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空腔加力孔的抗震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417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置空腔加力孔的抗震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用砖,涉及抗震功能的砖。



背景技术:

墙体建筑通常使用矩形砖块,通常有混凝土实心砖、混凝土空心砖、灰砂砖等砖块。水平砌就的砖块形成一层层连续的水平砌缝,地震时墙体易沿水平砌缝断裂、倒塌。尽管垂直方向按半砖相互错开使砌缝不再连续,提高了强度,具有抗震性,但半砖浪费大,施工慢。制造配有钢筋的混凝土墙是解决现有的砖块无法抗震的方法之一,如申请号CN201320877090.3提出的:“一种环保抗震砖”,包括左砖体、右砖体和夹设于左砖体和右砖体之间的榫砖体,榫砖体的上侧面相对凸出形成一个上凸榫;榫砖体的下侧面相对内凹形成一可与所述上凸榫相嵌合的下凹槽;榫砖体的左侧面相对凸出形成一个左凸榫,榫砖体的右侧面相对内凹形成一个可与所述左凸榫相嵌合的右凹槽。但墙体对付地震应力所需的不仅是整体的刚性结构,而且应当有随地震应力摆动的足够柔韧的柔性,才能避免墙体撕裂、倒塌,建议在榫砖体上设有贯穿其上侧面和下侧面的穿合孔,即在砖的竖向孔洞中植入钢筋,注重的是墙体的刚性结构,忽视了其柔性,且增加了施工成本和步骤。

具有环保、保温及隔声之性能的墙砖,如土夯砖,是由粘连好的泥土和植物秸秆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砖体,千年来应用于各地,是我国农村常见的墙体建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设有空腔加力孔的抗震砖,相对现有抗震砖,它简单且减少额外作业和成本,同时提高抗弯曲断裂的强度,即提高抗震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左砖体(1)、右砖体(2)和夹设于左砖体和右砖体之间的榫砖体(3),所述左砖体(1)和右砖体(2)的上端面的横向两端分别设有空腔加力孔(8)及“∏”字形加力钉(9),“∏”字形加力钉(9)的两个钉杆分别固定在横向连接的相邻的砖块的空腔加力孔(8)内,以使“∏”字形加力钉(9)控制和承受砖块在地震中产生的左右揺晃的应力。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加力孔(8)的截面为梯形或塞细管粗的瓶形。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加力孔(8)空腔中灌入由废旧轮胎经破碎、筛分制成的废橡胶颗粒,以增加砖的韧性和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砖的左砖体(1)或/和右砖体(2)为矩形或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墙体可以通过砖体上榫砖体的上凸榫与下凹槽、左凸榫与右凹槽相互嵌合构造,除考虑墙体的刚性结构外,本实用新型在左砖体和右砖体的上端面上设置了空腔加力孔及“∏”字形加力钉,使横向连接的相邻的砖块利用加力钉控制和承受砖块在地震中产生的左右揺晃的应力。进一步,当“∏”字形加力钉的两个钉杆分别固定在空腔加力孔的截面为梯形或塞细管粗的瓶形或在空腔加力孔内灌入由废旧轮胎经破碎、筛分制成的废橡胶颗粒,可增加砖的韧性和强度。由此,本实用新型不再需要在砖体上植入钢筋,且具有随地震应力摆动的足够柔韧的柔性,进而避免墙体撕裂、倒塌,降低了施工成本和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字形加力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砖体、2右砖体、3榫砖体、4阳榫、5阴榫、6左凸榫,7右凹槽、8空腔加力孔、9“∏”字形加力钉。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其中,包括但不限制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如图1所示,砖块分为左砖体1、右砖体2和夹设于左砖体和右砖体之间的榫砖体3。砖块榫砖体的上端面有凸出的阳榫4,榫砖体的下端面有内凹且与阳榫相嵌合的阴榫5;榫砖体3的左端面有凸出的左凸榫6,榫砖体的右端面有内凹且与左凸榫相嵌合的右凹槽7。

砖块的左砖体1和右砖体2的上端面的左右端分别设有空腔加力孔8及“∏”字形加力钉9,“∏”字形加力钉9的两个向下钉杆分别固定在横向连接的相邻的砖块的各自的空腔加力孔8内,使“∏”字形加力钉9控制和承受砖块在地震中产生的左右揺晃的应力。

实例2:

所述空腔加力孔8的截面为梯形或塞细管粗的瓶形,其余与实例1相同。

实例3:

所述空腔加力孔8空腔中灌入由废旧轮胎经破碎、筛分制成的废橡胶颗粒,以增加砖的韧性和强度,其余与实例1或2相同。

实例4:

所述砖的左砖体1或/和右砖体2为矩形或圆柱形,其余与实例1或2或3相同。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