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能拆装内盖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饭煲中,为防止将内盖忘记装配在盖体,公开了如果不装配内盖则不能使盖体关闭的电饭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77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饭煲中,具有以下课题:在煮饭后清洗内盖和锅后,内盖在直到干燥其间不能装配到盖体,盖体长时间不能关闭。另外,如果将湿润状态的内盖装配到盖体并关闭,则存在卫生面不适宜的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上述的现有问题,方案1是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具备主体、在该主体内拆装的内胆、在上述主体的上方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转动的外盖、以及在该外盖拆装的内盖,上述外盖具备从该外盖取下上述内盖时突出的钩杆,在从上述外盖取下上述内盖的状态下使上述外盖向关闭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突出的状态的上述钩杆与上述内胆抵接,从而上述外盖的关闭动作被限制,在从上述外盖取下上述内盖的状态且从上述主体取下上述内胆的状态下使上述外盖向关闭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上述外盖被关闭。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盖具备在将该内盖安装在上述外盖的情况下与上述钩杆抵接而使上述钩杆转动的突起,上述外盖具备对上述钩杆向与上述突起抵接的方向加力的钩杆加力部件。
方案3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钩杆具备转动自如地轴支撑的钩杆轴部和在侧面突出的止动件,上述外盖具备与上述止动件抵接从而限制上述钩杆转动的转动限制部。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饭煲,在忘记装配内盖时通过盖体不能关闭来告知,在清洗内盖和内胆时盖体能关闭,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电饭煲的盖体的内表面整体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III-III剖视图。
图6是表示内盖及结露承接皿拆除状态的外盖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A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设在外盖的钩杆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设在外盖的钩杆加力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设在内盖的蒸汽回收单元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安装在内盖的蒸汽回收单元拆除上壳时的下壳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IV-IV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内盖及结露承接皿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B部放大图。
图15(a)是表示蒸汽回收单元的上壳的上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图15(b)是表示蒸汽回收单元的上壳的下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中:
1—电饭煲,2—主体,3—内胆,3a—上部开口,3b—内胆凸缘部,4—外盖,5—内盖,43a—内盖收纳凹部(凹部),45—钩杆,45f—内胆抵接部,46—钩杆加力部件,52b—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饭煲,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进行说明。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内胆的加热单元,举出电磁感应式的电饭煲为例进行说明,但也能适用电加热器、煤气燃烧器等其他加热单元。另外,出于表述方便,在图1所示电饭煲1的状态中,以配置有操作旋钮13的方向为“前”、以配置有电源线12的方向为“后”、以配置有外盖4的垂直上方侧为“上”、以配置有主体2的垂直下方侧为“下”、以宽度方向为“左”、“右”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饭煲1是主要用于将米煮成饭的调理器具。电饭煲1的外观主要具备收纳内胆3(参照图2)的主体2、使开口的主体2的上部开闭的盖体10、轴支撑于主体2的把手11、以及配置在主体2后部的电源线12而构成。
在纵向剖切观察时,如图2所示,上述电饭煲1主要具备内胆3、以插入/脱离自如的方式对内胆3进行收纳的主体2、在主体2的上方以外盖转动轴44为支点能够开闭地配置的外盖4、拆装自如地装配在外盖4的内盖5、限制从内胆3内向外部排出的蒸汽的蒸汽回收单元6、以及配置在内盖5下侧的结露承接皿7。
主体2是具有内胆容纳部2a的有底圆筒状部件,该内胆3可拆装地容纳于内胆容纳部2a。在主体2的外侧,设有进行盖体10与主体2的锁定及锁定解除的操作旋钮13、把手11及电源线12(参照图1)。在主体2的内部,设有上表面开口的保护框21、绝热材料22(参照图3)、控制部(图示省略)等。
如图1所示,把手11构成为其两端部在主体2的左右侧面侧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朝前到朝后的范围内转动。
电源线12设为从主体2自如拉出、卷回。
在操作旋钮13,设有与下文所述锁定部件47(参照图5)卡合从而将盖体10锁定的爪部(省略图示)。
如图2所示,保护框21由形成有底圆筒状的内胆容纳部2a的耐热树脂制的容器等构成。在保护框21的底部,配置有锅底温度传感器23、加热单元24等。
绝热材料22由真空绝热材料构成,且构成为将内胆容纳部2a的周围整体包围。
如图2及图3所示,内胆3是在上部开口3a的整周具有内胆凸缘部3b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内胆3的上端部以易于相对于主体2进行拆装操作的方式折弯成朝向外侧的大致水平的内胆凸缘部3b,载置于主体2的开口边缘部上。内胆3例如由厚2.5mm左右的铝合金等金属形成,表面整体被氟等涂敷。而且,在加热单元24使用感应加热时,至少在上文所述内胆3的底面外侧设有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的磁性金属。
上述盖体10是开闭内胆3的上部开口3a、以及主体开口2b的部件。如图4及图5所示,盖体10由配置在上表面部的外盖4、配置在外盖4下侧的内盖5、介于外盖4与内盖5之间的蒸汽回收单元6、以及配置在内盖5下侧的结露承接皿7能拆装地组装为一体。盖体10整体配置为能以配置在主体2后端部的外盖转动轴44为支点转动。
外盖4是形成盖体10的上部外侧的树脂制的部件。外盖4具备配置在外表面侧的外盖外表面部件41、装配在外盖外表面部件41的面板设置凹部41a的外盖外表面罩42、形成内表面侧的外盖内表面部件43、配置在后端部的外盖转动轴44、配置在斜前端部的钩杆45、对钩杆45加力的钩杆加力部件46(参照图9)、配置在前端部的锁定部件47、以及设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下表面的盖加热器48。
如图5所示,外盖外表面部件41是形成盖体10的外侧外周部的部件。在外盖外表面部件41形成有在外侧上表面中央部形成的面板设置凹部41a和在偏后端部的上部形成的排出筒部插设部41b。
面板设置凹部41a是在外盖外表面部件41的上表面将外盖外表面罩42以处于同一平面方式容纳的凹处。
排出筒部插设部41b是供排出筒状部62j有游隙地插入的开口部,该排出筒状部62j从上壳62朝上突出形成。
外盖外表面罩42是设有液晶显示装置及开关类的部件,俯视观察时装配在大致框状的外盖外表面部件41内。外盖外表面罩42具有显示运转状态等的显示部42a、由具有进行各种设定的开关类的操作面板构成的操作部42b、以及供后述的蒸汽回收单元6的排出筒状部62j插设的排出口设置孔42c(参照图1)。
显示部42a由液晶显示装置构成,配置在外盖4的上表面的偏前中央部(参照图1)。
操作部42b由在显示部42a左右配置的多个触摸式开关构成(参照图1)。
排出口设置孔42c是内嵌排出筒部插设部41b的贯通孔。
如图5所示,外盖内表面部件43是与内盖5及蒸汽回收单元6相对配置的部件。外盖内表面部件43具有收纳有内盖5等的内盖收纳凹部43a、形成于内盖收纳凹部43a的前侧(一端部侧)的内壁43b的卡定爪43c、形成于内盖收纳凹部43a的后侧(另一端部侧)的内壁43b的卡定突起43d、对钩杆45(参照图4)进行轴支撑的钩杆设置部43e(参照图4)、下文所述的防止忘记安装内盖机构40(参照图3、图4、图8及图9)、以及压力调整部8。
如图5所示,内盖收纳凹部43a是容纳有内盖5、蒸汽回收单元6、结露承接皿7、盖加热器48等的凹陷部,形成于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下表面。
内壁43b配置为相对于在内盖收纳凹部43a内容纳的内盖5及蒸汽回收单元6的外周部隔着间隙相对。内壁43b在仰视观察时形成于内盖5的外周部(参照图4)。
卡定爪43c是用于保持配置在内盖收纳凹部43a内的内盖5的部位。卡定爪43c形成为,若使内盖5的后端部侧的卡定部52a与卡定突起43d卡定,并将内盖5的前端部压入内盖收纳凹部43a内,则可转动地配置于内盖5的前端部的内盖卡定杆53的爪部53a被钩住。
如图4所示,上述卡定突起43d是支撑装配在内盖收纳凹部43a内的内盖5的后端部的部位。卡定突起43d具备如下功能:当将内盖5安装到敞开的盖体10的外盖内表面部件43时,在后端部侧的内壁43b载置内盖5的后端部时,抑制内盖5从内壁43b落下。卡定突起43d由在使盖体10敞开时成为水平的后端部的内壁43b上形成的左右一对突起构成。
钩杆设置部43e是用于将钩杆45和用于将钩杆45压回内盖收纳凹部43a内侧的钩杆加力部件46(参照图9)配置于外盖4的部位。钩杆设置部43e形成于内盖收纳凹部43a的前侧斜左侧的内壁43b。如图9所示,在钩杆设置部43e形成有供钩杆轴部45b插入的轴孔(省略图示)和限制钩杆45的转动范围的转动限制部43f。
转动限制部43f是在钩杆45转动时通过钩杆主体45a的左右止动件45c的抵接来限制钩杆45的转动范围的部位。
如图2所示,外盖转动轴44设在外盖4的后端部,形成盖体10整体的转动轴。
如图3所示,防止忘记安装内盖机构40是如下装置:在忘记将内盖5安装在外盖4(外盖内表面部件43)时,使得不能由盖体10使内胆3的上部开口3a闭塞,从而防止忘记将内盖5安装在盖体10。防止忘记安装内盖机构40由具有突起52b(参照图4)的内盖5(参照图4)、在将内盖5安装在外盖4时突起52b抵接而转动的钩杆45、对钩杆45向与突起52b抵接一侧方向(箭头b方向)加力的钩杆加力部件46、以及在忘记将内盖5安装在外盖4时与钩杆45抵接的内胆3构成。
如图4所示,钩杆45是如下转动部件: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内盖收纳凹部43a拆装内盖5时,利用来自突起52b的按压和来自钩杆加力部件46(参照图9)的作用力,以钩杆轴部45b(参照图8)为中心向外方向及内方向(箭头a、b方向)转动,从而在内盖收纳凹部43a内出没(参照图6)。如上所述,图3所示的钩杆45构成为,在不将内盖5装配在内盖收纳凹部43a地使盖体10闭塞的情况下,钩杆45抵接内胆3的内胆凸缘部3b(开口边缘),锁定部件47(参照图5)不能与操作旋钮13(参照图2)的卡定爪卡定,不能使内胆3闭塞。
如图4所示,钩杆45构成为,在将内盖5装配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内盖收纳凹部43a时,被突起52b按压而以钩杆轴部45b(参照图9)为中心向外方(箭头a方向)转动,从内盖收纳凹部43a内进入钩杆设置部43e内。如图2所示,在将内盖5装配在内盖收纳凹部43a的状态下使盖体10闭塞的情况下,钩杆45(参照图3)构成为,即使利用盖体10使内胆3闭塞,也不抵接内胆凸缘部3b,成为锁定部件47(参照图5)与操作旋钮13的卡定爪卡定状态,从而使内胆3闭塞。
如图8或图9所示,钩杆45在与突起52b相对位置的外盖4的内壁43b向与突起52b抵接及分离方向(箭头a、b方向)可转动地轴支撑。钩杆45具备树脂制的钩杆主体45a、使钩杆主体45a可转动地进行轴支撑的钩杆轴部45b、限制钩杆主体45a的转动的止动件45c、用于插设钩杆加力部件46的加力部件支撑突起45d、突起52b抵接的突起抵接部45e、以及内胆凸缘部3b(参照图3)抵接的内胆抵接部45f。
如图8所示,钩杆主体45a是配置在钩杆设置部43e的树脂制的部件。
钩杆轴部45b设在钩杆设置部43e的偏外侧位置,是与轴孔(省略图示)进行轴接合的轴棒。钩杆轴部45b例如与钩杆主体45a形成为一体。
如图9所示,止动件45c是在钩杆主体45a的左右侧面突出形成的突出片。止动件45c形成为当钩杆45以钩杆轴部45b为中心转动到预先设定的转动范围时抵接转动限制部43f从而抑制钩杆45的转动。
通过设置两端将钩杆轴部45b可转动地进行轴支撑的轴承(省略图示),能够将钩杆45定位,能够减小摩擦等外在原因,以较小的力容易地使钩杆轴部45b转动。
加力部件支撑突起45d例如是如下部位:带有游隙地插入到由圆筒螺旋弹簧构成的钩杆加力部件46内,使钩杆加力部件46伸缩自如地被支撑。加力部件支撑突起45d由形成在钩杆主体45a的偏内壁43b侧的中央部的棒状突起构成。
如图4所示,突起抵接部45e是在内盖5安装于外盖4时被突起52b按压的部位。如图8所示,突起抵接部45e在钩杆主体45a的偏内盖收纳凹部43a的下端部在纵向剖视观察时朝下形成为大致山状(参照图3)。
内胆抵接部45f是在内盖5未安装于外盖4的情况下关闭盖体10时与内胆凸缘部3b抵接的部位(参照图3)。内胆抵接部45f由相对于突起抵接部45e从相邻位置进一步向下方更大突出形成的侧视观察时为三角形状的舌片构成。
未装配内盖5和内胆3时,在内胆抵接部45f抵接的位置上不存在内胆3的内胆凸缘部3b,因此盖体10的关闭动作不受限制。因此,在未装配内盖5和内胆3时能闭合。具体地为如下结构:通过使形成内胆3的板厚约2.5mm的内胆凸缘部3b不存在于内胆抵接部45f的抵接位置,内胆抵接部45f能够以内胆凸缘部3b的厚度尺寸量向闭合盖体10的方向移动,能够使锁定部件47(参照图5)与操作旋钮13(参照图2)的卡定爪卡定。
因此,即使在取下内盖5和内胆3进行清洗的情况下,也能关闭盖体10。另外,由于能关闭盖体10,因此卫生方面也适合,外形也美观。
锁定部件47(参照图5)如图2所示是在利用盖体10使内胆3闭塞时与配置在主体2前端部的操作旋钮13卡合并锁定的部件。如图4所示,锁定部件47由在配置于外盖4的前侧中央部的内盖卡定杆53的左右配置的一对部件构成。而且,锁定部件47能通过众所周知的方法构成。
如图5所示,盖加热器48是用于将积存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与内盖5的空间等的结露加热成蒸汽的加热部件。盖加热器48安装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下表面。盖加热器48例如将由硅橡胶的绝缘体覆盖镍铬线的电阻体而成的加热线贴装成平面状而构成。
内盖5是在关闭盖体10时覆盖内胆3的上部开口3a的部件(参照图2)。内盖5具备配置在内盖5的中央部的内盖主体51(参照图10)、固定在内盖主体51的外周部的内盖框52、设在内盖框52的前端部的内盖卡定杆53及卡定杆加力部件54、遍及外周边缘部整体设置的密封垫片55、支撑结露承接皿7的承接皿支撑部件57、58、安装在内盖主体51的下表面的结露承接皿7、安装在内盖主体51的上表面中央部的调压阀63、以及以覆盖调压阀63方式安装在内盖主体51的上表面的蒸汽回收单元6的下壳61。
如图12所示,内盖主体51是由不锈钢等金属制薄板材形成的有底圆筒形状部件。内盖主体51的上表面设有蒸汽回收单元6及调压阀63,下表面设有结露承接皿7(参照图13及图12)。在内盖主体51形成有后述的调压阀设置孔51a(参照图12)。
如图10及图11所示,内盖框52是形成内盖5的外周框的树脂制的环状部件。内盖框52例如将多个部件螺纹固定在内盖主体51的外周边缘部。在内盖框52设有形成于后端部(另一端部)的卡定部52a、形成在前侧的偏左的外周部的突起52b、用于配置内盖卡定杆53的内盖杆设置部52c、以及内盖卡定杆53。
卡定部52a是从内盖主体51向后方突出形成的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的板状突出片(参照图4)。如图4所示,在将内盖5安装到外盖内表面部件43时,以及安装好时,是通过将卡定部52a的左右后端部插入卡定突起43d与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下表面之间来支撑的部位。
如上所述,突起52b是在将内盖5安装到外盖内表面部件43时用于按压钩杆45的部位,在内盖5的外周部朝向外方突出形成。
如图12所示,内盖卡定杆53是用于使内盖5与外盖内表面部件43(参照图4)的卡定爪43c卡定,或者从外盖内表面部件43取下的操作杆部件。在内盖卡定杆53形成有在前端部形成的爪部53a、在下端部形成的操作部53b、在上端部形成的加力部件承受部53c、以及用于使内盖卡定杆53向外方滑动自如地支撑的导向部(省略图示)。内盖卡定杆53为在纵向剖切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的树脂制部件,以露出操作部53b的状态能滑动(能移动)地配置在内盖5的前端部(一端部)。用于拆装内盖5的内盖卡定杆53配置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内壁43b的内侧,构成为若在使盖体10敞开的状态下进行操作使得操作部53b提升,则能够解除锁定状态,将内盖5取下。
爪部53a配置在内盖5的前端,并配置为:通过卡定杆加力部件54对内盖卡定杆53向在前方相对配置的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卡定爪43c的方向(箭头c方向)加力,来使内盖卡定杆53与卡定爪43c卡定。
操作部53b是如下部位:将内盖5从外盖内表面部件43取下时,用于克服卡定杆加力部件54的作用力而对盖卡定杆53向后方进行操作,从而使爪部53a从卡定爪43c分离。
加力部件承受部53c是承受卡定杆加力部件54的前端部并支撑的部位,具有卡定杆加力部件54的前端部进行卡合的凸部。
卡定杆加力部件54例如与上述钩杆加力部件46同样地由压缩圆筒螺旋弹簧构成,伸缩自如地配置在内盖杆设置部52c内。卡定杆加力部件54对内盖卡定杆53向卡定到卡定爪43c的方向(箭头c方向)加力。
密封垫片55是由内盖主体51的下侧外周部与内盖框52的内周边缘部夹持的环状橡胶部件(参照图13),设置为用于将内胆3的内部保持为大致密闭状态。
如图12所示,承接皿支撑部件57、58是卡定结露承接皿7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树脂制的部件。承接皿支撑部件57、58在仰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在与结露承接皿7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承接皿卡定杆72及承接皿卡定爪71c相对的位置形成爪57a、58a并被卡定。
如图12所示,结露承接皿7是经由蒸汽流道56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内盖5的下表面侧的部件。结露承接皿7具备大致圆板状的树脂制的承接皿主体71、设在承接皿主体71的前端部的承接皿卡定杆72及承接皿卡定杆加力部件73、支撑承接皿卡定杆72及承接皿卡定杆加力部件73的支撑部件74、以及贯穿蒸汽流道56的外周边缘部整体设置的密封部件75。
如图12所示,在承接皿主体71形成有:形成在上表面侧并积存结露的皿部71a;划分皿部71a的竖立壁71b;配置在后端部的与承接皿支撑部件58的爪部58a卡定的承接皿卡定爪71c;形成有多个的蒸汽流通孔71d;使落下的结露进入蒸汽流道56内的结露回收孔71e;以及配置承接皿支撑部件57、58的切口部71f、71g(参照图13)。
承接皿卡定杆72具有从结露承接皿7的下表面突出配置的操作部72a、承受承接皿卡定杆加力部件73的加力部件承受部72b、引导承接皿卡定杆72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导向部72c、以及与爪57a卡定的拆装用爪部72d。
承接皿卡定杆加力部件73是向拆装用爪部72d与爪57a卡定的方向(箭头e方向)对承接皿卡定杆72加力的弹性体,例如由压缩圆筒螺旋弹簧构成。
支撑部件74配置在内盖主体51与结露承接皿7之间的前端部,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承接皿卡定杆72及承接皿卡定杆加力部件73。
密封部件75是固定在内盖5与结露承接皿7之间的支撑部件74的内边缘部的环状的橡胶制部件,使蒸汽流道56内成为密闭状态。
如图12所示,调压阀63是用于将闭合的内胆3内及蒸汽流道56内的气压调整为适宜压力的调整阀。调压阀63具备在调压阀设置孔51a内嵌的密封部件65、经由密封部件65安装在调压阀设置孔51a的调压阀箱体66、使由形成于调压阀箱体66的贯通孔构成的阀座66a开闭的阀芯63a、支撑阀芯63a的下壳61的阀芯支撑部61b、以及设在外盖4的压力调整部8(参照图5)而构成。
密封部件65由外嵌在调压阀箱体66的外侧下端部的环状橡胶部件构成。
调压阀箱体66是对阀芯63a从下侧支撑并且在上端面具有阀座66a的部件。
阀芯63a是使阀座66a闭合、打开的球体,例如由钢球构成。
阀座66a在凹陷成弯曲状的面形成有贯通孔。
阀芯支撑部61b是将阀芯63a的后面侧包围并支撑的部位,前面侧开口。
如图5所示,固定在密封材8a的压力调整部8的后端部进入阀芯支撑部61b的开口,配置为抵接阀芯63a的状态。压力调整部8是用于使阀芯63a开阀压力为预定蒸汽压的调整装置。
蒸汽回收单元6是用于使从调压阀63排出的蒸汽暂时积存后向外部排出的部件,由后述的下壳61和上壳62形成为大致盒子状。蒸汽回收单元6具备下壳61和上壳62而构成,下壳61设在内盖5并且具备内胆3内的蒸汽进入的调压阀63,上壳62在下壳61上拆装自如地连结并具有将蒸汽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62d。在蒸汽回收单元6内的下壳61与上壳62之间,形成有从调压阀63朝向排出口62d流动的蒸汽的蒸汽流道64。
如图11所示,下壳61具有上侧开口的容器形状的下壳主体61a、形成在下壳主体61a的偏前端部的位置的阀芯支撑部61b、用于在调压阀箱体66的凹部66b卡合从而将下壳61固定到内盖5的卡定爪61c、与上壳62的连结片62b卡合的卡合部61d、与上壳62的卡合片62c卡合的卡定片61e、以及形成在内底面61f的结露排出口61g。下壳61能拆装地载置设置于内盖5的上表面的后端部。
下壳主体61a是下表面固定在内盖5的上表面的后端部侧的半壳体。下壳主体61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在纵向剖切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凹部状,发挥将蒸汽回收单元6内的结露暂时积存的功能。下壳主体61a形成为纵向剖切观察时从后侧朝向前侧下倾,使得结露积存在内底面61f的前端部侧。
阀芯支撑部61b是将阀芯63a和调压阀箱体66覆盖并支撑的部位。阀芯支撑部61b从下壳主体61a的内底面61f的最低位置朝向上方以倒U字状突出形成。
卡定爪61c是在阀芯支撑部61b的外周的侧壁形成有多个的具有弹性的多个舌片。卡定爪61c在阀芯支撑部61b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形成。
卡合部61d是从下壳61的前侧侧面向前方突出形成的左右一对部位,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倒凹形状(门形状)。纵向剖切观察时,半圆状的连结片62b的前端部与卡合部61d的前端部卡合。
卡定片61e是从下壳61的后侧侧面朝向上方突出形成的左右一对部位,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钩状。
如图12所示,上壳62是壳半体,该壳半体在下壳61的开口端以经由密封部件67密闭的方式安装。在上壳62分别形成有后述的上壳主体62a、连结片62b、卡合片62c、排出口62d、分隔件62n、62o、顶面62e、内壁62f(图15(a)、图15(b))、调压阀配置空间62g、蒸汽积存空间62h、排出口配置空间62i、排出筒状部62j、压力调整部设置孔62k、以及垫片装配槽62m(图15(a)、图15(b))。
上壳主体62a是形成蒸汽回收单元6的上侧部位的壳半体,在纵向剖切观察时形成为覆盖下壳61的大致倒凹部形状。如图15(b)所示,上壳主体62a与下壳主体61a形成蒸汽暂时滞留后流动的蒸汽流道64。在上壳主体62a内,在前端部侧配置调压阀63,在后端部上侧形成排出口62d,在调压阀63与排出口62d之间,在纵向剖切观察时,形成为三个大致凹部形状(凹陷形状)的空间在前后方向并排的状态。
如图15(a)、图15(b)所示,连结片62b是在上壳62的开口边缘的前端部外侧突出形成的左右一对突出部位。在连结片62b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部61d(参照图10及图11)的前端吻合的侧视观察时半圆状的槽。
如图15(b)所示,卡合片62c是从上壳62的开口边缘的后端部外侧向下方突出形成的突起。卡合片62c的前端部形成为内嵌至卡合部61d(参照图10)。
如图15(a)所示,排出口62d及排出筒状部62j是用于将蒸汽回收单元6内的蒸汽排出到外部的部位。排出筒状部62j是形成为前端细形状的管状部位,在其前端形成有排出口62d,以使蒸汽朝向后部上方流动。如图2所示,排出口62d及排出筒状部62j相比内胆3的上部开口3a配置在偏外盖转动轴44的位置。
如图15(b)所示,分隔件62n、62o是将上壳62内划分从而使朝向上壳62内的顶面62e上升的蒸汽在前后方向分离为若干后积存的隔壁。分隔件62n、62o至少将上壳62内划分形成配置调压阀63的调压阀配置空间62g、配置排出口62d的排出口配置空间62i的三个以上空间。分隔件62n、62o隔着手指进入上壳62内的间隔从顶面62e朝向下方以与上壳62的高度相同高度的量突出形成。
如图15(b)所示,顶面62e的前端部倾斜形成,从大致中央部直到后端形成为水平。在顶面62e,限制从调压阀63朝向排出口62d流动的蒸汽的流动的两个分隔件62n、62o离开手指能进入的间隔以上距离突出形成。这样具备分隔件62n、62o而构成的上壳62由于内部不复杂,因此为易于清洗的构造。
内壁62f整体形成在下壳61的上方,形成调压阀配置空间62g、蒸汽积存空间62h、排出口配置空间62i这三个空间。
调压阀配置空间62g是积存形成在上壳62内的前端部的蒸汽的空间,在中央部配置有调压阀63(参照图12)。
蒸汽积存空间62h是调压阀配置空间62g内的蒸汽在充满之后接下来流入的积存空间。
排出口配置空间62i是蒸汽积存空间62h内的蒸汽在充满之后接下来流入的积存空间。
如图15(a)所示,压力调整部设置孔62k是在调压阀配置空间62g的倾斜的顶面62e形成的长圆形的贯通孔,配置为压力调整部8隔着密封材料8a(参照图5)在压力调整部设置孔62k内出入。
如图5所示,蒸汽流道56、64是内胆3内的蒸汽从排出口62d排出的流道。蒸汽流道56是在结露承接皿7与内盖5之间形成的空间,蒸汽从蒸汽流通孔71d及结露回收孔71e流入,并且在使盖体10敞开时,结露从结露回收孔71e流入并积存。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饭煲1的作用。
首先,说明煮饭的情况。
煮饭的情况为,如图2所示,在内胆3内放入淘好的米及水,在使盖体10闭塞的状态进行煮饭。在内胆3内产生的蒸汽如图5所示从蒸汽流通孔71d及结露回收孔71e进入结露承接皿7与内盖5之间的蒸汽流道56内。
蒸汽流道56内的内压上升到预定压力以上时,利用蒸汽压使调压阀63打开。于是,蒸汽流道56内的蒸汽通过调压阀63朝向调压阀配置空间62g内的顶面62e流入。调压阀配置空间62g内充满蒸汽后,越过分隔件62n朝向蒸汽积存空间62h内的顶面62e流入。在蒸汽积存空间62h内充满蒸汽后,蒸汽越过分隔件62o朝向排出口配置空间62i内的顶面62e流入,从排出口62d向外部排出。
这样,蒸汽在蒸汽流道56、64中在左右、上下方向曲折流动,并且在调压阀配置空间62g、蒸汽积存空间62h、及排出口配置空间62i内暂时停滞并积存,因此难以排到外部。
另外,在使盖体10敞开时,如图13所示,附着在结露承接皿7的下表面的结露下降,从结露回收孔71e进入上述蒸汽流道56内。如图5所示,进入蒸汽流道56内的结露积存在结露承接皿7的皿部71a上。另外,蒸汽流道64内的结露在下壳61内暂时积存后从结露排出口61g流出到内盖5上。
然后,蒸汽流道56内及内盖5上的结露被盖加热器48加热成为蒸汽,利用该蒸汽在蒸汽流道56内逆流并返回内胆3内从而蒸饭。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电饭煲1通过抑制煮饭时产生的蒸汽排出到电饭煲1的外部,能够使蒸汽以适宜状态滞留在电饭煲1内。另外,电饭煲1通过使释放盖体10时落下的结露流入盖体10内,并使流入的结露利用盖加热器48再次成为蒸汽并返回到内胆3内,从而能将内胆3内的蒸汽压保持为良好状态。因此,能抑制饭成为干燥状态。
接着,说明清洗安装在盖体10的蒸汽回收单元6、内盖5、及结露承接皿7的情况。
该情况下,首先,如图2所示操作操作旋钮13使锁定部件47(参照图5)从操作旋钮13的爪(省略图示)解除,将盖体10释放。
接着,如图4所示,若将内盖卡定杆53向前方(箭头c方向)提升,则能够容易地将安装有蒸汽回收单元6和结露承接皿7的内盖5从外盖4取下。此时,钩杆45从突起52b释放,因此通过钩杆加力部件46的作用力,以钩杆轴部45b为中心,向盖体10的中央侧方向(箭头b方向)转动,成为图6所示状态(参照图8及图9)。
接着,如图12所示,进行将承接皿卡定杆72向前方(箭头e方向)提升操作,使结露承接皿7的拆装用爪部72d从内盖5的爪57a释放,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结露承接皿7从内盖5取下。
并且,如果使蒸汽回收单元6的上壳62的卡合片62c从下壳61的卡定爪61c释放,则连结片62b从卡定爪61c分离,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上壳62从下壳61分离。
这样,内盖5、结露承接皿7、及蒸汽回收单元6成为一体,能够容易地从外盖4同时取下。另外,能够在清洗处将各内盖5、结露承接皿7、及蒸汽回收单元6的上壳62分解,因此残留在结露承接皿7及蒸汽回收单元6内的煮饭后的水滴等不会不经意地散落到电饭煲的周围,不会增加清洗时的麻烦。并且,如图15(a)、图15(b)所示,上壳62形成有多个分隔件62n、62o,是它们之间易于放入清洁海绵的尺寸,因此易于进行清洗作业。另外,在蒸汽回收单元6的下壳61未设分隔板,因此能够易于清洗。
内盖5、结露承接皿7及蒸汽回收单元6在组装到外盖4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使上壳62的连结片62b与下壳61的前侧的卡合部61d卡合,而将上壳62的后端部压入下壳61侧。于是,上壳62的卡合片62c与下壳61的卡定片61e卡定,能够容易地将蒸汽回收单元6安装到内盖5。
使结露承接皿7的承接皿卡定爪71c在该内盖5的后侧的承接皿支撑部件58卡定,将结露承接皿7的前端部压入内盖5侧。于是,结露承接皿7由于承接皿卡定杆72的拆装用爪部72d被爪57a卡定,能够安装到内盖5。
如上所述在将结露承接皿7和蒸汽回收单元6与内盖5装配为一体后,在将一体后的内盖5组装到外盖4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使内盖5的后端部的卡定部52a在开放的外盖4的卡定突起43d卡定,将内盖5的前端部压入外盖侧。于是,如图5所示,内盖5由于内盖卡定杆53的爪部53a被外盖内表面部件43的卡定爪43c卡定,能够容易地安装到外盖4。
这样,蒸汽回收单元6、结露承接皿7、及内盖5能分别容易地组装,在外盖内表面部件43上拆装,因此在清洗它们时,能快速进行清洗作业。
当内盖5装配到外盖4时,防止忘记安装内盖机构40的钩杆45被突起52b按压,向外盖4侧转动,成为能由外盖4使内胆3闭塞的状态,当内盖5未装配在外盖4时,利用钩杆加力部件46向内盖侧方向转动,在利用外盖4欲使内胆3闭塞时,钩杆45抵接内胆3的开口边缘。
因此,能够完全防止忘记在盖体10安装内盖5就将盖体10关闭。
另外,在将内盖5和内胆3取下的状态下,与钩杆45抵接的内胆3不存在于盖体10的转动范围,因此能使盖体10闭合。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例,电饭煲具备主体2、在主体2内拆装的内胆3、在主体2的上方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转动的外盖4、以及在外盖4拆装的内盖5,外盖4具备从外盖4取下内盖5时突出的钩杆45,在从外盖4取下内盖5的状态下使外盖4向关闭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突出状态的钩杆45抵接内胆3,外盖4的关闭动作被限制,在从外盖4取下内盖5的状态且从主体2取下内胆3的状态下使外盖4向关闭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外盖4被闭合。由此能提供一种电饭煲,在忘记装配内盖5时通过盖体10不能关闭来告知,在清洗内盖5和内胆3时盖体10能关闭。
另外,内盖5具备在将内盖5安装在外盖4的情况下与钩杆45抵接并使其转动的突起52b,外盖4具备对钩杆45向与突起52b抵接的方向加力的钩杆加力部件46。由此,内盖5相对于外盖4容易拆装,在将内盖5从外盖4取下时,通过使钩杆45可靠地突出到外部,从而在内胆3设置在主体2的状态下能可靠地限制外盖4的关闭动作。
另外,钩杆45具备转动自如地轴支撑的钩杆轴部45b和在侧面突出的止动件45c,外盖4具备与止动件45c抵接从而限制钩杆45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43f。由此,钩杆45的动作变得更加可靠,在将内盖5从外盖4取下而将内胆3设在主体2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限制外盖4的关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