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角叠合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2904发布日期:2018-10-19 23:1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双转角叠合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叠合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转角叠合墙。



背景技术:

叠合墙(双皮墙)通常包括两面相互直接预留有间隔的墙体。目前的一种双面叠合墙是在两面墙体之间用横向间隔排布的混凝土肋板连接,构造出用于现场浇筑的现浇空腔。当一面叠合墙的两端如果存在转角时,需要在两端的转角处分别连接与其垂直的墙体,在连接过程中,需要现场支模形成转角结构,然后再用灌浆套筒等进行灌浆。这一连接过程的缺点主要包括:

首先,转角区域需要现场支模来形成,不仅耗费工序,而且在支模时容易由人工操作带来的施工误差。

其次,当两端同时出现转角时,如果两端分别进行现场支模形成转角结构,则容易因上述人工操作带来的施工误差造成两侧转角连接结构不对称,这样对整个墙体来说,无论是受到外部应力还是内部产生的应力对墙体两侧转角区域的作用都是不均匀的,而转角区域又是墙体结构中的关键区域,这种不均匀性会对整体整体的稳定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转角叠合墙,在现场施工的两侧转角连接过程中,不需要现场支模来形成转角区域,使得两侧的转角区域不受施工误差造成的不对称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转角叠合墙,包括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呈间隔排布,在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沿着叠合墙的横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混凝土肋,以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构造出用于现场浇筑的空腔;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的一端一体化构造出第一转角墙体,另一端一体化构造出第二转角墙体;

所述第一转角墙体包括构成主体部分的第一混凝土体,在第一混凝土体的至少一纵向端面构造有第一转角现浇区域,所述第一混凝土体内还构造有连通至所述第一转角现浇区域的孔;

所述第二转角墙体包括构成主体部分的第二混凝土体,在第二混凝土体的至少一纵向端面构造有第二转角现浇区域,所述第二混凝土体内还构造有连通至所述第二转角现浇区域的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角墙体和所述第二转角墙体的结构沿着所述双转角叠合墙横截面的中轴线镜面对称。

可选地或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内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钢筋,在第一转角墙体和第二转角墙体内设置有第二纵向连接钢筋,所述第二纵向连接钢筋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纵向连接钢筋的高度。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角墙体和所述第二转角墙体的端部为封闭结构,在所述端部水平伸出有钢筋。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设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转角叠合墙,在中部具有现浇空腔叠合墙的两侧均构造出一体化的转角墙体,两侧的转角区域可以在预制的过程中于生产车间内一体成型,加工精度便于提前控制,不需要在施工现场通过人工现支模板,节省了工序,也避免了现场现支模板造成的操作误差,提高了两侧转角区域的对称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转角叠合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转角叠合墙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转角叠合墙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转角叠合墙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墙体 2-第二墙体 3-混凝土肋 4-空腔 5-第一转角墙体 6-第二转角墙体 7-第一纵向连接钢筋 8-第二纵向连接钢筋 9-保温层 10-水平钢筋 51-第一混凝土体 52-第一转角现浇区域 53-通孔 61-第二混凝土体 62-第二转角现浇区域 6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中示出的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转角叠合墙,包括第一墙体1以及与第一墙体1间隔一定距离平行布置的第二墙体2。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为了方便描述各结构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叠合墙在竖立放置状态下(即图1所示状态)的竖直方向称为“纵向”,将水平方向称之为横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沿着叠合墙的横向(即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横向)间隔的设置有多个混凝土肋3,相邻的混凝土肋3之间就构造出了用于现场浇筑混凝土的空腔4。混凝土肋3在连接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同时构造出了用于现浇的空腔4,在确保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一定连接强度的同时,减轻了墙体整体的重量。

在叠合墙的左右两端分别构造有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均一体成型,在结构上,转角墙体的一部分为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在横向上的延伸,另一部分在横向延伸的端部形成垂直的拐角继续延伸。以上两部分最终构成了完整的第一转角墙体5或第二转角墙体6。由于两个转角墙体的存在,从仰视图(图2)上看,叠合墙大体上呈U形。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的内部大部分是预制有混凝土的,即分别形成第一混凝土体51和第二混凝土体61,这可以从整体上增加与转角墙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的结合强度。此外,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的主体结构为提前预制好的,便于在预制的生产环节精确控制,不需要现场支模,进而避免现场支模造成的人工操作误差。在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的至少一个纵向的端面上分别构造出第一转角现浇区域52和第二转角现浇区域62(呈L形),在第一混凝土体51和第二混凝土体61内又分别构造出连通第一转角现浇区域52和第二转角现浇区域62的通孔53、63。在转角区域的现场施工时,只需要通过通孔53、63向第一转角现浇区域52和第二转角现浇区域62内浇筑少量的混凝土就可以填满其内部空间,从而完成现场浇筑的过程,这与现有的需要浇筑整个现场支模区域的现浇转角空间相比,节约了现场浇筑工序。

两个转角区域的宽度、高度等都便于叠合墙在生产车间的预制过程中,通过控制模具精度、加工设备和加工流程精度等方式较为严格的实现有效控制,因此与现场施工时,人工现支模板的方式相比,更容易确保左右两个转角区域结构上的对称性。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当中,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的结构沿着双转角叠合墙横截面的中轴线呈镜面对称布置,进一步确保了两侧的对称性。

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内设置有第一纵向连接钢筋7,在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内设置有第二纵向连接钢筋8,第一纵向连接钢筋7和第二纵向连接钢筋8均用于上下叠合墙之间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纵向连接钢筋8的高度大于第一纵向连接钢筋7的高度,这样在转角处,上下叠合墙的纵向连接筋接触面积更大,结合强度更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转角连接区域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的端部为封闭结构,在所述端部水平伸出有水平钢筋10,用于连接叠合墙在转角后需要连接的其他叠合墙体。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角墙体5和第二转角墙体6的端部也可以为敞口的。端部封闭与端部敞开相比的优点在于,当转角区域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端部垂直拐出的延伸部长度较短时,端部封闭增加了预制混凝土体的空间占比,从而提高了拐角处的强度。

图1-3所示的叠合墙主要应用于建筑的内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与图2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之间设有保温层9,此时第一墙体1相当于内叶墙,第二墙体2相当于外叶墙,该叠合墙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外墙使用。在作为外墙使用时,叠合墙的外叶板在横向上构成了一个四面建筑中的其中一面完整的墙面,有利于提升装配墙体施工的效率。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实用新型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