设置有新增梁箍筋、新增梁纵向钢筋,新增板托内设置有新增板托纵向钢筋、新增板托封闭箍筋,新增板托封闭箍筋和新增梁箍筋穿过穿筋孔;并通过穿筋孔灌注新增钢筋砼梁和新增板托的混凝土,使新增钢筋砼梁、新增板托、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形成整体。有效的解决了原预制空心楼板缺乏整体性的抗震改造技术难题。
【专利说明】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固结构中的新增钢筋混凝土梁,特别是一种位于原砌体顶部的新增钢筋混凝土梁。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市的摩登时代已经到来,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随处可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各个城市中心的土地都开始存在稀缺现象。由于历史的发展原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大多为五或六层,砖体或砖混结构,少数是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和人居的需求。一般在旧城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方法,不但缩短建筑寿命,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建筑垃圾无处排放会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拆迁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采取不拆除旧有建筑进行加层的方法,能够有效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城市,改善居住环境和品位。但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加层后建筑结构的安全。
[0003]在加层改造技术中存在两个重要的技术难题,一个是新加结构件与原有结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另外一个是设置加层后,原有结构的强度和抗震性能能否满足要求,其安全性能能否保证。
[0004]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体节点在与板肋平行的原砌体墙处新混凝土 (新增钢筋混凝土板墙)与旧混凝土 (原预制空心板)之间无直接的连接(仅以穿板连接筋从原预制空心板板端与板肋平行的原砌体墙之间的空隙穿过,来连接上、下层新增钢筋混凝土板墙),或仅靠粘合剂粘结或键槽连接,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原预制空心板与和板肋平行的原砌体墙脱离,楼盖失去整体性,无法作为一个整体作用的抗侧力水平楼盖结构体系来抵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会导致原预制空心板从与其板肋垂直的原砌体墙上脱落,从而造成结构迅速从局部破坏发展为整体破坏,甚至突然倒塌。这一难题一直未能有效的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要解决现有砖混结构加层加固中,原预制空心板楼盖缺乏整体性需要加强的技术问题;并解决新增的钢筋混凝土梁与原空心板之间可靠连接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包括新增钢筋砼梁、新增板托及芯孔拉锚钢筋,所述新增钢筋砼梁设置在原砌体墙顶部,所述新增板托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接缝处,所述新增钢筋砼梁伸入新增板托内与其现浇为一体;所述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均开设有穿筋孔;
[0008]所述新增钢筋砼梁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矩形截面,其内设置有新增梁箍筋、新增梁纵向钢筋,所述新增梁箍筋穿过穿筋孔;所述新增钢筋砼梁侧面设置有板孔堵块,所述板孔堵块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的芯孔内;
[0009]所述新增板托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矩形截面,其内设置有新增板托纵向钢筋、新增板托封闭箍筋,所述新增板托封闭箍筋穿过穿筋孔;并通过穿筋孔灌注新增钢筋砼梁和新增板托的混凝土,使新增钢筋砼梁、新增板托、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形成整体;
[0010]所述芯孔拉锚钢筋为端部带弯钩的L型,其竖向段插入新增钢筋砼梁内,水平段伸入横向原预制空心板的芯孔内,其端部设置有板孔堵块。
[0011]所述穿筋孔的宽度不大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中的芯孔直径,长度为60mm?100mm。
[0012]所述横向原预制空心板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顶面在不设置原细石砼层或砼叠合层的情况下,增设新增砼叠合层,所述新增砼叠合层内设置有双向布置的新增砼叠合层钢筋,所述新增砼叠合层钢筋的直径不小于8mm,分布间距不大于200mm。
[0013]所述新增钢筋砼梁在梁截面高度不小于700mm的情况下,设置新增梁腰筋,所述新增梁腰筋通过新增梁拉筋拉结。
[0014]所述新增钢筋砼梁在梁截面宽度不小于350_的情况下,设置新增附加梁箍筋。
[0015]所述芯孔拉锚钢筋设置在横向原预制空心板的板与板接缝处及至少每四个芯孔
设置一根。
[0016]所述新增钢筋砼梁在梁截面宽度不小于350mm且不小于原砌体墙厚度+200mm的情况下,取消新增板托。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中新增的梁与原有楼板的新旧混凝土接触面通过新增的梁箍筋和当梁宽不小于350mm时的新增附加梁箍筋以及在梁截面宽度35ft_S梁宽S原砌体墙厚度+200b?的情况下设置的新增板托封闭箍筋充当剪磨钢筋,依照剪力摩擦原理在新增钢筋混凝土梁及原预制空心板混凝土接触面形成直接、可靠连接的整体作用的抗侧力水平楼盖结构体系,又能使合乎相应抗震等级梁箍筋肢距、间距要求的整体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有效的解决了原预制空心楼板缺乏整体性的抗震改造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可以保证新旧混凝土在地震荷载与重力荷载作用下共同工作,不会发生脱离现象,能有效提高整座大楼的刚性和抗震烈度,可广泛应用于新旧建筑物加固、加层工程中。
[0019]新增钢筋混凝土梁有效地减少了垂直板肋方向新增钢筋混凝土梁的跨度,并与垂直板肋方向新增钢筋混凝土梁及原预制空心板组成的井字或十字梁抗侧力水平楼盖结构体系,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力能力以及结构的延性。所述新增钢筋混凝土梁与垂直方向新增钢筋砼梁及原预制空心板组成的整体作用的楼盖结构体系,与新增钢筋砼柱或新增钢筋砼墙一同组成结构新的承重体系,可以提供比由原预制空心板及原砌体墙组成的原承重体系更大的结构跨度。对于加固或加层改造后需要在建筑底部提供较大空间的情况,采用所述新增钢筋混凝土梁与垂直方向新增钢筋砼梁及原预制空心板组成的整体作用的楼盖结构体系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原砌体墙可以在临时支撑支护下拆除。
[0020]原细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叠合层或在上述结构不存在的情况下,有需要时可增设新增混凝土叠合层,在新形成的井字或十字梁抗侧力水平楼盖结构体系提供的整体抗震性能 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闻结构整体抗震的变形能力。
[0021]本实用新型的推广应用,可克服了传统“大拆大建”方法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 染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缺点,在确保建筑整体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0022]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砖混结构加层加固改造工程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图1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小于350_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平面图。
[0025]图2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小于350_,梁高度为〈700_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图。
[0026]图3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小于350mm,梁高度为700t--< h <1_—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 图。
[0027]图4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小于350_,梁高度为1000?nsfc<:n00w?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 图。
[0028]图5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_,小于墙厚+200_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平面图。
[0029]图6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_,小于墙厚+200_时,梁高度为〈700_时钢筋混凝土梁的 剖面图。
[0030]图7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小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A<100Cb?*时钢 筋混凝土梁的剖面图。
[0031]图8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小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100Q?bS A <1300?*!时 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图。
[0032]图9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平面图。
[0033]图10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700mm时钢筋混凝土梁 的剖面图。
[0034]图11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 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fe<100(W时 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图。
[0035]图12是砖混结构新增位于原砌体墙处、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IOOtWi A <1300_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剖面图。
[0036]图13是芯孔拉锚钢筋详图。
[0037]附图标记:1 一横向原预制空心板、2 —原砌体墙、3 —新增钢筋砼梁、4 一与新增梁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5 —原细石砼层或砼叠合层、6 —新增砼叠合层、7 —新增砼叠合层钢筋、8 —新增板托、9 一新增板托纵向钢筋、10 —新增板托封闭箍筋、11 一穿筋孔、12 —新增梁箍筋、13 —新增梁纵向钢筋、14 一板孔堵块、15 —芯孔拉锚钢筋、16 —新增梁腰筋、17 一新增梁拉筋、18 —新增附加梁箍筋、19 一纵向原预制空心板。
[0038]【具体实施方式】
[0039]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和图13所不,一种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包括新增钢筋砼梁3、新增板托8及芯孔拉锚钢筋15,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设置在原砌体墙2顶部,所述新增板托8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接缝处,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伸入新增板托8内与其现浇为一体;所述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均开设有穿筋孔11 ;
[0040]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矩形截面,其内设置有新增梁箍筋12、新增梁纵向钢筋13,所述新增梁箍筋12穿过穿筋孔11 ;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侧面设置有板孔堵块14,所述板孔堵块14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的芯孔内;
[0041]所述新增板托8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矩形截面,其内设置有新增板托纵向钢筋9、新增板托封闭箍筋10,所述新增 板托封闭箍筋10穿过穿筋孔11 ;并通过穿筋孔11灌注新增钢筋砼梁3和新增板托8的混凝土,使新增钢筋砼梁3、新增板托8、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形成整体;
[0042]所述芯孔拉锚钢筋15为端部带弯钩的L型,其竖向段插入新增钢筋砼梁3内,水平段伸入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的芯孔内,其端部设置有板孔堵块14。其水平段长度为600mm,竖直段的长度为至少180mm长,竖直段端部向上弯折的长度为100mm。
[0043]所述穿筋孔11的宽度不大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中的芯孔直径,长度为60mm~100mm。
[0044]所述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顶面在不设置原细石砼层或砼叠合层5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设新增砼叠合层6,所述新增砼叠合层6内设置有双向布置的新增砼叠合层钢筋7,所述新增砼叠合层钢筋7的直径不小于8_,分布间距不大于200mmo
[0045]所述芯孔拉锚钢筋15设置在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的板与板接缝处及至少每四个芯孔设置一根。
[0046]通常情况还会设置与新增梁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4,从而与新增钢筋砼梁3形成井字或十字梁承力体系。
[0047]实施例二参见图1、图3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小于350mm,梁高度为,沿梁高度方向设置一道新增梁腰筋16,所述新增梁腰筋16通过新增梁拉筋17拉结。
[0048]实施例三参见图1、图4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小于350mm,梁高度为1000mm£ A <1300mn?时,沿梁高度方向设置两道新增梁腰筋16,每道新增梁腰筋16通过新增梁拉筋17拉结。
[0049]实施例四,参见图5、图6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小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700mm时,沿梁宽度方向设置两道新增附加梁箍筋18。
[0050]实施例五,参见图5、图7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小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700_i: A <1000*?*时,沿梁高度方向设置一道新增梁腰筋16,所述新增梁腰筋16通过新增梁拉筋17拉结。
[0051]实施例六,参见图5、图8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小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IWMWi A < 1300--时沿梁高度方向设置两道新增梁腰筋16,每道新增梁腰筋16通过新增梁拉筋17拉结。
[0052]实施例七,参见图9、图10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700mm时,取消了新增板托8,沿梁宽度方向设置两道新增附加梁箍筋18。
[0053]实施例八,参见图9、图11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七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fe<1000?*时,沿梁高度方向设置一道新增梁腰筋16,所述新增梁腰筋16通过新增梁拉筋17拉结。
[0054]实施例九,参见图9、图12和图13所示,与实施例八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新增钢筋砼梁的梁宽度大于350mm,且大于墙厚+200mm时,梁高度为ΙΟΟΟβββ? A <1300--时,沿梁高度方向设置两道新增梁腰 筋16,每道新增梁腰筋16通过新增梁拉筋17拉结。
【权利要求】
1.一种与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新增钢筋砼梁(3)、新增板托(8)及芯孔拉锚钢筋(15),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设置在原砌体墙(2)顶部,所述新增板托(8)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接缝处,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伸入新增板托(8)内与其现浇为一体;所述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均开设有穿筋孔(11); 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矩形截面,其内设置有新增梁箍筋(12)、新增梁纵向钢筋(13),所述新增梁箍筋(12)穿过穿筋孔(11);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侧面设置有板孔堵块(14),所述板孔堵块(14)位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的芯孔内; 所述新增板托(8)的纵断面为封闭的矩形截面,其内设置有新增板托纵向钢筋(9)、新增板托封闭箍筋(10),所述新增板托封闭箍筋(10)穿过穿筋孔(11);并通过穿筋孔(11)灌注新增钢筋砼梁(3)和新增板托(8)的混凝土,使新增钢筋砼梁(3)、新增板托(8)、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形成整体; 所述芯孔拉锚钢筋(15)为端部带弯钩的L型,其竖向段插入新增钢筋砼梁(3)内,水平段伸入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的芯孔内,其端部设置有板孔堵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筋孔(11)的宽度不大于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中的芯孔直径,长度为60mm?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和纵向原预制空心板(19)顶面在不设置原细石砼层或砼叠合层(5)的情况下,增设新增砼叠合层(6),所述新增砼叠合层(6)内设置有双向布置的新增砼叠合层钢筋(7),所述新增砼叠合层钢筋(7)的直径不小于8mm,分布间距不大于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在梁截面高度不小于700_的情况下,设置新增梁腰筋(16),所述新增梁腰筋(16 )通过新增梁拉筋(17 )拉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在梁截面宽度不小于350mm的情况下,设置新增附加梁箍筋(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孔拉锚钢筋(15)设置在横向原预制空心板(I)的板与板接缝处及至少每四个芯孔设置一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侧板肋平行、与另一侧板肋垂直的新增钢筋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钢筋砼梁(3)在梁截面宽度不小于350mm且不小于原砌体墙厚度+200mm的情况下,取消新增板托(8)。
【文档编号】E04G23/02GK203403697SQ201320482900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8日
【发明者】黄智辉, 刘成建 申请人:黄智辉, 刘成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