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6157发布日期:2018-11-30 20:2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



背景技术:

建筑物采光顶由于设计高度较高,面积较大,在装饰装修阶段存在相当大的操作难度。在传统的施工中,通常采用下部搭设满堂脚手架进行操作。当采光顶面积较小或高度较低时,该方法可以保证快捷,高效。但当采光顶面积过大,工程工期紧张时,若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因需要搭设大量脚手架而对工期产生极大的压力,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以解决对大面积的采光顶施工时,采用传统满堂彩脚手架进行装饰施工时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上安装有供管状立杆套接的插杆,所述框体的两侧安装有滚轮;以及

导轨,采光顶反梁的内侧形成有相对的二悬挑板,所述导轨铺设于二悬挑板上,所述导轨上形成有滑槽,所述框体两侧的所述滚轮滑设于所述滑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框体呈矩形,所述框体包括:

角支座,所述角支座位于所述框体的四个角部,所述角支座分别沿所述矩形的长边和短边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滚轮安装于所述角支座的底部;以及

可折叠的连接杆组件,连接于相邻的二所述角支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组件包括:

多根边杆,所述边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锁固孔;

第一边支座,所述第一边支座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边支座的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枢接于相邻的二所述边杆,所述第一边支座的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锁固孔;

第一锁固销,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锁固孔和所述第二锁固孔中;

第二边支座,所述插杆安装于所述第二边支座上,所述第二边支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边支座的两侧的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枢接于相邻的二所述边杆,所述第二边支座与所述第一边支座间隔布设,所述第二边支座的两侧的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第三锁固孔;以及

第二锁固销,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锁固孔和所述第三锁固孔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侧的内支撑,所述内支撑连接于所述框体的两侧的所述第二边支座和所述第一边支座。

进一步的,所述内支撑包括中支座,所述中支座形成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通过内杆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支座和所述第一边支座,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抵靠于所述内杆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插杆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边支座形成有连接于所述内杆的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方,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底部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边支座形成有连接于所述内杆的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组件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一抗弯件,所述第一抗弯件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所述边杆和所述内杆容置于所述第一夹持空间内。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组件还包括连接于第三连接部的第二抗弯件,所述插杆设于所述第二抗弯件上,所述第二抗弯件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形成第二夹持空间,所述边杆和所述内杆容置于所述第二夹持空间内。

进一步的,所述边杆和所述内杆上分别滑设有移动座套,所述插杆连接于移动座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通过在采光顶内侧悬挑板上部架设导轨,框体通过框体底部的滚轮滑设于导轨上,框体上预先设置供脚手架的管状立杆套接的插杆,施工人员可以在采光顶下方的框体上快速的搭设一座可移动的操作平台以供采光顶的装饰装修工程。采用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搭设操作平台可以现场组装,有利于标准化,可在长廊采光顶的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广泛使用,与传统方式相比,更方便、快捷、安全、通用,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角支座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第一边支座和第一抗弯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第二边支座和第二抗弯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中支座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移动座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角支座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第一边支座和第一抗弯件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第二边支座和第二抗弯件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中支座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在本实施例中,大面积采光顶的下方的长廊呈回字形,长廊上形成有回字形的反梁5,在反梁5的内侧形成有两块悬挑板51,两块悬挑板51相对设置。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包括:框体、插杆2、滚轮3和导轨 4。框体上安装有供管状立杆套接的插杆2。框体的两侧安装有滚轮3。导轨 4铺设于采光顶的两侧的悬挑板51上。导轨4上形成有滑槽,框体两侧的滚轮3滑设于导轨4的滑槽中。

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通过在采光顶内侧悬挑板上部架设导轨,框体通过框体底部的滚轮滑设于导轨上,框体上预先设置供脚手架的管状立杆套接的插杆,施工人员可以在采光顶下方的框体上快速的搭设一座可移动的操作平台以供采光顶的装饰装修工程。采用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搭设操作平台可以现场组装,有利于标准化,可在长廊采光顶的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广泛使用,与传统方式相比,更方便、快捷、安全、通用,提高了施工效率。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框体呈矩形。

框体包括:四个角支座11、四个连接杆组件12和内支撑13。四个连接杆组件12包括两组连接杆组件,其中第一组的两个连接杆组件12的长度相等,第二组的两个连接杆组件12的长度相等且短于第一组的两个连接杆组件12的长度。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角支座11位于框体的四个角部,角支座11 连接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杆组件12。角支座11分别沿矩形的长边和短边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111,角支座11的底部安装有滚轮3。第一连接部111的底部连接有第四限位板。插杆2连接于第四限位板。第一连接部111呈板状。角支座1的沿框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第一连接部111的数量为两块,角支座 1沿框体的宽度度方向形成的第一连接部111的数量为两块,

角支座11呈L形。第四限位板呈L形。

第四限位板和沿框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的两块第一连接部11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空间;第四限位板和沿框体的宽度方向形成的两块第一连接部111 之间形成第二限位空间。连接杆组件12的端部容置于第一限位板空间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相邻的连接杆组件12的端部容置于第儿限位板空间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1,使得连接杆组件12垂直于相邻的连接杆组件12。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角支座11、第一连接部111和第四限位板为一体成型。

连接杆组件12,连接于相邻的二角支座11的第一连接部111之间。

连接杆组件12包括:多根边杆121、第一边支座122、第一锁固销、第二边支座123和第二锁固销。

在本实施例中,边杆121为空心方钢管。边杆1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锁固孔。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一边支座122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一侧与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二侧相对。第一边支座122 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形成有第二连接部1221。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一侧的第二连接部1221用于连接于边杆121,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二侧的第二连接部1221用于连接于相邻的边杆121。

第一边支座122的中部形成有用于连接于内支撑13的第五连接部1223,第五连接部1223垂直于第二连接部1221。第二连接部1221和第五连接部 1223的顶部连接有第一限位板1222。第一限位板1222呈T形。插杆2连接于第一限位板1222的顶部。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1221和第五连接部1223的底部设有第一抗弯件124。第一抗弯件124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21和第五连接部1223。第一抗弯件124为T形的空心方钢管。

第一边支座122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1221的数量为两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21为四个,第五连接部1223的数量为两个。

第一抗弯件124与第一限位板1222之间形成T形的第一夹持空间。第一夹持空间供相邻的边杆121插设以及内支撑13容置。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边支座122、第二连接部1221、第五连接部1223和第一限位板1222为一体成型的。

边杆121通过第一转轴枢接于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一侧的第二连接部 1221,相邻的边杆121通过第一转轴枢接于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二侧的第二连接部1221。具体的,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二连接部1221 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轴孔,边杆121的两端开设有第二轴孔,第一转轴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中,从而实现边杆121和相邻的边杆121的折叠。由于第二连接部1221的顶部的第一限位板1222的存在,连接于第一边支座122的边杆121和相邻的边杆121向上翻折时,边杆121和相邻的边杆 121抵靠于第一限位板1222的底部。

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二连接部1221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锁固孔。第一锁固销可活动地插设于边杆121的第一锁固孔和第二连接部 1221上的第二锁固孔,使得边杆121锁固于第二连接部1221。

如图1、图2、图3和图6,第二边支座123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边支座123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形成第三连接部1231。第二边支座123的中部形成有第六连接部1233,第六连接部1233垂直于第三连接部1231。

第二边支座123的第一侧的第三连接部1231用于连接于边杆121,第一边支座122的第二侧的第三连接部1231用于连接于相邻的边杆121。

第二边支座123的中部形成有用于连接于内支撑13的第六连接部1233,第六连接部1233垂直于第三连接部1231。第三连接部1231和第六连接部 1233的底部连接有第二限位板1232。第二限位板1232呈T形。

第三连接部1231和第六连接部1233的顶部设有第二抗弯件125。第二抗弯件125连接于第三连接部1231和第六连接部1233。第二抗弯件125为 T形的空心方钢管。第二抗弯件125的顶部安装有插杆2。

第二边支座123的一侧的第三连接部1231的数量为两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231为四个,第六连接部1233的数量为两个。

第二抗弯件125与第二限位板1232之间形成T形的第二夹持空间。第二夹持空间供相邻的边杆121插设以及内支撑13容置。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二边支座123、第三连接部1231、第六连接部1233和第二限位板1232为一体成型的。

边杆121通过第二转轴枢接于第二边支座123的第一侧的第三连接部 1231,相邻的边杆121通过第二转轴枢接于第二边支座123的第二侧的第三连接部1231。具体的,第二边支座123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连接部1231 上分别开设有第二轴孔,边杆121的两端开设有第二轴孔,第二转轴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二轴孔和第二轴孔中,从而实现边杆121和相邻的边杆121的折叠。由于第三连接部1231的底部的第二限位板1232的存在,连接于第二边支座123的边杆121和相邻的边杆121向下翻折时,边杆121和相邻的边杆 121抵靠于第二限位板1232的顶部。

第二边支座123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三连接部1231上分别开设有第三锁固孔。第二锁固销可活动地插设于边杆121的第一锁固孔和第三连接部 1231上的第三锁固孔,使得边杆121锁固于第三连接部1231。

当第二边支座123与第一边支座122间隔布设,连接杆组件可以折叠成 M状,从而便于运输和预装配,从而加快现场操作平台的搭设速度,提高采光顶装修装饰工程的施工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框体的宽度方向的连接杆组件12有两节,框体的长度方向的连接杆组件12有四节。框体的宽度方向的连接杆组件12包括两根边杆121和一个第一边支座122。框体的长度方向的连接杆组件12包括四根边杆121、两个第一边支座122和一个第二边支座123,第一边支座122和第二边支座123间隔排布。

如图1和图7所示,内支撑13设置于框体的内侧,内支撑13连接于框体的两侧的第五连接部1223和第六连接部1233。

具体的,内支撑13包括中支座131和内杆132。中支座131形成有第四连接部1311。中支座131上设有插杆2。第四连接部13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四连接部1311等间距设置于中支座131的四侧,使得中支座131呈十字形。中支座131的每一侧的第四连接部1311的数量为两个。第四连接部1311的底部连接有第三限位板,第三限位板呈十字形。第四连接部1311 通过内杆132连接于第六连接部1233和第五连接部1223。内杆132连接于第五连接部1223和第四连接部1311,内杆132连接于第六连接部1233和第四连接部1311之间,框体和内支撑13拼装成网格状的移动底座。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图8所示,边杆121和内杆132 上分别设有移动座套126。具体的,移动座套126为空心方钢管,移动座套 126的内径大于边杆121和内杆132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边杆121和内杆132的外径尺寸相同。移动座套126套设于边杆121、移动座套126套设于内杆132。移动座套126的顶部连接有插杆2。

移动座套126主要用于调节上部的装饰装修脚手架的立杆搭设间距。

根据计算,上部装饰脚手架的立杆采用的钢管型号应不超过A48×3.6m。立杆搭设间距应保证在1.0m至1.5m范围内,步距高度不应小于1.2m。架体整体搭设高度包含护栏在内应不超过5.0m,其他水平、竖向剪刀撑和密目式安全网应全长全高布置。横向斜撑可根据现场施工要求增设加固稳定。

在施工时,将预先折叠成M状的框体展开,通过第一锁固销和第二锁固销将框体固定成矩形,再将内支撑装配于矩形的框体的内侧。于采光顶的反梁的悬挑板上铺设导轨。将装配于内支撑的框体的滚轮放置于导轨的滑槽内,完成本实用新型的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的组装。

在搭设上部装饰脚手架时,将搭设上部装饰脚手架的立杆分别插设于角支座、第一边支座、第二边支座、中支座以及移动座套上的插杆上,实现快速搭设上部装饰脚手架。

本实用新型采光顶长廊脚手架的移动底座制作、吊装方便,可以进行标准化推广,可在长廊采光顶的装饰装修施工中广泛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