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倾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6210发布日期:2019-01-04 23:05阅读:941来源:国知局
防倾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滑轮导座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的防倾覆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领域中,随着高层建筑的大规模建设,附着升降脚手架因其适应高层建筑施工要求较突出的特点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而被广大施工单位所青睐。所谓附着升降脚手架即通过附着支承装置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装置随建筑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的脚手架。支承装置一般通过螺栓安装在建筑结构上,将脚手架的架体结构的各种载荷传递至建筑结构,随着施工进度的进行而逐步提升脚手架,直至工程完毕后拆卸。然而,现有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升降脚手架时,难以保证架体的有效垂直度,从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倾覆结构,升降脚手架时,确保架体的有效垂直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倾覆结构,包括:

支撑杆,通过穿墙螺栓垂直固定于建筑物上,其端部设置有卡环;

上拉绳,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方,系缚于所述卡环上,斜拉于所述卡环与建筑物之间;

斜杆,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下方,斜支撑于所述支撑杆与建筑物之间;

两个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杆的两侧,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为“L”形,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侧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条形孔的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位于水平面内并与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垂直;

两个第二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为“L”形,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贴合,并通过贯穿所述第二条形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侧壁固定;

每一个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抱轮单元,每一个所述抱轮单元包括:抱轮轴,固定于所述第四侧壁上,其上设置有抱轮,所述抱轮以所述抱轮轴为轴转动,所述抱轮轴的端部设置有滚珠;

两个背靠背并竖向设置的导轨,所述导轨用于固定连接于脚手架框架上,每一个所述导轨的形状为“山”字形,包括第五侧壁和三个第六侧壁,所述第六侧壁垂直于所述第五侧壁,所述第五侧壁和三个所述第六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空腔,每一个所述空腔包容一个所述抱轮单元。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由上至下平行设置的连接杆,每一个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于两个导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之间的间距为两个所述导轨之间的间距的0.7~1.5倍。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之间的间距为两个所述导轨之间的间距的1.2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角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第二条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拉绳为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倾覆结构,导轨形成两个空腔,每一个所述空腔包容一个所述抱轮单元,周向限制了导轨的自由度,升降脚手架时,确保了架体的有效垂直度;另外,在现在导轨周向自由度的同时,其周向均为滚动摩擦,降低了升降的阻力;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可以分别调节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位置,从而调节了导轨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倾覆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中,1.支撑杆,101.卡环,2.建筑物,3.上拉绳,4.斜杆,5.第一连接件,501.第一侧壁,501a.第一条形孔,502.第二侧壁,502a.第二条形孔,6.第二连接件,601.第三侧壁,602.第四侧壁,7.抱轮单元,701.抱轮轴,702.抱轮,703.滚珠,8.导轨,801.第五侧壁,802.第六侧壁,9.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防倾覆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

支撑杆1,通过穿墙螺栓垂直固定于建筑物2上,其端部设置有卡环101,具体地,采用UPVC管进行预埋,UPVC 管的内径需大于穿墙螺栓外径4mm以上,在预埋管容易被破坏的部位也可采用薄壁钢管进行预埋,预埋孔中心间距为240mm,预留穿墙螺栓孔和预埋件应垂直于结构外表面,其中心误差应小于10mm,预埋位置根据附着升降脚手架平面设置在对应于附着支承设置的位置,先选择剪力墙位置或结构主梁,如需设置在外伸梁应设置在梁的两侧靠近构造柱或直梁的位置,使用M30的穿墙螺栓,穿墙螺栓需用垫片锁紧,垫片的尺寸不小于100*100*10mm,穿墙螺栓使用须达到该规格螺栓预紧力,穿墙螺栓采用双螺母或弹簧垫片加单螺母固定,螺纹露出螺母应不少于 3扣,局部位置如仅能采取单螺栓固定,需对单螺栓抗剪切强度进行重新校核,同时需有可靠的防扭转措施;

上拉绳3,设置于所述支撑杆1上方,系缚于所述卡环101上,斜拉于所述卡环101与建筑物2之间;

斜杆4,设置于所述支撑杆1下方,斜支撑于所述支撑杆1与建筑物2之间;

两个第一连接件5,设置于所述支撑杆1的端部,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杆1的两侧,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5为“L”形,包括第一侧壁501和第二侧壁502,所述第一侧壁50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第一条形孔501a(见图1),所述第一条形孔501a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杆1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侧壁501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条形孔501a的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撑杆1,所述第二侧壁50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的第二条形孔502a,所述第二条形孔502a的长度方向位于水平面内并与所述支撑杆1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条形孔501a的设置,可以在支撑杆1的长度方向调节第一连接件5的位置,进一步调节轨道8的位置;

两个第二连接件6,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固定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6为“L”形,包括第三侧壁601和第四侧壁602,所述第三侧壁601与所述第二侧壁502贴合,并通过贯穿所述第二条形孔502a的螺栓与所述第二侧壁502固定,第二条形孔502a的设置,可以调节两个连接件6之间的间距,从而调节抱轮单元7与轨道8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保轨道8相对抱轮单元7平顺滑动;

每一个所述第四侧壁602上设置有两个抱轮单元7,每一个所述抱轮单元7包括:抱轮轴701,固定于所述第四侧壁602上,其上设置有抱轮702,所述抱轮702以所述抱轮轴701为轴转动,所述抱轮轴701的端部设置有滚珠703,滚珠703以其球心为中心转动,滚珠703的设置,可以在导轨8的间距方向带来滚动摩擦;

两个背靠背并竖向设置的导轨8,所述导轨8用于固定连接于脚手架框架上,每一个所述导轨8的形状为“山”字形,包括第五侧壁801和三个第六侧壁802,所述第六侧壁802垂直于所述第五侧壁801,所述第五侧壁801和三个所述第六侧壁802之间形成两个空腔803,每一个所述空腔803包容一个所述抱轮单元7。

本实施例的一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多个由上至下平行设置的连接杆9,每一个所述连接杆9固定连接于两个导轨8之间,增强导轨8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