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4827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工业及民用建筑领域,具体为一种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模板系统通常根据工程场地实际条件采取现场支撑的方式完成浇注,有的模板支撑固定于现场松软的土堆中,施工精度不高,混凝土浇筑时容易出现跑模、漏浆等现象。而施工工艺上,传统的模板系统需要有大量的木方、脚手架管作为模板系统的浇筑混凝土时的支撑构件且每一模板结构都是独立形成,无法形成构件之间的模板共享使用;现场施工环境方面,大量的木方、脚手架管等模板支撑构件使工地现场零乱不堪;再者支撑结构或模板通用性比较差,无法形成统一的模数结构件;

综上所述,提供一种新的建造系统与施工方法,同时改进模板的支承方式与用途,用以解决传统的混凝土外墙施工的弊端,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其主要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其包括:

至少一组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所述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包括呈矩形状阵列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之间的高位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梁Ⅰ(15)连为一体,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高位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梁Ⅱ(16)连为一体,于竖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Ⅲ(13)之间的顶部通过可拆卸的水平撑杆Ⅰ(17)连为一体,于竖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顶部通过可拆卸的水平撑杆Ⅱ(18)连为一体,所述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还包括:

至少一根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之间的横梁Ⅰ(2);

至少一根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横梁Ⅱ(3);

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之间的模板Ⅰ(4);

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模板Ⅱ(5);

其中,所述横梁Ⅰ(2)、横梁Ⅱ(3)的梁体上分别设置有木垫块(4),与木垫块(6)固定的模板Ⅰ(4)、模板Ⅱ(5)之间的腔体内设有待混泥土浇注的钢筋骨架(7)。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横梁Ⅰ(2)、横梁Ⅱ(3)呈倾斜布置且两端分别通过可转动构件(8)固定,所述可转动构件(8)包括承接座(81)、圆管Ⅰ(82)及圆管Ⅱ(83),所述承接座(81)的安装侧成型有插钩(811),背离插钩(811)的面侧成型有呈倾斜布置的U型承接槽Ⅰ(812)、U型承接槽Ⅱ(813),所述圆管Ⅰ(82)、圆管Ⅱ(3)分别固定于横梁Ⅰ(2)、横梁Ⅱ(3)端侧的底部且分别与U型承接槽Ⅰ(812)、U型承接槽Ⅱ(813)配合卡固。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插钩(811)对应位置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侧壁成型有供其就位的插眼。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为水平面内沿横向或竖向依次布置的复数组。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横梁Ⅰ(2)、横梁Ⅱ(3)为等间距布置的复数根。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水平撑杆Ⅰ(17)、水平撑杆Ⅱ(18)端侧的底部分别设有榫柱,所述榫柱对应位置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顶面分别设有供榫柱接入的榫眼。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设有加强撑杆(9),所述加强撑杆(9)具有落地座(91)、支撑杆Ⅰ(92)及支撑杆Ⅱ(93),所述支撑杆Ⅰ(92)的自由端分别与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顶部固定,所述支撑杆Ⅱ(92)的自由端分别与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侧壁固定。

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的构件采用高性能冷弯型材制造而成,设有灵巧的转动结构,使安装拆卸方便,高度、间距调整灵活;同时,砼构件共享模板框的构件重量较轻,可以轻松的组装起来,不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及较多人力,组装速度大大提高;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可预先拆除模板系统,而混凝土梁原地存放不动,大大加快模板支承系统的周转,其还具有如下优点:

优点1:由于整个砼构件共享模板框为冷弯型钢结构,利用率与普通的模板系统相比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施工成本大大降低;

优点2:模板支撑的构件具有严密灵活的连接方式,不仅组装操作简单易行,而且结构稳固;

优点3:现场操作性好,砼构件共享模板框可以快速拆解,由于它的重量轻且可实现快速安装,工程场不需要使用起重机;

优点4:支撑立柱与横梁的巧妙自锁连接不仅简单而且连接强度高;

优点5:整个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的结构均采用预制的冷弯型材制成,尺寸精准,无需现场再做临时支撑结构,使施工现场美观整洁;

优点6:整个支模过程均在平整的场地完成,完全杜绝了高空或其它危险作业方式,施工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优点7: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大大节约了所用的模板数量,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砼构件共享模板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可转动构件与横梁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水平撑杆Ⅱ与支承立柱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多组砼构件共享模板框组合就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2图3及图4,一种批量预制的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其包括: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包括呈矩形状阵列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之间的高位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梁Ⅰ15连为一体,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高位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梁Ⅱ16连为一体,于竖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Ⅲ13之间的顶部通过可拆卸的水平撑杆Ⅰ17连为一体,于竖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顶部通过可拆卸的水平撑杆Ⅱ18连为一体,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还包括: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之间的横梁Ⅰ2;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横梁Ⅱ3;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之间的模板Ⅰ4;设于横向相邻的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之间的模板Ⅱ5;其中,横梁Ⅰ2、横梁Ⅱ3的梁体上分别设置有木垫块6,木垫块6的安装结构为:木垫块6与横梁Ⅰ2、横梁Ⅱ3接触面成型“V”形卡槽,“V”形卡槽沿横梁Ⅰ2、横梁Ⅱ3角部卡入后即完成固定,通过连接钉与木垫块6固定的模板Ⅰ4、模板Ⅱ5之间的腔体内设有待混泥土浇注的钢筋骨架7,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可预先拆除砼构件共享模板框,而混凝土梁原地存放不动,大大加快模板支承系统的周转。

为了便于在拆模过程中将横梁Ⅰ2、横梁Ⅱ3快速拆下,参见图2,更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横梁Ⅰ2、横梁Ⅱ3呈倾斜布置且两端分别通过可转动构件8固定,可转动构件8包括承接座81、圆管Ⅰ82及圆管Ⅱ83,承接座81的安装侧成型有插钩811,背离插钩811的面侧成型有呈倾斜布置的U型承接槽Ⅰ812、U型承接槽Ⅱ813,圆管Ⅰ82、圆管Ⅱ83分别固定于横梁Ⅰ2、横梁Ⅱ3端侧的底部且分别与U型承接槽Ⅰ812、U型承接槽Ⅱ813配合卡固,拆模过程中,首先拆除木垫块6,再分别转动横梁Ⅰ2及横梁Ⅱ3,此时,横梁Ⅰ2与模板Ⅰ4的接触部闪出间隙后即可轻松从砼构件共享模板系统中将其拆卸。

下面进一步描述一下可转动构件的安装结构,参见图2,插钩811对应位置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侧壁分别成型有供其就位的插眼,待插钩811接入插眼后即完成可转动构件的安装。

根据预制混凝土梁的长度,更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的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可为水平面内沿横向依次布置的两组、三组、四组或者多组,根据预制混凝土的数量,本实施例中的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为水平面内沿竖向依次布置的两组、三组、四组或者多组。

根据预制混凝土梁的厚度,更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参见图4,横梁Ⅰ2、横梁Ⅱ3可为等间距布置的两根、三根、四根或者多根。

为了提高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的强度同时又便于拆卸,参见图3,水平撑杆Ⅰ17、水平撑杆Ⅱ17端侧的底部分别设有榫柱,榫柱对应位置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顶面分别设有供榫柱接入的榫眼。

为了提高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的强度,更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砼构件共享模板框1设有加强撑杆9,加强撑杆9具有落地座91、支撑杆Ⅰ92及支撑杆Ⅱ93,支撑杆Ⅰ92的自由端分别与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顶部固定,支撑杆Ⅱ93的自由端分别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侧壁固定,作为优选的,支撑杆Ⅰ92的自由端与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顶部之间可通过榫柱、榫眼的结构连接固定,支撑杆Ⅱ93的自由端与支承立柱Ⅰ11、支承立柱Ⅱ12、支承立柱Ⅲ13、支承立柱Ⅳ14的侧壁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以上仅仅以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设计思路,在系统允许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扩展为同时外接更多的功能模块,从而最大限度扩展其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