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和其建筑工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98515发布日期:2019-03-02 01:33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建筑物和其建筑工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和其建筑工艺方法。本申请以2016年11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6-232415为基础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该申请的方式将其引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与以往的木结构房屋相比,利用正在普及的框架壁工艺方法(日文:枠組壁工法)(以下,也称作“二乘四工艺方法”或“2×4工艺方法”)建造的建筑物(以下,也称作“二乘四建筑物”或“2×4建筑物”)具有能够缩短施工期间的特点。但是,由于该“2×4建筑物”将面板连结起来而构筑墙壁,因此存在要花费工夫将面板固定于准确的位置这样的缺点。其原因在于,由于将面板用钉子紧固于施工为平面状的地板的周缘,因此,该构造的建筑物容易向前后左右发生位置偏移。另外,与先固定于地板的面板相邻地陆续固定的面板需要在同一平面上准确地连结起来。当未将相邻的面板呈平面状连结起来时,会在内饰材料的表面产生凹凸而无法漂亮地建造建筑物(日文:仕上げる)。

为了将相邻的面板在同一平面上准确地连结起来,作业人员需要在面板的室内侧和室外侧这两侧支承面板并调整固定位置。屋内侧的作业人员能够在地板之上安全地支承面板。然而,室外侧的作业人员需要在支架之上支承面板。在构筑两层的墙壁时,要在较高的支架上进行作业,且支承较重的面板是相当危险的作业。特别是,当面板向室外侧倾斜时,支架上的作业人员需要支承面板,成为极危险的状态。并且,为了使施工效率良好而使1张面板形成为较大,该面板的重量有时达到100kg以上,在较高的支架之上支承该面板的作业极为危险。

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解决了上述缺点的“2×4建筑物”能将面板简单且效率良好地固定于准确的位置并使作业安全。更具体而言,面板包括挂钩突起,该挂钩突起位于室内侧且向侧缘突出。挂钩突起在旁边相邻的面板的室内侧卡定。通过如此将挂钩突起连结于相邻的面板,能够防止面板倒下并能够将面板固定于规定位置。

另一方面,对于与“2×4建筑物”不同的原木房屋(日文:ログハウス)的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使交叉部的干燥均匀化而消除缺损、应变,且谋求雨水的处理而防止雨水进入室内。更具体而言,(a)在榫卯部穿设用于在左右的交叉方向上谋求嵌合的嵌合凹部、用于在上下的交叉方向上谋求嵌合的上部缺口凹部和下部缺口凹部,在榫卯部的内部形成芯部,在该嵌合凹部和主体部相连接的四个角部,沿着圆木料的长度方向形成呈45゜平面的接合侧面,在该芯部的顶端面形成沿着圆木料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半圆柱状的圆弧凸面(日文:円曲凸面),在该芯部的底部形成与该圆弧凸面相对应地沿着直角方向延伸的圆弧凹面(日文:円曲凹面),且在该芯部的两侧面穿设用于将落下的水向下方引导的纵状槽,(b)在主体部的上表面并排设置至少两列以上的凸条堤,使该凸条提的外侧为与上下的圆木料重叠的接合面,在被该凸条提夹持的间隙部形成用于在上下重叠时形成若干间隙的主体空隙部,且在主体部的下表面穿设用于与该凸条提相嵌合的凹槽,(c)在基部形成了向外侧倾斜的排水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859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7-139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为了使施工效率良好而使1张面板形成得较大,该面板的重量有时达到100kg以上,在较高的支架之上支承该面板的作业极为危险。”那样,能够想到,在“2×4建筑物”的施工现场,基本上不可避免地要由多个人来安装1张重量达到100kg以上的面板的作业。对此,期望的是,在“2×4建筑物”的施工现场,不需要由多个人来安装较大且较重的面板的作业,想利用1根比较轻的柱子来安装该面板。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对于具有使形成于一个木材的凸条提和形成于另一个木材的凹槽、嵌合凹部相嵌合的榫卯部的原木房屋的构造,能够期待如下效果,即,能够使交叉部的干燥均匀化而消除缺损、应变,且能够谋求雨水的处理而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然而,即使是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使凸条提和凹槽、嵌合凹部相嵌合的榫卯部,其也并不是作为用于消除在“2×4建筑物”的施工现场由多个人安装1张重量达到100kg以上的面板的作业的对策而完成的。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建筑物:在施工现场,不需要由多个人来安装较大且较重的面板的作业,使比较轻的能由一个人支承的柱子单独地自立于上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或下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在短期间内完成上梁。另外,提供如下一种建筑物:通过省略对水平构件实施的与柱子固有的竖立设置位置相对应的榫卯部加工而进行简化,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而做出的,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物(100),其是具有将水平构件(10)和垂直构件(20)嵌合地组装起来而成的结构件的木结构的建筑物,其中,

在所述结构件的嵌合部形成有榫卯代替部,该榫卯代替部用于使所述垂直构件(20)能够自立地紧密嵌合于所述水平构件(10)的水平方向上的任意部位,

所述水平构件(10)构成上框架件(19)和下框架件(17、18),由遍布所述水平构件(10)的长度方向的全长(k)地产生的凹槽(11)或凸条(12)形成所述榫卯代替部,

所述垂直构件(20)构成柱件(29)或框架壁(50),

所述柱件(29)在两端(26、27)形成有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凹槽(11)的凸部(22)、或者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凸条(12)的凹部(21)。

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物(100),其中,

所述水平构件(10)通过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板宽(u、v、w、z)的3张锯板(1~3、4~6)沿板厚方向层叠而构成上框架件(19)和下框架件(17、18),并通过在所述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1、3、4、6)的外层板宽(w、z)与作为所述中间层被夹持的中间锯板(2、5)的中间板宽(u、v)之间设置的差值,而由遍布长度方向的全长(k)地产生的凹槽(11)或凸条(12)形成所述榫卯代替部,

所述垂直构件(20)通过将3张锯板(23~25)沿板厚方向层叠而构成柱件(29)或框架壁(50),

在所述柱件(29)中,所层叠的全部锯板(23~25)为相同的材料长度(l),通过使中间锯板(24)相对于所述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23、25)在长度方向上错开所述差值(d),从而在所述柱件(29)的两端(26、27)形成有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凹槽(11)的凸部(22)、或者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凸条(12)的凹部(21)。

另外,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物(100),其中,

所述下框架件(17、18)朝上地设置所述凸条(12),

所述柱件(29)以使形成有凹部(21)的下端(26)朝下且以使形成有凸部(22)的上端(27)朝上的方式竖立设置,

使所述柱件(29)的所述凹部(21)紧密嵌合于所述下框架件(17、18)的所述凸条(12)而使所述柱件(29)能够自立,

所述上框架件(19)能够以使所述上框架件(19)的所述凹槽(11)自上方朝下地紧密嵌合于所述自立后的所述柱件(29)的所述凸部(22)的方式进行架设。

另外,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2技术方案或3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物(100),其中,对于所述两种以上的不同板宽(u、v、w、z)的3张锯板(1~3、4~6),

作为板宽(v、w)较宽的板材,使用了厚度38mm×宽度140mm的206木料、厚度38mm×宽度184mm的208木料、或厚度38mm×宽度235mm的210木料,

作为板宽(u、z)较窄的板材,使用了厚度38mm×宽度89mm的204木料、或厚度38mm×宽度114mm的205木料。

另外,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2技术方案至第4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100)中,其中,

替代所述3张锯板(1~3、4~6),由实木材、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

另外,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物(100),其是具有将水平构件(10)和垂直构件(20)嵌合地组装起来而成的结构件的木结构建筑物,其中,

该建筑物(100)包括:

带凸条的侧托梁(40),其通过将板宽比构成所述水平构件(10)的侧托梁(13)的板宽宽出差值(d)的背侧托梁(16)面接合于该侧托梁(13)的背侧而形成为一张板,通过所述差值(d)而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朝上的凸条(42);以及

上层楼用的柱件(29),其以能够自立的方式在下端(26)形成有紧密嵌合于所述朝上的凸条(42)的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的凸部(22)而构成所述垂直构件(20)。

另外,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2技术方案或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物(100),其中,使相同尺寸的材料错开而形成所述差值(d)。

另外,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物(100),其中,该建筑物(100)包括屋檐压板(43)或上梁(41),该屋檐压板(43)或上梁(41)形成为能盖在所述凸条(12、42)上而吸收至少单侧的所述差值(d)。

另外,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工艺方法,在该建筑工艺方法中,在建筑现场组装木结构的建筑物(100),该木结构的建筑物(100)具有使构成柱件(29)或框架壁(50)的垂直构件(20)嵌合于构成下框架件(17、18)和上框架件(19)的水平构件(10)而成的结构件,其中,

在所述结构件的嵌合部预先设置榫卯代替部,该榫卯代替部用于使所述垂直构件(20)能够自立地紧密嵌合于所述水平构件(10)的水平方向上的任意部位,

该建筑工艺方法具有:

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0),在该工序中,使所述榫卯代替部预先形成于所述结构件的嵌合部;以及

组装工序(s20),在该工序中,将形成有所述榫卯代替部的所述结构件组装起来。

另外,第10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工艺方法,其中,

所述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0)具有:

下框架凸条及上框架凹槽形成工序(s11),在该工序中,

为了遍布所述上框架件(19)和所述下框架件(17、18)的长度方向的全长(k)地形成所述榫卯代替部,而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板宽(u、v、w、z)的3张锯板(1~3、4~6)沿板厚方向层叠,并利用在该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1、3、4、6)的外层板宽(w、z)与作为所述中间层被夹持的中间锯板(2、5)的中间板宽(u、v)之间设置的差值,来形成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产生的凹槽(11)或凸条(12);以及

柱件末端凹凸部形成工序(s12),在该工序中,

为了在所述柱件(29)的两端(26、27)形成所述榫卯代替部,而将3张锯板(23~25)以相同的材料长度(l)沿板厚方向层叠,并通过使中间锯板(24)相对于该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23、25)在长度方向上错开所述差值(d),从而形成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凹槽(11)的凸部(22)、或者能够紧密嵌合于所述凸条(12)的凹部(21),

所述组装工序(s20)具有:

下框架件设置工序(s21),在该工序中,设置所述下框架件(17、18);

柱件自立嵌装工序(s22),在该工序中,将在所述柱件(29)的下端(26)形成的凹部(21)嵌装于所述下框架件(17、18)的朝上设置的凸条(12)而使所述柱件(29)自立;以及

上框架件嵌装工序(s23),在该工序中,将以使凹槽(11)朝下的方式设置的所述上框架件(19)从上方覆盖并嵌装于在所述自立状态的所述柱件(29)的上端(26)形成的凸部(22)。

另外,第11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10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工艺方法,其中,替代所述3张锯板(1~3、4~6),由实木材、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

另外,第12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10技术方案或第11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工艺方法,其中,使相同尺寸的材料错开而形成所述差值(d)。

另外,第13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方案是根据第12技术方案所述的建筑工艺方法,其中,使用屋檐压板(43)或上梁(41),该屋檐压板(43)或上梁(41)形成为能盖在所述凸条(12、42)上而吸收至少单侧的所述差值(d)。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一种建筑物:在施工现场,不需要由多个人来安装较大且较重的面板的作业,使比较轻的能由一个人支承的柱子单独地自立于上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或下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在短期间内完成上梁。另外,能够提供如下一种建筑物:通过省略对水平构件实施的与柱子固有的竖立设置位置相对应的榫卯加工而进行简化,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以下,也称作“本建筑物”)的结构件(以下,也称作“本结构件”)的立体图,图1a示出柱件的下端,图1b示出下框架件,图1c示出将柱件嵌装于下框架件而使柱件自立的状态。

图2a~图2e是用于说明本结构件的立体图,图2a示出上框架件,图2b示出柱件的上端,图2c示出使上框架件嵌装于柱件的状态,图2d示出使相同尺寸的材料错开地形成差值而成的梁构件,图2e示出将图2d的梁构件使用于上框架件(上梁)的状态。

图3a~图3c是用于说明在本建筑物的柱件形成的榫卯代替部的立体图,图3a示出整个柱件,图3b示出柱件的上端,图3c示出柱件的下端。

图4a~图4c是用于说明在本建筑物中形成有榫卯代替部的水平构件的立体图,图4a示出上框架件,图4b示出下框架件,图4c示出使相同尺寸的材料错开地形成差值而成的梁构件。

图5a~图5d是更实际状态地表示本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概略结构的图,图5a示出的是针对本建筑物的1个壁面自基部起到二层的屋架为止地进行局部剖切而得到的正面剖视图,图5b示出表示二层的屋架的立体图,图5c示出表示地板托梁的周边的立体图,图5d示出表示在基部组装一层的柱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图6c是用于说明本结构件的榫卯代替部的立体图,图6a示出柱件,图6b示出形成有凸条的下框架件,图6c示出将柱件嵌装于下框架件而使柱件自立的状态。

图7a、图7b是用于说明本结构件的榫卯代替部的立体图,图7a示出形成有凹槽的上框架件,图7b示出相对于图6c的状态嵌装上框架件后的状态。

图8是用于说明相对于图7b的状态附设侧托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相对于图8的状态附设地板托梁和楔子(日文:転び止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自图9起推进工序后的立体图,图10a示出敷设合成地板(日文:床合板)后的状态,图10b示出敷设二层的下框架件后的状态。

图11a~图11c是用于说明能更简便地实现图10b的状态的中间过程的立体图,图11a示出具有将侧托梁和下框架整合后的功能的带凸条的侧托梁,图11b示出接近图10b的状态,图11c是示出自相反方向看图11b的状态,且示出使柱件竖立于各个带凸条的侧托梁的状态。

图12a、图12b是表示即使是图11a~图11c所示的简便的形态也具有与图10b的形态同等的功能的立体图,图12a示出敷设二层的合成地板并安装二层的柱件后的状态,图12b示出自相反方向看图12a的状态。

图13是自图12a、图12b起推进工序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柱件、上梁以及屋檐压板(日文:軒おさえ)安装于二层的下框架件的状态。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艺方法(以下,也称作“本工艺方法”)的要点的流程图。

图15是对图5a~图5d所示的本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概略结构进行追加并更新后的矩形图。

图16a~图16g是在图15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g所示的主要部分中使用的框架构件的外形图,图16a示出檩条(上梁),图16b示出短柱(日文:つか),图16c示出屋檐压板,图16d示出侧托梁,图16e示出上梁,图16f示出构架,图16g示出铺地梁(日文:敷レール)。

具体实施方式

木结构骨架工艺方法(日文:木造軸組工法)(以下,也称作“在来工艺方法”)是日本的传统工艺方法,其是在预切割后的柱子、桁架(日文:梁材)上设置接头、榫卯并进一步利用金属件进行加强并组装的工艺方法。基于此的木结构骨架预制板工艺方法(以下也称作“ids工艺方法”)也基本上属于在来工艺方法的范畴。与此相对,2×4工艺方法是北美的传统工艺方法,由于通过金属件或打钉来组装标准化的面板,因此具有不需要高度的加工技术这样的优点。此外,木结构骨架利用结构件进行组装。

作为2×4工艺方法用木材,虽然在jas(日本农林标准)中进行了规定,但使用以下面的名称确定的规定尺寸的木料。即,截面形状不同的1×4(干燥木料为19×89mm)、1×6、2×2、2×3、2×4(204木料)、2×5(205木料)、2×6(206木料)、2×8、2×10(210木料)、2×12、4×4(404木料)、4×6(406木料)这样的木料。此外,名称来自于英寸尺寸,实际的尺寸小于所称的英寸尺寸。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a~图1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以下,也称作“本建筑物”)的结构件(以下,也称作“本结构件”)的立体图,图1a示出柱件的下端,图1b示出下框架件,图1c示出将柱件嵌装于下框架件而使柱件自立的状态。本建筑物100是具有将水平构件10和垂直构件20嵌合地组装起来而成的结构件的木结构建筑物。

图2a~图2e是用于说明本结构件的立体图,图2a示出上框架件,图2b示出柱件的上端,图2c示出使上框架件嵌装于柱件的状态,图2d示出使相同尺寸的材料错开地形成差值而成的梁构件,图2e示出将图2d的梁构件使用于上框架件(上梁)的状态。如图1a~图1c和图2a~图2e所示,本建筑物100构成为包括至少由下框架件18、柱件29以及上框架件19组成的结构件。此外,本建筑物100不一定限定于利用2×4工艺方法建造的2×4建筑物,但多使用上述2×4工艺方法木材。图2d所示的梁构件除了适合于图2e的上梁(上框架件)19以外,也适合于图15的脊檩(上梁)、图15的附图标记e、图16e的上梁(上框架件),如图4c所示,例如,图2d所示的梁构件能够仅由208木料构成。当然,并不限定于208木料。

榫卯代替部是为了使应在由水平构件10和垂直构件20组成的结构件的嵌合部预先形成的榫卯通用化而对该榫卯进行变形而形成的。水平构件10遍布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形成有凹槽11或凸条12来作为主要构成上框架件19和下框架件18的榫卯代替部。垂直构件20在末端形成有能够紧密嵌合于凹槽11或凸条12的形状的榫卯代替部而构成柱件29。

图3a~图3c是用于说明在本建筑物的柱件形成的榫卯代替部的立体图,图3a示出整个柱件,图3b示出柱件的上端,图3c示出柱件的下端。如图3a~图3c所示,在垂直构件20中所层叠的全部锯板为相同的材料长度l。垂直构件20通过将3张锯板23~锯板25沿板厚方向层叠而构成柱件29或框架壁50(图5a)。此外,在后面叙述框架壁50。此外,也可以是,替代上述3张锯板23~锯板25,使用由实木材、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而成的构件。对于3张锯板而言下面内容相同。

如上述那样,柱件29是由全部为相同的材料长度l的3张锯板23~锯板25层叠而构成的。在柱件29的下端26形成有凹部21。另外,在柱件29的上端27形成有凸部22。这些凹部21或凸部22是通过使中间锯板24相对于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23、25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差值d而形成的。

柱件29通过对使材料长度l的中间锯板24相对于材料长度l的外层锯板23、25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差值d后的状态进行保持并利用未图示的钉子进行紧固而集合成1根。在该作业中不使用粘接剂,能够不在工厂而在建筑现场由非熟练劳动者容易地实施。其结果,在该柱件29的图3b所示的上端27形成有凸部22,在该柱件29的图3c所示的下端26形成有凹部21。这些凸部22和凹部21在主要的垂直构件20、即柱件29的下端26和上端27处形成了代替榫卯的榫卯代替部。

图4a~图4c是用于说明在本建筑物中形成有榫卯代替部的水平构件的立体图,图4a示出上框架件,图4b示出下框架件,图4c示出使相同尺寸的材料错开地形成差值而成的梁构件。如图4a~图4c所示,作为主要的水平构件10的上框架件19和下框架件17、18是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板宽u、v、w、z的3张锯板1~3、3张锯板4~6沿板厚方向层叠而形成的。榫卯代替部是在上框架件19和下框架件18、17(图5a)上利用遍布长度方向的全长k地产生的凹槽11或凸条12而形成的。

这些凹槽11或凸条12是通过在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1、3、4、6的外层板宽w、z与作为中间层被夹持的中间锯板2、5的中间板宽u、v之间设置的差值d而形成的。该榫卯代替部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放宽榫卯的嵌合条件而使榫卯通用化,且使垂直构件20能够自立地紧密嵌合于水平构件10的水平方向上的任意部位。此外,在使3张锯板的积层集合成1根的作业中,保持使外层锯板1、3、4、6和中间锯板2、5在板厚方向上错开差值d后的状态并利用未图示的钉子进行紧固而集合成1根。

如图4a所示,上框架件19通过将3张锯板1~3沿板厚方向层叠并利用未图示的钉子进行紧固而集合成1根。在外层锯板1、3的外层板宽w与中间锯板2的中间板宽u之间设有差值d。利用该差值d而形成凹槽11。上框架件19以使凹槽11朝下的方式自上方嵌装于柱件29的凸部22。

如图4b所示,下框架件17、18是通过将3张锯板4~6沿板厚方向层叠并利用未图示的钉子进行紧固而集合成1根。在外层锯板4、6的外层板宽v与中间锯板5的中间板宽z之间设有差值d。利用该差值d而形成凸条12。该下框架件18朝上地敷设凸条12。柱件29的凹部21自上方嵌装于凸条12。这些凸部22或凹部21构成为能使垂直构件20自立地紧密嵌合于水平构件10的凹槽11或凸条12的水平方向上的任意部位。如图4c所示,能够是,替代3张锯板4~6,例如,使相同尺寸的208木料错开地沿板厚方向层叠并利用未图示的钉子进行紧固而集合成1根,将形成有差值d的梁构件用作上框架件(上梁)19。

如上述那样,构成图3a所示的柱件29的垂直构件20以形成有凸部22的上端27(图3b)处于上方且以形成有凹部21的下端26(图3c)处于下方地竖立设置。另外,柱件29的凹部21(图1a)紧密嵌合于下框架件18的凸条12(图1b),从而柱件29能够自立。构成图4a所示的上框架件19的水平构件10以使凹槽11朝下的方式进行架设。上框架件19的凹槽11紧密嵌合于柱件29的凸部22,从而上框架件19能够自立。其结果,仅靠嵌入就能使骨架不摇晃,因此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容易地完成上梁。

如图4a~图4c所示,在本建筑物100中,对于外层锯板1、3以及中间锯板5,优选使用厚度38mm×宽度140mm的206(2×6)木料,对于中间锯板2和外层锯板4、6,优选使用厚度38mm×宽度89mm的204(2×4)木料。也就是说,对于水平构件10,在外层锯板1、3、4、6与中间锯板2、5的组合中,作为板宽v、w较宽的板材,优选使用厚度38mm×宽度140mm的206木料,作为板宽u、z较窄的板材,优选使用厚度38mm×宽度89mm的204木料。以下,说明本建筑物100的更实际状态的构造和用于建造本建筑物100的本工艺方法。

本工艺方法是在建筑现场组装结构件的建筑工艺方法,该结构件至少由构成下框架件18和上框架件19的水平构件10、以及构成柱件29的垂直构件20组成。在本工艺方法中,预先设置了以使应在结构件的嵌合部形成的榫卯通用化的方式对该榫卯进行变形而得的榫卯代替部。在本工艺方法中,榫卯代替部是只要使水平构件10和垂直构件20紧密嵌合就能够自立的形状。此外,还能够是,上述柱件29中的凹部21、凸部22、下框架件17、18的凸条12、以及上框架件19的凹槽11通过对1根实木材、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实施开槽等加工而同等地形成,从而获得同等效果。

图5a~图5d是更实际状态地表示本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概略结构的图,图5a示出的是针对本建筑物的1个壁面自基部起到二层的屋架为止地进行局部剖切而得到的正面剖视图,图5b示出表示二层的屋架的立体图,图5c示出表示地板托梁的周边的立体图,图5d示出表示在基部组装一层的柱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5a~图5d所示,对于本建筑物100,在未使用框架壁50的情况下,对于基部61、下框架件18、上框架件19、侧托梁13、地板托梁14、二层的下框架件17、柱件29、以及屋架71,仅利用由204木料、206木料、210木料以及404木料这样的统一成标准规格后的框架壁工艺方法用木材制成的结构件,就能形成木结构骨架。

此外,对于图5a所示的壁面,示出了以下形成步骤,即,使柱件29一根根地利用榫卯代替部紧密嵌合于下框架件17、18而自立,之后安装外墙合成板51、5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若如在2×4工艺方法中已广泛化那样使用在工厂预先组装为面板状的框架壁50较为有利,则也可以如图5a所示那样使用该框架壁50。本发明的榫卯代替部也能够适用于该框架壁50。

在图5c中,p层是一层的上框架件19,q层是侧托梁13和地板托梁14,r层是二层的下框架件17。如图5c所示,自一层的天花板起到二层的地板为止的边界部分是由p、q、r这3层所示的构造,为了更简化而存在研究的余地。对于该点,在后面叙述能够使用图10a~图13来进行简化的情况。

图6a~图6c是用于说明本结构件的榫卯代替部的立体图,图6a示出柱件,图6b示出形成有凸条的下框架件,图6c示出将柱件嵌装于下框架件而使柱件自立的状态。本结构件的榫卯代替部替代以往工艺方法中的施加于结构件的嵌合部分的榫卯,而能够简化加工和组装且增加组装位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自由度。此外,在图6a~图13中图示了实验和用于该实验的说明而制作的模型,该模型的形状与实际的建筑物不同。

即,图6a所示的在柱件29的下端26形成的凹部21能够嵌装于图6b所示的下框架件18的凸条12。并且,凹部21能够以同一条件紧密嵌合于图6c所示的下框架件18中的凸条12的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也就是说,取代针对窗框、门口而增设专用柱(未图示),能够适宜地错开构造柱的位置等进行相应的变通。其结果,还能够增加设计的自由度,从而在削减材料、工时的同时使作业容易化。

换言之,能够提供一种通过省略对水平构件10实施与柱子29固有的竖立设置位置相对应的榫卯加工而进行简化从而提高了生产率的建筑物100。另外,在施工现场,不需要由多个人来安装较大且较重的面板的作业,仅靠使比较轻的能由一个人支承的柱子自立于上框架19、或下框架(17)、18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在短期间内完成上梁。

图7a、图7b是用于说明本结构件的榫卯代替部的立体图,图7a示出形成有凹槽的上框架件,图7b示出针对图6c的状态嵌装上框架件后的状态。在图6c的状态的柱件29的上端27形成的凸部22能够相对于在图7a所示的上框架件19形成的凹槽11紧密嵌合地固定于水平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作为其效果,例如,取代针对无法变更尺寸的标准品的窗框门(日文:サッシ戸)、现成的门口而增设专用柱,能够适宜地错开构造柱的位置进行相应的变通。

图8是用于说明针对图7b的状态附设侧托梁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所示的侧托梁13相当于图5a~图5d所示的侧托梁13。

图9是用于说明针对图8的状态附设地板托梁14和楔子15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所示的地板托梁14相当于图5a~图5d所示的地板托梁14。楔子15对隔开间隔地竖立设置的多张的地板托梁14的间隔进行限制并维持这些地板托梁14垂直,因此,能起到止挡的作用效果。另外,还能获得通过楔子15增强构造强度的作用效果。

图10a、图10b是表示自图9起推进工序后的立体图,图10a示出敷设合成地板后的状态,图10a所示的合成地板32相当于图5a~图5d所示的二层的合成地板(构造用合成板)32。图10b示出敷设二层的下框架件后的状态。

图10b所示的下框架件17相当于图5a~图5d所示的二层的下框架件17。

图11a~图11c是用于说明更简便实现图10b的状态的中间过程的立体图,图11a示出具有将侧托梁和下框架整合后的功能的带凸条的侧托梁,图11b示出接近图10b的状态,图11c是自相反方向看图11b的状态,且示出使柱件竖立于各带凸条的侧托梁的状态。图11a所示的带凸条的侧托梁40通过利用打钉将板宽比侧托梁13的板宽高出差值d的背侧托梁16面接合于侧托梁13的背侧而形成为一张板。通过该差值d,朝上的凸条42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榫卯代替部。同样地,在不是采用框架壁工艺方法的木材工厂而是建筑现场的情况下,即使是非熟练工人,也能够容易地形成该榫卯代替部。

图11a~图11c示出更简便地实现了在图10b中通过设置二层的下框架件17而朝上地形成有凸条12的状态的情况。此外,在该阶段中,未敷设合成地板32。

图12a、图12b是表示即使是图11a~图11c所示的简便的形态也具有与图10b的形态同等的功能的立体图,图12a示出敷设二层的合成地板并安装二层的柱件后的状态,图12b示出自相反方向看图12a的状态。图12a、图12b示出如下状态:在图11b和图11c所示的状态的基部上通过敷设二层的合成地板32而完成凸条42,形成了具有与图10b的凸条12同等的剖面形状的榫卯代替部。

图13是自图12a、图12b起推进工序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是将柱件、上梁以及屋檐压板安装于二层的下框架件的状态。当将屋檐压板43以架设的方式分别盖在形成于二层的柱件29的上方的凸部22时,凸部22的单侧的差值d被吸收,使凸部22上表面的平坦部的面积增加。也如图15的附图标记c所示那样,当椽子载置在该平坦部上时稳定。如图13所示,二层的柱件29能够以同一条件紧密嵌合于在带凸条的侧托梁40形成的凸条42的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这样的效果如上所述。针对该图13所示的状态,推进图5a的上部和图5b所示那样的屋架的工序而完成骨架(构架)。此外,也将2×4适用于屋架71的水平构件10。

图13所示的木结构的建筑物100利用将水平构件10和垂直构件20嵌合地组装起来得到的结构件而成为具有二层以上的楼层的结构。具有带凸条的侧托梁40来作为使用于一层与二层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水平构件10,具有柱件29来作为二层的垂直构件20。另外,在建造三层建筑的情况下,在二层与三层之间的连接部分处同样能够适用。此外,还能够是,上述带凸条的侧托梁40通过对1块实木材实施切削加工而同等地形成,从而得到同等的效果。

对于图13的柱件29,同样地,在其下端26形成的凹部21能够以可使柱件29自立的方式紧密嵌合于带凸条的侧托梁40的朝上的凸条42的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该柱件29的构造与图3的柱件29相同。如此,在本建筑物100的结构件中的嵌合部形成有应在组装前预先设置的榫卯代替部,该榫卯代替部放宽了嵌合条件并能够实现通用化。如此,在组装骨架之际仅通过使榫卯代替部嵌合就能够使结构件自立,因此,较少的人数也能够容易地完成骨架。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发明的建筑物,在施工现场,不需要由多个人来安装较大且较重的面板的作业,使比较轻的能由一个人支承的柱子单独地自立于上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或下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在短期间内完成上梁。

在以往的木结构骨架面板工艺方法(ids)中,需要仅通过骨架来使柱件29自立。因此,通过在结构件的嵌合部设置榫卯,通过将该榫卯组合而形成紧密嵌合状态,并维持能够自立的状态。对于本建筑物100,如以往的ids工艺方法那样,在先组装构架(骨架)之后安装壁面51、52(图5a),以此步骤来推进整体的工序。

以下,使用图14来更详细说明本工艺方法。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工艺方法的要点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本工艺方法具有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0)和组装工序(s20)。在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0)中,在结构件的嵌合部预先形成榫卯代替部。另外,在组装工序(s20)中,将形成有榫卯代替部的结构件组装起来。

本工艺方法是通过以使垂直构件20嵌合于水平构件10的方式在建筑现场组装这些结构件来建造木结构的建筑物100的建筑工艺方法。水平构件10构成下框架件17、18、上框架件19、侧托梁13、地板托梁14、合成地板(构造用合成板)31、32以及带凸条的侧托梁40。垂直构件20构成柱件29、外墙合成板(构造用合成板)51、52或框架壁50。

在组装前,在结构件的嵌合部预先设有榫卯代替部。该榫卯代替部是为了使应在结构件的嵌合部预先形成的榫卯通用化而对该榫卯进行变形而形成的。即,榫卯代替部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放宽榫卯的嵌合条件而进行通用化,且使垂直构件20能够自立地紧密嵌合于水平构件10的水平方向上的任意部位。其中,榫卯代替部不是在工厂形成的,而是在建筑现场即使由非熟练工人也能够使用框架壁工艺方法用木材来容易地形成。

在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0)中,为了遍布上框架件19和下框架件17、18的长度方向的全长k地形成榫卯代替部,而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板宽u、v、w、z的3张锯板1~3、3张锯板4~6沿板厚方向层叠。该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0)还具有下框架凸条及上框架凹槽形成工序(s11)和柱件末端凹凸部形成工序(s12)。

在下框架凸条及上框架凹槽形成工序(s11)中,利用在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1、3、4、6的外层板宽w、z与作为中间层被夹持的中间锯板2、5的中间板宽u、v之间设置的差值d,来形成在长度方向上产生的凹槽11或凸条12。凹槽11或凸条12作为榫卯代替部遍布水平构件10的长度方向的全长k地形成。

在柱件末端凹凸部形成工序(s12)中,在柱件29的两端26、27形成榫卯代替部。为此,将3张锯板23~25以相同的材料长度l沿板厚方向层叠而形成为一体。通过使中间锯板24相对于这些3张锯板的积层中的自外层夹持中间层的外层锯板23、25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差值d,从而使凸部22和凹部21形成为榫卯代替部。在柱件29的上端27形成的凸部22能够紧密嵌合于凹槽11。在柱件29的下端26形成的凹部21能够紧密嵌合于凸条12而使该柱件29自立。

组装工序(s20)还具有下框架件设置工序(s21)、柱件自立嵌装工序(s22)以及上框架件嵌装工序(s23)。在下框架件设置工序(s21)中,在一层部分中,在敷设于基部61的合成地板31之上设置下框架件18。在二层部分中,在敷设于侧托梁13和地板托梁14的合成地板32之上设置下框架件17、18。在柱件自立嵌装工序(s22)中,将在柱件29的下端26形成的凹部21嵌装于朝上设置的下框架件17、18的凸条12的榫卯代替部而使柱件29自立。在上框架件嵌装工序(s23)中,将以使凹槽11的榫卯代替部朝下的方式设置的上框架件19从上方覆盖并嵌装于在自立状态的柱件29的上端26形成的凸部22。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发明的建筑工艺方法,在柱件29的下端26形成的凹部21能够紧密嵌合于下框架件17、18的凸条12而使柱件29自立。并且,在该柱件29的上端27形成的凸部22能够紧密嵌合于上框架件19的凹槽11。因而,仅通过使这些榫卯代替部嵌合就能固定骨架,而不使骨架摇晃,因此,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容易地完成上梁。也就是说,具有如下效果:使比较轻的能由一个人支承的柱子单独地自立于上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或下框架的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的位置,能够由较少的人数在短期间内完成上梁。其结果,还具有以下效果:在施工现场,不需要由多个人来安装较大且较重的面板的作业。

接着,为了容易地在世界上的多个地区采用,使用图15和图16a~图16g公开记入有最新尺寸的框架构件。图15是追加、更新图5a~图5d所示的本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概略结构后的矩形图。图16a~图16g是在图15的附图标记a~附图标记g所示的主要部分中使用的框架构件的外形图,图16a示出檩条(还称作上梁,但与图16e不同),图16b示出短柱,图16c示出屋檐压板,图16d示出侧托梁,图16e示出上梁,图16f示出构架(垂直构件、柱子),图16g示出铺地梁。

对于图16a~图16g所示的各种2×4木料,明确记载204木料、205木料、206木料、208木料、210木料各自的截面尺寸。204木料为厚度38mm×宽度89mm(图15的附图标记c、图15的附图标记f、图15的附图标记g、图16c、图16f、图16g),205木料为厚度38mm×宽度114mm(图15的附图标记a、图15的附图标记b、图16a、图16b),206木料为厚度38mm×宽度140mm(图15的附图标记c、图15的附图标记g、图16c、图16g),208木料为厚度38mm×宽度184mm(图15的附图标记a、图15的附图标记e、图16a、图16e),210木料为厚度38mm×宽度235mm(图15的附图标记d、图16d),另外,未图示的212木料为厚度38mm×宽度286mm,对此避免局部重复的记载。

另外,对于使用图15和图16a~图16g公开的各种框架构件,其如以下那样具有带特征的设计点。图16a的檩条(上梁、上框架件、水平构件)的凹槽11的深度为70mm,而嵌入该凹槽11的图16b的短柱(柱子、垂直构件)中的凸部22的高度是66mm,使凸部22全部嵌入后还剩余4mm。通过具有该4mm的余量,在檩条(上梁)弯曲而产生了歪斜那样的情况下,也容易通过仅对外层锯板23、25适宜地切削来进行微调。

另外,不仅存在檩条(上梁)弯曲而产生的歪斜的情况,还存在3张锯板的接合位置错开3mm左右而使应当为66mm的凸部22的高度高至69mm左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同样地,凹槽11带有余量地设定为70mm左右的深度,以便能够全部收纳过高的凸部22。其结果,还能够获得以下作用效果:即使凸部22过高,也能够在不切掉对于维持构造而言重要的凸部22的情况下顺畅地嵌装凸部22,并且能够抑制建筑物的外观(日文:仕上がり)产生歪斜这样的不良情况。

同样地,对图16g的铺地梁与图16f的构架(垂直构件、柱子)20之间的嵌合部也进行了考量。即,图16g的铺地梁的凸条12的高度是51mm,而跨该凸条12地嵌装的图16f的构架(垂直构件、柱子)20的凹部21的深度是58mm,其将铺地梁的凸条12完全收纳后还剩余7mm。通过具有该7mm的余量,在铺地梁弯曲而产生歪斜那样的情况下,也容易通过仅对外层锯板23、25适宜地切削来进行微调。

另外,不仅存在铺地梁弯曲而产生歪斜的情况,还存在3张锯板的接合位置错开6mm左右而使应当为58mm的凹槽21的深度浅至52mm左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同样地,凹槽21设定为带有余量的目标深度58mm左右,以便能够完全收纳51mm高度的凸条12。其结果,还能够获得以下作用效果:即使因错开或弯曲而产生歪斜,也能够在不以全部切掉对于维持构造而言重要的凸条12的方式来进行调整的前提下顺畅地嵌装对维持构造而言重要的凸条12,并且能够抑制建筑物的外观产生歪斜这样的不良情况。

接着,说明图16c的屋檐压板43盖在图16e的上梁上的作用效果。图2a~图2e的上框架件19是上表面平坦的柱状,当椽子载置于那样的水平构件10时稳定。但是,当椽子直接载置于上方形成为凸条的图16e的上梁时,作用有屋顶和椽子的重量将凸条向脊檩所在方向按压而使凸条弯曲的应力,变得不稳定。

优选的是,减少该按压弯曲应力,将载荷分量调整至仅向下压方向。因此,当将图16c的屋檐压板盖在形成为凸条的图16e的上梁的上方时,屋顶和椽子的重量经由屋檐压板作用于凸条。通过将屋檐压板盖在凸条上,从而如图2a~图2e所示的上框架件19那样使上表面近似于平坦的柱状。

针对将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的柱状的上梁的上方施加载荷的屋顶和椽子的重量的载荷分量被调整为仅朝向下压方向。其结果,使上梁的凸条向脊檩所在方向按压并使凸条弯曲的应力大幅减少,因此,使对屋顶和椽子进行支承的构造更稳定化。也就是说,在图16c的屋檐压板盖在图16e的上梁41上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使对屋顶和椽子进行支承的构造更稳定化这样的效果。

另外,二层部分中的侧托梁13的功能如图5a~图5d、图8、图9以及图11a~图13所示。与此相对,图15的附图标记d和图16d所示的侧托梁具有能够直接盖在具有凸条的图16e的上梁41上并利用钉子牢固地进行紧固这样的效果。

如使用图15和图16a~图16g公开那样,通过使用更多种类的2×4木料,易于在世界中法律不同的多个地区合法地采用本发明的建筑物和建筑工艺方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建筑物和其建筑工艺方法能够在以二乘四建筑物为代表的其他建筑物和它们的建筑工艺方法中采用。

附图标记说明

1、3、4、6、23、25、外层锯板;2、5、24、中间锯板;10、水平构件;11、凹槽;12、42、凸条;13、侧托梁;14、地板托梁;15、楔子;16、背侧托梁;17、(二层的)下框架件;18、下框架件;19、上框架件;20、垂直构件;21、(垂直构件20的)凹部;22、(垂直构件20的)凸部;26、(柱件29的)下端;27、(柱件29的)上端;29、柱件;31、32、合成地板(构造用合成板);40、带凸条的侧托梁;41、上梁;43、屋檐压板;50、框架壁;51、52、外墙合成板(构造用合成板);61、基部;71、屋架;100、建筑物;d、差值;k、(长度方向的)全长;l、(构成垂直构件20的锯板的)材料长度;p、q、r、3层所示的构造;s10、榫卯代替部形成工序;s11、下框架凸条、上框架凹槽形成工序;s12、柱件末端凹凸部形成工序;s20、组装工序;s21、下框架件设置工序;s22、柱件自立嵌装工序;s23、上框架件嵌装工序;u、v、中间板宽;w、z、外层板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