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砌体、砌体墙以及两者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0276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砌体、砌体墙以及两者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砌体、砌体墙以及两者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往往需要扶手或龙骨等埋件在砌体上生根,砌体就需要有满足其生根点。在现实中,往往会遇到在砌块中打入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后满足不了结构受力要求;或采用穿墙螺栓墙,但未必两面都会有操作工作面,并且两面都难免会露出螺栓,就不能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或在砌体上打入膨胀螺栓或者化学螺栓后还需隐蔽后置埋件及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或穿墙螺栓等外露的工序,但这显然费时费力,工效低下,既增加人工成本,又大大影响了施工进度。

为此,需要研发一种既能使扶手或龙骨等材料在砌体上建立生根点,同时又能满足工序简单以及结构受力要求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砌体、砌体墙以及两者的制造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砌块上建立埋件的生根点所存在的满足不了结构受力要求以及工序较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砌体,包括砖体,所述砌体还包括埋件以及混凝土,所述砖体的侧面上开设有开凹槽,所述混凝土填充于所述开凹槽内,所述埋件的一侧面上延伸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嵌置于所述混凝土内。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槽的槽口宽度小于槽内空间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槽为内八角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开口槽槽口的一端向侧边弯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砌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S11、用开槽机在砖体的一侧面上开凿出开口槽,并清理开口槽内的残余碎块;

S12、在开口槽的内部涂刷界面剂,定位好所述埋件;

S13、向开口槽内浇筑混凝土,然后压实抹平;

S14、待混凝土干结后,即制得砌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砌体墙,包括由若干砖体堆砌而成的墙体,所述砌体墙还包括埋件以及混凝土,所述墙体的侧面上开设有开凹槽,所述混凝土填充于所述开凹槽内,所述埋件的一侧面上延伸出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嵌置于所述混凝土内。

进一步地,一个所述开口槽分布于一块砖体上,或分布于至少两块砖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开口槽槽口的一端向侧边弯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砌体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S21、用开槽机于在墙体的一侧面上开凿出开口槽,并清理开口槽内的残余碎块;

S22、在开口槽的内部涂刷界面剂,定位好埋件;

S23、向开口槽内浇筑混凝土,然后压实抹平;

S24、待混凝土干结后,即制得砌体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砌体或砌体墙解决了在传统砌体或砌体墙上不能满足埋件生根点的问题,本实施例只需在传统砌体或砌体墙上开设开口槽,然后用混凝土填平开口槽并及时预埋埋件即可完成制造工序。本发明避免了后期埋件及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外露所需的隐蔽工序,省工省料、省时快捷,提高了工效,降低造价。同时混凝土与开口槽连接结构牢固稳定,满足了结构受力要求,兼顾了效果与安全,考虑了极限承载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状态美观性,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及进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砌体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砌体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砌体墙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砌体墙沿a-a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砌体墙沿b-b剖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砌体,包括砖体1、埋件2以及混凝土3,所述砖体1的侧面上开设有开凹槽11,所述混凝土3填充于所述开凹槽11内,所述埋件2的一侧面上延伸出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嵌置于混凝土3内。

具体地,所述开口槽11的槽口宽度小于槽内空间的宽度。例如,开口槽11可以是内八角凹槽;从而,开口槽11内部的混凝土3能受到槽口的限制,可牢固地嵌置于开口槽11内。所述连接部21的远离开口槽11槽口的一端可向侧边弯折,从而,能增强埋件2的抗拉能力。

制造上述的砌体包括以下的步骤:

S11、用开槽机在砖体1的一侧面上开凿出开口槽11,并清理开口槽11内的残余碎块;

S12、在开口槽11的内部涂刷界面剂,定位好埋件2,使埋件2的连接部21伸入开口槽11内;

S13、向开口槽11内浇筑混凝土3,然后压实抹平;

S14、待混凝土3干结后,即制得砌体。

可见,本实施例的砌体与传统的砌体构造相比,解决了在传统砌体上不能满足埋件生根点的问题,本实施例只需在传统砌体上开设粗糙的内八角开口槽11,然后用细石混凝土3将粗糙的内八角开口槽11填平并及时预埋埋件2即可完成制造工序。保持埋件2后表面与墙体整体平整,避免了后期埋件及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外露所需的隐蔽工序,省工省料、省时快捷,提高了工效,降低造价。同时混凝土3与开口槽11连接结构牢固稳定,满足了结构受力要求,兼顾了效果与安全,考虑了极限承载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状态美观性,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及进度。

如图3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砌体墙,包括由若干砖体1堆砌而成的墙体100、埋件2以及混凝土3。墙体100的侧面上开设有开凹槽101,混凝土3填充于开凹槽101内,埋件2的一侧面上延伸出连接部21,连接部21嵌置于混凝土3内。具体地,所述开口槽101的槽口宽度小于槽内空间的宽度。例如,开口槽101可以是内八角凹槽;从而,开口槽101内部的混凝土能受到槽口的限制,可牢固地嵌置于开口槽内。所述连接部21的远离开口槽101槽口的一端可向侧边弯折,从而,能增强埋件2的抗拉能力。

一个所述的开口槽101分布于一块砖体1上,也可以分布于两块砖体1上或者多块砖体1上。

制造上述砌体墙包括以下的步骤:

S21、用开槽机于在墙体100的一侧面上开凿出开口槽101,并清理开口槽101内的残余碎块;

S22、在开口槽101的内部涂刷界面剂,定位好埋件2,使埋件2的连接部21伸入开口槽101内;

S23、向开口槽101内浇筑混凝土3,然后压实抹平;

S24、待混凝土3干结后,即制得砌体墙。

可见,本实施例的砌体墙与传统的砌体墙构造相比,解决了在传统砌体墙不能满足埋件生根点的问题,本实施例只需在传统砌体墙上开设粗糙的内八角开口槽101,用细石混凝土3将粗糙的内八角开口槽101填平并及时预埋埋件2即可完成制造工序。保持埋件2后表面与墙体100整体平整,避免了后期埋件及膨胀螺栓或化学螺栓外露所需的隐蔽工序,省工省料、省时快捷,提高了工效,降低造价。同时混凝土3与开口槽101连接结构牢固稳定,满足了结构受力要求,兼顾了效果与安全,考虑了极限承载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状态美观性,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及进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