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52204发布日期:2021-08-20 20:2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古墓室整体平移的外部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历史文明大国,在数千年攸远的发展历程中遗存下了许多古墓室,古墓室中埋藏着许多具有极高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瑰宝。由多种原因所致,有些古墓室已经被发掘出来,斑斓缤纷的稀世瑰宝呈现于世人面前;但是至今还有大量的古墓室未被发现。目前,对于体积较小的古墓室的保护,为保存其本体结构、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主要采用的是原址博物馆等措施。对于一些重要的发掘出来的古墓室,一般是建立遗址博物馆进行原地保护,在原址上建立环境相对可控的封闭建筑,是一种相对主动的保护方式,保护效果较好,不仅使古墓室本体避免直接受外部环境的大范围波动造成的损坏,也大大降低了古墓室本体的风化速度。

在进行建设开发过程中所发现的古墓室,由于古墓室所处位置可能与建设开发计划有所冲突,无法使古墓室就原位置建立原址博物馆,同时会延误建设开发。若对古墓室进行分散搬运,会破坏古墓室的整体性,从而破坏建筑考古价值。为此,对古墓室进行整体平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古墓室进行整体打包后,再进行整体的平移,能在平移后的位置,以完整的古墓室进行古墓室原址博物馆的设置,从而在不影响建设开发进度的同时,完整地保留古墓室的整体结构以及考古价值。

但是,现有的古墓室平移方法,对古墓室在整体平移后的结构保护效果较差,容易在古墓室整体平移后,长期存放过程中产生结构变形,进而影响古墓室的考古价值。为此,亟需发明一种能保障古墓室整体平移后外部保护可靠的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古墓室整体平移后的外部保护不足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古墓室整体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包括具有入口的古墓室打包体,还包括:

基坑支护结构,其由钻孔桩墙和土层锚杆墙组成,所述基坑支护结构的一侧面开口设置,所述钻孔桩墙的上端部通过若干支撑梁相互连接;

地下室主体,其包括底板、顶板、侧壁以及挡土剪力墙,所述地下室主体设置在所述基坑支护结构中,所述古墓室打包体放置在所述地下室打包体中,所述顶板具有开口,所述顶板包括结构梁,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挡土剪力墙设置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古墓打包体的入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结构梁包括主梁和若干次梁,所述次梁分别与所述主梁垂直相交。

优选地,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结构梁连接处开设有与所述结构梁相适配的连接孔。

优选地,所述顶板的开口与所述古墓室打包体的入口之间设置有楼梯。

优选地,所述顶板的开口的外周设置有挡土反坎墙。

优选地,所述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结构梁相适配的支撑柱。

优选地,所述钻孔桩墙由钢管桩和混凝土浇筑而成。

优选地,所述土层锚杆墙由若干土层锚杆嵌入土坡制成。

优选地,所述地下室主体由钢筋和强度等级c30且抗渗等级p6的混凝土制成。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施工方法,包括:

开挖与古墓室打包体相适配的基坑,在基坑的侧面设置基坑支护结构;

在基坑支护结构上设置支撑梁;

基坑的下表面设置底板;

将古墓室打包体整体平移至基坑中;

设置与古墓室打包体相适配的侧壁和挡土剪力墙,形成上表面开口的地下室主体;

向地下室主体与古墓室打包体直接的空隙填土;

使支撑梁与古墓室的结构梁相连接,设置顶板以覆盖地下室主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包括基坑支护结构和地下室主体,通过在古墓室的外部设置两层保护的结构,提高了对古墓室整体平移后的结构完整性的保护。其中,基坑支护结构中钻孔桩墙和土层锚杆墙的设置能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以确保在古墓室整体平移过程中基坑的结构稳定。结构梁和支撑梁的相互连接结构,使得地下室的顶板结构稳固,顶板能分担古墓室的上端所承受的压力,避免位于地下室中的古墓室收到外部的压力和冲击,从而能确保长期存放的情况下古墓室的结构完整性,以避免因外力作用而破坏古墓室的建筑考古价值。此外,本发明通过设置挡土剪力墙,使得古墓室与地下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固定,且能阻隔地下室与古墓室之间的土料,以避免古墓室的入口受阻挡,以方便后续的修筑和考古的进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室主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地下室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结构梁与支撑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地下室主体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地下室主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古墓打包体;

2-基坑支护结构、21-钻孔桩墙、22-土层锚杆、23-支撑梁;

3-地下室主体、31-底板、32-顶板、321-结构梁、33-侧壁、34-挡土剪力墙、35-挡土反坎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的优选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需要先将古墓室连同外周的黏土进行整体打包,在外周加固设置结构,形成古墓室打包体,古墓室打包体的结构一般为长方体结构,古墓室打包体便于整体平移和长期保存。

如图1所述,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包括具有入口的古墓室打包体,还包括基坑支护结构2和地下室主体3。基坑支护结构2由钻孔桩墙21和土层锚杆22墙,所述基坑支护结构2的一侧面开口设置,所述钻孔桩墙21的上端部通过若干支撑梁23相互连接。地下室主体3,其包括底板31、顶板32、侧壁33以及挡土剪力墙34,所述地下室主体3设置在所述基坑支护结构2中,所述古墓室打包体放置在所述地下室打包体中,所述顶板32具有开口,所述顶板32包括结构梁321,所述结构梁321与所述支撑梁23连接,所述挡土剪力墙34设置在所述侧壁33与所述古墓打包体1的入口之间。

本发明创造性地,设置基坑支护结构2和地下室主体3的双层保护结构,以更为全面地保护位于其中的古墓室。同时,在基坑支护结构2上端设置支撑梁23,在地下室的上端设置结构梁321,通过支撑梁23和结构梁321的连接,使得地下室主体3上的结构梁321与支撑梁23相互连接,从而进一步地加固古墓室的外部支撑和保护结构。使得在古墓室整体平移后,在建立原址博物馆时,能确保原址博物馆的外部结构稳定性,以更好地保留古墓室的结构还原度,以尽可能提高古墓室的考古价值。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2,其包括钻孔桩墙21和土层锚杆22墙,钻孔桩墙21和土层锚杆22墙相互连接,形成一侧开口的基坑。其中,钻孔桩墙21在地面上钻孔后,插入对应的钢管桩,然后通过浇筑混凝土,形成固定的钻孔桩墙21,以作为古墓室和地下室主体3的最外部的保护壁。当基坑的边缘邻近土层时,采用土层锚杆22墙,通过若干土层锚杆22嵌入土坡,然后在土坡的外表面加固后,形成土层锚杆22墙。根据实际的基坑环境,选取适配的钻孔桩墙21和土层锚杆22墙以形成基坑侧面,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地,三个连续且折弯的钻孔桩墙21以及两个位于最外端的土层锚杆22墙形成与古墓室相适配的基坑支护结构2,基坑支护结构2朝向古墓室打包体的一侧为开口设置,以方便古墓室打包体平移进入。

此外,基坑支护结构2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梁23,具体为钻孔桩墙21的上表面之间,支撑梁23的设置能加固折弯的钻孔桩墙21,以保持钻孔桩墙21的结构,同时,支撑梁23能支撑地下室主体3的上表面。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地,三个支撑梁23间距设置在钻孔桩墙21的上端,从而使钻孔桩墙21之间的位置固定。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地下室主体3包括底板31、顶板32、侧壁33以及挡土剪力墙34。其中,底板31在古墓室打包体平移前设置,侧壁33在古墓室打包体平移至基坑支护结构2中后,沿着基坑支护结构2包围古墓室打包体的整个外围设置,侧壁33与古墓室打包体之间存在间隙。挡土剪力墙34在侧壁33设置完成后进行,所述挡土剪力墙34设置在所述侧壁33与所述古墓打包体1的入口之间,挡土剪力墙34的上端嵌入顶板32,挡土剪力墙34的侧边分别嵌入侧壁33和古墓室打包体的侧面,挡土剪力墙34的下端嵌入底板31,挡土剪力墙34在设置钢筋时嵌入,并浇筑混凝土以实现固定连接。顶板32在古墓室打包体与地下室主体3之间的空隙通过填入土料消除后,以及古墓室的入口等修筑完成后,设置在古墓室打包体的上方以覆盖地下室主体3,地下室主体3的入口设置在顶板32上,因而顶板32上具有开口。具体地,回填的土料选用三七砂石。

其中,所述顶板32包括结构梁321,优选地,结构梁321包括主梁和若干次梁,次梁分别与主梁垂直相交,主梁与次梁相互嵌合以固定连接。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优选地,顶板32的开口与所述古墓室打包体的入口之间设置有楼梯,且顶板32的开口的外周设置有挡土反坎墙35,挡土反坎墙35的设置,能使地下室主体3形成一个不被土料影响的出入口,挡土反坎墙35的设置,使得顶板32开口与古墓室打包体的入口之间,形成一个较为封闭且安全的区域,挡条反坎墙包覆顶板32开口的整个外周,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土料和水从顶板32开口进入到地下室主体3中,挡土反坎墙35下端的钢筋部分嵌入顶板32中。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顶板32安装时,顶板32的结构梁321与基坑支护结构2的支撑梁23相连接,具体为,支撑梁23与结构梁321连接处开设有与结构梁321相适配的连接孔,结构梁321依次嵌入连接孔中,以实现固定连接。作为优选地,为了提高结构梁321的稳固程度,在侧壁33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结构梁321相适配的支撑柱,支撑柱分别支撑结构梁321的两端,使得每个结构梁321的两端均由支撑柱所支撑,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固程度,能更好地保护古墓室的结构稳定性,同时显著地提高了进入古墓室人员的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地,所述地下室主体3由钢筋和强度等级c30且抗渗等级p6的混凝土制成。本发明选用强度等级c30且抗渗等级p6的混凝土,由于古墓室所处环境为地下环境,需要在保护时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渗漏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为此,选用强度等级c30且抗渗等级p6的混凝土,能有效地避免地下水和地上的水渗漏至地下室主体3中的古墓室,使得古墓室所处的环境稳定,不容易因水浸泡而加速损坏,且能有效地承受冲击,避免地面和地下的冲击破坏古墓室。

本发明所述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包括基坑支护结构2和地下室主体3,通过在古墓室的外部设置两层保护的结构,提高了对古墓室整体平移后的结构完整性的保护。

其中,基坑支护结构2中钻孔桩墙21和土层锚杆22墙的设置能根据基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以确保在古墓室整体平移过程中基坑的结构稳定。结构梁321和支撑梁23的相互连接结构,使得地下室的顶板32结构稳固,顶板32能分担古墓室的上端所承受的压力,避免位于地下室中的古墓室收到外部的压力和冲击,从而能确保长期存放的情况下古墓室的结构完整性,以避免因外力作用而破坏古墓室的建筑考古价值。

此外,本发明通过设置挡土剪力墙34,使得古墓室与地下室的侧壁33之间的距离固定,且能阻隔地下室与古墓室之间的土料,以避免古墓室的入口受阻挡,以方便后续的修筑和考古的进行。

本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实施例2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施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开挖与古墓室打包体相适配的基坑,在基坑的侧面设置基坑支护结构2。

步骤s2:在基坑支护结构2上设置支撑梁23。

步骤s3:基坑的下表面设置底板31。

步骤s4:将古墓室打包体整体平移至基坑中。

步骤s5:设置与古墓室打包体相适配的侧壁33和挡土剪力墙34,形成上表面开口的地下室主体3。

步骤s6:向地下室主体3与古墓室打包体直接的空隙填土。

步骤s7:使支撑梁23与古墓室的结构梁321相连接,设置顶板32以覆盖地下室主体3。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施工方法,通过上述方法的步骤,能实现实施例1中所述的用于古墓室平移的外部保护连接结构,以达到更为全面地保护平移后的古墓室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并非必须按照顺序逐一执行,可适当地改变顺序,或多个步骤同时进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