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烹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7012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电烹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烹调机,更详细地,涉及通过设置真空外壳来使热损失最小化且提高烹饪质量的电烹调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烹调机是指在通常的营业所或家庭为了烹饪烹饪对象物而使用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另一方面,现有电烹调机包括:主体,设有发热部;盖子,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及内胆,插入到所述主体的内部。此时,所述内胆的内部容纳烹饪对象物,所述发热部布置在与所述内胆的底面部、使所述底面部与侧板部连接的曲面部对应的位置,以加热所述内胆。

在此,所述发热部可以实现为热板加热器或感应加热型线圈等,但最近由于高加热效率和温度调节的容易性等而有常用感应加热型线圈的趋势。此时,作为在内胆的内部所加热的流体的正常对流流动,当形成从底面部沿着曲面部、侧板部上升,集中到内胆的中心侧而下降的大半径曲线形的对流时,可以对烹饪对象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均匀烹饪。

然而,现有电烹调机存在因为与所述内胆的曲面部侧发热部邻接的金属结构物吸收发热部的磁力而被加热,由此主体的一部分融化或变形等问题。

并且,因金属结构物吸收磁力而曲面部的发热量减少,导致内胆的内部对流流动向反向形成,或半径曲线变窄等脱离正常情况的问题,由此使烹饪对象物各个部分的煮熟程度不同,从而导致烹饪质量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实用新型第20-0442900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将真空外壳设置在主体的内部来使热损失最小化且提高烹饪质量的电烹调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烹调机,该电烹调机包括:内胆,该内胆布置在主体内部,该内胆的上部由盖子选择性地封闭,该内胆的内部容纳食物,沿着侧板部下部形成有曲面部,所述曲面部与底面部连接;炉台,该炉台设于所述内胆的下部;感应加热线圈部,该感应加热线圈部安装在所述炉台,且包括底面加热部和曲面加热部,所述底面加热部沿着与所述底面部对应的部分被卷绕,所述曲面加热部沿着与所述曲面部对应的部分被卷绕;真空外壳,该真空外壳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的侧板部,该真空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真空空间;多个铁氧体磁芯,该多个铁氧体磁芯沿着所述曲面加热部的外侧面布置,以预定的间隔相互隔开,以放射状布置;及铝屏蔽板,该铝屏蔽板划分所述铁氧体磁芯和所述真空外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烹调机提供以下效果。

第一,沿着设于所述内胆的曲面部的曲面加热部的下部布置铁氧体磁芯,且将屏蔽板布置为划分铁氧体磁芯和真空外壳,从而感应加热内胆的曲面部的磁力线增强,因此通过沿着内胆的底面部、曲面部及侧板部上升而向内胆中心侧下降的正常对流流动,可以对烹饪对象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均匀烹饪,以提高产品的烹饪质量。

第二,曲面加热部的磁力线通过沿着所述曲面加热部的外侧面布置的铁氧体磁芯被推而集中到曲面部侧,且各个铁氧体磁芯的内侧面被设置为与曲面加热部对应地弯曲,因此磁力线以与曲面部相似的形状排列,以能够使损失的磁力最小化,且曲面部的发热量可以增加。

第三,所述屏蔽板在与所述真空外壳的内壁面垂直的方向形成以便从所述铁氧体磁芯和所述曲面加热部的外侧面尽可能隔开,从而可以使因屏蔽板造成的曲面加热部的磁力线损失最小化,能够促进冷却风通过弯曲的下端部流入。

第四,通过在所述屏蔽板的与底面加热部对应的部分和与曲面加热部的内侧端及 内侧端邻接部对应的部分形成开口部来,可以使吸收到屏蔽板的磁力线最小化,且用于防止磁力线损失的铁氧体磁芯的布置部分可以限定于曲面加热部的下部,因此通过以最小限度设置铁氧体磁芯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能够提供具有更加紧凑结构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内胆内部的对流流动的示意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0:电烹调机 1、10:盖子

2:主体 3、30:内胆

4:发热部 5、50:真空外壳

6,80:铝屏蔽板 20:主体外壳部

40:炉台 60:感应加热线圈部

70:铁氧体磁芯 110:托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内胆内部的对流流动的示意图,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剖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电烹调机100包括内胆30、炉台40、感应加热线圈部60、真空外壳50、铁氧体磁芯70及铝屏蔽板80。

在此,所述内胆30形成为容器形状,使得其内部容纳食物,内胆30的上部由盖子10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盖子10与主体外壳部20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而开闭。

此时,所述内胆30形成为包括圆筒形侧板部31、圆盘形底面部33及弯曲的曲面部32,所述曲面部32使侧板部31及底面部33相连接。

另外,所述炉台40设于内胆30的下部,且被设置为包围内胆30的底面部33和曲面部32。此时,所述炉台40的中心部可以设有传感器部42,所述传感器部42用于感测内胆30的温度。

并且,所述炉台40的上部外围形成有支撑部41,所述支撑部41向下弯曲而延伸,所述支撑部41可以被支撑在沿着所述真空外壳50的内板50a形成的凸部51。

而且,所述真空外壳50被设置为具有直径大于所述内胆30的中空部的圆筒状且包围所述内胆30的侧板部31,由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内板50a和外板50b结合而成,使得真空空间t形成在所述真空外壳50的内部。

在此,所述真空空间t可以实现为真空或中空部,优选地,实现为真空,以便提高断热性能。

此时,所述真空外壳50的上部包围设于所述内胆30的侧板部31外侧的侧面加热部90的外侧,且所述真空外壳50的下部向下延伸以便覆盖设于所述内胆30的下部侧的感应加热线圈部60的外侧,以由主体外壳部20支撑。

由此,可以使向所述内胆30外部的热损失最小化,且降低在保温和加热时的电耗量。

而且,所述主体外壳部20可以形成电烹调机100的外观,所述主体外壳部20的内部可以安装有真空外壳50、炉台40等各个部件。在此,所述主体外壳部20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且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为多个部分。

此时,所述真空外壳50可以通过托架部110被支撑在所述主体外壳部20。

更详细地,所述托架部110通过包括支撑真空外壳50的上部形状的上托架112、支撑下部形状的下托架111及使下托架111与上托架112连接的侧面连接部113来可以使所述真空外壳50的变形最小化。

此时,如图所示,所述托架部110可以通过使上托架112和下托架111由侧面连接部113连接来一体成型,或各个上托架112和下托架111还可以分为单独的部件。

另外,参照图1至图2,所述感应加热线圈部60安装在所述炉台40的下面,且包括底面加热部60a和曲面加热部60b,所述底面加热部60a沿着与所述内胆30的所述底面部33对应的部分被卷绕,所述曲面加热部60b沿着与所述曲面部32对应的 部分被卷绕。

在此,所述各个加热部60a、60b实现为以螺旋状卷绕多次而成的线圈,以形成用于感应加热内胆30的磁力线。

此时,优选地,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卷绕数多于所述底面加热部60a的卷绕数。

更详细地,所述各个加热部60a、60b可以实现为具有相同厚度的线圈,可以沿着所述炉台40的中心部卷绕的线圈形成底面加热部60a,且从底面加热部60a隔开而沿着炉台40的外周部卷绕的线圈形成曲面加热部60b。

在此,卷绕数可以被理解为在将所述炉台40的中心横向切割而得到的切面的横截面中形成各个加热部60a、60b的线圈数。

更详细地,当所述各个加热部60a、60b被供应电源时,在与所述各个加热部60a、60b邻接的内胆30的不锈钢层上形成涡流,通过所述涡流所产生的热沿着内胆30的铝层可以被传递到内胆30整体。

此时,参照图3,在所述内胆30中,在与各个加热部60a、60b邻接的底面部33和曲面部32被加热后,通过传递的热侧面部31的温度上升,在内胆30的内部中容纳的烹饪对象物的与内胆30接触的部分被加热,然后通过对流的热传递可以进行整体加热。

在此,当曲面部32的发热量高于底面部33的发热量时,在内胆30的内部被加热的烹饪对象物通过沿着与底面部33、曲面部32及侧板部31邻接的外围区域上升,集中到中心侧而下降,并沿大半径曲线运动的正常对流流动,可以均匀加热烹饪对象物。

此时,因为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卷绕数多于底面加热部60a的卷绕数,由此内胆30曲面部32的发热量可以高于底面部33的发热量,通过沿着正常对流流动对烹饪对象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均匀烹饪,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炊饭质量。

而且,所述铁氧体磁芯70沿着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外侧面布置,被设置为多个,以预定的间隔相互隔开,以放射状布置。

在此,优选地,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内侧面就意味着与内胆30相对的部分,且外侧面被理解为内侧面的相对面。

此时,所述铁氧体磁芯70由阻止磁力损失的磁性物质制成,所述铁氧体磁芯70沿着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倾斜方向布置,可以以与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外侧面邻 接地布置。

在此,沿着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周围形成的磁力线不通过所述铁氧体磁芯70,而可以以被推到内胆30侧的形式集中到内胆30的曲面部32。

由此,可以增强感应加热内胆30的曲面部32的磁力线,通过增强的磁力线在内胆30的曲面部32中形成大量涡流,从而内胆30的曲面部32的发热量可以增加。

在此,优选地,每个所述铁氧体磁芯70的内侧面被设置为与所述曲面加热部60b对应地弯曲,因每个所述多个铁氧体磁芯70被推的磁力线可以以与所述内胆30的曲面部32相似的形状排列。

由此,通过磁力线的排列可以正确地感应加热曲面部32的不锈钢层,因此可以使损失的磁力最小化,且提高发热效率。

并且,优选地,每个所述铁氧体磁芯70的内侧端70a被设置为与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内侧端60c相比向径向内侧更突出。在此,内侧端优选被理解为径向内侧的末端。

由此,在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内侧端所产生的磁力线通过所述铁氧体磁芯70集中到内胆30侧,从而可以顺利加热内胆30的底面部33与曲面部32的连接部分。

在此,每个所述铁氧体磁芯70可以与铁氧体安装部71结合,以布置在所述炉台40的下部。

更详细地,所述炉台40的下面部沿着所述曲面加热部60b与所述底面加热部60a之间的空间可以突设有多个结合突起43。

而且,所述结合突起43可以与铁氧体安装部71结合。在此,所述铁氧体安装部71包括圆形芯部71a和沿着所述芯部71a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设的多个支撑翼部71b,所述各个支撑翼部71b的外侧端与各个铁氧体磁芯70可以相结合。

另外,所述铝屏蔽板80划分所述铁氧体磁芯70和所述真空外壳50。更详细地,在所述曲面加热部60b中所产生的磁力线中的一部分磁力线可以由每个所述铁氧体磁芯70切断,另一部分磁力线可以沿着所述铁氧体磁芯70之间的空间露出到外侧。

此时,所述铝屏蔽板80通过切断所露出的磁力线来可以防止所述真空外壳50的发热。

在此,优选地,所述屏蔽板80被设置为从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外侧面和所述真空外壳50的内壁面隔开,虽然屏蔽板80借助通过每个所述铁氧体磁芯70之间的 空间的磁力线而加热,也可以使向真空外壳50或曲面加热部60b侧的热传导最小化。

并且,优选地,所述屏蔽板80的上端部80b被设置为与所述铁氧体磁芯70的上端70b相比向上更突出。由此,可以正确切断磁力线传达到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上端60d,从而可以使所述真空外壳50的磁力线吸收量最小化。

另外,优选地,所述屏蔽板80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圆筒形状,沿着所述真空外壳50的内壁面在垂直方向形成,以便从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外侧面隔开,所述屏蔽板80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

更详细地,所述屏蔽板80可以阻断在所述曲面加热部60b所产生的磁力线被吸收到真空外壳50,但因部分吸收磁力线会导致磁力的损失。

此时,所述屏蔽板80形成为覆盖所述真空外壳50的内壁面且从所述铁氧体磁芯70和所述曲面加热部60b的外侧面尽可能隔开,从而可以使因屏蔽板80吸收磁力线而导致的曲面加热部60b的磁力线损失最小化。

并且,所述主体外壳部20的前方侧可以设有控制所述感应加热线圈部60的基板部120,所述基板部120的下部可以设有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部60的冷却扇130。

在此,所述冷却扇130可以由所述真空外壳50的下端部分为一侧部132和另一侧部131,一侧部132布置在基板部120的下部,另一侧部131布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线圈部60的下部。

此时,所述屏蔽板80的弯曲的下端部可以诱导通过所述冷却扇130的另一侧部131供应的冷却风沿着所述屏蔽板80的上面流入,以促进所述感应加热线圈部60的冷却。

在此,切断的下端部内侧端80a可以形成有开口部81,所述开口部81具有大于所述曲面加热部60b内侧端60c的半径的半径,所述开口部81优选形成为具有大于通过连接每个所述铁氧体磁芯70的内侧端70a而得到的半径的半径。

更详细地,所述铝屏蔽板80切断从各个加热部60a、60b向真空外壳50侧流动的磁力线,但因吸收各个加热部60a、60b的磁力线而会减少通过加热部60a、60b的内胆30的加热效率。

此时,通过在所述屏蔽板80的与底面加热部60a对应的部分和与曲面加热部60b的内侧端60c及内侧端60c邻接部对应的部分形成开口部81来可以使吸收到屏蔽板80的磁力线最小化。

并且,用于防止由于所述屏蔽板80的磁力线损失的铁氧体磁芯70的设置部分限定于加热部60与屏蔽板80邻接的部分即曲面加热部60b的下部。因此,通过以最小限度设置铁氧体磁芯70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供具有更加紧凑结构的产品。

此时,优选地,所述开口部81的与所述冷却扇130的另一侧部131相对的部分形成有通风部82,所述通风部82向径向外侧扩展而开口。在此,通过所述通风部82从冷却扇130的另一侧部向上送出的冷却风可以流入到炉台40的下面侧。

而且,当冷却风被供应到所述炉台40的下面侧时,借助所述感应加热线圈部60发热而加热的空气通过自然对流向上流动且冷却风代替向上流动的加热空气的过程反复进行,从而可以防止感应加热线圈部60的过热。

如上所述,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所要求的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各种形态变更实施,并且,如此的变形应当解释为属于本发明的范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