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5811阅读:2493来源:国知局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0002]叠合楼板是预制混凝土底板与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形式,该楼板集现浇楼板与装配式楼板的优点于一体,其预制底板与上部叠合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与传统的现浇楼板结构相比,可减少支模和湿作业量,大大缩短工期,实现预制部分工业化生产。
[0003]目前叠合结构中应用的预制底板大多为单向板,板缝处理是实现叠合后双向传力的关键构造,但现有的板缝处理仍需要从下部设置支撑,用来支设板缝模板,浇筑完成后进行拆模并拆除支撑,现有技术中的板缝处理容易导致施工繁琐,后期拆除不便,工期延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简单、后期拆除方便、能够缩短工期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包括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之间间隔有一定宽度的板缝,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中均穿设有伸出至所述板缝处的横向锚固钢筋,所述板缝处的所述横向锚固钢筋上设置有用于悬吊板缝模板的纤维复合材料棒,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和所述板缝处浇筑有混凝土。
[0007]进一步的,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棒的下部表面设置有能够与螺母配合用于悬吊所述板缝模板的螺纹。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锚固至所述第二预制底板的叠合层内,所述第二预制底板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锚固至所述第一预制底板的叠合层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叠合层内设置有横向和纵向的分布钢筋。
[0010]进一步的,伸出至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外部的横向锚固钢筋与所述叠合层内横向的分布钢筋之间设置有带弯钩的吊筋。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的内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横向锚固钢筋连接的纵向预应力钢筋。
[0012]进一步的,所述板缝的宽度为100-250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的厚度为35-45mm,所述叠合层的厚度为70_90mm,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棒的纵向间距为500_1500mm。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棒具有自重轻,承载力强的特点,使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构件安装时具有轻便、稳定性好的特点,同时,针对传统的板缝处理需要从下部支设板缝模板,浇筑完成后进行拆模并拆除支撑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设置在板缝处的纤维复合材料棒悬吊板缝模板,因此无需在板缝模板下部设置支撑,极大减少了施工中的复杂性,保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拆模时,只需拆除纤维复合材料棒与板缝模板的连接即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简单、后期拆除方便、能够缩短工期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侧面剖视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上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如图1-2所示,包括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之间间隔有一定宽度的板缝3,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中均穿设有伸出至板缝3处的横向锚固钢筋4,板缝3处的横向锚固钢筋4上设置有用于悬吊板缝模板5的纤维复合材料棒6,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7和板缝3处浇筑有混凝土。
[0020]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采用的纤维复合材料棒6自重轻,使本实用新型在进行预制构件安装时非常轻便,同时,纤维复合材料棒6还具有承载力强的特点,使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浇筑混凝土时,板缝模板5具有较强的载重能力,保证了本实用新型操作过程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板缝模板5承载力不足而导致现浇混凝土泄漏的现象,其中,纤维复合材料棒6为建筑施工领域的常用预制构件,通过购买即可获得。本实用新型中,针对传统的板缝3处理需要从下部支设板缝模板5,浇筑完成后进行拆模并拆除支撑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设置在板缝3处的纤维复合材料棒6悬吊板缝模板5,因此无需在板缝模板5下部设置支撑,极大减少了施工中的复杂性,保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拆模时,只需拆除纤维复合材料棒6与板缝模板5的连接即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简单、后期拆除方便、能够缩短工期的特点。
[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如图1-2所示,纤维复合材料棒6的下部表面设置有能够与螺母8配合用于悬吊板缝模板5的螺纹。安装模板时,采用带有螺纹结构的纤维复合材料棒6与螺母8配合将板缝模板5固定在板缝3的下部,拆模时,只需要将纤维复合材料棒6末端的螺母8旋下,拆除板缝模板5即可,该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本实用新型施工简单、后期拆除方便的特点,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2]本实用新型中,预制底板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4伸出预制底板并锚固至相邻预制底板的叠合层7内,优选的,第一预制底板1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4锚固至第二预制底板2的叠合层7内,第二预制底板2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4锚固至第一预制底板1的叠合层7内。本改进,使本实用新型中的横向锚固钢筋4穿设在现浇混凝土整体的内部,提高了预制底板与现浇混凝土的锚固程度,进而增强叠合楼板的受力强度。此外,实用新型中,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其它设计也能够实现本实施例的技术要求,如预制底板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4伸出预制底板且达到预制底板与现浇混凝土能够紧密连接的程度即可。
[00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叠合层7内设置有横向和纵向的分布钢筋。横向和纵向的分布钢筋为均匀布置在现浇混凝土内部的构造钢筋,横向与纵向的分布钢筋可以采用细铁丝绑扎或焊接在一起,形成钢筋骨架,进一步增加了叠合楼板的强度。
[0024]优选的,如图1-2所示,伸出至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外部的横向锚固钢筋4与叠合层7内横向的分布钢筋之间设置有带弯钩的吊筋10。吊筋10是将作用于混凝土梁式构件底部的集中力传递至顶部,是提高横向锚固钢筋4承受集中荷载能力的一种钢筋,本实用新型中增加了吊筋10增加横向锚固钢筋4的受力能力。
[0025]为了防止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出现裂缝的现象,如图1-2所示,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的内部还设置有与横向锚固钢筋4连接的纵向预应力钢筋
11。同时,纵向预应力钢筋11还具有提高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受力强度的作用。
[0026]为了加强预制底板的横向刚度,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之间的板缝3的宽度为100-250mm。
[0027]优选的,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的厚度为35-45mm,叠合层7的厚度为70-90mm,纤维复合材料棒6的纵向间距为500-1500mm。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预制底板1和第二预制底板2的厚度、叠合层7的厚度和纤维复合材料棒6的纵向间距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建筑情况进行调整。
[0028]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之间间隔有一定宽度的板缝,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中均穿设有伸出至所述板缝处的横向锚固钢筋,所述板缝处的所述横向锚固钢筋上设置有用于悬吊板缝模板的纤维复合材料棒,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和所述板缝处浇筑有混凝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棒的下部表面设置有能够与螺母配合用于悬吊所述板缝模板的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锚固至所述第二预制底板的叠合层内,所述第二预制底板内部穿设的横向锚固钢筋锚固至所述第一预制底板的叠合层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层内设置有横向和纵向的分布钢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伸出至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外部的横向锚固钢筋与所述叠合层内横向的分布钢筋之间设置有带弯钩的吊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的内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横向锚固钢筋连接的纵向预应力钢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缝的宽度为100-250mm。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的厚度为35-45mm,所述叠合层的厚度为70_90mm,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棒的纵向间距为500-15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属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之间间隔有一定宽度的板缝,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中均穿设有伸出至所述板缝处的横向锚固钢筋,所述板缝处的所述横向锚固钢筋上设置有用于悬吊板缝模板的纤维复合材料棒,所述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和所述板缝处浇筑有混凝土。本实用新型,无需在板缝模板下部设置支撑,极大减少了施工中的复杂性,保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拆模时,只需拆除所述纤维复合材料棒与所述板缝模板的连接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简单、后期拆除方便、能够缩短工期的特点。
【IPC分类】E04B5/17
【公开号】CN205116510
【申请号】CN201520847416
【发明人】侯和涛, 冯明远, 蓝如海, 陈磊, 侯金伟, 程积润
【申请人】山东大学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