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4343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围墙是建筑施工中的一种常见结构,围墙主要通过地基来承载重力和抵抗侧向的风力和其它推力,有时候由于施工的需要围墙腔体较高,这样,地基说所能承载的横向力相对有限,这样在某些多风地带,比如海边等等,这样的墙体容易在长期的横向风力作用下发生倾斜或者断裂的现象,从而对整体建筑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包括地面,所述地面的上方设有墙体,所述墙体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侧边插接有第一螺栓,且第一安装板与墙体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的侧边安装有第一铰座,所述第一铰座上铰接有连杆,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侧边插接有第二螺栓,且第二安装板与墙体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侧边安装有第二铰座,所述第二铰座上铰接有支撑杆,且连杆远离第一铰座的一端与支撑杆的侧边铰接连接,地面上设有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的顶部插接有第三螺栓,且第三安装板与地面通过第三螺栓连接,第三安装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三铰座,且支撑杆远离第二铰座的一端与第三铰座铰接连接,第三安装板的底部安装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侧边安装有钢筋。

优选的,所述墙体两侧墙面的安装结构完全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座与第一安装板焊接连接,第二铰座与第二安装板焊接连接,第三铰座与第三安装板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强杆与第三安装板垂直,加强杆与第三安装板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钢筋呈曲线状结构,钢筋与加强杆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均采用一次铸造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铰座、加强杆、钢筋、第三螺栓、第三安装板、第三铰座、支撑杆、连杆、第一安装板、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二铰座和第二安装板,从而对墙体两侧形成很好的支撑,大大提高了墙体的强度,可以很好的应对来自墙体两侧的风力,提高了墙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的第三安装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墙体、2第一铰座、3加强杆、4钢筋、5第三螺栓、6第三安装板、7第三铰座、8支撑杆、9连杆、10第一安装板、11第一螺栓、12第二螺栓、13第二铰座、14第二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建筑外墙支撑装置,包括地面,地面的上方设有墙体1,墙体1的一侧开设有矩形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安装板10,第一安装板10的侧边插接有第一螺栓11,且第一安装板10与墙体1通过第一螺栓11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板10的侧边安装有第一铰座2,第一铰座2上铰接有连杆9,第二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安装板14,第二安装板14的侧边插接有第二螺栓12,且第二安装板14与墙体1通过第二螺栓12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14的侧边安装有第二铰座13,第二铰座13上铰接有支撑杆8,且连杆9远离第一铰座2的一端与支撑杆8的侧边铰接连接,地面上设有第三安装板6,第三安装板6的顶部插接有第三螺栓5,且第三安装板6与地面通过第三螺栓5连接,第三安装板6的顶部安装有第三铰座7,且支撑杆8远离第二铰座13的一端与第三铰座7铰接连接,第三安装板6的底部安装有加强杆3,加强杆3的侧边安装有钢筋4,墙体1两侧墙面的安装结构完全相同,第一铰座2与第一安装板10焊接连接,第二铰座13与第二安装板14焊接连接,第三铰座7与第三安装板6焊接连接,加强杆3与第三安装板6垂直,加强杆3与第三安装板6焊接连接,钢筋4呈曲线状结构,钢筋4与加强杆3焊接连接,第一安装板10、第二安装板14和第三安装板6均采用一次铸造成型。

工作原理:第一安装板10和第二安装板14与墙体1连接强度高,支撑杆8通过连杆9、第一铰座2以及第二铰座13,可以很好的保持与第一安装板10和第二安装板14的连接性能,同时支撑杆8将来自于第一安装板10和第二安装板14的受力通过第三铰座7传递至第三安装板6,并通过加强杆3和钢筋4保证第三安装板6与地面连接牢固,这样,墙体1可以很好的应对来自墙体1两侧的风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