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变截面方桩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99824发布日期:2019-12-24 20:0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变截面方桩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桩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式变截面方桩模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实心方桩,其断面一般呈方形,传统的实心方桩多为直身桩,其截面沿桩长不变,其加工方便,制造质量容易保证。但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对方桩的承载能力和抗拔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变截面的实心方桩也随之出现。变截面的实心方桩因其凹凸桩身可以有效增加接触面,提高方桩的承载能力和抗拔能力,但同时也对加工模具以及加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考验。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竹节桩模具,其结构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包括底部模板、侧模板和设置在侧模板顶端的支撑拉杆,内模外部设置有固定支撑槽或连接有支撑螺母,侧模板上设置有螺杆安装孔,通过螺杆或支撑杆将内模固定在外模内部,内模至少为2节,内模包括内模粗节和内模细节,内模粗节和内模细节交叉排列;其内模通过支撑杆和螺杆固定在外模内,能够实现更换不同内模的功能,满足不同形状的竹节桩生产需求;通过在外模侧模板和l形翻板之间安装调节板能够实现外模板尺寸调整,满足不同尺寸规格管桩的制造要求。

但是,上述方案的竹节桩模具,其在调节外模板尺寸时,是通过在外模侧模板和l形翻板之间安装调节板,并经由多个调节孔和螺栓的固定配合来实现的;其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组装繁琐,给加工工艺增加难度;再者,桩身的不同竹节结构是通过更换整个内模结构实现,内模通过螺杆或支撑杆的结构固定安装于外模上,造成更换操作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调节操作方便的可调式变截面方桩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式变截面方桩模具,包括底模板、上模板以及两个对置的侧模板;其中,所述底模板、两个侧模板以及上模板合围形成可用于成型方桩的模腔,且至少一个侧模板于模腔外侧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可调节两个侧模板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所述模腔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以上造型板组。

作为优选,所述造型板组包括贴合底模板的底衬板和两个对置贴合对应侧模板的侧衬板;造型板组还包括贴合于上模板底部的上衬板,上衬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衬板的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侧模板底部设有与底衬板对应且供底衬板通过的凹口,底衬板穿过凹口与侧模板滑移配合。

作为优选,侧模板和/或底模板和/或上模板设有蒸汽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模板上的支撑架及若干从上到下依次间隔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调节杆,调节杆的一端横向贯穿支撑架后连接至侧模板,且所述调节杆由紧固件锁紧固定于支撑架。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包含螺杆段,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与螺杆段匹配的调节通孔,调节杆一端与侧模板的外侧面转动连接,调节杆设置有扭矩施加部。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包含滑动段,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供调节杆轴向移动的调节通孔,调节杆一端与侧模板的外侧面固定连接,调节杆的另一端外接动力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动力缸和联动板,所述动力缸的活塞杆与联动板连接固定,调节杆与联动板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包括转动段,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供调节杆转动的调节通孔,调节杆一端与侧模板的外侧面螺纹连接,调节杆的另一端外接动力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传动轴及驱动传动轴旋转的动力电机,传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架上,动力电机的输出轴与传动轴通过锥齿轮副传动连接;传动轴与调节杆通过锥齿轮副传动连接;传动轴的中轴线与调节杆的中轴线间形成夹角,所述传动轴依次套设有若干个主动圆锥齿轮,各调节杆上均套设有与主动圆锥齿轮啮合的从动圆锥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使用调节机构推动侧模板在底膜板上移动和更换不同大小的上模板来实现调节模腔的大小,以实现制作不同尺寸的方桩,比起现有技术中通过l形翻板和安装调节板来调节模腔尺寸的操作方式,本实用新型省却了l形翻板、安装调节板等机构,并且无需用调节孔和螺栓来固定,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更加方便。

(2)通过设置造型板组,以实现在方桩模具中生产变截面方桩,加强方桩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未设置造型板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字母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字母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侧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式变截面方桩模具,包括底模板1、上模板3以及两个对置的侧模板2;其中,所述底模板1、两个侧模板2以及上模板3合围形成可用于成型方桩的模腔4,且至少一个侧模板2于模腔4外侧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可调节两个侧模板2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5,所述模腔4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以上造型板组。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在侧模板2外侧沿侧模板2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若干个调节机构5,使用调节机构5带动侧模板2在底模板1上移动,来调节模腔4的大小,以制造不同尺寸的方桩,同时为了模腔4在高度上的尺寸与宽度上的尺寸相匹配,在调节侧模板2的位置后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的上模板3,而且由于方桩模具的长度比较长,若只设置单个调节机构5,会使侧模板2在移动时因受力不均匀而出现偏差,所以均匀设置若干个调节机构5可以保证侧模板2在长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匀,使侧模板2的移动稳定,减少偏差。其中上模板3两侧与两个侧模板2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32(如弹簧螺栓)紧固连接,优选方案,也可以是上模板3一侧与其中一个侧模板2卡接或铰接,上模板3的另一侧与另一个侧模板2通过紧固件32(如弹簧螺栓)紧固连接,可以减少旋拧弹簧螺栓32的数量,提高生产效率。为了满足在方桩模具中既可调节方桩的尺寸,又可以实现生产变截面方桩,在模腔4中设置造型板组,使方桩具有凹凸结构,形成变截面方桩。

具体的说,所述造型板组包括贴合底模板1的底衬板11和两个对置贴合对应侧模板2的侧衬板21;造型板组还包括贴合于上模板3底部的上衬板31,上衬板3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衬板21的顶部。

上述结构中的造型板组可以通过卡接方式安装于模腔4的内壁上,也可以通过螺接方式固定,或者通过嵌入式结构固定,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造型板组,以适应多种形状和尺寸的变截面方桩的制作。

具体的说,侧模板2的内表面可以设置开口卡槽,在侧衬板21背面设置与卡槽相对应的支撑臂,侧衬板21通过支撑臂滑入开口卡槽内形成卡接配合;或者在侧衬板21背面设置开口卡槽,侧模板2的内表面设置于开口卡槽相对应的支撑臂,侧衬板21通过开口卡槽滑入支撑臂中形成卡接配合。其中,支撑臂的横截面可以选用t型或燕尾型等。同样的,底衬板11也可以采用相同连接方式与底模板1连接,上衬板31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连接方式与上模板1连接。

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侧模板2移动,模腔4的宽度尺寸变化,模腔4的高度尺寸也需要随之变化,上模板需要变厚或者变薄,原先的上模板3已不能匹配相应的尺寸,所以需要更换整个上模板3,因此上衬板31也可以与上模板3为一体结构,当需要模腔4变小时,所需要更换的上模板3的厚度需要变大。

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换底衬板11,会使生产效率降低,所以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需更换底衬板11的结构。

如图4所示,所述侧模板2底部设有与底衬板11对应且供底衬板11通过的凹口23,底衬板11穿过凹口23与侧模板2滑移配合。

在上述结构中,底衬板11可以按照所设计的最大尺寸铺设在底模板1上,在侧模板2的底部设置可供底衬板11通过的凹口23,当侧模板2在底模板1上滑动时,由于底衬板11的存在,挡住侧模板2,导致侧模板2无法自由进行滑动,所以通过在侧模板2的底部设置凹口23,使底衬板11不会挡住侧模板2,因此侧模板2可以没有阻碍的在底模板1上移动,所以可以无需更换底衬板11。

本实施例中,可选择在底模板1内置蒸汽通道22,也可以是在侧模板2内置蒸汽通道22,还可在上模板3内置蒸汽通道22。优选方式,侧模板2和底模板1和上模板3设有蒸汽通道22,且在模腔4的长度方向上相对齐。蒸汽通道的设置,可以使方桩模具无需吊运至蒸养池中,可直接在方桩模具所在原地蒸养,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设置在底模板1上的支撑架51及若干从上到下依次间隔设置在支撑架51上的调节杆52,调节杆52的一端横向贯穿支撑架51后连接至侧模板2,且所述调节杆52由紧固件521锁紧固定于支撑架51。

在上述结构中,支撑架51可以支撑调节杆52,通过调节杆52推动侧模板2在底模板1上移动,来调节模腔4尺寸。由于在混凝土方桩制作过程中,混凝土的布料和混凝土的凝结会对侧模板2的内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会使侧模板2有向外移动的趋势,为防止侧模板2被挤压向外移动,在调节杆52上还设有紧固件521,紧固件521卡接在支撑架51两侧面上,可以使调节杆52稳定的定位在支撑架51上,也可以阻止侧模板移动。优选的,紧固件521可以是紧固螺母。

具体的说,所述调节杆52包括转动段,所述支撑架51上设有供调节杆52转动的调节通孔511,如图3所示,调节杆52一端与侧模板2的外侧面螺纹连接,调节杆52的另一端外接动力机构6。

在上述结构中,调节杆52由动力机构6驱动在调节通孔511内旋转,同时由紧固件521固定,防止调节杆52在水平位置上左右移动,调节杆52与侧模板2之间螺纹连接,在调节杆52旋转时,会带动侧模板2移动。

如图2所示,具体的说,所述动力机构6包括传动轴63及驱动传动轴旋转的动力电机64,传动轴63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撑架51上,动力电机64的输出轴与传动轴63通过锥齿轮副传动连接;传动轴63与调节杆52通过锥齿轮副传动连接;传动轴63的中轴线与调节杆52的中轴线间形成夹角,所述传动轴63依次套设有若干个主动圆锥齿轮631,各调节杆52上均套设有与主动圆锥齿轮631啮合的从动圆锥齿轮522。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传动轴63与调节杆52相互垂直,动力电机64的输出轴连接输出圆锥齿轮641,传动轴上设置传动圆锥齿轮632,输出圆锥齿轮641与传动圆锥齿轮632啮合,将动力传递至传动轴63上;传动轴63与调节杆52相垂直,传动轴63上设置的主动圆锥齿轮631与调节杆52上的从动圆锥齿轮522啮合,传动轴63将动力传递至各个调节杆52上,只需使用一个动力电机64,就可以带动各个调节杆52同步旋转,从而带动侧模板2移动,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也可以使侧模板2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均匀。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采用不同的动力机构和不同的调节机构的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调节杆52包含螺杆段,所述支撑架51上设有与螺杆段匹配的调节通孔511,调节杆52一端与侧模板2的外侧面转动连接,调节杆52设置有扭矩施加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调节杆52转动,所以调节杆52与侧模板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轴承座和轴承,实现调节杆52与侧模板2之间的转动连接,调节杆52与调节通孔511之间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调节杆52,使调节杆52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推动侧模板2移动来调节模腔4大小,调节杆52的扭矩施加部可以用人工旋转调节杆52,也可以在调节杆52处连接动力电机。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采用不同的动力机构和不同的调节机构的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调节杆52包含滑动段,所述支撑架51上设有供调节杆52轴向移动的调节通孔511,调节杆52一端与侧模板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调节杆52的另一端外接动力机构6。

在上述结构中,调节杆52可以焊接在侧模板2上,调节杆52与调节通孔511之间活动连接,调节杆52可以在支撑架51上沿水平方向左右滑动,以推动侧模板2移动来调节模腔4大小,同时通过紧固件521固定调节杆52,保证调节杆52的定位。

优选方式,所述动力机构6包括动力缸61和联动板62,所述动力缸61的活塞杆611与联动板62背面连接固定,调节杆52与联动板62正面连接固定。各个调节杆52均与联动板62连接,由动力缸61推动联动板62移动,带动调节杆52移动,保证各调节杆52受力均匀。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