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房屋顶及具有其的拼接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5363发布日期:2019-08-17 02:24阅读:1296来源:国知局
拼接房屋顶及具有其的拼接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活动板房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拼接房屋顶及具有其的拼接房。



背景技术:

在兴建永久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搭建临时性建筑,以供存放工具、设备,或者供施工工人居住。拼接房作为一种易于搭建、安全性高的临时性被广泛使用。但是现有的拼接房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现有的拼接房的屋顶大多采用v形屋顶。这种屋顶占用空间大、高度高;而一些平板型的屋顶又存在着接缝处、安装孔处和边沿处的防水效果不好,容易漏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拼接房屋顶及具有其的拼接房,以解决现有的拼接房屋顶密封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拼接房屋顶,其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支撑板,支撑板连接平行设置的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上盖板包括上盖主体和连接在上盖主体外沿的上盖内卷边结构,上盖内卷边结构与支撑板的外侧面或下盖板的外侧面配合。

可选地,上盖内卷边结构与支撑板的外侧面配合,支撑板包括:支撑段,支撑段的第一端与上盖板连接,且支撑段的外侧面与上盖内卷边结构配合;支撑内卷边结构,支撑内卷边结构设置在支撑段的第二端,且支撑内卷边结构设有与下盖板配合的连接部。

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上盖板与支撑段连接的连接螺孔与支撑内卷边结构对应,支撑内卷边结构上设置有排水结构。

可选地,上盖内卷边结构包括:第一纵折弯段,第一纵折弯段的第一端与上盖主体连接;第一横折弯段,第一横折弯段的第一端与第一纵折弯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纵折弯段,第二纵折弯段的第一端与第一横折弯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纵折弯段与支撑段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可选地,下盖板包括下盖主体和下盖内卷边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支撑内卷边结构的连接部与下盖主体连接的连接螺孔与下盖内卷边结构对应,下盖内卷边结构上设置有排水结构。

可选地,下盖内卷边结构包括:第三纵折弯段,第三纵折弯段的第一端与下盖主体连接;第二横折弯段,第二横折弯段的第一端与第三纵折弯段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纵折弯段,第四纵折弯段的第一端与第二横折弯段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纵折弯段与墙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上盖主体与下盖主体之间具有间隔。

可选地,拼接房屋顶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置在上盖主体与下盖主体之间的间隔内。

可选地,上盖主体为多个,且相邻两个上盖主体相邻的一侧具有上盖折边,且相邻两个上盖主体的上盖折边贴合,拼接房屋顶还包括防水盖,防水盖设置在上盖主体上,且覆盖相邻两个上盖主体之间的缝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拼接房,其包括屋顶,屋顶为上述的屋顶。

根据本发明的拼接房屋顶及具有其的拼接房,该拼接房屋顶的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平行设置,形成了平板型屋顶,解决了现有的v型屋顶存在的占用空间大,运输、安装和使用均不便的问题。支撑板连接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一方面可以支撑上盖板和下盖板,使拼接房屋顶结构强度更高,另一方面,其还可以与上盖板的上盖内卷边结构配合,实现对拼接房屋顶的外沿防护,避免漏水问题,提升拼接房屋顶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当然,上盖板的上盖内卷边结构也可以与下盖板的外侧面配合,实现拼接房屋顶的外沿防护,避免平板型屋顶的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拼接房屋顶的侧边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拼接房屋顶的侧边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拼接房屋顶的中间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拼接房屋顶的中间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上盖板;11、上盖内卷边结构;111、第一纵折弯段;112、第一横折弯段;113、第二纵折弯段;13、上盖折边;14、第一间隙;20、下盖板;22、第二间隙;30、支撑板;31、支撑段;40、墙体;60、间隔;50、防水盖;51、防水盖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拼接房屋顶,其包括上盖板10、下盖板20和支撑板30,支撑板30连接平行设置的上盖板10和下盖板20之间,上盖板10包括上盖主体和连接在上盖主体外沿的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支撑板30的外侧面或下盖板20的外侧面配合。

该拼接房屋顶的上盖板10和下盖板20之间平行设置,形成了平板型屋顶,解决了现有的v型屋顶存在的占用空间大,运输、安装和使用均不便的问题。支撑板30连接在上盖板10和下盖板20之间,一方面可以支撑上盖板10和下盖板20,使拼接房屋顶结构强度更高,另一方面,其还可以与上盖板10的上盖内卷边结构11配合,实现对拼接房屋顶的外沿防护,避免漏水问题,提升拼接房屋顶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当然,上盖板10的上盖内卷边结构11也可以与下盖板20的外侧面配合,实现拼接房屋顶的外沿防护,避免平板型屋顶的漏水问题。

下面分别针对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下盖板20的外侧面配合的实施方式、以及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支撑板30的外侧面配合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下盖板20的外侧面配合时,支撑板30可以不设置在上盖板10的边沿处,上盖内卷边结构11可以直接延伸至下盖板20处,与下盖板20的外侧面配合。

可选地,为了提升防护的可靠性,下盖板20的外沿设置有向上或向下的弯折或者卷边,以增大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下盖板20的外侧面的配合面积,从而更好地阻隔水、水汽和灰尘等进入拼接房屋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配合并非必须是贴合,相互配合的两者之间可以具有缝隙。

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支撑段31的外侧面配合时,支撑板30设置在上盖板10的外边沿处。当然,为了进一步提升拼接房屋顶的结构稳定性,在上盖板10和下盖板20之间还可以设置多个间隔板,以支撑上盖板10。

如图1所示,支撑板30包括支撑段31和支撑内卷边结构。其中,支撑段31的第一端与上盖板10连接,且支撑段31的外侧面与上盖内卷边结构11配合。支撑内卷边结构设置在支撑段31的第二端,支撑内卷边结构设有与下盖板20配合的连接部。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内卷边结构形成类似u型的卷边结构,连接部形成在u形的卷边的内侧。

由于支撑段31竖直延伸,且第一端(图1中所示的上端)与上盖板10贴合,支撑内卷边结构的连接部搭接在下盖板20上,使得可以阻挡上盖板10与下盖板20在外沿处的开口,实现防水的目的。

如图1和2所示,上盖内卷边结构11包括第一纵折弯段111、第一横折弯段112和第二纵折弯段113,以形成前述的类似u型的卷边结构。

第一纵折弯段111的第一端与上盖主体连接;第一横折弯段112的第一端与第一纵折弯段1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纵折弯段113的第一端与第一横折弯段11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纵折弯段113与支撑段3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4。

这样既能够保证上盖内卷边结构11与支撑段31的外侧面配合,又使上盖内卷边结构11的u型折边的侧部与支撑段31之间有第一间隙14,可以为热胀冷缩留下空间,且使得装配更加方便,此外多余的水也可以通过第一间隙14排走。

可选地,为了确保连接稳固可靠,支撑段31与上盖板10通过连接螺栓连接,上盖板10上设置有供连接螺栓穿过的连接螺孔。

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上盖板10与支撑段31连接的连接螺孔与支撑内卷边结构对应,支撑内卷边结构上设置有排水结构。这样若水通过连接螺孔进入,也可以引导到支撑内卷边结构并排出,防止其渗入拼接房内。

优选地,为了保证拼接房屋顶与墙体40装配后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下盖板20包括下盖主体和下盖内卷边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支撑内卷边结构的连接部与下盖主体连接的连接螺孔与下盖内卷边结构对应,下盖内卷边结构上设置有排水结构。这样一方面下盖内卷边结构可以与墙体40配合,从而实现防水,另一方面若存在连接螺孔漏水的情况时,可以将水从下盖内卷边结构导走。

具体地,下盖内卷边结构包括第三纵折弯段、第二横折弯段和第四纵折弯段,以形成类似u型卷边结构。

第三纵折弯段的第一端与下盖主体连接;第二横折弯段的第一端与第三纵折弯段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纵折弯段的第一端与第二横折弯段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纵折弯段与墙体4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22。

这样既能够保证下盖内卷边结构与墙体40的外侧面配合,又使下盖内卷边结构的u型折边的侧部与墙体40之间有第二间隙22,可以为热胀冷缩留下空间,且使得装配更加方便,此外多余的水也可以通过第二间隙22排走。

在本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上盖主体与下盖主体之间具有间隔60。

为了提升拼接房的使用舒适型,拼接房屋顶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置在上盖主体与下盖主体之间的间隔60内。

可选地,如图4和5所示,为了适应不同的面积需求,上盖主体为多个,且相邻两个上盖主体相邻的一侧具有上盖折边13,且相邻两个上盖主体的上盖折边13贴合,拼接房屋顶还包括防水盖50,防水盖50设置在上盖主体上,且覆盖相邻两个上盖主体之间的缝隙。

通过设置防水盖50,使得上盖主体间的缝隙可以被很好地密封。为了进一步提升密封性能,防水盖50具有防水盖折边51,防水盖折边51与上盖主体贴合,确保充分密封防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拼接房,其包括屋顶,屋顶为上述的屋顶。该拼接房的屋顶不仅占用空间小,运输和安装都更加方便,且密封性和保温性均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