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手架与建筑物临时连接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1936阅读:1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脚手架与建筑物临时连接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手架与建筑物临时连接构件。



背景技术:

在进行建筑物施工时,脚手架必须要与墙体或者主体结构进行连接,才可以确保脚手架的整体性,以避免脚手架发生整体倾覆。现有脚手架与墙体通常的连接方式是:将脚手架的短钢管预埋于建筑主体结构的梁或板中(插在梁或板中),一部分露于建筑主体结构之外,然后通过水平的钢管、脚手架扣件与脚手架连接起来。但是,这种预埋件为筒状,它会影响主体结构的抗剪性能,而且如果预埋件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埋设位置存在误差,会进一步加强对主体结构的影响。目前,脚手架与墙体还有另外一种连接方式,即在施工现场直接使用钢筋预埋于建筑主体结构中,钢筋的另一端与脚手架焊接在一起,然而,这种连接方式使得脚手架的拆除过程相当繁琐,而且钢筋作为连接件不能重复利用,造成了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装拆简单便捷、安全性好、不影响建筑主体结构性能、可重复利用的脚手架与建筑物临时连接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脚手架与建筑物临时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其一端用于预埋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第一连接件、连接套筒和其一端用于与脚手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一杆状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主要由一杆体和位于该杆体一端的卡环组成,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套筒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三个组成部件均可在工厂预制好,在施工过程中运到现场直接使用。或者施工之前在施工现场预制好,施工过程中直接取用。本实用新型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十分简单便捷,除了第一连接件的小部分预埋于建筑结构中需要割除以外,第一连接件的其余部分均可以重复利用,并且借助简单设备甚至徒手就可以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连接采用机械连接,不需要焊接,因此不需要通电和电焊设备,施工更安全更简便。另外,本实用新型从预埋、安装至拆卸整个过程都对建筑主体结构无任何损伤与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适于广泛推广和适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直杆,在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为垂直弯折状,所述杆体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套筒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与竖向的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垂直弯折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为直杆,所述杆体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套筒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横向的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直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为直杆,所述连接套筒为卡扣式,所述连接套筒的筒壁固定在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的另一端套于横向的连接套筒中固定从而与第一连接件相连。连接件的长短可以调整(自由伸缩),即适用于脚手架与建筑物的距离有差别的任何一种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采用钢筋。所使用的钢筋可以是各种强度等级的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直径为16~40mm,长度为125mm,或以125mm为基础,以5mm为单位增加或者减少,所述第一连接件带有外螺纹的杆段长度为25mm,或者以25mm为基础,以2mm或5mm为单位递增,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预埋于建筑主体结构之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直径为16~40mm,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的长度为125mm,或以125mm为基础,以5mm为单位增加或者减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杆体带有外螺纹的杆段长度为25mm,或者以25mm为基础,以2mm或5mm为单位递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卡环与脚手架连接,所述卡环的内径为48~5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卡环的内壁上增设有柔性垫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套筒的材质为优质碳素结构钢,所述连接套筒的长度为50mm,或以50mm为基础,以5mm为单位递增,连接套筒的内径选取以能正好和第一、第二连接件相吻合为宜,壁厚不小于5mm。连接套筒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均需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07-2015)这一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⑴本实用新型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十分简单便捷,除了第一连接件的小部分预埋于建筑结构中需要割除以外,第一连接件的其余部分均可以重复利用,并且借助简单设备甚至徒手就可以安装和拆卸。

⑵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连接采用机械连接,不需要焊接,因此不需要通电和电焊设备,施工更安全更简便。

⑶本实用新型从预埋、安装至拆卸整个过程都对建筑主体结构无任何损伤与影响。

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实用性强,适于广泛推广和适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第一连接件和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脚手架与建筑物临时连接构件,它包括其一端用于预埋在建筑主体结构中的第一连接件1、连接套筒2和其一端用于与脚手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3,第一连接件1为一杆状体,第二连接件3主要由一杆体31和位于该杆体31一端的卡环32组成,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接件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套筒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为直杆,在第一连接件1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为垂直弯折状,杆体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连接套筒2具有内螺纹,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接件1的另一端分别与竖向的连接套筒2螺纹连接。

第一连接件1的直径为16~40mm,长度为125mm,或以125mm为基础,以5mm为单位增加或者减少,第一连接件1带有外螺纹的杆段长度为25mm,或者以25mm为基础,以2mm或5mm为单位递增,第一连接件1的一端预埋于建筑主体结构之中。

第二连接件3的直径为16~40mm,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的长度为125mm,或以125mm为基础,以5mm为单位增加或者减少,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带有外螺纹的杆段长度为25mm,或者以25mm为基础,以2mm或5mm为单位递增,第二连接件3的卡环32与脚手架连接,卡环32的内径为48~54mm。当卡环32的内径较大时,在卡环32的内壁上增设有柔性垫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均采用钢筋,所使用的钢筋可以是各种强度等级的钢筋。连接套筒2的材质为优质碳素结构钢,连接套筒2的长度为50mm,或以50mm为基础,以5mm为单位递增,连接套筒2的内径选取以能正好和第一、第二连接件相吻合为宜,壁厚不小于5mm。连接套筒2与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的连接均需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5)这一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

实施例2

如图6~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件1为垂直弯折状,在第一连接件1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为直杆,杆体31的另一端设有外螺纹,连接套筒2具有内螺纹,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接件1的另一端分别与横向的连接套筒3螺纹连接。

实施例3

如图11~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件1为直杆,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为直杆,连接套筒2为卡扣式,连接套筒2的筒壁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件1的另一端上,第二连接件3的杆体31的另一端套于横向的连接套筒2中固定从而与第一连接件1相连。各连接件的长短可以调整(自由伸缩),即可适用于脚手架与建筑物的距离有差别的任何一种情况。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连接套筒卡合相连,而连接套筒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件上,因此,不存在螺纹段。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