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7513发布日期:2018-09-21 23:19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国处于世界最活跃的两个地震带上,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0年来因地震死亡的人数约为全球的一半,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地震中建筑物的大量破坏与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直接原因。因此,科学地建造房屋,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最有效措施。

5.12汶川地震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抗震减灾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从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抗震减灾工作的重视。

通过地震对于建筑物产生影响的调查发现,框架结构主要破坏部位在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减轻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在地震过程中的损害程度,就可以有效的减轻了地震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安全气囊,通过该气囊可以对毁坏的构件起到一定缓冲、支撑作用,防止构件砸伤人员和将逃生通道全部堵死,极大提高了地震灾害来临时,人类的生存几率,降低了人类受伤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种建筑安全气囊,包括柱、梁、验电片、信号接收传导器、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储存箱,所述的柱与梁的连接处附近的柱上设置有若干柱梁节点钢筋,所述的柱与梁的连接处附近的梁上设置有若干柱梁节点箍筋,所述的验电片的一端具有u形接头,u形接头垂直夹在部分柱梁节点钢筋和柱梁节点箍筋上,u形接头两个端头的距离小于柱梁节点钢筋和柱梁节点箍筋的直径,验电片的另一端与位于柱内的信号接收传导器电连接,信号接收传导器与安全气囊储存箱电连接,安全气囊储存箱悬挂在柱上,其内设置有安全气囊。

所述的安全气囊储存箱包括有支撑角柱、一级伸缩支撑、二级伸缩支撑和三级伸缩支撑,所述的支撑角柱为四根,形成框架结构,一级伸缩支撑插装在支撑角柱上、二级伸缩支撑插装在一级伸缩支撑上、三级伸缩支撑插装在二级伸缩支撑上,一级伸缩支撑、二级伸缩支撑、三级伸缩支撑与支撑角柱之间留有空间,安全气囊设置在此空间内。

所述的支撑角柱、一级伸缩支撑、二级伸缩支撑和三级伸缩支撑均由抗冲击性强、韧性强的芳纶材质制成,所述的支撑角柱的长为10-15cm、宽为10-15cm、高为15-20cm;一级伸缩支撑的长为9-13cm、宽为9-13cm、高为0.8-1m;二级伸缩支撑的长为8-12cm、宽为8-12cm、高为0.8-1m;三级伸缩支撑的长为7-11cm、宽为7-11cm、高为0.8-1m。

所述的安全气囊储存箱的长为50-60cm,宽为30-40cm,高为30-35cm,距离地面0.5-0.8m。

所述的被u形接头夹住的梁节点钢筋的数量是与验电片连接的柱梁节点钢筋数量的60%-65%,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箍筋的数量是与验电片连接连接的柱梁节点箍筋数量的40%-45%。

所述的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钢筋断裂数量达总数的20%-25%时,或者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箍筋断裂数量达总数的70%-80%时,安全气囊启动。

所述的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钢筋和柱梁节点箍筋是均匀分布的。

所述的信号接收传导器设置在柱内与柱、梁连接处的距离为1.2-1.5m的位置处。

所述的安全气囊是用防爆、抗高压材质制成,所述的安全气囊设置在每一层的梁柱节点受力最大处,膨胀后形成长2-3m、宽1-2m、高2.5-3m的矩形气囊,膨胀后最大体积小于或等于逃生通道体积的百分之七十。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与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建筑安全气囊由于包括柱、梁、验电片、信号接收传导器、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储存箱,验电片一端分别与柱梁节点钢筋、柱梁节点箍筋连接,另一端与信号接收传导器连接,信号接收传导器连接安全气囊;当地震破坏建筑物时,柱梁节点钢筋与柱梁节点箍筋损坏停止工作,验电片将此信号传递信号接收传导器,信号接收传导器启动安全气囊,安全气囊中叠氮化钠和硝酸钾发生反应,快速生成氮气,氮气形成热流让气囊迅速膨胀。本发明中气囊对毁坏构件起到一定支撑作用,防止构件砸伤人员,以及将逃生通道全部堵死,极大提高了地震灾害来临时,人类的生存几率,降低了人类受伤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安全气囊连接构造图;

图2为建筑安全气囊膨胀内部骨架图;

图3为建筑安全气囊工作时内部平面图;

图4为支撑角柱、一级伸缩支撑、二级伸缩支撑、三级伸缩支撑连接构造图;

图5为建筑安全气囊平面布置图;

图6为建筑安全气囊工作效果图。

图中,1为柱;2为梁;3为柱梁节点钢筋;4为柱梁节点箍筋;5为验电片;6为信号接收传导器;7为安全气囊;8为安全气囊储存箱;9为支撑角柱;10为一级伸缩支撑;11为二级伸缩支撑;12为三级伸缩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6所示,本发明一种建筑安全气囊,包括柱1、梁2、验电片5、信号接收传导器6、安全气囊7和安全气囊储存箱8,所述的柱1与梁2的连接处附近的柱上设置有若干柱梁节点钢筋3,所述的柱1与梁2的连接处附近的梁上设置有若干柱梁节点箍筋4,所述的验电片5的一端具有u形接头,u形接头垂直夹在部分柱梁节点钢筋3和柱梁节点箍筋4上,u形接头两个端头的距离小于柱梁节点钢筋3和柱梁节点箍筋4的直径,所述的柱梁节点钢筋3和柱梁节点箍筋4的直径为2-3mm,验电片5的另一端与位于柱1内的信号接收传导器6电连接,信号接收传导器6与安全气囊储存箱8电连接,安全气囊储存箱悬挂在柱上,其内设置有安全气囊7。信号接收传导器6接收验电片5输送的柱梁节点钢筋3和柱梁节点箍筋4的断裂数据,并将数据由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处理,若超过预警信号,则信号接收传导器6传输信号至安全气囊储存箱8。

所述的安全气囊储存箱8的长为50-60cm,宽为30-40cm,高为30-35cm,距离地面0.5-0.8m。安全气囊储存箱(8)启动按钮设置有外部不能启动装置,以防勿碰启动按钮,开启安全气囊,造成人员伤亡。所述的安全气囊储存箱包括有支撑角柱9、一级伸缩支撑10、二级伸缩支撑11和三级伸缩支撑12,所述的支撑角柱9为四根,形成框架结构,一级伸缩支撑10插装在支撑角柱9上、二级伸缩支撑11插装在一级伸缩支撑10上、三级伸缩支撑11插装在二级伸缩支撑12上,一级伸缩支撑10、二级伸缩支撑11、三级伸缩支撑12与支撑角柱9之间留有空间,安全气囊7叠放在此空间内,工作时,安全气囊受气压作用从安全气囊储存箱8内冲出,四周的支撑角柱9固定不动,插入在支撑角柱9中的一级伸缩支撑10、插入在一级伸缩支撑10的二级伸缩支撑11、插入在二级伸缩支撑12的三级伸缩支撑11均随着气囊膨胀延长拉直。所述的支撑角柱9、一级伸缩支撑10、二级伸缩支撑11和三级伸缩支撑12均选用抗冲击性强、韧性强的芳纶材质制成,所述的支撑角柱9的长为10-15cm、宽为10-15cm、高为15-20cm;一级伸缩支撑10的长为9-13cm、宽为9-13cm、高为0.8-1m;二级伸缩支撑11的长为8-12cm、宽为8-12cm、高为0.8-1m;三级伸缩支撑12的长为7-11cm、宽为7-11cm、高为0.8-1m。

所述的被u形接头垂直夹住的梁节点钢筋的数量是与验电片连接的柱梁节点钢筋数量的60%-65%,被u形接头垂直夹住的柱梁节点箍筋的数量是与验电片连接的柱梁节点箍筋数量的40%-45%。所述的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钢筋3断裂数量达到所有柱梁节点钢筋总数的20%-25%时,或者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箍筋4断裂数量达到所有柱梁节点箍筋总数的70%-80%时,安全气囊7启动。所述的被u形接头夹住的柱梁节点钢筋3和柱梁节点箍筋4是均匀分布的,不在某处密集连接。

所述的信号接收传导器6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而将位置设置在柱内或者柱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信号接收传导器6设置在柱内与柱、梁连接处的距离为1.2-1.5m的位置处。

所述的安全气囊7是用防爆、抗高压材质制成,所述的安全气囊7设置在每一层的梁柱节点受力最大处,优选设置2-3个,防止过多阻碍逃生通道,以及造价高昂。膨胀后形成长2-3m、宽1-2m、高2.5-3m的矩形气囊,膨胀后最大体积小于或等于门、走廊、过道等逃生通道体积的百分之七十。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安全气囊储存箱8启动安全气囊7,气囊在20-30ms内叠氮化钠和硝酸钾发生反应,快速生成氮气,氮气形成热流让气囊迅速膨胀,形成长2-3m,宽1-2m,高2.5-3m的矩形气囊,与此同时,分别插装在四个支撑角柱9的一级伸缩支撑10通过气囊膨胀内部拉力伸长至0.8m-1m,二级伸缩支撑11通过一级伸缩支撑11两端拉力伸长至0.8m-1m,三级伸缩支撑12通过二级伸缩支撑11两端拉力伸长至0.8m-1m,气囊内部迅速形成骨架并对损坏掉裂构件起到支撑、缓冲作用,若气囊由于体积过大阻碍逃生通道,则可通过气囊泄气装置迅速减小体积,逃离灾难现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例如:验电片连接柱梁节点钢筋、柱梁节点箍筋一端的铜片形状可根据实际施工方便性,以及连接的牢固性适当进行调整。信号接收传导器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位置设置在柱外。安全气囊储存箱的尺寸根据气囊大小设计,但不宜过小,影响气囊工作的时效性。安全气囊中的气囊可根据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设计更合理的形状进行有效工作,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