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烹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511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电烹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烹调机,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将真空外壳设置在主体的内部来使内胆的热损失最小化且防止主体和内部部件的变形的电烹调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烹调机是指在通常的营业所或家庭为了烹饪烹饪对象物而使用的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图1为示出现有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以往的电烹调机包括:主体2,设有发热部4;盖子1,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主体2的上端;及内胆3,插入到所述主体2的内部。此时,所述内胆3的内部容纳烹饪对象物,所述主体2的发热部4布置在对应于内胆3的低面或外侧面的下部侧的位置,以加热所述内胆3。

在此,所述发热部4可以实现为热板加热器或感应加热型线圈等,但最近由于高加热效率和温度调节的容易性而有常用感应加热型线圈的趋势。

另外,所述主体2包括:炉台4a,供所述发热部4安装;本体外壳部2a,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3的外部;及底盖部2b,与所述本体外壳部2a的下端部连接,以形成主体2的下部外观。

并且,所述内胆3的侧部设有用于供侧加热器5安装的加热器安装部5a。更详细地,当对所述电烹调机供应电源时,通过所述发热部4的感应加热来加热内胆3以进行烹饪,此后,当温度下降时,以通过侧加热器5和发热部4再加热的方式进行保温。

此时,所述内胆3的热通过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主体2容易损失到外部,因此需要通过驱动侧加热器5和发热部4来随时补充所损失的热能,以保持内胆3的温度,从而存在消耗多余的能量的问题。

并且,所述本体外壳部2a的下端部形成有螺丝紧固凸台2c,所述螺丝紧固凸台2c连接到所述底盖部2b的紧固部2e为止,从而所述本体外壳部2a和所述底盖部2b通过紧固螺丝2d相结合。

如上所述,不具有另外的支撑结构而本体外壳部2a通过螺丝紧固凸台2c直接结合到底盖部2b,因此,容易受到冲击,受热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产品的耐久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将真空外壳设置在主体的内部来使内胆的热损失最小化且防止主体和内部部件的变形的电烹调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烹调机,该电烹调机包括:内胆,该内胆布置在设有发热部的主体内部,该内胆的内部容纳食物,该内胆的上部由盖子选择性地封闭;真空外壳,该真空外壳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胆的外侧面,该真空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真空空间;及主体外壳部,该主体外壳部被设置为包围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连接。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由金属制成,所述真空外壳与金属螺母紧固件焊接结合,所述金属螺母紧固件的内部形成有螺纹,所述螺母紧固件与所述主体外壳部通过结合部件相结合。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部的与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低面面对的部分设有用于焊接的第一焊接面部。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的与突出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上内侧面的结合支撑部面对的部分设有用于焊接的第二焊接面部。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还包括:托架部,该托架部设于所述主体外壳部的内侧,与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至少一侧连接,其中,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形成有结合翼部,所述结合翼部沿着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结合翼部夹紧配合在结合支撑部的下面与所述托架部之间,所述结合支撑部突出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上内侧面。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托架部包括:上托架,该上托架具有与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外侧面契合的环状;下托架,该下托架的上面形成有限制槽部,以供边缘部插入,所述边缘部沿着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部向下突出;及侧面连接部,该侧面连接部被设置为使所述上托架与所述下托架相连接且包围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面。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形成有结合翼部,所述结合翼部沿着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结合翼部的下部形成有上托架,所述上托架具有与所述真空外壳的外侧面契合的环状。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边缘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下部设有下托架,所述下托架支撑所述真空外壳的下端部,且沿着所述下托架的上面形成有供所述边缘部插入的限制槽部。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下托架的下面形成有延伸支撑部,所述延伸支撑部向下延伸以便支撑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低面,所述延伸支撑部与所述主体外壳部通过结合部件相结合。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内胆的下部设有炉台,所述炉台卷绕有感应加热线圈,所述下托架的内周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以便支撑形成在所述炉台的下面的紧固支撑部。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内胆下部设有炉台,所述炉台卷绕有感应加热线圈,所述真空外壳的内侧面形成有下卡止凸部,所述下卡止凸部卡止支撑所述炉台的上端部外缘。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内胆的侧面部设有加热器安装部,所述加热器安装部供侧加热器安装,所述内胆的下部设有炉台,所述炉台卷绕有感应加热线圈,所述炉台的上端部形成有支撑凸部,所述支撑凸部支撑所述加热器安装部的下端部。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内胆的侧面部设有加热器安装部,所述加热器安装部供侧加热器安装,所述真空外壳的内侧面形成有上卡止凸部,所述上卡止凸部卡止支撑供所述加热器安装部的下端部外缘插入的圆形的形状支撑件。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内胆的下部设有炉台,所述炉台卷绕有感应加热线圈,所述炉台的下部设有由铝制成的屏蔽板。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炉台的下面形成有紧固支撑部,所述紧固支撑部向下延伸以便与所述屏蔽板结合。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形成有结合翼部,所述结合翼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结合翼部形成有支撑部紧固孔,以便与结合支撑部的下面螺丝结合,所述结合支撑部突出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上内侧面。

在所述电烹调机中,所述真空外壳由金属制成,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与固定部件焊接结合,所述固定部件形成有螺孔,以便与结合支撑部的下面螺丝结合,所述结合支撑部突出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的上内侧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烹调机提供以下效果。

第一,通过设于所述主体外壳部内部的真空外壳可以最小化内胆的热损失,同时,所述真空外壳通过利用螺母紧固件的螺丝结合可以与主体外壳部可容易且牢固地结合,螺母紧固件通过简单的螺柱焊接设置在所述真空外壳的上下端,因此,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第二,通过结合翼部的夹紧和边缘部的插入限制等以托架部为媒介实现所述真空外壳与所述主体外壳部的结合,从而防止因焊接造成的真空外壳的损伤,且沿着下托架的上面在圆周方向均匀分散支撑真空外壳的负荷,因此防止因负荷集中引起的部件变形,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第三,使所述真空外壳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与所述主体外壳部连接的上托架和下托架通过侧面连接部连接为一体,且炉台与下托架连接,因此,可以形成产品内部的各个部件连接为一体而相互支撑的结构,从而可以使产品的变形和内部部件的摇动最小化,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第四,所述真空外壳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内板的上端部被设置为向外板的径向外侧突出以形成结合翼部,因此沿着内板的突出部分与外板之间的棱角而可容易进行焊接工艺,在真空外壳的下端由下托架支撑的状态下,通过支撑部紧固孔使结合翼部与主体外壳部螺丝结合,从而真空外壳与主体外壳部可容易且牢固地结合。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图4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上托架的剖视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图6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托架部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图8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下托架的剖视图。

图9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真空外壳的剖视图。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真空外壳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电烹调机

1、20:盖子

2:主体 2a、30a:本体外壳部

2b、30b:底盖部 3、10:内胆

4:发热部 4a、50、350:炉台

5、71:侧加热器

5a、70、370:加热器安装部

30、330、430、530:主体外壳部

34、234、334、434、534:结合支撑部

40、240、340、440、540:真空外壳

243:结合翼部

347:边缘部 60、360:屏蔽板

280、380a:上托架 380:托架部

380b:侧面连接部 380c:下托架

381:限制槽部 560:固定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所述电烹调机100包括内胆10、真空外壳40及主体外壳部30。

在此,所述内胆10形成为容器形状,使得其内部容纳食物,内胆10的上部由盖子20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盖子20与主体外壳部30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而开闭。

另外,所述真空外壳40被设置为具有直径大于所述内胆10的中空部的圆筒状且包围所述内胆10的外侧面,所述真空外壳40的内部形成有真空空间t。此时,所述真空外壳40优选采用金属制成。

更详细地,所述真空外壳40可以由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内板40b和外板40a构成。在所述内板40b和所述外板40a相互隔开的状态下将其上下端弯曲并焊接结合,从而真空空间t可以形成在所述内板40b与所述外板40a之间。

在此,所述真空空间t可为真空或中空部,优选为真空,以便提高断热性能。

如上所述,因为所述主体外壳部30的内部设置有包围内胆10的外侧的真空外壳40,因此可以使所述内胆10的热损失最小化,可以减少在保温内胆10时再加热所消耗的电量,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另外,所述主体外壳部30被设置为其内部可容纳内胆10和真空外壳40的容器形状,以便覆盖所述真空外壳40的外侧,所述主体外壳部30连接支撑在所述真空外壳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在此,优选地,所述主体外壳部30被设置为由合成树脂制成,且分为本体外壳部30a及底盖部30b,所述本体外壳部30a形成上部外观,所述底盖部30b与所述本体外壳部30a的下端连接以形成下部外观。

此时,所述底盖部3b的一侧设有紧固部32,所述紧固部32向上突出且内部贯通形成有螺丝孔,所述本体外壳部30a的下部形成有紧固凸台31,所述紧固凸台31延伸以便与所述紧固部32接触,从而,所述底盖部30b和所述本体外壳部30a可以通过紧固螺丝33相结合。

另外,所述主体外壳部30的上内侧面即本体外壳部30a的上内侧面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结合支撑部34,所述真空外壳40的上端部可以连接支撑在所述结合支撑部34的下面。并且,所述真空外壳40的下端部可以连接支撑在所述底盖部30b的一侧。

如上所述,通过将所述真空外壳40分别连接到相结合的本体外壳部30a和底盖部30b来,真空外壳40、本体外壳部30a及底盖部30b等三个部件形成连接的一个支撑结构,因此,可以使各个部件的变形最小化,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另外,优选地,所述结合支撑部34的上部设有内胆安置部36,所述内胆安置部36供内胆10的弯曲部11安置。此时,所述内胆安置部36可以被提供为单独的部件而与所述结合支撑部34结合,也可以形成为与所述结合支撑部34一体成型。

而且,优选地,所述内胆10的侧面部设有加热器安装部70,所述加热器安装部70的上端部与所述内胆安置部36的下部连接,以供侧加热器71安装。

并且,优选地,内胆10的下部设有炉台50,所述炉台50与所述底盖部30b连接且卷绕有感应加热线圈51,所述炉台50的上端部形成有支撑凸部54,所述支撑凸部54支撑所述加热器安装部70的下端部。由此,所述加热器安装部70可以被稳定支撑在主体外壳部30的内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炉台50的下面形成有紧固支撑部52,所述紧固支撑部52向下延伸以便与由铝制成的屏蔽板60结合。

在此,所述屏蔽板60可以通过所述紧固支撑部52布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线圈51与所述真空外壳40之间,且可以防止由感应加热线圈51感应加热真空外壳40。

此时,优选地,所述紧固支撑部52连接有铁氧体安装部53,所述铁氧体安装部53供用于阻断感应加热线圈51损失磁力的铁氧体55安装。

另外,优选地,所述真空外壳40与金属螺母紧固件42、44螺柱焊接结合,所述金属螺母紧固件42、44的内部形成有螺纹,所述螺母紧固件42、44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0通过结合部件相结合。在此,所述结合部件可以实现为紧固螺丝或螺栓。

更详细地,所述真空外壳40的下端部的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0的低面面对的部分可以设有用于螺柱焊接的第一焊接面部41,所述真空外壳40的上端部的与结合支撑部34面对的部分可以设有用于螺柱焊接的第二焊接面部43。此时,所述第一焊接面部41和所述第二焊接面部43优选形成为平坦的形状,且所述第一焊接面部41和所述第二焊接面部43的截面积优选等于或大于所述螺母紧固件42、44的截面积。

另外,所述结合支撑部34可以形成有结合部34a,所述结合部34a可以实现为贯通所述结合支撑部34的孔。

此时,上螺母紧固件44与所述结合支撑部34的结合部34a可以通过结合部件相结合,下螺母紧固件42可以通过结合部件与形成在所述底盖部30b的紧固孔35相结合。

如上所述,所述螺母紧固件42、44与所述真空外壳40螺柱焊接而一体成型,因此,在将所述真空外壳40的螺母紧固件42、44布置在分别对应于紧固孔35和结合部34a的位置的状态下,插入并紧固结合部件,从而真空外壳40与主体外壳部30可容易且牢固地结合。

并且,所述螺母紧固件42、44通过简单的螺柱焊接与所述真空外壳40的上下端结合而一体成型,因此可以使用于形成部件之间的结合结构的工艺简化,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另外,图3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图4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上托架的剖视图。在本第二实施例中,除了真空外壳与主体外壳部之间的结合方法之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说明。

如图3至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真空外壳240的上端部可以形成有结合翼部243,所述结合翼部243沿着真空外壳240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结合翼部243的下部设有上托架280,所述上托架280可以具有与所述真空外壳240的外侧面245契合的环状。

此时,所述结合翼部243通过将所述真空外壳240内板的上端弯曲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使外板的上端弯曲部与内板上端弯曲部的下端重叠焊接来可容易形成。

而且,通过使所述结合支撑部234与所述上托架280螺丝紧固来所述结合翼部243可以夹紧配合在所述结合支撑部234与所述上托架280之间。

在此,通过所述上托架280的上端部281和所述结合支撑部234的下面对所述结合翼部243进行上下加压,从而所述真空外壳的结合翼部243下侧的外侧面245可以与所述上托架280的内面283契合,以被支撑。由此,可以防止因使用中冲击所造成的所述真空外壳240变形,且可以预防因在真空外壳240产生变形时会发生的内板与外板的分离所造成的真空空间的损伤。

另外,图5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图6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托架部的剖视图。在本第三实施例中,除了真空外壳与主体外壳部之间的结合方法之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说明。

如图5至图6所示,优选地,所述主体外壳部330的内侧设有托架部380,所述托架部380与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的至少一侧连接。

在此,所述托架部380可以布置在所述真空外壳340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30之间,以实现所述真空外壳340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30之间连接。

此时,优选地,所述托架部380包括侧面连接部380b、上托架380a及下托架380c。

在此,所述下托架380c和所述上托架380a可以与侧面连接部380b一体成型,或可以在省略侧面连接部380b的状态下彼此分离,分离的下托架380c和上托架380a可以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

更详细地,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上端部可以以上托架380a为媒介与所述主体外壳330连接,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端部可以以下托架380c为媒介与所述主体外壳330连接。

另外,优选地,所述下托架380c支撑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端部,且其上面形成有限制槽部381。

此时,所述下托架380c的外侧端可以形成有支撑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端部的支撑突出部384。在此,所述支撑突出部384形成为对应于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面外周部的环状,从而可以在圆周方向分散支撑所述真空外壳340的负荷。

由此,可以防止因所述真空外壳340的负荷而结合翼部343变得向上弯曲或真空外壳340的侧面部变得扭曲等变形。

而且,优选地,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端部形成有边缘部347,所述边缘部347向下突出,以便插入到所述限制槽部381。此时,优选地,所述限制槽部381形成为对应于所述边缘部347的厚度和截面形状,以便供所述边缘部347契合插入。

由此,在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上端部与所述结合支撑部334结合的状态下,只要将所述边缘部347插入到所述限制槽部381中,所述真空外壳340就不摇动而容易被固定,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组装性。

同时,通过插入到所述限制槽部381中的所述边缘部347固定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部,从而可以防止真空外壳340的变形。

如上所述,利用所述托架部380将所述边缘部347插入到下托架380c中,且将结合翼部343夹紧配合在上托架380a与结合支撑部334之间,从而可以避免真空外壳340的破损和变形且容易使真空外壳340和主体外壳部330相结合。

更详细地,所述真空外壳340实现为薄的金属板材,在焊接螺母紧固件时因热而产生变形或形成穿孔,因热而劣化的焊接部根据在输送部件的过程中对螺母紧固件施加的冲击而容易破损,因此存在损伤真空的忧虑。

此时,通过结合翼部343的夹紧和边缘部347的插入限制等以所述托架部380为媒介实现所述真空外壳340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30的结合,从而可以预防因焊接造成的真空外壳340的损伤。

另外,优选地,所述下托架380c的下面形成有延伸支撑部382,所述延伸支撑部382向下延伸,以便支撑所述主体外壳部330的低面。此时,优选地,所述延伸支撑部382形成在与支撑突出部384邻接的部分,所述支撑突出部384支撑所述真空外壳340的负荷。

在此,优选地,所述延伸支撑部382具有在所述支撑突出部384与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下端部接触的状态下对应于所述下托架380c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30的低面之间的间隔的长度。

由此,所述真空外壳340及所述炉台350等与下托架380c连接的各个部件可以被稳定支撑。

此时,所述延伸支撑部382与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330的低面的紧固孔337通过结合部件相结合,从而所述下托架380c可以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30连接。

并且,优选地,所述下托架380c的内周部380d向径向内侧延伸,以便支撑所述炉台350的紧固支撑部352。

此时,所述下托架380c的内周部380d的与所述紧固支撑部352面对的部分形成有紧固贯通孔383,从而通过螺丝结合可以连接所述炉台350和所述下托架380c。

在此,所述下托架380c和所述上托架380a通过侧面连接部380b相连接,所述侧面连接部380b被设置为包围所述真空外壳340的外侧面,所述侧面连接部380b支撑所述真空外壳340的外侧面,从而可以防止变形且支撑所述下托架380c与所述上托架380a之间。

如上所述,使所述真空外壳340的上下端部与所述主体外壳部330连接的上托架380a和下托架380c通过侧面连接部连接为一体,且所述炉台350与下托架380c连接,因此,可以形成产品内部的各个部件连接为一体而相互支撑的结构。

由此,能够使产品的变形最小化,以使因产品的变形而发生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公差、因冲击而造成的公差部分的部件摇动及磨损等最小化,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此时,所述屏蔽板360可以安置在所述下托架380c的内周部380d上面,以便能够夹紧固定在所述紧固支撑部352与所述下托架380c之间。

在此,所述屏蔽板360形成为通过包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来划分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和所述真空外壳的圆筒形状,且在向径向内侧弯曲的下端部内侧端形成有开口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真空外壳340具有其内部直径从上向下逐渐减小的形状,且所述真空外壳340的内侧面形成有上卡止凸部345和下卡止凸部346。

此时,所述上卡止凸部345可以卡止支撑所述加热器安装部370的下端部外缘,所述下卡止凸部346可以卡止支撑所述炉台350的上端部外缘。

由此,在装拆内胆时,所述炉台350和所述加热器安装部370也不摇动而可以布置在正确的位置,且防止因感应加热线圈或侧加热器的摇动造成的电源连接线路的断电或漏电,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此时,所述加热器安装部370的下端部可以在插入到另外设置的圆形的形状支撑件370a的状态下由所述上卡止凸部242支撑,以便防止在加热器安装部370与真空外壳340之间产生间隙。

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截面图,图8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下托架的剖视图,图9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真空外壳的剖视图。在本第四实施例中,除了真空外壳与主体外壳部之间的结合方法之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说明。

如图7至图9所示,优选地,所述真空外壳44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结合翼部443,所述结合翼部443形成有支撑部紧固孔443a,以便与结合支撑部434的下面螺丝结合,所述结合支撑部434突出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430的上内侧面。

更详细地,所述真空外壳440由采用金属制成的内板440b和外板440a构成,所述外板440a被设置为包围所述内板440b的外部。此时,所述内板440b的上端部从外板440a的上端外缘向径向外侧还延伸,以形成结合翼部443。

而且,所述外板440a的上端部沿着所述内板440b的上端部的突出部分的下面被焊接,沿着突出的内板440b与内板440b的下面接触的外板440a之间的棱角445而可以正确并容易进行焊接工艺。

此时,所述真空外壳440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边缘部447,所述边缘部447可以被插入到限制槽部481中,所述限制槽部481形成在下托架480c的上面。

更详细地,所述下部托架480c包括外环部482和内环部483,所述真空外壳440的下端部连接支撑在所述外环部482,所述炉台连接支撑在所述内环部483,所述外环部482和所述内环部483优选通过放射状的多个支撑连接部484相连接。

此时,在所述边缘部447被插入到形成在所述外环部482的上面的限制槽部481中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支撑部紧固孔443a使所述结合翼部443与所述结合支撑部434螺丝结合,从而所述真空外壳440与所述主体外壳部430可容易且牢固地结合。

另外,图10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烹调机的剖视图,图11为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电烹调机中真空外壳的剖视图。在本第五实施例中,除了真空外壳与主体外壳部之间的结合方法之外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说明。

如图10至图11所示,优选地,所述真空外壳540的上端部与固定部件560焊接结合,所述固定部件560形成有螺孔561,以便与结合支撑部534的下面螺丝结合,所述结合支撑部534突出形成在所述主体外壳部530的上内侧面。

更详细地,所述内板540b与所述外板540a的上端部在向径向外侧弯曲的状态下相互焊接。此时,所述固定部件560可以焊接结合在所述内板540b与所述外板540a弯曲的部分的上部或下部。

而且,在突出形成在所述真空外壳540的下端部的边缘部547被插入到形成在下托架580c的上面的限制槽部581中的状态下,固定部件560通过所述螺孔561与所述结合支撑部534螺丝结合,从而所述真空外壳540与所述主体外壳部530可以相结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中所要求的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各种形态变更实施,并且,如此的变形应当解释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