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及立体车库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1709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立体车库及立体车库载车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板,用于停放电动汽车,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设置于所述载车板的后部,且与设置于所述立体车库的车库框架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配对形成耦合变压器,利用无线充电的技术传递电能,从而使得载车板与车库框架之间无需线缆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载车板的立体车库。
【专利说明】
立体车库及立体车库载车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车库及立体车库载车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机动车辆的数量日益剧增,停车用地紧张,占用道路停车和占用居住绿地停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剧了交通的拥挤,破坏了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对于上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立体车库应运而生。立体车库包括多层载车板,每层载车板均能够停放车辆,从而合理利用了立体空间,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成倍停放车辆的效果,具有突出的节省占地优势。
[0003]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节约能源、改善生活环境、减少雾霾,电动汽车得到广泛的关注与使用,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保有量年年攀升,配套的充电设施也需大力发展。目前市场上配备充电功能的立体车库都是有线充电形式,载车板取电通过拖拽移动线缆方式实现,拖拽线缆受到车库层数的限制,即车库层数越高,拖拽难度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板及立体车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的立体车库载车板拖拽线缆的缺陷。
[0005]为了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板,用于停放电动汽车,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设置于所述载车板的后部,且与设置于所述立体车库的车库框架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对应设置。
[0006]优选地,所述载车板上还设置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电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载车板上还设有第一电能转化装置,所述第一电能转化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接收的电能转化为充电电能,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第一电能转化装置的输出端相连。
[0008]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还设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插头是否带电。
[0009]优选地,所述载车板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电连接,且与固设于所述电动汽车上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对应设置。
[0010]优选地,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第二电能转化装置,用于将接收的电能转化为充电电能。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电能转化装置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池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包括载车板。该载车板用于停放电动汽车,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设置于所述载车板的后部,且与设置于所述立体车库的车库框架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对应设置。
[0013]优选地,还包括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所述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通过线缆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与位于所述立体车库后部的车库配电箱集成在一起。
[00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载车板后部设置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并在车库框架上设置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配对形成耦合变压器,利用无线充电的技术传递电能,从而使得载车板与车库框架之间无需线缆连接。通过在载车板上设置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和充电插头,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与无线充电汽车上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配对形成耦合变压器,利用无线充电技术传递电能;充电插头通过线缆与有线充电汽车的充电接口连接传递电能,从而可同时为有线充电汽车和无线充电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立体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立体车库的有线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立体车库的无线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参照图1和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立体车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立体车库的有线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立体车库的无线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板30,用于停放电动汽车20,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设置于载车板30的后部,且与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库框架10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对应设置。
[0022]具体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可以为原边线圈,在载车板30的后部安装有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可以为副边线圈,并使得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对应设置,在对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通电时,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构成耦合变压器,从而实现了无线充电技术传递电能。
[002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载车板30后部设置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并在车库框架10上设置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配对形成耦合变压器,利用无线充电的技术传递电能,从而使得载车板30与车库框架10之间无需线缆连接。
[0024]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载车板30上还设置有充电插头70,充电插头70用于与电动汽车20电连接。充电插头70根据电动汽车20的充电接口的位置,对应设置于载车板30上。电动汽车20驶入载车板30上,当电动汽车20行驶到载车板30指定位置时,充电插头70通过线缆与电动汽车20上的充电接口电连接。载车板30上还设有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相连,用于将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接收的电能转化为充电电能,充电插头70与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的输出端相连,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提供给充电插头70稳定的直流电。充电插头70还设有检测单元,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充电插头70是否带电,当手动插拔充电插头70时,检测单元检测充电插头70是否带电,防止带电的时候插拔充电插头70。采用有线充电的方式给电动汽车20充电时,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接收到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的电磁能,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将接收的电能传送给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进行整流、滤波输出恒定的电流给充电插头70,充电插头70经线缆连接到电动汽车20的充电接口就可充电了。
[0025]进一步的,参照图3,还包括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固设于载车板30上,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固设于电动汽车20上,且与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对应设置,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与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电连接。具体的,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可以为原边线圈,在电动汽车20上安装有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可以为副边线圈,在电动汽车20停放在载车板30上后,并使得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对应设置,在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接收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的电能时,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与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构成耦合变压器,从而实现了对电动汽车20进行无线充电。通过增设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和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使得电动汽车20停放在车库后自动为其充满电,无需插拔线缆接头操作,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的载车板30应用于立体车库,既能满足有线充电的电动汽车20充电的需求,又能满足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20充电的需求。
[0026]更进一步的,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设置在载车板30的中间位置处。将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设置在载车板30中间位置处,可以避免电动汽车20的轮胎压住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可以很好地保护好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避免被电动汽车20压坏。当然,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也可设置在载车板30的其它位置处,只要不让电动汽车20压坏即可。
[0027]电动汽车20还包括用于将电动汽车20接收的电能转化为充电电能的第二电能转化装置500,第二电能转化装置500输入端与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连接,其输出端与电动汽车20的电池连接。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给电动汽车20充电时,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接收到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的电磁能,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将接收的电能传送给第二电能转化装置500,第二电能转化装置500进行整流、滤波输出恒定的电流给电动汽车20的电池进行充电。
[002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包括载车板30,该载车板30用于停放电动汽车20,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设置于载车板30的后部,且与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库框架10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对应设置。该载车板3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
[0029]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立体车库为升降横移类立体车库,包括有车库框架10、横移机构40和升降机构50,车库框架10可做成多层的一个结构,本实施例为二层,每层包含有若干个车位,每个车位表现为一个载车板30,车库框架10的顶层设置有N个载车板30,底层则设置有N-1个载车板30,也就是说底层有一个空闲的位置,作为顶层的载车板30下降的通道,底层的载车板30在横移机构40的作用下左右横移运动,顶层的载车板30在横移机构40和升降机构50的作用下既能左右横移又能上升下降,底层与地基60齐平,每个载车板30配备有一个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在其他实施例中,车库框架10可以做成二层以上,底层的载车板30只做左右横移运动,其余各层的载车板30既能左右横移又能上升下降。
[0030]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图中未示出),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通过线缆与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连接,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与位于立体车库后部的车库配电箱集成在一起,并且安装在一个配电柜中,该配电柜固定于车库框架10上,位于该立体车库的后部。该车库还包括无线充电系统操作终端,无线充电系统操作终端与位于该立体车库前部的车库操作终端集成在一起,并且安装在一个操作箱中,操作箱位于立体车库的前部,无线充电系统操作终端与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通过电源和通讯电缆连接,也就是说,该操作箱与配电柜通过电源和通讯电缆连接,此外,无线充电系统操作终端还设有显示单元。
[003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工作过程为:横移机构40预先横移底层车位的载车板30形成避位,升降机构50将顶层指定空闲车位的载车板30直接下降至底层。司机倒车入库,将电动汽车20停在降落于底层的载车板30上。
[0032]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20的车底部装设有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与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300满足预设的相对位置要求形成具有空气间隙的变压器;有线充电的电动汽车20用线缆将载车板30上的充电插头70和车上的充电接口连接。
[0033]车库控制系统对车辆身份信息确认,立体车库的升降机构50将电动汽车20连同载车板30—起拉升回原车位,车库控制系统检测满足条件后,无线充电系统启动工作,对于是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20而言,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400接收高频交流电送至第二电能转化装置500,第二电能转化装置500将高频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给电动汽车20的电池充电;对于是有线充电的电动汽车20而言,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200将接收的电能传送给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第一电能转化装置600进行整流、滤波输出恒定的电流给充电插头70,充电插头70经线缆将直流电给电动汽车20的电池充电。
[0034]车库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充电过程,电池电量充满时系统自动切断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100电源,记录充电能耗。
[0035]取车时,当电动汽车20下方的底层有载车板30时,横移机构40工作,将底层的载车板30横移一个车位以避让顶层的电动汽车20以及载车板30下降。升降机构50将顶层的载车板30连同电动汽车20降至底层,当电动汽车20采用的是无线充电时,司机可以直接取车;当电动汽车20采用的是有线充电时,司机需要先拔掉电缆线再取车。
[00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立体车库载车板,用于停放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设置于所述载车板的后部,且与设置于所述立体车库的车库框架的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对应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上还设置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上还设有第一电能转化装置,所述第一电能转化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接收的电能转化为充电电能,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第一电能转化装置的输出端相连。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还设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插头是否带电。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第二无线充电发送板,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板电连接,且与固设于所述电动汽车上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对应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第二电能转化装置,用于将接收的电能转化为充电电能。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车库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能转化装置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板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电动汽车的电池连接。8.一种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车板。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所述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通过线缆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发送板连接。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系统配电箱与位于所述立体车库后部的车库配电箱集成在一起。
【文档编号】E04H6/42GK205577554SQ201620143991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5日
【发明人】冯海洲, 梁明, 王勇建
【申请人】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