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3375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壳结构和抗风桁架安装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空间网格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火车站和汽车站等公用基础设施中,然而,关于山墙的抗风桁架与空间网格结构的连接节点结构还存在如下问题:抗风桁架与空间网格结构在安装施工中,二者由于连接节点结构相对位置的差异性,施工较为不便,且安装施工后的抗风桁架与空间网格结构无法很好地适应强风环境。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卧置型钢梁、网壳下弦球节点、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

所述网壳下弦球节点安装于所述网壳结构的网壳下弦层上,所述网壳下弦球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卧置型钢梁相连接,所述卧置型钢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与所述抗风桁架柱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垂直椭圆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圆形螺栓孔;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开设有水平横向椭圆孔,所述第四连接件上开设有垂直椭圆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抗风桁架柱内部中空设置,且所述抗风桁架柱的内部安装有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抗风桁架柱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钢板插接于所述凹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网壳下弦球节点上,所述第二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卧置型钢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三连接件安装于所述抗风桁架柱上,所述第四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卧置型钢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具有各自的端板,所述垂直椭圆孔和圆形螺栓孔分别开设于相应的端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各自的端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劲肋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具有各自的端板,所述垂直椭圆孔和水平横向椭圆孔分别开设于相应的端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各自的端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劲肋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的连接结构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垂直椭圆孔和圆形螺栓孔中的第一螺栓相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通过所述水平横向椭圆孔和垂直椭圆孔中的第二螺栓相连接,所述水平横向椭圆孔与所述垂直椭圆孔相正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具有形式简单、传力路径明确、安全可靠、降低节点施工难度,便于后期改造与扩建的优点。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采用卧置型钢梁连接抗风桁架柱和网壳结构的网壳下弦球节点。其中,卧置型钢梁与抗风桁架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组件上设置有水平横向椭圆孔和垂直椭圆孔,进而通过螺栓形成正交椭圆孔型连接。卧置型钢梁与网壳下弦球节点之间的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圆形螺栓孔和垂直椭圆孔。

如此使得网壳下弦层球节点与抗风桁架柱的横向与垂直方向位移相对自由,仅将抗风桁架柱进行纵向简支约束。此外,抗风桁架柱内部设置有钢板,如此,避免了抗风桁架柱受压屈曲。

附图说明

图1为网壳结构与抗风桁架柱通过连接结构连接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卧置型钢梁、网壳下弦球节点、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抗风桁架柱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C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B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D-D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5中E-E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图5中F-F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网壳结构300与抗风桁架柱200的连接结构100包括:卧置型钢梁10、网壳下弦球节点20、第一连接组件30、第二连接组件40。

其中,所述网壳结构具有网壳下弦层301,所述网壳下弦球节点20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网壳下弦球节点20安装于所述网壳结构的网壳下弦层301上,若干个网壳下弦球节点20通过各自的第一连接组件30与所述卧置型钢梁10相连接。所述卧置型钢梁10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0与所述抗风桁架柱200相连接。

如图3、4所示,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上开设有垂直椭圆孔310,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上开设有圆形螺栓孔。所述第一连接件31安装于所述网壳下弦球节点20上,所述第二连接件32安装于所述卧置型钢梁10上,此时,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通过所述垂直椭圆孔310和圆形螺栓孔中的第一螺栓330相连接。如此设置,所述垂直椭圆孔310能使网壳下弦球节点20产生垂直位移,进而使卧置型钢梁10不受向下的竖向荷载作用。

如图5~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件41和第四连接件42。其中,所述第三连接件41上开设有水平横向椭圆孔410,所述第四连接件42上开设有垂直椭圆孔420。所述第三连接件41安装于所述抗风桁架柱200上,所述第四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卧置型钢梁10上。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0中,所述第三连接件41和第四连接件42通过所述水平横向椭圆孔410和垂直椭圆孔420中的第二螺栓相连接,同时,所述水平横向椭圆孔410与所述垂直椭圆孔420相正交。如此设置,水平横向椭圆孔410能使卧置型钢梁10和抗风桁架柱200间产生横向位移,使抗风桁架柱200不受水平的横向荷载作用。

从而,基于如上所述的第一连接组件30和第二连接组件40,当屋面承受活载后,所述垂直椭圆孔310能使网壳下弦球节点20产生垂直位移,进而使卧置型钢梁10不受向下的竖向荷载作用;水平横向椭圆孔410能使卧置型钢梁10和抗风桁架柱200间产生横向位移,使抗风桁架柱200不受水平的横向荷载作用。同时,第二螺栓将抗风桁架柱200传来的风荷载水平传给卧置型钢梁10,进而传递到网壳下弦球节点20,如此对于网壳结构仅产生集中荷载作用。

此外,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具有各自的端板33,所述垂直椭圆孔310和圆形螺栓孔分别开设于相应的端板33上。此时,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各自的端板33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劲肋板34。相类似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0中,所述第三连接件41和第四连接件42具有各自的端板43,所述垂直椭圆孔和圆形螺栓孔分别开设于相应的端板上。此时,所述第三连接件41和第四连接件42各自的端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劲肋板44。

如图8所示,为了避免抗风桁架柱200受压屈曲,所述抗风桁架柱200内部中空设置,且所述抗风桁架柱的内部安装有钢板201。优选地,所述抗风桁架柱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钢板201插接于所述凹槽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具有形式简单、传力路径明确、安全可靠、降低节点施工难度,便于后期改造与扩建的优点。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采用卧置型钢梁连接抗风桁架柱和网壳结构的网壳下弦球节点。其中,卧置型钢梁与抗风桁架柱之间的第一连接件组件上设置有水平横向椭圆孔和垂直椭圆孔,进而通过螺栓形成正交椭圆孔型连接。卧置型钢梁与网壳下弦球节点之间的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圆形螺栓孔和垂直椭圆孔。

如此使得网壳下弦层球节点与抗风桁架柱的横向与垂直方向位移相对自由,仅将抗风桁架柱进行纵向简支约束。此外,抗风桁架柱内部设置有钢板,如此,避免了抗风桁架柱受压屈曲。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