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718阅读:1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连续箱梁的预应力锚索穿索的辅助器具,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



背景技术:

传统的混凝土连续箱梁预应力张拉施工,通常是在混凝土连续箱梁成形后,再对各预留锚索孔道进行穿束,但混凝土连续箱梁与一般单体预制梁相比,是超长距孔道穿束施工作业,穿束难度较大,这主要是混凝土连续箱梁的穿束施工技术和方法需要改进。采用改进后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可缩短穿束的工序时间,确保各预留锚索孔道进行穿束的快速形成,实现超长距混凝土连续箱梁的穿锚索后的技术和质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快速实现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施工方法,易于设计和加工制作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牵引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材质为金属,前端为圆弧形或尖锐形状的端头,端头上设置有牵引孔或环形牵引槽;其后端为杆件,该杆件的长度方向设有钢绞线连接孔;沿该钢绞线连接孔的径向设置有多个螺纹孔,螺纹孔与钢绞线连接孔连通,螺纹孔内配合有紧固螺丝。

进一步的特征是:所述钢绞线连接孔为盲孔。

所述牵引孔为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具有如下优点:

1、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相应改进:由于钢绞线是多股钢丝组成的柔体线性结构,在穿束时,对端头必须进行火焊批头集束后才能进行穿束;现发明的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以及设计的牵引头是采用耐磨金属体,在钢绞线下料后可直接将牵引头套在钢绞线端头上;牵引头侧面有紧固钢绞线的沉头螺钉;其牵引头设计成水滴头状,可防止穿束时被相邻钢绞线夹住;在牵引头上设计有牵引钢丝绳的通孔来连接牵引钢丝绳。

2、在穿束时,将钢绞线下料后直接将牵引头套在钢绞线端头上;,按顺序紧固牵引头侧面的紧固钢绞线的沉头螺钉,将预先埋设孔道穿过的牵引钢丝绳与牵引头上设计的通孔连接,仅需人工即可实现在混凝土孔道内的预应力锚束超长距穿索。

3、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时,每次穿束是单根穿过孔道,一般预应力锚束是由多根钢绞线组成,则每次单根穿索时可将下一次穿索的牵引钢丝绳,附挂在牵引端头上过孔道,这样以此形成循环直至该孔道的锚索全部穿齐形成锚束。

采用改进后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可缩短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工期,确保现浇连续箱梁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快速形成,也可同步纳入相关的施工技术方案,满足其现浇连续箱梁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需要,充实现有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施工技术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牵引头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作业方法示意图;

附图中:1—连续箱梁 ,2—穿索孔道,3—钢绞线, 4—锚索牵引头, 5—第一牵引钢丝绳,6—第二牵引钢丝绳,7—端头,8—牵引孔,9—杆件,10—钢绞线连接孔,11—紧固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的牵引头,

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头,包括本体4,所述本体4材质为耐磨金属,前端为圆弧形端头7,具体如半圆状、二次函数抛物线状、圆滑的水滴状等,圆弧形或尖锐形状的端头7上设置有牵引孔8或环形牵引槽(图中没有示出),图中所示的牵引孔8是通孔,便于连接牵引钢丝绳;其后端为杆件9,该杆件9为中空杆,沿杆的长度方向设有钢绞线连接孔10,通常设置为盲孔;沿该钢绞线连接孔10的径向设置有多个螺纹孔,螺纹孔与钢绞线连接孔10连通,螺纹孔内配合有紧固螺丝11,紧固螺丝11通常为沉头紧固螺丝,其转动后前端能进入钢绞线连接孔10内。使用时,待穿设的钢绞线3的一端穿入钢绞线连接孔10,并转动紧固螺丝11固定以卡紧,防止其从钢绞线连接孔10内滑落;将牵引钢丝绳(第一牵引钢丝绳5或第二牵引钢丝绳6)的一端连接在锚索牵引头4上,在第一次牵引时将预埋的牵引铁丝的一端连接在锚索牵引头4上,从穿索孔道的一端拉动牵引铁丝或者牵引钢丝绳,经拉动锚索牵引头4,每次都将待穿设的钢绞线3穿过穿索孔道2,重复该操作,使工艺要求的全部钢绞线穿过穿索孔道2。

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锚索超长距穿索用牵引头的牵引方法,其工艺流程如下:波纹管安装时预穿牵引铁丝→现浇连续箱梁浇筑→穿索孔道成型→锚索牵引头设计制作加工→牵引钢丝绳按孔道长度准备→钢绞线放料→牵引钢丝绳、钢绞线和牵引铁丝分别与锚索牵引头连接→单根钢绞线穿索→牵引钢丝绳1/2形成循环作业→一个孔道穿索完成→转至下一孔道穿索。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