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5248发布日期:2018-10-13 02:1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结构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立柱。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钢结构厂房和轻型钢结构厂房的兴建已经日渐增多,厂房是由许多组合钢梁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组合而成的,柱脚是靠厂房钢筋混凝土基础中预埋的螺栓来连接固定的。因而,对于钢结构厂房的现场拼装来说,厂房各构件用螺栓连接时,螺栓穿孔率的高低,钢梁、柱的组装速度和安装质量,历来都是钢结构厂房吊装关心和重视的焦点。

如申请号为CN201620776897.1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房屋住宅体系及其包括的组合柱,更加具体地是一种冷弯薄壁C型钢组合柱。该组合柱的两个冷弯薄壁C型钢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冷弯薄壁C型钢的底部柱脚以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垫板,且垫板位于两个冷弯薄壁C型钢之间;两个冷弯薄壁C型钢采用背靠背的方式,使冷弯薄壁C型钢间的连接引入了高强螺栓,回避了焊接损伤,同时避免了直接螺栓连接无法可靠传递弯矩的缺陷,有效提高了连接的强度;在冷弯薄壁C型钢之间布置垫板,可有效改善冷弯薄壁C型钢组合柱的受力性能,承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得冷弯薄壁C型钢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容易。

上述专利申请在组合立柱的装配过程中,需要手动固定垫板,由此,会给装配过程带来不便。

同时,在组合立柱的装配过程中,由于受到装配、生产精度的影响,在立柱的装配过程中,需要对立柱的高度进行调整,现有技术中对立柱高度的调整是通过增加垫片来实现的,在立柱装配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通过垫片调整立柱的高度,但是当立柱和其它结构(如横梁)配合完毕之后,若再需要调整立柱的高度,需要将其它结构拆除,才能增加垫片,进行立柱高度的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组合立柱装配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立柱,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装配不方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组合立柱,其中,所述组合立柱包括两个长条状的立柱单元,所述立柱单元之间设置有辅助安装板;

所述辅助安装板包括板体,以及设置在板体上的定位结构;

所述定位结构卡接在立柱单元上;

所述板体设置在两立柱单元之间,并与立柱单元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立柱单元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加强筋板;

所述底板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上,所述基础包括安装座和水泥墩;

所述螺栓的一端与安装座连接,另一端与底板连接,并在螺栓的螺杆上套设有调整支脚,所述调整支脚位于底板和安装座之间;

所述调整支脚包括相互的套接的上套筒和下套筒,上套筒和下套筒螺纹连接;

相互套接的上套筒和下套筒内设置有压力弹簧,压力弹簧的一端与上套筒抵接,另一端与下套筒抵接,且当调整支脚装配至底板和安装座之后,压力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上套筒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筒的下部设置有转动座,所述下套筒与转动座转动连接,转动座与安装座固定连接;

所述下套筒的外侧还套设有驱动齿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安装位,外接驱动机构可拆卸的设置在安装位上,外接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通过驱动齿轮带动下套筒转动。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板体与定位板的中间位置连接。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板体与背板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板体和背板上设置有螺钉孔,至少板体或背板其中之一上的螺钉孔为长条型孔。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立柱单元之间设置有多个辅助安装板,多个辅助安装板均匀分布,相邻辅助安装板之间存在间距。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定位结构相对应的定位槽。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强筋板为梯形结构,其长边与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筋板设置在两立柱单元之间,并与立柱单元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筋板的前后两个表面均设置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定位凸起,位于同一表面上的定位凸起之间的间距与立柱单元的宽度相同。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座包括支架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端部具有弯折结构,所述支架端部通过浇筑的形式设置在水泥墩内;

所述底板和安装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底板上均设置有螺钉孔,安装板上设置有通槽,螺钉的头部被限位于通槽内。

作为上述组合立柱的一种优选方案,至少所述底板和安装板上的螺钉孔为长腰形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辅助安装板上设置定位结构,并且定位结构能够卡接在立柱单元上,由此,在辅助安装板与立柱单元的装配过程中,首先通过定位结构将辅助安装板卡接在立柱单元上,然后再进行辅助安装板和立柱单元之间的固定,此外,通过调整支脚的设置,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立柱的高度进行调整,由此,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手扶过程,同时,在任何时间都能对立柱的高度进行调整,提高了组合立柱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组合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图底座和基础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立柱单元;2:辅助安装板;3:底座;4:基础;5:螺栓;6:调整支脚;

11:背板;12:侧板;13:折边;

21:板体;22:定位结构;

31:底板;32:加强筋板;33:定位凸起;

41:安装座;42:水泥墩;

411:支架;412:安装板;413:通槽;

61:上套筒;62:下套筒;63:压力弹簧;64:转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组合立柱,该组合立柱包括两个长条状的立柱单元1,立柱单元1之间设置有辅助安装板2,辅助安装板2包括板体21,以及设置在板体21上的定位结构22。定位结构22卡接在立柱单元1上。板体21设置在两立柱单元1之间,并与立柱单元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辅助安装板2上设置定位结构22,并且定位结构22能够卡接在立柱单元1上,由此,在辅助安装板2与立柱单元1的装配过程中,首先通过定位结构22将辅助安装板2卡接在立柱单元1上,然后再进行辅助安装板2和立柱单元1之间的固定,由此,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手扶过程,提高了组合立柱的安装效率。

同时,在立柱单元1之间设置辅助安装板2可有效改善组合立柱的受力性能,承载力得到有效提升,提高了立柱单元1之间连接的便利性。

具体的,参照图2,定位结构22为定位板,板体21的两端均设置有定位板,且定位板与板体21垂直设置。通过在板体21的两端设置定位板,至少可以使辅助安装板2呈U型,该U型结构可以卡接在立柱单元1上。

立柱单元1包括背板11,设置背板11两端的侧板12,以及侧板12端部向内弯折的折边13,也就是说立柱单元1的横截面为类似C型的结构。

两立柱单元1的背板11相对设置,且两立柱单元1的侧板12向相反的方向延展,板体21设置在两背板11之间,定位板卡接在侧板12的外侧。也就是说组合后的组合立柱的横截面为类似H型的结构。

板体21与定位板的中间位置连接。通过板体21与定位板的中间位置连接,可以使辅助安装板2形成类似H型的结构,并且,此种结构的辅助安装板2,在与立柱单元1配合时,其两侧均可以通过定位板与立柱单元1卡接,提高了辅助安装板2定位的稳定。

板体21与背板11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板体21和背板11上设置有螺钉孔,至少板体21或背板11其中之一上的螺钉孔为长腰形孔。作为优选的,位于板体21上的螺钉孔为长腰形孔,由于制造工艺或者装配工艺的影响,现有的板体21和背板11在通过螺钉连接过程中,存在螺钉孔不对应的情况,通过将板体21上的螺钉孔设置成长腰形孔,可以实现对辅助安装板2安装位置的灵活调整,提高了其安装的便利性。

立柱单元1为冷弯薄壁C型钢,其采用背靠背的方式,使冷弯薄壁C型钢间的连接引入了高强螺栓,回避了焊接损伤,通过辅助安装板2的设置避免了直接螺栓连接无法可靠传递弯矩的缺陷,有效提高了连接的强度。

立柱单元1之间设置有多个辅助安装板2,多个辅助安装板2均匀分布,相邻辅助安装板2之间存在间距。通过辅助安装板2的间隔分布,在提高了组合立柱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侧板12上设置有与定位结构22相对应的定位槽。通过定位槽的设置,可以在辅助安装板2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准备的找到辅助安装板2的安装工位,节约了安装时间,提高了安装精度。

参照图3,两个立柱单元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底座3包括底板31,以及设置在底板31上的加强筋板32,加强筋板32为梯形结构,其长边与底板31固定连接,其短边的长度至少不小于辅助安装板2的宽度。

加强筋板32设置在两立柱单元1之间,并与立柱单元1固定连接,加强筋板32的前后两个表面均设置有一对对称分布的定位凸起33,位于同一表面上的定位凸起33之间的间距与立柱单元1的宽度相同,在立柱单元1与底座3的装配过程中,定位凸起33的装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了组合立柱的装配效率。

底板3通过螺钉安装在基础4上,基础4包括安装座41和水泥墩42。参照图4,安装座41包括支架411和安装板412,安装板412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架411,支架411的端部具有弯折结构,支架411端部通过浇筑的形式设置在水泥墩42内。两者通过螺钉连接,底板31上均设置有螺钉孔,安装板412上设置有通槽413,螺钉的头部设置在通槽413内,并且被通槽413限位,在装配过程中,螺钉的通过滑动的方式装配至通槽内。通过在水泥墩42上设置安装板来代替现有的地基螺栓,由于水泥墩42的面积大于地基螺栓,在基础的浇筑过程中,安装板412具有便于定位的优点,进一步的,提高了组合立柱的装配结构和装配的便利性。

作为优选的,底板31的螺钉孔为长腰形孔。通过长腰形孔的设置,可以灵活的调整底板31和安装板412的装配位置,提高了两者装配的灵活性。

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立柱单元1与基础4配合的结构形式,具体的如以下所述:

两个立柱单元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底座3包括底板31,以及设置在底板31上的加强筋板32。

底板31通过螺栓5安装在基础4上,基础4包括安装座41和水泥墩42。

螺栓5的一端与安装座41连接,另一端与底板31连接,并在螺栓5的螺杆上套设有调整支脚6,调整支脚6位于底板31和安装座41之间。

调整支脚6包括相互的套接的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螺纹连接。

相互套接的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内设置有压力弹簧63,压力弹簧63的一端与上套筒61抵接,另一端与下套筒62抵接,且当调整支脚6装配至底板31和安装座41之后,压力弹簧6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通过压力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调整支脚6会始终对立柱单元1进行支撑,提高了立柱单元1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压力弹簧63对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施加压力可以提高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防止调整支脚6发生晃动。

上套筒61与底板31固定连接,下套筒62的下部设置有转动座64,下套筒62与转动座64转动连接,转动座64与安装座41固定连接。通过此种设置形式,能够确保上套筒61和下套筒之间能够自由转动。

下套筒62的外侧还套设有驱动齿轮,底板31上设置有安装位,外接驱动机构可拆卸的设置在安装位上,外接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通过驱动齿轮带动下套筒62转动。此处的外接驱动机构是一个辅助机构,当需要调整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之间的相对位置时,可以将外接驱动机构设置在安装位上,然后外接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通过驱动齿轮带动下套筒62转动。当调整完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之间的相对位置之后,再取走外接驱动机构,进而实现了方便的调整上套筒61和下套筒62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支脚的设置,可以实现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对立柱的高度进行调整,提高了组合立柱的装配效率。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