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94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锁体装置,尤其是关于一种可简化操作步骤的锁体装置。
背景技术
按,一般锁体装置为了具有较佳的防窃作用,通常设有多重防护机构,如斜舌、方舌及/或防撬舌,如果使用者欲由门外解锁并开门而进入门内,则必须先以钥匙开启方舌,再转动外把手开启斜舌以及防撬舌,因此使用上较为繁琐;同样地如果使用者欲由门内解锁并开门而离开,亦须分别地开启斜舌、方舌及/或防撬舌,除了步骤繁琐且花费时间外,若是遇到紧急逃生时刻还可能牵涉生命安全。是以,如何在兼顾防盗考虑以及符合各国锁体装置的规范下,还能够透过锁体装置的结构设计而简化锁体装置的操作步骤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简化操作步骤的锁体装置,其能够透过钥匙开启斜舌。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锁体装置,其包括壳体、锁头组、斜舌组、转动拨片组以及推板,该锁头组包括钥匙孔以及锁头推动部,其中,该钥匙孔用以供一钥匙置入其中,并应该钥匙的转动而以一第一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该锁头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一转动轴心的外缘,并应该钥匙孔的转动而绕着该第一转动轴心进行旋转;该斜舌组包括斜舌本体,该斜舌本体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本体的两端的外斜舌以及斜舌凸部;该转动拨片组用以以一第二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且包括转动推动部以及钩形部,该转动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该钩形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且位于该斜舌凸部的邻近处;该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以于其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其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推动部而使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进而令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以使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较佳地,该壳体包括至少一贯穿该壳体的固定孔,且任一该固定孔所设置的位置符合一德国锁体规范;其中,该锁头组、该斜舌组、该转动拨片组以及该推板中的任一者所设置的位置以及其于作动过程中皆不会遮蔽住任一该固定孔。较佳地,该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护片,且该护片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二盖板之间,并垂直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其中,该护片具有护片斜舌孔,用以供至少部分该斜舌组活动于其中,而该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锁头固定部,用以供该锁头组设置于其中。较佳地,该斜舌组还包括压缩弹性件,且该壳体内具有弹性件挡片;其中,该压缩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于该斜舌本体以及该弹性件挡片。较佳地,该壳体内具有盖板铆柱,且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拨片复位弹性件;其中,该拨片复位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盖板铆柱以及该钩形部。[0009]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外把手以及内把手,该外把手具有外转动部,且该外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该内把手具有内转动部,且该内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较佳地,该外把手以及该内把手分别还具有外执手部以及内执手部,且该外转动部以及该外执手部相互连结呈L形,而该内转动部以及该内执手部相互连结呈L形。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用以阻挡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的防撬组。较佳地,该防撬组包括盖板铆钉,设置且固定于该壳体内;防撬底板;防撬舌,连接于该防撬底板;防撬铆柱,设置于该防撬底板上;防撬片,枢接于该盖板铆钉,且该防撬片的一端具有位于该外斜舌的邻近处的防撬挡点;防撬片复位弹性件,套设于该盖板铆钉;以及防撬舌复位弹性件,套设于该防撬铆柱,且其两端分别抵顶该防撬舌以及该盖板铆柱,以使该防撬铆柱抵顶该防撬挡点,进而使该防撬挡点离开该外斜舌的一移动路径;其中,于该防撬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时,该防撬铆柱停止抵顶该防撬挡点,且该防撬片复位弹性件所产生的一弹性力使该防撬挡点移动至该外斜舌的该移动路径上。较佳地,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凸轮部,该凸轮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且接触于该防撬片的一另一端;其中,于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时,该凸轮部推动该防撬片,以使该防撬挡点离开该外斜舌的该移动路径。较佳地,该防撬底板具有防撬限位孔,且该防撬限位孔供该盖板铆柱穿过其中。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方舌组,且该方舌组包括方舌拨叉以及方舌本体;其中,该方舌拨叉用以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或被该转动拨片组推动,而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抑或是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内移出该壳体外。较佳地,该方舌拨叉包括方舌拨叉转轴、方舌拨叉凸柱以及方舌拨叉凹部,该方舌拨叉转轴枢接于该壳体,并用以以一第三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该方舌拨叉凸柱形成于该方舌拨叉的一延伸端;该方舌拨叉凹部形成于该方舌拨叉的外缘,且用以供该锁头推动部接触并推动;该方舌本体包括方舌、方舌本体凹部以及方舌本体滑轨,该方舌形成于该方舌本体的一端;该方舌本体凹部形成于该方舌本体的一另一端,并用以容置该方舌拨叉转轴;该方舌本体滑轨形成于该方舌与该方舌本体凹部之间,并用以容置该方舌拨叉凸柱。较佳地,该方舌本体还包括分别凸出于该方舌本体的一表面的第一方舌本体凸柱以及第二方舌本体凸柱,且该推板包括第一推板限位孔以及第二推板限位孔;其中,该第一推板限位孔以及该第二推板限位孔用以分别供该第一方舌本体凸柱以及该第二方舌本体凸柱设置于其中。较佳地,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钩形拨片,具有穿透该钩形拨片的拨片孔以及形成于该拨片孔外围的拨片凸部,且该钩形部形成于该钩形拨片的一延伸端;[0028]斜舌外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外拨叉的侧缘的外拨叉凹部与外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的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且该外拨叉转轴穿过该拨片孔,以使该钩形拨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转动件,具有凸出于该转动件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转动凸部,且该转动推动部以及该凸轮部分别形成于该转动件的外缘;齿片,具有穿透该齿片的齿片孔、形成于该齿片外缘的齿片齿部以及形成且凸出于该齿片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齿片铆柱;以及斜舌内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内拨叉的侧缘的内拨叉凹部与内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的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且该内拨叉转轴穿过该齿片孔,以使该齿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其中,该钩形拨片、该斜舌外拨叉、该转动件、该齿片以及该斜舌内拨叉依序叠合组装,且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外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外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内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内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该转动件的该外表面的该转动凸部位于该拨片凸部与该外拨叉凸部之间。较佳地,该方舌拨叉包括方舌齿部,且该方舌齿部啮合于该齿片齿部。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方舌本体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方舌本体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一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斜舌本体的一移动路径上或该锁头推动部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斜舌本体的移动状态或该锁头推动部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电控推片,该控制元件控制该电控推片移动至该转动拨片组的一转动路径上,以阻挡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锁体装置,其包括壳体、锁头组、斜舌组、转动拨片组以及推板,该壳体包括至少一贯穿该壳体的固定孔,且任一该固定孔所设置的位置符合一德国锁体规范;该锁头组包括锁头推动部;该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该推板的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其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俾使该转动拨片组带动至少部分该斜舌组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其中,该锁头组、该斜舌组、该转动拨片组以及该推板中的任一者所设置的位置以及其于作动过程中皆不会遮蔽住任一该固定孔。较佳地,该锁头组包括钥匙孔以及锁头推动部,该钥匙孔用以供一钥匙置入其中,并应该钥匙的转动而以一第一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该锁头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一转动轴心的外缘,并应该钥匙孔的转动而绕着该第一转动轴心进行旋转;该斜舌组包括斜舌本体,该斜舌本体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本体的两端的外斜舌以及斜舌凸部;该转动拨片组用以以一第二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且包括转动推动部以及钩形部,该转动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该钩形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且位于该斜舌凸部的邻近处;其中,于该推板的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该推板的一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推动部而使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进而令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俾使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外把手以及内把手,该外把手具有外转动部,且该外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该内把手具有内转动部,且该内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用以阻挡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的防撬组。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方舌组,且该方舌组包括方舌拨叉以及方舌本体;其中,该方舌拨叉用以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或被该转动拨片组推动,而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抑或是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内移出该壳体外。较佳地,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钩形拨片,具有穿透该钩形拨片的拨片孔以及形成于该拨片孔外围的拨片凸部,且该钩形部形成于该钩形拨片的一延伸端;斜舌外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外拨叉的侧缘的外拨叉凹部与外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的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且该外拨叉转轴穿过该拨片孔,以使该钩形拨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转动件,具有凸出于该转动件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转动凸部,且该转动推动部以及该凸轮部分别形成于该转动件的外缘;齿片,具有穿透该齿片的齿片孔、形成于该齿片外缘的齿片齿部以及形成且凸出于该齿片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齿片铆柱;以及斜舌内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内拨叉的侧缘的内拨叉凹部与内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的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且该内拨叉转轴穿过该齿片孔,以使该齿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其中,该钩形拨片、该斜舌外拨叉、该转动件、该齿片以及该斜舌内拨叉依序叠合组装,且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外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外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内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内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该转动件的该外表面的该转动凸部位于该拨片凸部与该外拨叉凸部之间。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斜舌组的一移动路径上或该锁头推动部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斜舌组的移动状态或该锁头推动部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抑或是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电控推片,该控制元件用以控制该电控推片移动至该转动拨片组的一转动路径上,以阻挡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锁体装置,其包括壳体、锁头组、转动拨片组、斜舌组以及推板;该锁头组包括钥匙孔以及锁头推动部,且该钥匙孔用以供一钥匙置入其中并进行转动,进而使该锁头推动部同步进行旋转;该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其中,该转动拨片组与该斜舌组之间具有连动关系,用以于该锁头推动部推动该推板的一端而使得该推板的一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拨片组时,至少部分该斜舌组同步由该壳体外向该壳体内移动。较佳地,该钥匙孔用以供该钥匙置入其中,并应该钥匙的转动而以一第一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其中,该锁头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一转动轴心的外缘,并应该钥匙孔的转动而绕着该第一转动轴心进行旋转。较佳地,该斜舌组包括斜舌本体,且该斜舌本体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本体的两端的外斜舌以及斜舌凸部,而该转动拨片组应被该推板所推动而以一第二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且该转动拨片组包括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的转动推动部以及钩形部;其中,该钩形部接触于该斜舌凸部,以使该转动拨片组与该斜舌组之间形成该连动关系。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外把手以及内把手,该外把手具有外转动部,且该外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该内把手具有内转动部,且该内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用以阻挡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的防撬组。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方舌组,且该方舌组包括方舌拨叉以及方舌本体;其中,该方舌拨叉用以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或被该转动拨片组推动,而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抑或是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内移出该壳体外。较佳地,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钩形拨片,具有穿透该钩形拨片的拨片孔以及形成于该拨片孔外围的拨片凸部,且该钩形部形成于该钩形拨片的一延伸端;斜舌外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外拨叉的侧缘的外拨叉凹部与外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的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且该外拨叉转轴穿过该拨片孔,以使该钩形拨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转动件,具有凸出于该转动件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转动凸部,且该转动推动部以及该凸轮部分别形成于该转动件的外缘;齿片,具有穿透该齿片的齿片孔、形成于该齿片外缘的齿片齿部以及形成且凸出于该齿片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齿片铆柱;以及斜舌内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内拨叉的侧缘的内拨叉凹部与内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的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且该内拨叉转轴穿过该齿片孔,以使该齿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其中,该钩形拨片、该斜舌外拨叉、该转动件、该齿片以及该斜舌内拨叉依序叠合组装,且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外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外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内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内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该转动件的该外表面的该转动凸部位于该拨片凸部与该外拨叉凸部之间。较佳地,所述锁体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斜舌组的一移动路径上或该锁头组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斜舌组的移动状态或该锁头组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抑或是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电控推片,该控制元件用以控制该电控推片移动至该转动拨片组的一转动路径上,以阻挡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通过其结构设计,使得使用者能够透过钥匙开启其斜舌,从而简化操作步骤。
图1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 :为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 :为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斜舌组被开启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4 :为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斜舌组已呈开启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5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 :为图5所示的锁体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 :为图7所示的锁体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9 :为图7所示的锁体装置的防撬组处于防撬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0 :为图7所示的锁体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1 :为图10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斜舌组呈开启状态且防撬组呈非防撬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2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 :为图12所示的锁体装置的方舌组以及锁头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4 :为图12所示的锁体装置的方舌组处于尚未被开启时的方舌组以及锁头组的状态示意图。图15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6 :为图15所示的转动拨片组于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17 :为图15所不的转动拨片组于一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18 :为图15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已处于被关闭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9 :为图18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被开启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20 :为图18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皆处于被开启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1 :为图15所示的锁体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2 :为图21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已处于被关闭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3 :为图22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被开启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24 :为图22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皆处于被开启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5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6 :为图25所示的锁体装置的电控组的立体分解图。图27 :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其中,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1000是由门外朝向门内的视角所示意,且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1000的斜舌组15处于尚未被开启的状态。[0093]锁体装置1000包括壳体11、锁头组12、推板13、转动拨片组14以及斜舌组15 ;其中,推板13设置于锁头组12与转动拨片组14之间,壳体11包括第一盖板111、第二盖板112以及护片113,护片113位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并垂直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且护片113具有一护片斜舌孔1131,用以供至少部分斜舌组15活动于其中。特别说明的是,壳体11还包括四个贯穿壳体11的固定孔114a 114d,且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上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用以供锁头组12设置于其中的锁头固定部115以及弹性件挡片116。又,锁头组12包括一钥匙孔121以及一锁头推动部122,钥匙孔121用以供钥匙置入其中,并应钥匙的转动而以第一转动轴心Zl为转轴进行转动,而锁头推动部122设置于第一转动轴心Zl的外缘,且当钥匙孔121进行转动时,会同步带动锁头推动部122绕着第一转动轴心Zl进行旋转。此外,斜舌组15包括斜舌本体151以及压缩弹性件152,且斜舌本体151具有分别形成于斜舌本体151的两端的外斜舌1511以及斜舌凸部1512,而压缩弹性件152设置于斜舌本体151与弹性件挡片116之间,以使压缩弹性件152的两端分别抵顶于斜舌本体151以及弹性件挡片116。又,转动拨片组14用以以一第二转动轴心Z2为转轴进行转动,且包括转动推动部1431以及钩形部1411,转动推动部1431以及钩形部1411皆设置于第二转动轴心Z2的外缘,且钩形部1411还位于斜舌组15的斜舌凸部1512的邻近处;其中,转动推动部1431以及钩形部1411用以同步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进行旋转。接下来说明以钥匙开启斜舌组15的作动过程,并请同步参阅图1、图3与图4,图3为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斜舌组被开启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斜舌组已呈开启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首先,当使用者将钥匙插入钥匙孔121且朝方向Dl转动钥匙时,锁头推动部122会绕着第一转动轴心Zl朝方向Dl进行旋转,直至接触并抵顶推板13的一端Pl ;而当使用者持续朝方向Dl转动钥匙时,锁头推动部122会推动推板13朝方向D3移动,直至推板13的另一端P2接触并抵顶转动推动部1431。又,当使用者再度持续朝方向Dl转动钥匙时,转动推动部1431会被推板13的另一端P2推动而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朝方向Dl进行旋转,此时钩形部1411亦同步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朝方向Dl进行旋转,进而令斜舌凸部1512被钩形部1411拉往方向D4移动直到斜舌本体151的外斜舌1511完全移动至壳体11内,如此即完成以钥匙开启斜舌组15的程序。此外,由于斜舌本体151被拉往方向D4移动,故压缩弹性件152会产生第一弹性力,当使用者停止施力转动钥匙时,第一弹性力会推动斜舌本体151往方向D5移动而恢复原位,进而使斜舌组15恢复未被开启的状态。较佳地,第二盖板112上还具有盖板铆柱1121,且转动拨片组14更包括拨片复位弹性件146 ;其中,拨片复位弹性件146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盖板铆柱1121以及钩形部1411,且当钩形部1411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朝方向Dl进行旋转时会产生第二弹性力,以于使用者停止施力转动钥匙时将钩形部1411拉往方向D2进行旋转,如此可弥补第一弹性力的不足,使斜舌本体151更容易往方向D5移动而恢复原位。请参阅图5与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锁体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锁体装置1001更包括外把手16以及内把手17,外把手16具有外转动部161以及外执手部162,且外转动部161以及外执手部162相互连结呈L形,而内把手17具有内转动部171以及内执手部172,且内转动部171以及内执手部172亦相互连结呈L形。其中,外转动部161与内转动部171分别固定且垂直于转动拨片组14的不同面上,且外转动部161以及内转动部171皆位于第二转动轴心Z2上,以令使用者于下压并转动外执手部162或内执手部172而驱使外转动部161或内转动部171转动时,同步带动钩形部1411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进行旋转,进而令斜舌凸部1512被钩形部1411拉往弹性件挡片116的方向移动直到斜舌本体151的外斜舌1511完全移动至壳体11内。由以上描述可知,使用者亦能透过操作外把手16或内把手17而开启斜舌组15,当然,使用者停止施力转动外执手部162或内执手部172时,压缩弹性件152所产生的第一弹性力会推动斜舌本体151往壳体11外的方向移动而恢复原位,进而使斜舌组15恢复未被开启的状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仅为一较佳实施例,锁体装置1001亦可仅包括外把手16以及内把手17中的一者,即并非限定外把手16以及内把手17要共同存在。请参阅图7与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锁体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三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于第一以及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且为了更清楚说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图7所示锁体装置1002中部分元件(如转动拨片组14、外把手16、内把手17以及拨片复位弹性件146等)并未绘出。此外,图7亦示意了锁体装置1002的防撬组18处于非防撬时的状态。其中,第三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以及第二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锁体装置1002更包括防撬组18,且防撬组18具有防撬舌181、防撬底板182、防撬片183、防撬铆柱184、盖板铆钉185、防撬舌复位弹性件186以及防撬片复位弹性件187,而护片113更具有一护片防撬孔1132,用以供至少部分防撬组18活动于其中。又,盖板铆钉185设置于第二盖板112上,且防撬舌181与防撬铆柱184设置于防撬底板182上,而防撬舌复位弹性件186套设于防撬铆柱184,且防撬舌复位弹性件186的两端分别抵顶防撬舌181以及盖板铆柱1121。此外,防撬片183枢接于盖板铆钉185,且防撬片183的一端具有位于外斜舌1511的邻近处的防撬挡点1831,而防撬片复位弹性件187套设于盖板铆钉185。再者,当锁体装置1002的防撬组18处于非防撬状态时,防撬舌181显露于壳体11夕卜,且防撬铆柱184应防撬舌复位弹性件186的第三弹性力而抵顶防撬片183的防撬挡点1831,以使防撬挡点1831离开外斜舌1511的活动路径,因此当有往方向D4的外力F施加于外斜舌1511时,外斜舌1511能过完全移动至壳体11内。请同步参阅图7与图9,图9为图7所示的锁体装置的防撬组处于防撬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于防撬舌181往壳体11内移动的过程中,防撬底板182及其上的防撬铆柱184会同步往方向D4移动,使得防撬铆柱184不再抵顶防撬片183的防撬挡点1831,此时,防撬挡点1831应防撬片复位弹性件187的第四弹性力而绕着盖板铆钉185朝方向Dl进行旋转,以移动至外斜舌1511的活动路径中,如此防撬挡点1831即能够阻止外斜舌1511往壳体11内移动而达成了防撬的效果。当然,若是防撬舌181再度回复原位,则防撬组18解除防撬状态,其如图7所示,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较佳者,防撬底板182更具有一防撬限位孔1821,防撬限位孔1821用以供盖板铆柱1121穿过其中,因此防撬底板182仅能于防撬限位孔1821限位孔的两端移动。请参阅图10,其为图7所示的锁体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0特别示意了转动拨片组14与防撬组18间的结构关系,且防撬组18正处于防撬的状态;其中,转动拨片组14具有接触于防撬片183的另一端的凸轮部1432,凸轮部1432用以与转动推动部1431以及钩形部1411同步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进行旋转。请同步参阅图5、图6、图10与图11,图11为图10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斜舌组呈开启状态且防撬组呈非防撬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当使用者欲将钥匙插入钥匙孔121并旋转钥匙或下压转动外把手16/内把手17而开启斜舌组15时,凸轮部1432、转动推动部1431以及钩形部1411会同步绕着第二转动轴心Z2朝方向Dl进行旋转,此时凸轮部1432会以其轮廓导引防撬片183的另一端P9移动,以令防撬片183的另一端P9以及防撬挡点1831绕着盖板铆钉185朝方向D2进行旋转,进而令防撬挡点1831离开外斜舌1511的活动路径。是以,使用者能够于以钥匙或外把手16/内把手17开启斜舌组15的过程中同步解除防撬组18的防撬状态。请参阅图12与图13,图12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锁体装置的方舌组以及锁头组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四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于第一 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此外,图12与图13示意了锁体装置1003的方舌组19处于已被开启的状态。其中,第四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第二或第三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锁体装置1003更包括方舌组19,且第一盖板111以及第二盖板112中的至少一者更具有一方舌拨叉孔117,以及护片113更具有一护片方舌孔1133,用以供至少部分方舌组19活动于其中。又,方舌组19包括方舌本体191以及方舌拨叉192,方舌拨叉192具有形成且凸起于方舌拨叉192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的方舌拨叉转轴1921、形成于方舌拨叉192的延伸端的方舌拨叉凸柱1922以及形成于方舌拨叉192外缘的方舌拨叉凹部1923,且方舌本体191具有形成于方舌本体191的一端的方舌1911、形成于方舌本体191的另一端的方舌本体凹部1912、以及形成于方舌1911与方舌本体凹部1912之间的方舌本体滑轨1913 ;其中,方舌拨叉转轴1921枢接于方舌拨叉孔117,方舌拨叉凸柱1922以及方舌拨叉凹部1923位于方舌拨叉转轴1921的周围,并于方舌拨叉转轴1921以第三转动轴心Z3为转轴进行自转时,同步绕着方舌拨叉转轴1921进行旋转。又,方舌本体滑轨1913用以容置方舌拨叉凸柱1922,而方舌本体凹部1912用以容置方舌拨叉转轴1921。较佳地,方舌本体191更具有第一方舌本体凸柱1914以及第二方舌本体凸柱1915,且推板13更具有第一推板限位孔131以及第二推板限位孔132,第一推板限位孔131以及第二推板限位孔132用以分别供第一方舌本体凸柱1914以及第二方舌本体凸柱1915设置于其中,如此可以限制推板13的移动范围;此外,当方舌本体191往方向D4或方向D5移动时,第一方舌本体凸柱1914以及第二方舌本体凸柱1915会同步带动推板13往方向D4或方向D5移动。接下来说明以钥匙开启方舌组19的作动过程,并请同步参阅图12、图13与图14,图14为图12所示的锁体装置的方舌组处于尚未被开启时的方舌组以及锁头组的状态示意图。首先,当使用者将钥匙插入钥匙孔121且朝方向Dl转动钥匙时,锁头推动部122会绕着第一转动轴心Zl朝方向Dl进行旋转,直至接触并抵顶方舌拨叉凹部1923的一端P3 ;而当使用者持续朝方向Dl转动钥匙时,锁头推动部122会推动方舌拨叉凹部1923的一端P3使得方舌拨叉转轴1921以第三转动轴心Z3为转轴朝方向D2进行自转,因此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同步绕着方舌拨叉转轴1921朝方向D2进行旋转。又,于方舌拨叉凸柱1922旋转的同时,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推动方舌本体滑轨1913以导引方舌组19以及推板13 (为更清楚说明图14,图14中未标示)往方向D4移动,使得方舌1911由壳体11外完全进入壳体11内,如此即完成以钥匙关闭方舌组19的程序。当然,此时使用者更可再进而朝方向Dl转动钥匙而开启斜舌组15及解除防撬组18的防撬状态,其详细作动过程如前述第一 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相反地,当使用者欲以钥匙关闭方舌组19时,则可将钥匙插入钥匙孔121且朝方向D2转动钥匙,以令锁头推动部122绕着第一转动轴心Zl朝方向D2进行旋转,直至接触并抵顶方舌拨叉凹部1923的另一端P4 ;又,当使用者持续朝方向D2转动钥匙时,锁头推动部122会推动方舌拨叉凹部1923的另一端P4使得方舌拨叉转轴1921以第三转动轴心Z3为转轴朝方向Dl进行自转,因此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同步绕着方舌拨叉转轴1921朝方向Dl进行旋转。又,于方舌拨叉凸柱1922旋转的同时,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推动方舌本体滑轨1913以导引方舌组19以及推板13 (为更清楚说明图14,故图14中未标示)往方向D5移动,使得方舌1911由壳体11内移出壳体11外,如此即完成以钥匙开启方舌组19的程序。请参阅图15 图17,图15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的转动拨片组于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17为图15所示的转动拨片组于一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五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于第一 第四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且为了更清楚说明第五较佳实施例,图15所示锁体装置1004中部分元件(推板13、如外把手16、内把手17以及拨片复位弹性件146等)并未绘出,且转动拨片组中的部分元件分别以不同虚线标示。此外,图15示意了锁体装置1004的方舌组19处于已被开启的状态。其中,第五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锁体装置1004的转动拨片组14’由门外朝向门内的方向依序更包括钩形拨片141、斜舌外拨叉142、转动件143、齿片144以及斜舌内拨叉145,且方舌拨叉192更具有形成于方舌拨叉192外缘且位于方舌拨叉转轴1921的周围的方舌齿部1924 ;其中,钩形部1411形成于钩形拨片141的延伸处,转动推动部1431以及凸轮部1432分别形成于转动件143的外缘。[0128]又,钩形拨片141更具有穿透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孔1412以及形成于拨片孔1412外围的拨片凸部1413 ;斜舌外拨叉142具有形成于斜舌外拨叉142侧缘的外拨叉凹部1421与外拨叉凸部1422、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142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1423 ;转动件143更具有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 ;齿片144具有穿透齿片144的齿片孔1441、形成于齿片144外围且啮合于方舌齿部1924的齿片齿部1442、以及形成且凸出于齿片144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的齿片铆柱1443 ;斜舌内拨叉145具有形成于斜舌内拨叉145侧缘的内拨叉凹部1451与内拨叉凸部1452、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145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1453。又,钩形拨片141、斜舌外拨叉142、转动件143、齿片144以及斜舌内拨叉145依序叠合于一起,且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孔1412用以供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转轴1423容置于其中,使得钩形拨片141枢接于斜舌外拨叉142,而齿片144的齿片孔1441用以供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转轴1453容置于其中,使得齿片144枢接于斜舌内拨叉145。又,凸出于齿片144的外表面的齿片铆柱1443处于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凹部1421的两端之间,且凸出于齿片144的内表面的齿片铆柱1443处于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凹部1451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活动于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凸部1413与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凸部1422之间。又,请同步参阅图5、图15以及图16,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转轴1423的中心位于第二转动轴心Z2上且具有一外转轴孔14231,用以供外把手16的外转动部161内嵌于其中,因此当外把手16的外转动部161转动时,会同步带动斜舌外拨叉142进行转动。又,请同步参阅图6、图15以及图17,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转轴1453的中心亦位于第二转动轴心Z2上且具有一内转轴孔14531,用以供内把手17的内转动部171内嵌于其中,因此当内把手17的内转动部171转动时,会同步带动斜舌内拨叉145进行转动。接下来说明以外把手16关闭方舌组19的作动过程,并请同步参阅图5、图15、图16与图18,图18为图15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已处于被关闭时的状态示意图。当使用者施力上提外执手部162而同步带动外转动部161朝方向D2进行转动时,斜舌外拨叉142则同步朝方向D2进行转动,此时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凹部1421的一端P5会抵顶并推动齿片144的齿片铆柱1443,使得齿片144亦朝方向D2进行转动。又,由于齿片144的齿片齿部1442啮合于方舌拨叉192的方舌齿部1924,故方舌拨叉192会被带动而往方向Dl进行转动,即使方舌拨叉转轴1921以第三转动轴心Z3朝方向Dl进行自转,因此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同步绕着方舌拨叉转轴1921朝方向Dl进行旋转。又,于方舌拨叉凸柱1922旋转的同时,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推动方舌本体滑轨1913,进而导引方舌组19以及推板13 (为更清楚说明图18,故图18中未标示)往方向D5移动,使得方舌1911由壳体11内移出壳体11外,如此即完成以外把手16关闭方舌组19的程序。接下来再说明以外把手16同时开启方舌组19、斜舌组15以及防撬组18的作动过程,并请同步参阅图18 图20,图19为图18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被开启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20为图18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皆处于被开启时的状态示意图。[0137]由图18 图19的过程示意了,当使用者下压外执手部162而同步带动外转动部161朝方向Dl进行转动时,斜舌外拨叉142则同步朝方向Dl进行转动,直到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凹部1421的另一端P6接触并抵顶齿片144的齿片铆柱1443,并且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凸部1422会推动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朝方向Dl进行转动,直到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接触并抵顶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凸部1413。又,由图19 图20的过程示意了,当使用者再持续下压外执手部162而同步带动外转动部161持续朝方向Dl进行转动时,斜舌外拨叉142则亦同步朝方向Dl进行转动,使得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凹部1421的另一端P6推动齿片144的齿片铆柱1443,进而令齿片144亦朝方向Dl进行转动;同时,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凸部1422会推动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使得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推动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凸部1413,进而令钩形拨片141亦朝方向Dl进行转动。又,由于齿片144的齿片齿部1442与方舌齿部1924啮合于方舌拨叉192的方舌齿部1924,故方舌拨叉192齿片144会被带动而往方向D2进行转动,即使方舌拨叉转轴1921以第三转动轴心Z3为转轴朝方向D2进行自转,因此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同步绕着方舌拨叉转轴1921朝方向D2进行旋转,且于方舌拨叉凸柱1922旋转的同时,方舌拨叉凸柱1922会推动方舌本体滑轨1913,进而导引方舌组19以及推板13 (为更清楚说明图18,图18中未标不)往方向D4移动,使得方舌1911由壳体11外完全进入壳体11内,如此即完成以外把手16开启方舌组19的程序。同时,由于钩形拨片141朝方向Dl进行转动,故斜舌组15以及防撬组18会同时被开启,其详细作动过程如前述第三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接下来说明以内把手17关闭方舌组19的作动过程,并请同步参阅图6、图17、图21与图22,图21为图15所示的锁体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已处于被关闭时的状态示意图。为了更清楚说明本作动过程,图21与图22所示锁体装置1004中部分元件(如钩形拨片141、斜舌外拨叉142等)并未绘出。图21 图22的过程示意了,当使用者施力上提内执手部172而同步带动内转动部171朝方向D2进行转动时,斜舌内拨叉145则同步朝方向D2进行转动,此时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凹部1451的一端P7会抵顶并推动齿片144的齿片铆柱1443,使得齿片144亦朝方向D2进行转动,故方舌1911会由壳体11内移出壳体11外(其详细作动过程相同于前述以外把手16关闭方舌组19的作动过程,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如此即完成以内把手17关闭方舌组19的程序。接下来再说明以内把手17同时开启方舌组19、斜舌组15以及防撬组18的作动过程,并请同步参阅图22 图24,图23为图22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被开启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图24为图22所示的锁体装置于方舌组、斜舌组以及防撬组皆处于被开启时的状态示意图。由图22 图23的过程示意了,当使用者下压内执手部172而同步带动内转动部171朝方向Dl进行转动时,斜舌内拨叉145则同步朝方向Dl进行转动,直到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凹部1451的另一端P8接触并抵顶齿片144的齿片铆柱1443,并且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凸部1452会推动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内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朝方向Dl进行转动,直到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接触并抵顶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凸部1413。又,由图23 图24的过程示意了,当使用者再持续下压内执手部172而同步带动内转动部171持续朝方向Dl进行转动时,斜舌内拨叉145则亦同步朝方向Dl进行转动,使得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凹部1451的另一端P8推动齿片144的齿片铆柱1443,进而令齿片144亦朝方向Dl进行转动;同时,斜舌内拨叉145的内拨叉凸部1452会推动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内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使得凸出于转动件143的外表面的转动凸部1433推动钩形拨片141的拨片凸部1413,进而令钩形拨片141亦朝方向Dl进行转动,故,方舌1911会由壳体11外完全进入壳体11内,且斜舌组15以及防撬组18会同时被开启,其详细作动过程相同于前述以外把手16同时开启方舌组19、斜舌组15以及防撬组18的作动过程,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请参阅图25 图26,图25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所示的锁体装置的电控组10的立体分解图,图27为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六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于第一 第五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此外,图25示意了锁体装置1005的斜舌组15、防撬组18以及方舌组19皆处于关闭的状态,且锁体装置1005的电控组10的电控推片105处于被向下推出的状态。其中,第六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锁体装置1005更包括一电控组10,电控组10包括控制元件101、第一开关元件102、第二开关元件103、第三开关元件104以及电控推片105,且第一开关元件102、第二开关元件103以及第三开关元件104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元件101。又,第一开关元件102、第二开关元件103以及第三开关元件104分别设置于斜舌组15的斜舌本体151、方舌组19的方舌本体191以及锁头组12的锁头推动部122的移动路径上,因此当斜舌组15由关闭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时,斜舌本体151会触压第一开关元件102而产生输出第一电子讯号至控制元件101,当方舌组19由关闭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时,方舌本体191会触压第二开关元件103而产生输出第二电子讯号至控制元件101,以及于以钥匙开启斜舌组15的过程中,锁头推动部122会触压第三开关元件104而产生输出第三电子讯号至控制元件101,控制元件101则依据第一电子讯号、第二电子讯号及/或第三电子讯号而相对应执行一控制行为。此外,当电控组10的电控推片105处于被向下推出的状态时,电控推片105位于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凸部的移动路径上,故此时使用者无法藉由外把手16开启方舌组19,因斜舌外拨叉142被电控推片105组档而无法转动;而当电控推片105应控制元件101的驱动而向上移动一特定距离时,电控推片105则离开斜舌外拨叉142的外拨叉凸部1422的移动路径,此时因斜舌外拨叉142未被电控推片105组档而能够转动,故使用者可藉由外把手16开启方舌组19。较佳者,于电控组10感应到一特定电磁卡时,控制元件101驱动电控推片105向上移动该特定距离。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第一 第六较佳实施例中,锁体装置中的任一固定孔114所设置的位置可符合一德国锁体规范,如DIN 18250系列或DIN 18251系列等标准;且锁体装置中各元件所设置的位置以及于各元件于作动过程中皆不会遮蔽住壳体11上的四个固定孔114a 114b;除此之外,以上仅为实施例,即固定孔的数量并不局限为四个,但无论固定孔的数量为多少,任一固定孔所设置的位置皆可符合德国锁体规范。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符合德国锁体规范的锁体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掲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内。
权利要求1.一种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锁头组,包括 钥匙孔,用以供一钥匙置入其中,并应该钥匙的转动而以一第一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以及 锁头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一转动轴心的外缘,并应该钥匙孔的转动而绕着该第一转动轴心进行旋转; 斜舌组,包括斜舌本体,该斜舌本体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本体的两端的外斜舌以及斜舌凸部; 转动拨片组,用以以一第二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包括 转动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以及 钩形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且位于该斜舌凸部的邻近处;以及 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以于其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其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推动部而使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进而令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以使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至少一贯穿该壳体的固定孔,且任一该固定孔所设置的位置符合一德国锁体规范;其中,该锁头组、该斜舌组、该转动拨片组以及该推板中的任一者所设置的位置以及其于作动过程中皆不会遮蔽住任一该固定孑U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护片,且该护片位于该第一盖板与该第二盖板之间,并垂直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其中,该护片具有护片斜舌孔,用以供至少部分该斜舌组活动于其中,而该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锁头固定部,用以供该锁头组设置于其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斜舌组还包括压缩弹性件,且该壳体内具有弹性件挡片;其中,该压缩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于该斜舌本体以及该弹性件挡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内具有盖板铆柱,且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拨片复位弹性件;其中,该拨片复位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盖板铆柱以及该钩形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把手,具有外转动部,且该外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以及 内把手,具有内转动部,且该内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把手以及该内把手分别还具有外执手部以及内执手部,且该外转动部以及该外执手部相互连结呈L形,而该内转动部以及该内执手部相互连结呈L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阻挡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的防撬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撬组包括 盖板铆钉,设置且固定于该壳体内; 防撬底板; 防撬舌,连接于该防撬底板; 防撬铆柱,设置于该防撬底板上; 防撬片,枢接于该盖板铆钉,且该防撬片的一端具有位于该外斜舌的邻近处的防撬挡占. 防撬片复位弹性件,套设于该盖板铆钉;以及 防撬舌复位弹性件,套设于该防撬铆柱,且其两端分别抵顶该防撬舌以及该盖板铆柱,以使该防撬铆柱抵顶该防撬挡点,进而使该防撬挡点离开该外斜舌的一移动路径; 其中,于该防撬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时,该防撬铆柱停止抵顶该防撬挡点,且该防撬片复位弹性件所产生的一弹性力使该防撬挡点移动至该外斜舌的该移动路径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凸轮部,该凸轮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且接触于该防撬片的一另一端;其中,于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时,该凸轮部推动该防撬片,以使该防撬挡点离开该外斜舌的该移动路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撬底板具有防撬限位孔,且该防撬限位孔供该盖板铆柱穿过其中。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方舌组,且该方舌组包括方舌拨叉以及方舌本体;其中,该方舌拨叉用以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或被该转动拨片组推动,而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抑或是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内移出该壳体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舌拨叉包括 方舌拨叉转轴,枢接于该壳体,并用以以一第三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 方舌拨叉凸柱,形成于该方舌拨叉的一延伸端;以及 方舌拨叉凹部,形成于该方舌拨叉的外缘,且用以供该锁头推动部接触并推动; 该方舌本体包括 方舌,形成于该方舌本体的一端; 方舌本体凹部,形成于该方舌本体的一另一端,并用以容置该方舌拨叉转轴;以及 方舌本体滑轨,形成于该方舌与该方舌本体凹部之间,并用以容置该方舌拨叉凸柱。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舌本体还包括分别凸出于该方舌本体的一表面的第一方舌本体凸柱以及第二方舌本体凸柱,且该推板包括第一推板限位孔以及第二推板限位孔;其中,该第一推板限位孔以及该第二推板限位孔用以分别供该第一方舌本体凸柱以及该第二方舌本体凸柱设置于其中。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 钩形拨片,具有穿透该钩形拨片的拨片孔以及形成于该拨片孔外围的拨片凸部,且该钩形部形成于该钩形拨片的一延伸端; 斜舌外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外拨叉的侧缘的外拨叉凹部与外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的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且该外拨叉转轴穿过该拨片孔,以使该钩形拨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转动件,具有凸出于该转动件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转动凸部,且该转动推动部以及该凸轮部分别形成于该转动件的外缘; 齿片,具有穿透该齿片的齿片孔、形成于该齿片外缘的齿片齿部以及形成且凸出于该齿片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齿片铆柱;以及 斜舌内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内拨叉的侧缘的内拨叉凹部与内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的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且该内拨叉转轴穿过该齿片孔,以使该齿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 其中,该钩形拨片、该斜舌外拨叉、该转动件、该齿片以及该斜舌内拨叉依序叠合组装,且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外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外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内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内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该转动件的该外表面的该转动凸部位于该拨片凸部与该外拨叉凸部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舌拨叉包括方舌齿部,且该方舌齿部啮合于该齿片齿部。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方舌本体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方舌本体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一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斜舌本体的一移动路径上或该锁头推动部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斜舌本体的移动状态或该锁头推动部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电控推片,该控制元件控制该电控推片移动至该转动拨片组的一转动路径上,以阻挡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
20.一种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至少一贯穿该壳体的固定孔,且任一该固定孔所设置的位置符合一德国锁体规范; 锁头组,包括锁头推动部; 斜舌组; 转动拨片组;以及 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该推板的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其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以使该转动拨片组带动至少部分该斜舌组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 其中,该锁头组、该斜舌组、该转动拨片组以及该推板中的任一者所设置的位置以及其于作动过程中皆不会遮蔽住任一该固定孔。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锁头组包括 钥匙孔,用以供一钥匙置入其中,并应该钥匙的转动而以一第一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以及 锁头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一转动轴心的外缘,并应该钥匙孔的转动而绕着该第一转动轴心进行旋转; 该斜舌组包括斜舌本体,该斜舌本体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本体的两端的外斜舌以及斜舌凸部; 该转动拨片组,用以以一第二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包括 转动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以及 钩形部,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且位于该斜舌凸部的邻近处; 其中,于该推板的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该推板的一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推动部而使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进而令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以使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把手,具有外转动部,且该外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以及 内把手,具有内转动部,且该内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阻挡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的防撬组。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方舌组,且该方舌组包括方舌拨叉以及方舌本体;其中,该方舌拨叉用以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或被该转动拨片组推动,而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抑或是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内移出该壳体外。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 钩形拨片,具有穿透该钩形拨片的拨片孔以及形成于该拨片孔外围的拨片凸部,且该钩形部形成于该钩形拨片的一延伸端; 斜舌外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外拨叉的侧缘的外拨叉凹部与外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的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且该外拨叉转轴穿过该拨片孔,以使该钩形拨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 转动件,具有凸出于该转动件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转动凸部,且该转动推动部以及该凸轮部分别形成于该转动件的外缘; 齿片,具有穿透该齿片的齿片孔、形成于该齿片外缘的齿片齿部以及形成且凸出于该齿片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齿片铆柱;以及 斜舌内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内拨叉的侧缘的内拨叉凹部与内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的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且该内拨叉转轴穿过该齿片孔,以使该齿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 其中,该钩形拨片、该斜舌外拨叉、该转动件、该齿片以及该斜舌内拨叉依序叠合组装,且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外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外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内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内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该转动件的该外表面的该转动凸部位于该拨片凸部与该外拨叉凸部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斜舌组的一移动路径上或该锁头推动部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斜舌组的移动状态或该锁头推动部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抑或是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电控推片,该控制元件用以控制该电控推片移动至该转动拨片组的一转动路径上,以阻挡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
27.一种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锁头组,包括钥匙孔以及锁头推动部,且该钥匙孔用以供一钥匙置入其中并进行转动,进而使该锁头推动部同步进行旋转; 转动拨片组; 斜舌组;以及 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 其中,该转动拨片组与该斜舌组之间具有连动关系,用以于该锁头推动部推动该推板的一端而使得该推板的一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拨片组时,至少部分该斜舌组同步由该壳体外向该壳体内移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钥匙孔用以供该钥匙置入其中,并应该钥匙的转动而以一第一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其中,该锁头推动部设置于该第一转动轴心的外缘,并应该钥匙孔的转动而绕着该第一转动轴心进行旋转。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斜舌组包括斜舌本体,且该斜舌本体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本体的两端的外斜舌以及斜舌凸部,而该转动拨片组应被该推板所推动而以一第二转动轴心为转轴进行转动,且该转动拨片组包括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心的外缘的转动推动部以及钩形部;其中,该钩形部接触于该斜舌凸部,以使该转动拨片组与该斜舌组之间形成该连动关系。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把手,具有外转动部,且该外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以及 内把手,具有内转动部,且该内转动部的一端固定于该转动拨片组并位于该第二转动轴心上。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阻挡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的防撬组。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方舌组,且该方舌组包括方舌拨叉以及方舌本体;其中,该方舌拨叉用以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或被该转动拨片组推动,而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抑或是使至少部分该方舌本体由该壳体内移出该壳体外。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动拨片组还包括 钩形拨片,具有穿透该钩形拨片的拨片孔以及形成于该拨片孔外围的拨片凸部,且该钩形部形成于该钩形拨片的一延伸端; 斜舌外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外拨叉的侧缘的外拨叉凹部与外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外拨叉的外表面的外拨叉转轴,且该外拨叉转轴穿过该拨片孔,以使该钩形拨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转动件,具有凸出于该转动件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转动凸部,且该转动推动部以及该凸轮部分别形成于该转动件的外缘; 齿片,具有穿透该齿片的齿片孔、形成于该齿片外缘的齿片齿部以及形成且凸出于该齿片的一外表面以及一内表面的齿片铆柱;以及 斜舌内拨叉,具有分别形成于该斜舌内拨叉的侧缘的内拨叉凹部与内拨叉凸部,以及形成且凸起于斜舌内拨叉的外表面的内拨叉转轴,且该内拨叉转轴穿过该齿片孔,以使该齿片枢接于该斜舌外拨叉; 其中,该钩形拨片、该斜舌外拨叉、该转动件、该齿片以及该斜舌内拨叉依序叠合组装,且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外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外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凸出于该齿片的该内表面的该齿片铆柱位于该内拨叉凹部的两端之间,而凸出于该转动件的该外表面的该转动凸部位于该拨片凸部与该外拨叉凸部之间。
34.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组,且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至少一开关元件,且该至少一开关元件设置于该斜舌组的一移动路径上或该锁头组的一移动路径上,以感测该斜舌组的移动状态或该锁头组的移动状态而相对应产生输出电子讯号至该电控组;抑或是该电控组包括控制元件以及电控推片,该控制元件用以控制该电控推片移动至该转动拨片组的一转动路径上,以阻挡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体装置,包括壳体、锁头组、斜舌组、转动拨片组、推板;推板,设置于该锁头组与该转动拨片组之间,以于其一端被该锁头推动部推动时,其另一端推动该转动推动部而使该转动拨片组进行转动,进而令该钩形部推动该斜舌凸部,以使该外斜舌由该壳体外进入该壳体内。本实用新型锁体装置使得使用者能够透过钥匙开启其斜舌,从而简化操作步骤。
文档编号E05B15/10GK202866407SQ20122009842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5日
发明者杜永平 申请人:杜永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