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式液压T型梁预制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8259发布日期:2018-09-18 21:5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T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行式液压T型梁预制模板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侧模板与T梁的分离过程需要手动且同步调节荆棘轮,同时要求荆棘轮动作协调一致,因此拆模过程费时费力且自动化程度较低。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504391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行式液压T型梁预制模板装置,包括由侧模装置、端模装置和底模装置组成的模板装置,在模板装置与设置在混凝土基础面上的导轨之间设置纵向移动装置,纵向移动装置与侧模装置之间设置液压式横向移动装置,在液压式横向移动装置与侧模装置之间设置液压顶杆式上下移动装置,在外侧纵向框体与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之间铰接可拆卸支撑杆,在混凝土基础面上预埋有供支撑杆一端铰接的铰接座,在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之间设置侧模水平连接杆。

但侧模装置上下移动时,要拆除支撑杆与铰接座之间的固定,在脱模时,要先拆除侧模水平连接杆,将整套系统移往下一处进行T型梁的浇筑时,要将支撑杆的两端铰接在外侧纵向框体与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之间,所以方便、快捷的拆卸和安装侧模水平连接杆、支撑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式液压T型梁预制模板装置,其优点在于:侧模水平连接杆安装方便、拆卸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行式液压T型梁预制模板装置,包括设在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之间的侧模水平连接杆、埋在混凝土基础面上的铰接座、浇筑时,设在外侧纵向框体与铰接座之间,脱模时,设在外侧纵向框体与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之间的支撑杆,所述侧模水平连接杆上开设有供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卡入的凹槽,所述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通过设置在侧模水平连接杆上的插接件固定在凹槽内,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沿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高度方向滑移并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上,另一端与外侧纵向框体或铰接座之间铰接。

通过上述方案,浇筑时,操作者将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卡在凹槽内,然后通过插接件将侧模水平连接杆固定在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上,具有固定拆卸方便、快捷的优点;浇筑时,操作者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上,另一端铰接在铰接座上;侧模装置上下移动时,解除第一固定件的固定,然后将支撑杆远离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的一端铰接在外侧纵向框体上,这样不用将支撑杆的两端都拆卸,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件包括开设在凹槽靠近侧模水平连接杆端部一侧槽壁上的第一插孔、开设在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上的第二插孔、穿设在第一插孔内并插入第二插孔内的插柱、设在第二插孔槽底的第一磁铁。

通过上述方案,操作者将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卡入凹槽内后,将插柱穿设在第一插孔内并插入第二插孔内,此时插柱在与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固定在第二插孔内,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侧模水平连接杆和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之间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模水平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插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沿第一连接杆轴线开设有供第二连接杆插入的插接槽。

通过上述方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侧模水平连接杆的运输工作,在运输的时候,将第二连接杆插入插接槽内,此时减小了侧模水平连接杆的占用空间,提高了运输车上单次运输侧模水平连接杆的数量,提高了运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槽的侧壁上设有将第二连接杆固定在插接槽内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开设在插接槽侧壁上的放置槽、在放置槽内滑移且部分伸出放置槽的滑块、开设在第二连接杆上供滑块插入的嵌置槽、设在滑块朝向插接槽槽口一侧的斜面、开设在放置槽槽底的通孔、设在滑块朝向放置槽槽底一侧且伸出通孔的插接柱、一端设在滑块朝向放置槽槽底的一侧,另一端设在放置槽槽底的弹簧。

通过上述方案,操作者将第二连接杆插入插接槽内时,滑块在斜面和第二连接杆侧壁的配合下,沿着朝向放置槽槽底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被压缩,当放置槽槽口和嵌置槽槽口对应的时候,滑块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插入嵌置槽内,此时第二连接杆固定在插接槽内,降低了在运输的过程中,第二连接杆从插接槽内移出的可能;操作者将第二连接杆从插接槽内拉出的时候,首先操作者给插接柱一个拉力,使插接柱克服弹簧的弹力沿着背离嵌置槽槽底的方向移动,直至滑块与嵌置槽分离,此时操作者给第二连接杆一个拉力,使第二连接杆沿着背离插接槽槽底的方向移动,即可将第二连接杆从插接槽内拉出。

进一步的,所述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上沿竖向框架高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移连接有滑移块,所述外侧纵向框体、铰接座上均设有与支撑杆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滑移块背离滑槽槽底的一侧。

通过上述方案,浇筑时,操作者将支撑杆远离滑移块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杆上,侧模装置上下移动时,将支撑杆远离滑移块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通过设在支撑杆上的连接件与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设在支撑杆两端的连接块、开设在连接块相互背离一侧的转动槽、开设在转动槽的侧壁上且远离槽底一端的通槽、穿设在通槽内的插板、设在插板伸出通槽一端的插销。

通过上述方案,操作者将支撑杆和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时,首先将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插入转动槽内,然后将插板插入通槽内并在插板伸出通槽的一端通过插销固定,操作者将支撑杆和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分离时,首先解除插销的固定,然后将插板从第二插孔内取出即可,具有方便、快捷地将支撑杆和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连接和拆卸的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开设在滑槽侧壁上的第一固定孔、开设在滑移块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穿设在第一固定孔内和第二固定孔内的固定柱、设在第二固定孔孔底的第二磁铁。

通过上述方案,操作者将滑移块固定在滑槽内时,只需将固定柱通过第一固定孔插入第二固定孔内,此时固定柱在与第二磁铁之间的磁力作用下固定在第二固定孔内,解除滑移块和滑槽的固定时,只需给固定柱的一个拉力,使固定柱克服与第二磁铁之间的磁力,沿着背离第二固定孔的孔底移动直至移除第二固定孔即可,具有固定和拆卸方便、快捷的优点。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块朝向滑槽侧壁上的侧面上开设有滚动槽,所述滚动槽内滚动连接有与滑槽侧壁抵触的滚珠。

通过上述方案,滚珠将滑移块与滑槽接触部位的摩擦由转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降低了滑移块与滑槽之间的磨损量。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操作者将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卡入凹槽内后,将插柱穿设在第一插孔内并插入第二插孔内,此时插柱在与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固定在第二插孔内,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侧模水平连接杆和侧模装置的顶部模板之间的固定,侧模装置上下移动时,解除第一固定件的固定,然后将支撑杆远离侧模装置的竖向框架的一端铰接在外侧纵向框体上,这样不用将支撑杆的两端都拆卸,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一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用于体现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侧模装置;11、侧模水平连接杆;12、纵向框体;13、铰接座;14、竖向框架;15、支撑杆;16、凹槽;17、插接件;18、第一固定件;2、第一插孔;21、第二插孔;22、插柱;23、第一磁铁;3、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插接槽;4、第二固定件;41、放置槽;42、滑块;43、嵌置槽;44、斜面;45、通孔;46、插接柱;47、弹簧;5、滑槽;51、滑移块;52、第一转动杆;53、第二转动杆;6、连接件;61、连接块;62、转动槽;63、通槽;64、插板;65、插销;7、第一固定孔;71、第二固定孔;72、固定柱;74、第二磁铁;8、滚动槽;81、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自行式液压T型梁预制模板装置,如图1,包括设在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之间的侧模水平连接杆11、埋在混凝土基础面上的铰接座13、浇筑时,设在外侧纵向框体12与铰接座13之间,脱模时,设在外侧纵向框体12与侧模装置1的竖向框架14之间的支撑杆15,侧模水平连接杆11上开设有供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卡入的凹槽16(如图2),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通过设置在侧模水平连接杆11上的插接件17(如图2)固定在凹槽16内,支撑杆15的一端沿侧模装置1的竖向框架14高度方向滑移并通过第一固定件18(如图6)固定在侧模装置1的竖向框架14上,另一端与外侧纵向框体12或铰接座13之间铰接。

如图1,浇筑时,操作者将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卡在凹槽16(图2)内,然后通过插接件17(如图2)将侧模水平连接杆11固定在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上,具有固定拆卸方便、快捷的优点;浇筑时,操作者将支撑杆15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18(如图6)固定在侧模装置1的竖向框架14上,另一端铰接在铰接座13上;侧模装置1上下移动时,解除第一固定件18(如图6)的固定,然后将支撑杆15远离侧模装置1的竖向框架14的一端铰接在外侧纵向框体12上,这样不用将支撑杆15的两端都拆卸,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2,插接件17包括开设在凹槽16背离水平连接杆11(如图1)一侧槽壁上的第一插孔2、开设在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上的第二插孔21、穿设在第一插孔2内并插入第二插孔21内的插柱22、设在第二插孔21槽底的第一磁铁23;插柱22为铁质材料制成。操作者将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卡入凹槽16内后,将插柱22穿设在第一插孔2内并插入第二插孔21内,此时插柱22在与磁铁23的磁力作用下固定在第二插孔21内,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侧模水平连接杆11和侧模装置1的顶部模板之间的固定。

如图3,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侧模水平连接杆11的运输工作,为了便于侧模水平连接杆11运输。侧模水平连接杆11包括第一连接杆3、与第一连接杆3插接的第二连接杆31,第一连接杆3沿第一连接杆3轴线开设有供第二连接杆31插入的插接槽32;在运输的时候,将第二连接杆31插入插接槽32内,此时减小了侧模水平连接杆11的占用空间,提高了运输车上单次运输侧模水平连接杆11的数量,提高了运输效率,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4,插接槽32的侧壁上设有将第二连接杆31固定在插接槽32内的第二固定件4,第二固定件4降低了在运输的过程中,第二连接杆31从插接槽32内移出的可能。

如图4,第二固定件4包括开设在插接槽32侧壁上的放置槽41、在放置槽41内滑移且部分伸出放置槽41的滑块42、开设在第二连接杆31上供滑块42插入的嵌置槽43、设在滑块42朝向插接槽32槽口一侧的斜面44、开设在放置槽41槽底的通孔45、设在滑块42朝向放置槽41槽底一侧且伸出通孔45的插接柱46、一端设在滑块42朝向放置槽41槽底的一侧,另一端设在放置槽41槽底的弹簧47。

如图4,操作者将第二连接杆31插入插接槽32内时,滑块42在斜面44和第二连接杆31侧壁的挤压下,沿着朝向放置槽41槽底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47被压缩,当放置槽41槽口和嵌置槽43槽口对应的时候,滑块42在弹簧47弹力的作用下插入嵌置槽43内,此时第二连接杆31固定在插接槽32内,降低了在运输的过程中,第二连接杆31从插接槽32内移出的可能;操作者将第二连接杆31从插接槽32内拉出的时候,首先操作者给插接柱46一个拉力,使插接柱46克服弹簧47的弹力沿着背离嵌置槽43槽底的方向移动,直至滑块42与嵌置槽43分离,此时操作者给第二连接杆31一个拉力,使第二连接杆31沿着背离插接槽32槽底的方向移动,即可将第二连接杆31从插接槽32内拉出。

如图5,侧模装置1(如图1)的竖向框架14上开设有沿竖向框架14高度方向分布的滑槽5,滑槽5内滑移连接有滑移块51,外侧纵向框体12(如图1)、铰接座13上均设有与支撑杆15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杆52(如图7)、第二转动杆53(如图8),支撑杆15远离第一转动杆52的一端铰接在滑移块51背离滑槽5槽底的一侧;浇筑时,操作者将支撑杆15远离滑移块5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杆53上,侧模装置1上下移动时,将支撑杆15远离滑移块5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杆52上。

如图8,支撑杆15通过设在支撑杆15上的连接件6与第一转动杆52(如图7)、第二转动杆53转动连接,连接件6包括设在支撑杆15两端的连接块61、开设在两个连接块61相互背离一侧的转动槽62、开设在转动槽62的侧壁上且远离转动槽62槽底一端的通槽63、穿设在通槽63内的插板64、设在插板64伸出通槽63一端的插销65。操作者将支撑杆15和第一转动杆52(如图7)、第二转动杆53转动连接时,首先将第一转动杆52、第二转动杆53插入转动槽62内,然后将插板64插入通槽63内并在插板64伸出通槽63的一端通过插销65固定,操作者将支撑杆15和第一转动杆52、第二转动杆53分离时,首先解除插销65的固定,然后将插板64从第二插孔21内取出即可,具有方便、快捷地将支撑杆15和第一转动杆52、第二转动杆53连接和拆卸的优点。

如图6,所述第一固定件18包括开设在滑槽5侧壁上的第一固定孔7、开设在滑移块51与第一固定孔7对应的第二固定孔71、穿设在第一固定孔7内和第二固定孔71内的固定柱72、设在第二固定孔71孔底的第二磁铁74;固定柱72由铁质材料制成。操作者将滑移块51固定在滑槽5内时,只需将固定柱72通过第一固定孔7插入第二固定孔71内,此时固定柱72在与第二磁铁74之间的磁力作用下固定在第二固定孔71内,解除滑移块51和滑槽5的固定时,只需给固定柱72的一个拉力,使固定柱72克服与第二磁铁74之间的磁力,沿着背离第二固定孔71的孔底移动直至移除第二固定孔71即可,具有固定和拆卸方便、快捷的优点。

如图6,滑移块51朝向滑槽5侧壁上的侧面上开设有滚动槽8,滚动槽8内滚动连接有与滑槽5侧壁抵触的滚珠81。滚珠81将滑移块51与滑槽5接触部位的摩擦由转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降低了滑移块51与滑槽5之间的磨损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