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98163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有拉拽凹口 (pull pocket)的车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门上设有在进行门的操作时供人手勾住的拉拽凹口 。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193665号公报(0006段,图3)中记 载了一种包括有下述拉拽凹口 (内衬的凹部)的车辆后门,该拉拽 凹口与作为门的内装部件的内衬(后门饰板) 一体形成,向内衬(后 门饰板)的下端附近开口并朝上方凹入设置。
然而,在上述那样现有的车门结构中,由于内衬与拉拽凹口一 体形成,因此存在着在成型模具的分模、起模方向上受限制,从而 牺牲了拉拽凹口的成型自由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期待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人手勾在门上的操作且拉拽凹口 的成型自由度高的车门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是在解决相关问题的 努力过程中所做出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包括有在进行门操作时供手勾 住的拉拽凹口的车门。该车门包括门板;内衬,其安装在当门安 装到车身上时朝向车室的所述门板的内表面上;和拉拽凹口部件, 其与所述内衬分体地形成,并安装在所述内村上,安装在所述内衬 上的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具有凹形状部,所述凹形状部朝向所述门板 延伸并构成为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凹穴形状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拉拽凹口部件与内衬分体形成,因此在 拉拽凹口部件上成型凹形状部时,不需要作如下考虑凹形状部相 对于内衬的车室内侧的表面成为凹穴形状。因此,构成拉拽凹口的 凹形状部的成型自由度高。另外,由于拉拽凹口部件与内衬分体形 成,因此在成型内衬时,拉拽凹口不会成为障碍。因此,内衬的成 型变得容易,进而车门的制造也变得容易。进一步,在将拉拽凹口 部件安装到内衬上时,由于凹形状部相对于内衬的车室内侧的表面 成为凹穴形状,因此能够形成在进行门操作时手容易勾住的拉拽凹 口。另外,所谓"凹穴形状,,是指,在将成型品从成型模中取出时, 在原状态下无法进行脱模的形状。
另外,优选所述凹形状部在与门的转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 凹入,〗旦不是必须如此。
若凹形状部在与门的转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凹入形成,则 容易在门的转动方向上施加操作力。因此,在进行门操作时(尤其 在门关闭时)操作力的传递效率变高,能够降低门的开闭所需要的 操作力。
另外,优选所述拉拽凹口部件还包括从门的转动方向卡合在所 述门板上的卡合部,但不是必须如此。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内衬上时,由于设 在凹形状部上的卡合部卡合在门板上,因此能够提高拉拽凹口部件 的安装刚性。另外,由于卡合部从门的转动方向卡合在门板上,因 此能够在门关闭时直接且高效地向门板传递操作力。
另外,优选所述拉拽凹口部件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拉拽凹口部件 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将所述门板夹住的保持部,但不是必须如此。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内衬上之际,由卡 合部与保持部夹住门板,因此能够防止拉拽凹口部件的晃动。
另外,优选还包括间隔部件,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 述内衬上时,所述间隔部件在所述凹形状部和所述内村之间延伸,并配置在所述内衬的背侧的、与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相对的位置上, 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 成的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的背面侧,但不是必须如此。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对拉拽凹口部件施加操作载荷时,由间隔 部件确实地岸义受才喿作载荷,从而能够抑制凹形状部向车室内侧的位 移和变形。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凹形状部向车室内侧的位移和变形, 因此不会破坏车内侧的视觉美感。
另外,由于提高了拉拽凹口部件的安装强度,因此能够提高门 操作时的刚性感。
进一步,在拉拽凹口部件上设置与门板的卡合部的情况下,由 于能够通过间隔部件将拉拽凹口部件定位在适当的位置上,因此能 够使门板与卡合部确实地卡合。
另外,优选所述间隔部件具有抵接部,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 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抵接, 该抵接部形成为与所述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相吻合的形状,但不是 (^^员i口jt匕。
根据这样的结构,间隔部件的抵接部与凹形状部能够无间隙地 进行抵接,因此,凹形状部的保持状态稳定,从而能够在对拉拽凹 口部件施加操作载荷时确实地承受操作载荷。
另外,优选所述内衬具有安装孔,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 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安装孔中,所述间隔部 件安装在所述内衬的所述背侧上的所述安装孔的周缘部上,但不是 '^^页》口jt匕。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安装孔的周缘部上的安装刚性。因 此,能够抑制凹形状部和内衬的变形,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门操作 时的刚性感。
另外,优选所述内衬具有安装孔,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 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拉拽凹 口部件还包括有在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钩挂到所述安装孔的周缘部
8上时使用的钩挂部,所述钩挂部配置在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的、所 述凹形状部的开口部附近,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 上时,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所述内衬的背侧的、相对于面向所 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的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的背面 侧,^f旦不是必须如此。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凹形状部的开口部侧且相对于所述内 衬成为凹穴形状的 一 侧,设置有对内衬的安装孔的周缘部进行钩挂 的钩挂部,因此在安装拉拽凹口部件时,能够使拉拽凹口部件以该 钩挂部为支点转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在内衬 上。
另外,优选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具有互相离开地配置的一对所述 钩挂部,所述内衬具有用于将一对所述钩挂部分别钩挂在所述安装 孔的周缘部附近的一对卡合孔,所述间隔部件配置在所述内衬的所 述卡合孔的中间部,^旦不是必须如此。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拉拽凹口部件相对于内衬成为凹穴形状的 一侧、且一对卡合孔的中间部即一对钩挂部的中间部,间隔部件在 其间延伸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拉拽凹口部件的安装强度。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车门的制造方法。在该车 门的制造方法中,将所述钩挂部钩挂在所述安装孔的周缘部上,然 后,使所述拉拽凹口部件以所述钩挂部为支点转动,并4吏所述卡合 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
根据这样的方法,通过在将所述钩挂部钩挂在所述安装孔的周 缘部上之后,使所述拉拽凹口部件以所述钩挂部为支点转动这样的 简单操作,能够将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在内衬和门板上。因此,能够 提高车门的组装作业性。
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制造方法是,包
括有在进行门操作时供手勾住的拉拽凹口的车门的制造方法。该方
法的特征是准备包括有内衬的门板,所述内衬在门安装到车身上 时设置在朝向车室的所述门板的内表面上,所述内衬具有安装孔;准备拉拽凹口部件,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具有凹形状部和钩挂部,其 中,该凹形状部构成为,当为了将该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 上而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的所述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内衬的安装孔 中时,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凹穴形状部,该 钩挂部配置在所述凹形状部的开口的周边,并形成在所述凹形状部 的侧壁上,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所述凹穴形;)大部的伸出部分的
背面侧;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的所述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内衬的所 述安装孔中,直到所述拉拽凹口部件的所述钩挂部钩挂在所述内衬 的安装孔的周缘部上;在将所述钩挂部钩挂在所述内衬的所述安装
孔的周缘部上的状态下,使所述拉拽凹口部件以所述钩挂部为支点 转动,直到所述拉拽凹口部件的所述凹形状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
另外,优选所述方法是,当所述凹形状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时, 将所述门板夹在设于所述拉拽凹口部件上的卡合部与保持部之间。
另外,优选在准备所述门板时,在与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相对 的位置上设置间隔部件,当所述凹形状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时,该
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 在所述内衬的背侧中的、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 成的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的背面侧。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各方面、以及进一步的特征和效果,将通 过参照附图
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拉拽凹口部件的从车室内侧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拉拽凹口部件的从车室外侧看到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表示 转动前的状态。
图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表示 转动后的状态。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剖视图,表示转动前的状态。
图6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剖视图,表示转动后的状态。
图7A是表示从车室外侧看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内衬整 体的立体图。
图7B是表示图7A所示的内衬的安装孔附近的放大图。 图8是沿图7A的II-II线的车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同一 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 中,在说明方向时,以安装了车门的车辆的汽车的前后左右上下方 向为基准。
如图1所示,后车门1是设置在汽车(车辆)的后部的门,经 由一对铰链部件H安装在车辆的后部上方。即,后车门l能够以转 动轴O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在后车门l的车室内侧,凹入设 置有在进行门操作时供手勾住的拉拽凹口 P。
后车门1主要由门板2 、安装在该门板2的车室内侧的内衬3 、 和安装在该内衬3上的拉拽凹口部件4构成。另外,在后车门l上 设置有用于确保车辆后方视野的后窗RW。
如图2所示,门板2是形成后车门1的骨架的部件,例如,通 过将两片钢制的板状部件进行组合而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门板2由露出于车辆外侧的门外板22、和焊接固定在该门外板22的车 室内侧的门内^反21构成。在门内板21和门外板22之间设有间隙, 在该间隙中配置未图示的加强部件等。
在门内板21的与拉拽凹口部件4对应的位置上具有用于避免 与拉拽凹口部件4发生干涉的贯通孔21a。并且,后述的拉拽凹口部 件4的卡合部42卡合在该贯通孔21a的下侧的周缘部21b上。
门外板22是所谓的外装件,其覆盖门内板21和拉拽凹口部件 4,以使这些部件不露出于车外。在门外板22的车外侧的表面实施 喷涂等。
内衬3是所谓的内装件,其由例如通过射出成型而制造的树脂 性的板状部件构成。内衬3例如通过树脂夹具或螺钉等(未图示) 留出间隙地固定在门内》反21的车室内侧。
内衬3具有用于安装拉拽凹口部件4的安装孔31。在第一实 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安装孔31设在车辆的靠右的位置上。另外, 在该安装孔31的周缘部设有用于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在内村3上 的卡合孔32, 33 (参照图2)。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拉拽凹口部件4是用于在内衬3 上构成拉拽凹口 P的部件,例如通过将树脂射出成型而形成。拉拽 凹口部件4与内衬3分体形成,并安装在内衬3的安装孔31上。
拉拽凹口部件4主要具有凹形状部41、卡合部42、保持部43 和钩挂部44。
凹形状部41是构成^立纟曳凹口 P的部分,呈一端侧开口的有底 的四棱筒状。凹形状部41朝向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在内衬3上时 的门板2侧凹入。在凹形状部41的开口部的周围设有开口缘部45。 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衬3上时,该开口缘部45与内村3的 车室内侧的表面3a形成为同一表面。
凹形部件41形成为,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 (参照图2) 与开口缘部45所形成的角度6 (即,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与 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所形成的角度6 )为锐角。由此,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衬3上时,凹形状部41相对于内衬3的车 室内侧的表面3a成为凹穴形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凹形状部41 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向斜下方凹入设置。也就是说, 凹形状部41以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向下方挖入的方 式形成。由此,凹形状部41成为人手容易钩挂的4立:拽凹口 P。
凹形状部41形成为,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相对于门的 转动方向B(参照图2)大致垂直。因此,容易在门的转动方向B(尤 其是关闭方向B2)上施加操作力,操作力的传递效率变高,能够降 低门的开闭所需要的操作力。
此外,经过操作力的作用点且与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平 4亍的直线(即,构成了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的内表面侧的凹 形状部41的侧壁的延长,所述凹穴形状部形成在内^j" 3的表面3a 上)优选通过后车门1的转动轴O的附近(参照图1),更优选通 过转动轴O上。
卡合部42是卡合在门板2上的部分,突出设置于凹形状部41 的底面的外表面上。卡合部42由四角板状的卡合片42a和支承并加 强该卡合片42a的一对肋42b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2 从门的关闭方向B2与门内板21的贯通孔21a的下侧的周缘部21b 抵接。换言之,卡合部42从车辆外侧方向朝向车室内抵接在周缘部 21b上,并能够向门的关闭方向B2推压门内板21。因此,能够提高 拉拽凹口部件4的安装刚性,并能够在门关闭时高效地向门板2直 接传递操作力。
保持部43是与卡合部42 —起将门板2夹入的部分,该保持部 43突出设置于凹形部分41的底部的外表面,且位于卡合部42的车 室内侧。侧^L时,保持部43呈山形状,其顶部形成为曲面状。即, 通过使保持部43的顶部形成为曲面状,从而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 装到内村3和门板2上时,保持部43能够容易地越过门内板21的 贯通孔21a的下侧的周缘部21b。
钩挂部44是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衬3上之际成为转动支点的部分,钩挂部44钩挂在内村3的安装孔31的周缘部上, 并卡合在设于所述安装孔31的周缘部附近的卡合孔32中。钩挂部 44i殳在所述凹形状部41的侧壁的、凹形状部41的开口部附近,当 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所述内衬3上时,所述凹形状部41的侧壁 构成位于所述内坤十3的背面侧的、形成于所述内衬3的所述表面3a 上的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的背面侧。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 中,如图3A所示,两个钩挂部44、 44互相隔开间隔地突出i殳置于 开口纟彖部45的下缘部45a。钩挂部44朝向与凹形状部41的侧壁大 致平行的方向突出设置,在将钩挂部44插入卡合孔32中的状态下, 能够〗吏拉拽凹口部件4转动。
如图3B所示,在开口纟彖部45的上纟彖部45b的车辆外侧面形成 有与内衬3卡合的一对上侧卡合部46。各上侧卡合部46由四角板状 的卡合片46a、从凹形状部41侧支承并加强该卡合片46a的肋46b、 46b、和设于卡合片46a的上部的卡定突起46c构成。上侧卡合部46、 46嵌入到设于内衬3的安装孔31的周缘部上的卡合孔33中(参照 图2)。此时,卡定突起46c钩挂在卡合孔33的周缘部上,从而拉 拽凹口部件4和内村3被固定。
另外,在开口缘部45的两侧缘部45c的车辆外侧面突出设置 有与内衬3卡合的一对侧部卡合部47。与上侧卡合部46同样,各侧 部卡合部47在其前端侧具有卡定突起, 一旦嵌入到设在内衬3上的 卡合孔(图示省略)中就不会脱落。由此,拉拽凹口部件4能够被 牢固地固定在内衬3上。
下面参照图4A和图4B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制造方法。 此外,关于附图标记,适当地参照图1至图3B。
图4A和图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 图,图4A表示转动前的状态,图4B表示转动后的状态。
首先,如图4A所示,将门内板21、门外板22和内衬3进行组合。
然后,在拉拽凹口部件4的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 (参照图2)与内衬3的朝向车室侧的表面3a大致垂直的状态下,使拉拽 凹口部件4倾斜,然后将拉拽凹口部件4的钩挂部44插入到设于内 衬3的安装孔31的下侧的周缘部附近的卡合孔32中。此时,拉拽 凹口部件4的凹形状部41成为插入到内衬3的安装孔31和门内板 21的贯通孔21a中的状态,设在凹形状部41的底部上的卡合部42 配置在比门内板21更靠车室外侧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4B所示,以钩挂部44为支点使拉拽凹口部件4 转动,以使卡合部42从门的关闭方向B2 (参照图2)卡合(抵接) 在门内板21的贯通孔21a的周缘部21b上。此时,周缘部21b越过 形成为曲面状的保持部43的顶部而被夹在卡合部42与保持部43之 间。由此,凹形状部41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成为凹 穴形状。
另外,当拉拽凹口部件4转动,则设在开口缘部45的上缘部 45b的车室外侧的上侧卡合部46嵌入到在内衬3的安装孔31的周缘 部上设置的卡合孔33中。另外,设在开口缘部45的侧缘部45c的 车室外侧的侧部卡合部47 (参照图3B )也嵌入到在内衬3的未图示 的卡合孔中。由此,拉拽凹口部件4被牢固地安装到内衬3和门板2 上,从而完成组装包括有拉拽凹口 P的后车门1。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即,由于拉拽凹口部件4与内衬3分体形成,因此在拉拽凹口 部件4上成型凹形状部41之际,不需要作如下考虑凹形状部41 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成为凹穴形状。因此,构成拉拽 凹口 P的凹形状部41的成型自由度高。另外,由于拉拽凹口部件41 与内衬3分体形成,因此在成型内衬3之际,拉拽凹口P不会成为 障碍。因此,内衬3的成型变得容易,进而后车门1的制造也变得 容易。进一步,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村3上时,由于凹形 状部41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成为凹穴形状,因此能 够形成在进行门操作时人手容易勾住的拉拽凹口 P。
另外,由于形成为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与门的转动方向B大致垂直,因此容易在门的转动方向B尤其是门的关闭方向B2上 施加操作力。因此,在门关闭时操作力的传递效率变高,能够降低 后车门1的开闭所需要的操作力。
另外,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衬3上之际,由于设在凹 形状部41上的卡合部42卡合在门内板21上,因此能够提高拉拽凹 口部件4的安装刚性。另外,由于卡合部42从门的关闭方向B2卡 合在门内板21上,因此能够在门关闭时高效地向门内板21传递操 作力。
另外,在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衬3上之际,由于由卡合 部42与保持部43夹住门内板21的贯通孔21 a的下侧的周缘部21b, 因此能够防止拉拽凹口部件4的晃动。
另外,由于在开口缘部45的下缘部45a设置有钩挂在设于内 衬3的安装孔31的周缘部上的卡合孔32中的钩挂部44,因此在安 装拉拽凹口部件4时,能够以该钩挂部44为支点使拉拽凹口部件4 转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在内衬3上。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将钩 挂部44钩挂在设于安装孔31的周缘部上的卡合孔32中之后,以钩 挂部44为支点使拉拽凹口部件4转动这样的简单操作,能够将拉拽 凹口部件4安装在内衬3和门内板21上。因此,能够提高后车门1 的组装作业性。
下面,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A,在构成拉拽凹口 P的凹形状部41A 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朝斜横向凹入设置方面,与第一 实施方式不同。
即,后车门1A的凹形状部41A朝门4反2—侧且车辆的左侧凹 入。由此,后车门1A的凹形状部41A相对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 表面3a呈凹穴形状。因此,在进行门操作时手容易勾挂在拉拽凹口 P上。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A的拉拽凹口部件4A与第一 实施方式的4立拽凹口部件4相比,以旋转90度的状态安装在内衬3 上。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A由于其内衬3和拉拽凹口部件 4A分体形成,因此能够自由地改变拉拽凹口 P的形成方向。另外, 由于拉拽凹口 P的形成方向不受限制,因此凹形状部41A的成型自 由度也会提高。
下面,参照图6A和图6B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门。 图6A和图6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门的剖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B,在拉拽凹口 4B形成为短尺寸以及
内衬3的安装孔31的非凹穴形状部侧的周壁31a延伸设置方面,与
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这里,"非凹穴形状部侧的周壁31a" 是指安装孔31的周壁
中,与#4爽凹口部件4B的凹形状部41的形成方向A相反的一侧的周壁。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凹形状部41向4牛下方形成,因此成 为非凹穴形状部侧的上侧的周壁31a向斜下方向延伸设置。上侧的 周壁31a相对于安装孔31的下侧的周缘部(即设有卡合孔32的周 缘部)能够延伸到与垂直于内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的方向不重 合的位置。通过这样,能够在以树脂射出成型内村3之际,在与内 衬3的车室内侧的表面3a垂直的方向上将内衬3的成型模进行起模。 因此,成型模的分模和起模方向变得简易,从而能够降低内衬3的 制造成本,进而能够降低后车门1B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安装孔31的上侧的周壁31a 延伸设置,因此能够以短尺寸形成拉拽凹口部件4B。即,能够与上 侧的周壁3la的长度相配合地改变拉拽凹口部件4B的大小(形状)。 因此,提高了拉拽凹口部件4B的成型自由度。
下面,参照图7A、图7B及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 车门。此外,对与前面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 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7A和图7B是表示从车室外侧看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门 的内衬的立体图,图7A是内衬的整体图,图7B是安装孔附近的放 大图。图8是沿图7A的II-II线的后车门的剖视图。此外,在图7A 中,用假象线(双点划线)画出了拉拽凹口部件4C。
第四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 是,在拉拽凹口部件4C的凹形状部41与内衬3C之间跨设有间隔部 件35。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后车门1C(参照图8) 的内衬3C具备用于安装拉拽凹口部件4C的安装孔31。
安装孔31的上侧的周壁31a在车室外侧延伸设置。剖视时, 周壁31a呈大致 字形,在该周壁31a的前端部设有与拉拽凹口部 件4C的上侧卡合部46、 46 (参照图3B、图6A、图6B )卡合的上 侧卡合孔33、 33。
在安装孔31的下侧的周缘部上,用于钩挂拉拽凹口部件4C 的钩挂部44、 44 (参照图3A、图3B、图6A、图6B )的一对下侧 卡合孔32、 32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在安装孔31的周缘部 且是一对下侧卡合孔32、 32的中间部的位置设有间隔部件35。
此外,该"下侧卡合孔"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说的"卡合孔"。
间隔部件35是用于抑制凹形状部41的位移和变形的部件。在 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35在内衬3C的车室外侧的表面突出设置。 间隔部件35例如通过射出成型而与内衬3C —体地形成。
间隔部件35由互相离开地平行配置的三个纵壁35a、对相邻 的纵壁35a的上边之间进行连接的上壁35b、和对相邻的纵壁35a的 下边之间进行连接的下壁35c构成。
其中,在与纵壁35a的朝向车室外的表面邻接的一侧(前端侧) 的上部,形成有与凹形状部4C抵接的抵接部35c。该抵接部35d沿 凹形状部41的侧壁41a的形状倾斜。
如图8所示,当将拉拽凹口部件4C安装到内衬3C的安装孔 31中时,间隔部件35的抵接部35d抵接在凹形状部41的侧壁41a上。由此,成为间隔部件35在内衬3C的背侧(车室外侧)与凹形 状部41的周壁41a之间跨越设置的状态,其中,所述凹形状部41 的周壁41a构成形成于内衬3C的表面3a上的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 分的内表面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对拉拽凹口部件41施加操作载荷时,能 够由间隔部件35承受操作栽荷。因此,能够抑制凹形状部41向车 室内侧的位移和变形。另外,由于提高了拉拽凹口部件47C的安装 强度,因此在进行门操作时的刚性感也得到提高。
进一步,由于在一边使拉拽凹口部件4C转动一边将其安装到 内衬3C上时,凹形状部41抵接在间隔部件35上,因此,拉拽凹口 部件4C不会过度转动。因此,能够使拉拽凹口部件4C的卡合部42 确实地卡合在贯通孔21a的下侧的周缘部21b上。
另外,由于间隔部件35的抵接部35d形成为沿着凹形状部41 的周壁41a的形状,因此抵接部35d与凹形状部41能够无间隙地进 行抵接。因此,凹形状部41的保持状态稳定,能够在对拉拽凹口部 件4C施加操作载荷时由间隔部件35确实地承受操作载荷。
另外,由于间隔部件35跨越设置在一对钩挂部44、 44的中间 部与一对下侧卡合孔32、 32的中间部上,因此,能够对安装孔31 的周缘部与拉拽凹口部件4C的连接部分中、最容易发生弯曲的部分 适宜地进行加强,从而提高刚性感。
以上,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 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本发明的 范围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正和变更。
例如,在前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的 后门(后车门)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侧 门等车辆的其他车门。
另外,在前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凹形状部41形成为四棱筒 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前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是在设于内衬3的安装孔21的下侧的周^^部上的卡合孔2中插入4立4爽凹口部件4的钩挂部44 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置朝门板侧 凹入的卡合凹部(图示省略)来代替卡合孔32,并将钩挂部44钩挂 在该卡合凹部中。另外,在前面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将间隔部件35与内衬3C 一体地形成,但可以构成为不同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将间隔部件 35设置在拉拽凹口部件4C上。另外,对间隔部件35的形状不作特 别限定。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可得到各种效果。例如,能够提供 一种在进行门操作时手容易勾住、且拉拽凹口的成型自由度高的车 门及其制造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车门,包括有在进行门操作时供手勾住的拉拽凹口,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板;内衬,其安装在当门安装到车身上时朝向车室的所述门板的内表面上;和拉拽凹口部件,其与所述内衬分体地形成,并安装在所述内衬上,安装在所述内衬上的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具有凹形状部,所述凹形状部朝向所述门板延伸并构成为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凹穴形状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状部在与 门的转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凹入。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拽凹口部件 还包括从门的转动方向卡合在所述门板上的卡合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拽凹口部件 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拉拽凹口部件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将所述门板夹住 的保持部。
5. 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间隔部件,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间隔 部件在所述凹形状部和所述内衬之间延伸,并配置在所述内村的背 侧的、与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相对的位置上,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 构成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的所述凹穴形状部 的伸出部分的背面侧。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件具有 才氐接部,该纟iU妄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相吻合的 形状,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抵接部与 该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纟氐4妄。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具有安装 孔,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嵌 入到所述安装孔中,所述间隔部件安装在所述内衬的所述背侧上的所述安装孔的周 缘部上。
8. 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 衬具有安装孔,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 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拉拽凹口部件还包括有在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钩挂到所述 安装孔的周缘部上时使用的钩挂部,所述钩挂部配置在所述凹形状 部的侧壁的、所述凹形状部的开口部附近,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 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所述内衬的背侧的、 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的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 出部分的背面侧。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具有安装 孔,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嵌 入到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拉拽凹口部件还包括有在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钩挂到所述 安装孔的周缘部上时使用的、互相离开间隔地配置的 一对的钩挂部, 所述钩挂部配置在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的、所述凹形状部的开口部 附近,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 的侧壁构成所述内村的背侧的、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 表面形成的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的背面侧,所述内衬具有用于将所述一对的钩挂部分别钩挂在所述安装孔 的周缘部附近的 一对的卡合孔,所述间隔部件配置在所述内村的所述卡合孔的中间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件具 有抵接部,该抵接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相吻合 的形状,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抵接部与该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4氐。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具有安 装孔,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衬上时,所述凹形状部 嵌入到所迷安装孔中,缘部上。
12. —种车门的制造方法,所述车门包括在进行门操作时供手勾住的拉拽凹口,其特征在于,准备包括有内衬的门板,所述内衬在门安装到车身上时设置在朝向车室的所述门板的内表面上,所述内村具有安装孔;准备拉拽凹口部件,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具有凹形状部和钩挂部, 其中,该凹形状部构成为,当为了将该拉拽凹口部件安装到所述内 —十上而将所述拉4曳凹口部件的所述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内4于的安装 孔中时,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凹穴形状部, 该钩挂部配置在所述凹形状部的开口的周边,并形成在所述凹形状 部的侧壁上,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所述凹穴形状部的伸出部分 的背面侧;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的所述凹形状部嵌入到所述内衬的所述安 装孔中,直到所述拉拽凹口部件的所述钩挂部钩挂在所述内衬的安 装孔的周缘部上;在将所述钩挂部钩挂在所述内衬的所述安装孔的周缘部上的状 态下,使所述拉拽凹口部件以所述钩挂部为支点转动,直到所述拉 拽凹口部件的所述凹形状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 述凹形状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时,将所述门板夹在设于所述拉拽凹 口部件上的卡合部与保持部之间。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准 备所述门板时,在与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相对的位置上设置间隔部 件,当所述凹形状部卡合在所述门板上时,该间隔部件从所述门的转动方向支承所述凹形状部的所述侧壁,当将所述拉拽凹口部件安 装到所述内村上时,所述凹形状部的侧壁构成在所述内衬的背侧中 的、相对于面向所述车室的所述内衬的表面形成的凹穴形状部的伸 出部分的背面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有在进行门操作时供手勾住的拉拽凹口(P)的后车门(1)等车门包括门板(2)、内衬(3)和拉拽凹口部件(4)。内衬(3)设在当将门安装到车身上时门板(2)的朝向车室内侧的表面上。拉拽凹口部件(4)是与内衬(3)分体形成并安装在内衬(3)上的部件。拉拽凹口部件(4)具有凹形状部(41),当将拉拽凹口部件(4)安装到内衬(3)上时,凹形状部(41)呈朝向门板(2)侧凹入的形状,并构成为在内衬(3)的朝向车室内侧的表面(3a)上形成凹穴形状部。
文档编号E05B1/00GK101557953SQ200780045809
公开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1日
发明者中村光祥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