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861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
【背景技术】
[0002]在现实施工场地,许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干湿混凝土的同步使用,因此分开对干湿混凝土的分别制作,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由于搅拌机本身就很占空间,分开搅拌不仅占地,而且也增加了成本。
[0003]现有技术中,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2990778 A)中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混凝土搅拌机,该混凝土搅拌机包括搅拌筒、加料机构、卸料机构、供水系统、原动机、传动机构、机架、PLC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电路,所述的搅拌筒直立放置,分为上、下两腔,上腔为砂浆搅拌腔,下腔为混凝土搅拌腔,所述的上腔侧部设置砂浆出料口,所述的下腔侧部设置混凝土出料口,所述的上腔与下腔之间设置隔板,隔板的打开可控,砂浆可流入下腔,完成混凝土的制备。本发明可实现了砂浆与混凝土的独立以及同步制备,但是无法现实对干湿混凝土的同步搅拌和输出,无法满足现实施工的需求。
[0004]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同时进行干湿混凝土的搅拌和输出的搅拌机,是目前现有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包括上搅拌室、下搅拌室、电机和机架;所述上搅拌室包括上铲头、上转轴、铰链和上出料阀口 ;所述下搅拌室(4)包括下铲头、下转轴和下出料阀口 ;所述电机安装于机架上,所述电机上设有上搅拌室和下搅拌室,所述上搅拌室上设有铰链,所述上搅拌室的上转轴与下搅拌室的下转轴齿连。
[0008]优选地,所述上搅拌室内设有上转轴,所述上转轴上设有上铲头。
[0009]优选地,所述上铲头设有η个,η为整数。
[0010]优选地,所述上铲头自上而下成20-60°夹角布置于上转轴上。
[0011]优选地,所述下搅拌室内设有下转轴,所述下转轴上设有下铲头。
[0012]优选地,所述下铲头设有m个,m为整数。
[0013]优选地,所述下铲头自上而下成30-80°夹角布置于下转轴上。
[0014]优选地,所述上搅拌室上设有上出料阀口,所述下搅拌室上设有下出料阀口。
[0015]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占.V.
[0016]通过设置双层搅拌室,能够同时得到干混凝土和湿混凝土,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因多步骤操作所带来人力压力。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0021]图中:1、上搅拌室;2、上转轴;3、上铲头;4、下搅拌室;5、下铲头;6、下转轴;7、电机;8、机架;9、铰链;10、上出料阀口 ;11、下出料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如图1-3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002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包括上搅拌室1、下搅拌室4、电机7和机架8 ;上搅拌室I包括上铲头3、上转轴2、铰链9和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包括下铲头5、下转轴6和下出料阀口 11 ;电机7安装于机架8上,电机7上设有上搅拌室I和下搅拌室4,所述上搅拌室I上设有铰链9,所述上搅拌室I的上转轴2与下搅拌室4的下转轴6齿连。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搅拌室I内设有上转轴2,所述上转轴2上设有上铲头3。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铲头3设有η个,η为整数。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铲头3自上而下成20-60°夹角布置于上转轴2上。
[0028]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搅拌室4内设有下转轴6,下转轴6上设有下铲头5。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铲头5设有m个,m为整数。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铲头5自上而下成30-80°夹角布置于下转轴6上。
[00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搅拌室6上设有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上设有下出料阀口
Ilo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包括上搅拌室1、下搅拌室4、电机7和机架8 ;上搅拌室I包括上铲头3、上转轴2、铰链9和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包括下铲头5、下转轴6和下出料阀口 11 ;电机7安装于机架8上,电机7上设有上搅拌室I和下搅拌室4,所述上搅拌室I上设有铰链9,所述上搅拌室I的上转轴2与下搅拌室4的下转轴6齿连。
[0034]上搅拌室I内设有上转轴2,所述上转轴2上设有上铲头3。上铲头3设有5个。上铲头3自上而下成40°夹角布置于上转轴2上。下搅拌室4内设有下转轴6,下转轴6上设有下铲头5。下铲头5设有10个。下铲头5自上而下成60°夹角布置于下转轴6上。上搅拌室6上设有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上设有下出料阀口 11。
[003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双层搅拌室,能够同时得到干混凝土和湿混凝土,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因多步骤操作所带来人力压力。
[0036]实施例2
[0037]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包括上搅拌室1、下搅拌室4、电机7和机架8 ;上搅拌室I包括上铲头3、上转轴2、铰链9和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包括下铲头5、下转轴6和下出料阀口 11 ;电机7安装于机架8上,电机7上设有上搅拌室I和下搅拌室4,所述上搅拌室I上设有铰链9,所述上搅拌室I的上转轴2与下搅拌室4的下转轴6齿连。
[0038]上搅拌室I内设有上转轴2,所述上转轴2上设有上铲头3。上铲头3设有10个。上铲头3自上而下成20°夹角布置于上转轴2上。下搅拌室4内设有下转轴6,下转轴6上设有下铲头5。下铲头5设有5个。下铲头5自上而下成80°夹角布置于下转轴6上。上搅拌室6上设有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上设有下出料阀口 11。
[0039]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双层搅拌室,能够同时得到干混凝土和湿混凝土,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因多步骤操作所带来人力压力。
[0040]实施例3
[0041]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包括上搅拌室1、下搅拌室4、电机7和机架8 ;上搅拌室I包括上铲头3、上转轴2、铰链9和上出料阀口 10 ;下搅拌室4包括下铲头5、下转轴6和下出料阀口 11 ;电机7安装于机架8上,电机7上设有上搅拌室I和下搅拌室4,所述上搅拌室I上设有铰链9,所述上搅拌室I的上转轴2与下搅拌室4的下转轴6齿连。
[0042]上搅拌室I内设有上转轴2,所述上转轴2上设有上铲头3。上铲头3设有3个。上铲头3自上而下成60°夹角布置于上转轴2上。下搅拌室4内设有下转轴6,下转轴6上设有下铲头5。下铲头5设有5个。下铲头5自上而下成30°夹角布置于下转轴6上。上搅拌室6上设有上出料阀口 10,下搅拌室4上设有下出料阀口 11。
[0043]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双层搅拌室,能够同时得到干混凝土和湿混凝土,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因多步骤操作所带来人力压力。
[00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搅拌室(1)、下搅拌室(4)、电机(7)和机架(8);所述上搅拌室(I)包括上铲头(3)、上转轴(2)、铰链(9)和上出料阀口(10);所述下搅拌室(4 )包括下铲头(5 )、下转轴(6 )和下出料阀口( 11);所述电机(7 )安装于机架(8 )上,所述电机(7 )上设有上搅拌室(I)和下搅拌室(4 ),所述上搅拌室(I)上设有铰链(9),所述上搅拌室(I)的上转轴(2)与下搅拌室(4)的下转轴(6)齿连,所述上铲头(3)自上而下成20-60°夹角布置于上转轴(2)上,所述下铲头(5)自上而下成30-80°夹角布置于下转轴(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搅拌室(I)内设有上转轴(2 ),所述上转轴(2 )上设有上铲头(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搅拌室(4)内设有下转轴(6),所述下转轴(6)上设有下铲头(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搅拌室(I)上设有上出料阀口(10),所述下搅拌室(4)上设有下出料阀口(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干湿混凝土同步搅拌功能的搅拌机,包括上搅拌室、下搅拌室、电机和机架;所述上搅拌室包括上铲头、上转轴、铰链和上出料阀口;所述下搅拌室包括下铲头、下转轴和下出料阀口;所述电机安装于机架上,所述电机上设有上搅拌室和下搅拌室,所述上搅拌室上设有铰链,所述上搅拌室的上转轴与下搅拌室的下转轴齿连,通过设置双层搅拌室,能够同时得到干混凝土和湿混凝土,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因多步骤操作所带来人力压力。
【IPC分类】B28C5/16
【公开号】CN204700988
【申请号】CN201520206737
【发明人】杨银艺
【申请人】杨银艺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4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