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搅拌设备用冷料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7706发布日期:2018-08-17 19:29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以及沥青冷料传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沥青混合搅拌设备用冷料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冷料供给系统承担给料及初级配的任务,冷料供给系统的组成按工程的要求一般配有4—6个料仓,其中一个为砂料仓,按用户的需要可增减料仓的数量。冷料仓的开口宽度和高度必须便于装载机的装料,料仓下部装配有给料机构,通常是皮带输送给料机,在料仓的出料口装置有可调开度的料门,通过料门开度和皮带机转速的变化调节给料量,工作时给料量必须要求均匀稳定。冷料仓的结构较间单,除承担骨料的供料外,还承担骨料的初级配任务,骨料供料和初级配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现有的冷料供给系统,工作人员在观察机械运作情况或者检修机械时,尤其是工作人员携带较多工具时,上下所述料仓很艰难,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原料在所述料仓内下料不顺畅,而且在输送设备的皮带上运输时,会产生原料跑偏或者散落的现象,因此降低了冷料供给系统的工作效率。

特别实在沥青的加工以及生产过程中,会差生较多的粉尘以及烟气,对生产环境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下料顺畅,提高工作效率的冷料供给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沥青混合搅拌设备用冷料供给系统,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配料箱以及设置于其底部的传送装置,传送装置的端部依次连接转运装置和提升传输装置,其中:每一个配料箱的顶部还分别通过一个吸风机连接吸尘管,吸尘管连接搅拌设备的雾化除尘塔;同时每一个配料箱,底部通过一个计量装置向传送装置内传送配料,底部的每一个侧面均设有防尘遮挡板;顶部设有投入口,每一个投入口侧面均设有密封结构;转运装置和提升传输装置的外侧均设有防尘外罩。

进一步地,雾化除尘塔包括塔体,以及从下往上依次连接在塔体上的出渣口、雾化水管和顶盖。

进一步地,雾化除尘塔的塔体和顶盖均由除尘布袋内支撑钢圈或者金属构件制成,同时塔体由环形支撑架体支撑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雾化除尘塔的出渣口上还连接有带有滤网的堵盖,该堵盖内的滤网随时可拆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冷料供给系统,将整个配料箱、传送装置以及转运装置和提升传输装置完全密封,并在顶部设置多工位吸尘管道,将装载机的上料扬尘及机械扬尘通过吸尘管道引入除尘系统;并且可配合工地需求增加各料仓雾状喷水,进一步控制扬尘。

在冷料供给系统部件的抬头集料带和倾斜皮带机的皮带输送部位顶部,设置连续的防尘护罩,控制扬尘,并且在抬头集料带和倾斜皮带机的皮带对接部位设置吸尘管道,将扬尘通过吸尘管道引入除尘系统。

总体上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冷料供给系统,结构简单、计量方便、密封以及防尘性能好,环保效果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沥青混合搅拌设备用冷料供给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其中:1-配料箱,2-传送装置,3-转运装置,4-提升传输装置,5-吸风机,6-吸尘管,7-雾化除尘塔,71-塔体,72-出渣口,73-雾化水管,74-顶盖;8-防尘遮挡板,9-计量装置,10-防尘外罩,11-投入口,12-密封结构,13-环形支撑架体,14-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沥青混合搅拌设备用冷料供给系统,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配料箱1以及设置于其底部的传送装置2,传送装置2的端部依次连接转运装置3和提升传输装置4,其中:每一个配料箱1的顶部还分别通过一个吸风机5连接吸尘管6,吸尘管6连接搅拌设备的雾化除尘塔7;同时每一个配料箱1,底部通过一个计量装置9向传送装置2内传送配料,底部的每一个侧面均设有防尘遮挡板8;顶部设有投入口11,每一个投入口11侧面均设有密封结构12;转运装置3和提升传输装置4的外侧均设有防尘外罩10。

在上述实施例中,雾化除尘塔7包括塔体71,以及从下往上依次连接在塔体71上的出渣口72、雾化水管73和顶盖74,该结构的雾化除尘塔可以设置的整体结构较小,便能实现对冷料供给系统的除尘,当然该冷料除尘系统也可以直接连接搅拌设备的整体除尘系统,但是管路连接较长,设备载重较大,故而本结构的使用减轻了整个搅拌设备的重量,成本也较低。

在上述实施例中,雾化除尘塔7的塔体71和顶盖74均由除尘布袋内支撑钢圈或者金属构件制成,同时塔体71由环形支撑架体13支撑在地面上,该支撑结构简单,也便于整理除尘布袋。

在上述实施例中,雾化除尘塔7的出渣口72上还连接有带有滤网的堵盖14,该堵盖14内的滤网随时可拆卸,可以随时拆卸滤网,方便清洗以及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