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3698发布日期:2020-05-29 12:1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

目前,公告号为cn20829375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抗震性能的钢结构,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顶部的楼承板,楼承板通过螺栓与支撑架连接,支撑架包括由四根横梁构成的方形顶框和设置在顶框四个角部的四根立柱,横梁与立柱之间的拐角处设置抗震组件,抗震组件包括两个安装座和设置在两个安装座之间的弹性抗震板,两个安装座分别固定设置在横梁和立柱上。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极大的提高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强度,使其具备突出的抗震性能,但存在以下缺陷:楼承板作为钢结构的屋顶板,长期裸露在外需要进行更换,而楼承板与支撑架之间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使其拆卸更换不便,为此,亟需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使屋顶板的拆卸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使屋顶板的拆卸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包括底板、竖直固定在底板上表面上的多个立柱、与多个立柱顶部共同固定连接的上框架及固定在上框架上的两个屋顶板,两个所述屋顶板均包括与上框架固定的倾斜部及与倾斜部顶部固定连接的竖直部,所述上框架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卡槽一,所述倾斜部的底部开设有与卡槽一卡接配合的卡条一,两个所述竖直部共同卡接有顶盖,所述顶盖靠近所述竖直部的两侧上均开设有卡槽二,两个所述竖直部的两侧上均开设有与卡槽二卡接配合的卡条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倾斜部上固定卡条一,在上框架上开设卡槽一,通过卡条一与卡槽一的卡接配合,使倾斜部与上框架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快速地连接,从而也方便了上框架与屋顶板的拆卸分离;同时顶盖与竖直部之间通过卡条二和卡槽二的卡接配合,实现可拆卸式连接,以此方便了顶盖与屋顶板的拆卸分离;综上使屋顶板的拆卸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框架的上表面上还固定连接有y形支架,所述y形支架的两倾斜部分的端部均开设有卡槽三,两个所述倾斜部的侧面上分别均固定连接有与卡槽三卡接配合的卡条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y形支架可起到支撑屋顶板的作用,提高了屋顶板的稳定性,以此提高了钢结构的稳定性;同时y形支架与屋顶板之间通过卡槽三与卡条三的卡接配合实现固定连接,亦可保证屋顶板的便捷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框架的两侧面固定连接有与屋顶板侧面固定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靠近屋顶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板可对屋顶板进行限位,防止屋顶板发生滑移,使相互卡接的卡槽与卡条错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钢结构的稳定性;密封垫可封堵屋顶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进而提高屋顶板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倾斜部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远离倾斜部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装饰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外界物体对屋顶板的上表面产生作用力时,缓冲垫可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作用在屋顶板上的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屋顶板的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装饰板可提高钢结构整体的美观性,同时可对缓冲垫形成保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包括固定在底板上的固定部和活动套接在固定部内部的活动部,所述固定部的内部开设有便于容纳活动部的活动仓,所述活动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便于调节活动部高度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立柱设为固定部和活动部的组合,且设有调节组件可方便地调节活动部的高度,以此调节立柱的整体高度,使钢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方便地调整高度,提高了钢结构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活动仓底部的丝杠、与丝杠螺纹连接且与活动部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与丝杠底部周侧固定连接的锥齿轮一及与锥齿轮一啮合的锥齿轮二,所述锥齿轮二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穿设固定部侧壁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锥齿轮二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丝杠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活动部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调节组件设为丝杠、滑块、锥齿轮一及锥齿轮二的组合,转动手轮可带动转动杆的转动,以此使锥齿轮二随之转动,由于锥齿轮二与锥齿轮一啮合,因此锥齿轮一随之转动,进而带动丝杠的转动,由于滑块与丝杠螺纹连接,在活动部的限制下,滑块沿着丝杠向上或向下滑移,因此带动活动部向上或向下滑移,从而实现了立柱的高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基板、与底板固定连接且端部伸入基板内部的活动杆及套设在活动杆位于基板外部周侧的减震弹簧,所述活动杆位于基板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结构受到震动时,作用力作用在减震弹簧上,使减震弹簧发生形变,以此使减震弹簧发生弹性形变,随之带动活动杆在基板内进行产生一定的位移,以此起到减震的作用,提高了钢结构的抗震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板的内部填充有缓冲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板的内部填充有缓冲球,活动杆移动时,可对其产生较大的阻力,以此减少活动杆的移动,从而进一步起到了减震的作用,以此进一步提高了钢结构的抗震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通过卡条一与卡槽一的卡接配合,使倾斜部与上框架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快速地连接,从而也方便了上框架与屋顶板的拆卸分离;同时通过卡条二和卡槽二的卡接配合实现了顶盖与竖直部的可拆卸式连接,以此方便了顶盖与屋顶板的拆卸分离;综上使屋顶板的拆卸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2.本方案中设有调节组件可方便地调节活动部的高度,以此调节立柱的整体高度,使钢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方便地调整高度,提高了钢结构的实用性;

3.本方案中设有减震组件可起到减震的作用,同时缓冲球亦可起到减震的作用,以此提高了钢结构的抗震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板;2、立柱;21、固定部;211、活动仓;22、活动部;23、调节组件;231、丝杠;232、滑块;233、锥齿轮一;234、锥齿轮二;235、转动杆;236、手轮;3、上框架;31、卡槽一;32、y形支架;321、卡槽三;4、屋顶板;41、倾斜部;411、卡条一;412、卡条三;413、缓冲垫;414、装饰板;42、竖直部;421、卡条二;5、顶盖;51、卡槽二;6、侧板;61、密封垫;7、减震组件;71、基板;711、缓冲球;72、活动杆;721、限位板;73、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抗震钢结构,包括底板1、立柱2、上框架3和屋顶板4。底板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底板1水平设置在地面上。立柱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立柱2均竖直设置,且多个立柱2呈矩形阵列分布在底板1的上表面边沿上。立柱2包括固定部21和活动部22。固定部21为长方体形结构,固定部21的底部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固定部21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固定部21的内部开设有活动仓211,活动仓211呈长方体形,活动仓211的长度方向与固定部21的长度方向一致。活动部22为中空的长方体形结构,活动部22的长度方向与固定部21的长度方向一致,活动部22的底端位于活动仓211的内部,且活动部22与固定部21之间可产生相对滑动。

如图2、图3所示,活动仓211的内部固定有调节组件23,调节组件23包括丝杠231、滑块232、锥齿轮一233及锥齿轮二234。丝杠231竖直设置,丝杠231的底端与活动仓211的底部转动连接,丝杠231的顶端延伸至活动部22中空结构的内部。滑块232呈长方体形,滑块232套接在丝杠231的外部,且滑块232与丝杠231螺纹连接,滑块232的上表面与活动部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锥齿轮一233水平设置,且锥齿轮一233固定在丝杠231的底端周侧,锥齿轮二234竖直设置,锥齿轮二234与锥齿轮一233啮合。锥齿轮二234远离锥齿轮一233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杆235,转动杆235为圆柱形结构,转动杆235水平设置,转动杆235的长度方向与丝杠231的长度方向垂直,转动杆235远离锥齿轮二234的端部穿设固定部21的侧壁延伸至固定部21的外部,且转动杆235与固定部21可相对转动,转动杆235位于固定部21外部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手轮236,通过手轮236可方便地转动转动杆235。需要调整立柱2的高度时,转动手轮236以带动转动杆235的转动,以此使锥齿轮二234随之转动,由于锥齿轮二234与锥齿轮一233啮合,因此锥齿轮一233随之转动,进而带动丝杠231的转动,由于滑块232与丝杠231螺纹连接,在活动部22的限制下,滑块232沿着丝杠231向上或向下滑移,因此带动活动部22向上或向下滑移,从而实现了立柱2的高度调节,使钢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方便地调整高度,提高了钢结构的实用性。

如图2、图4所示,上框架3为长方形框体结构,上框架3的下表面与多个立柱2的顶部共同固定连接。屋顶板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屋顶板4沿上框架3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任一屋顶板4均包括倾斜部41和竖直部42,倾斜部4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倾斜部41较低的一侧与上框架3的上表面边沿固定连接,倾斜部41由上框架3的上表面边沿向上倾斜中上框架3中部上方,且两个倾斜部41沿上框架3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倾斜部41远离上框架3的侧面上粘接有缓冲垫413,缓冲垫413由橡胶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外界物体对屋顶板4的上表面产生作用力时,缓冲垫413可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作用在屋顶板4上的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屋顶板4的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缓冲垫413远离倾斜部41的侧面上粘接有装饰板414,装饰板414可提高钢结构整体的美观性,同时可对缓冲垫413形成保护,进而延长缓冲垫413的使用寿命。竖直部4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竖直部42的长度方向与上框架3的长度方向一致,竖直部42与倾斜部41较高的一侧一体成型。

如图2所示,倾斜部41较低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卡条一411,卡条一411的截面为t字形,卡条一411的竖直部分与倾斜部41固定连接,卡条一411的长度方向与上框架3的长度方形一致。上框架3的上表面边沿上开设有卡槽一31,卡槽一31的长度方向与上框架3的长度方向一致,卡槽一31与卡条一411卡接配合。结合图4所示,两竖直部42上共同连接有顶盖5,顶盖5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u形,顶盖5的长度方向与竖直部42的长度方向一致,两个竖直部42均位于顶盖5的腔体内部,两竖直部42相对远离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卡条二421,卡条二421的长度方向与竖直部42的竖直部42的长度方向一致。顶盖5较大面积的两内壁上均开设有卡槽二51,卡槽二51的截面形状与卡条二421的截面形状相似,且卡槽二51与卡条二421卡接配合。在倾斜部41上固定卡条一411,在上框架3上开设卡槽一31,通过卡条一411与卡槽一31的卡接配合,使倾斜部41与上框架3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快速地连接,从而也方便了上框架3与屋顶板4的拆卸分离;同时顶盖5与竖直部42之间通过卡条二421和卡槽二51的卡接配合,实现可拆卸式连接,以此方便了顶盖5与屋顶板4的拆卸分离;综上使屋顶板4的拆卸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如图2、图4所示,上框架3较短部分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y形支架32,y形支架32竖直设,y形支架32的竖直部分固定在上框架3较短部分的上表面中部,y形支架32的两倾斜部分的端部分别与屋顶板4的两倾斜部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y形支架32可起到支撑屋顶板4的作用,提高了屋顶板4的稳定性,以此提高了钢结构的稳定性。y形支架32的两倾斜部41分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卡槽三321,屋顶板4的倾斜部41的下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卡条三412,卡槽三321与卡条三412卡接配合,通过卡槽三321与卡条三412的卡接配合实现y形支架32与屋顶板4固定连接,亦可保证屋顶板4的便捷拆卸。上框架3的两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侧板6,侧板6可将上框架3、屋顶板4及顶盖5连接处的侧面封堵,且侧板6与上框架3、屋顶板4及顶盖5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侧板6靠近屋顶板4的一侧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垫61,密封垫61可封堵侧板6与三者连接位置处的空隙,以此提高屋顶板4的密封性。

如图2所示,底板1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减震组件7,减震组件7包括基板71、活动杆72及减震弹簧73。基板71固定在地面上,基板71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结构,基板71与底板1平行设置。活动杆72为圆柱形结构,活动杆72设置有多个,多个活动杆72呈矩形阵列分布在底板1的下表面上,且多个活动杆72的顶部均与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活动杆72的底部穿设基板71的侧壁延伸至基板71的内部,活动杆72位于基板71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721,限位板721可防止活动杆72脱离基板71,以此对活动杆72起到限位作用。减震弹簧73套设在活动杆72位于基板71外的端部周侧,且减震弹簧73的两端部分别与底板1的下表面及基板7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基板71中空结构的内部填充有缓冲球711,缓冲球711由橡胶材料制成。钢结构受到震动时,作用力作用在减震弹簧73上,使减震弹簧73发生形变,以此使减震弹簧73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减少了部分的作用力,同时活动杆72在基板71内进行产生一定的位移,活动杆72移动时,可对其产生较大的阻力,以此进一步抵消了部分的作用力,从而进起到了减震的作用,以此提高了钢结构的抗震性。

本实施例需要更换屋顶板4时,首先将侧板6上固定的螺栓取下,使侧板6与屋顶板4分离,由于屋顶板4仅与侧板6之间固定有螺栓,以此较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式螺栓的数量大大地减少,从而方便了屋顶板4的拆卸;同时通过卡条一411与卡槽一31的卡接配合,使倾斜部41与上框架3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快速地连接,从而也方便了上框架3与屋顶板4的拆卸分离;顶盖5与竖直部42之间通过卡条二421和卡槽二51的卡接配合,实现可拆卸式连接,以此方便了顶盖5与屋顶板4的拆卸分离;综上使屋顶板4的拆卸更换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