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配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491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配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及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配置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钢筋混凝土已成为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最广的建筑材料,全世界混凝土年产量已逾百亿吨。不可否认,混凝土的出现,对人类物质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大量使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以及“白色污染”等问题,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阻断了水生生态环境与陆生生态环境的联系,不利于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消除混凝土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摆脱钢筋混凝土丛林的生活环境,人们开始提倡低碳生活和生产,减少能耗,缓解热岛效应,降低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研发一种具备高效环保低能耗的特点,并能制备满足工程规范要求的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的配置装置,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配置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配置装置,包括高压水泵、进水口、进料口、配料桶和出料口,所述高压水泵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且进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高压水泵的右侧设置为配料桶,且高压水泵与配料桶之间通过进水管密封连接,所述进水口设置在配料桶内,所述进料口设置在配料桶的顶部,且配料桶的内腔设置有搅料腔,所述搅料腔内设置有搅料装置和液压升降装置,且搅料装置是由旋转轴和搅料刀组成,所述配料桶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出料口设置在配料桶的右下方,且出料口出安装有挡板。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与配料桶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圈,且进水管上设置有溢流阀。

优选的,所述高压水泵的底部设置有底板,且高压水泵与底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配料桶的内腔设置有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挡板上设置有活动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对水量的控制精确简便,能对给定配比的配料自行精确调配并搅拌生成水工生态混凝土或生态砂浆,对混凝土拌制效率和工程施工质量提升较大,同时其对环境无污染排放,有一定的环保作用,适用范围广,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搅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进水管;3、单向阀;4、螺栓;5、高压水泵;6、溢流阀;7、密封垫圈;8、进水口;9、进料口;10、搅料腔;11、保护层;12、配料桶;13、搅料装置;14、液压升降装置;15、出料口;16、挡板;17、活动件;18、底座;19、旋转轴;20、搅料刀;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水工生态环保混凝土配置装置,包括高压水泵5、进水口8、进料口9、配料桶12和出料口15,高压水泵5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2,且进水管2上设置有单向阀3,高压水泵5的右侧设置为配料桶12,且高压水泵5与配料桶12之间通过进水管2密封连接,进水口8设置在配料桶12内,进料口9设置在配料桶12的顶部,且配料桶12的内腔设置有搅料腔10,搅料腔10内设置有搅料装置13和液压升降装置14,且搅料装置13是由旋转轴19和搅料刀20组成,所述配料桶1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8,出料口15设置在配料桶12的右下方,且出料口15出安装有挡板16,进水管2与配料桶1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圈7,且进水管2上设置有溢流阀6,高压水泵5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且高压水泵5与底板1之间通过螺栓4固定连接,配料桶12的内腔设置有保护层11,挡板16上设置有活动件17。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需要搅拌的配料从进料口9倒入,打开高压水泵5进行抽水,然后将浮球设置在搅拌腔内即可实现定量进水,而进水量可以通过浮球安装高度的调整实现控制,这种混凝土搅拌调配装置的结构极为简单,而且对水量的控制精确简便,能够自行精确调配并搅拌混凝土或砂浆,然后将混凝土搅拌装置13打开进行作业,最后,打开出料口15即可得到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材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