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472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



背景技术:

每一使用者个体的身体构造、睡姿喜好、睡感要求均存在差异。传统概念的枕头,在高度、软硬度、材质等不可更换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个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睡眠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用户不同的睡眠需求,提供一种组合式枕头及其枕头模块。

一种组合式枕头的枕头模块,所述枕头模块为长方体的软性包体,具有枕面、四个侧面和背面;所述枕头模块上设有连接布,所述连接布从所述枕头模块上较长的侧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其背面扣接,所述连接布有两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布与所述侧面的连接部位的长度小于所述枕头模块的较长的侧面的长度,且大于所述枕头模块的较短的侧面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布的一侧边与其中一较短的侧面齐平,且两块所述连接布的该侧边也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布上设有扣眼(又称扣孔),所述背面设有与所述扣眼相适配的纽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纽扣在所述背面呈阵列分布,相应地,所述扣眼在所述连接布上也呈阵列分布。

一种组合式枕头,由多个枕头模块拼接构成,所述组合式枕头含有多个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枕头模块且该枕头模块作为第一枕头模块,相邻的第一枕头模块之间通过其中一第一枕头模块上的连接布与另一第一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枕头模块的其中一较短的侧面与枕面的交界处还设有弹力带,该弹力带能够与所述第一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

所述组合式枕头中还含有第二枕头模块,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枕头模块上设有所述弹力带的侧面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枕头模块通过所述弹力带绑在所述第一枕头模块上。

一种组合式枕头,由多个枕头模块拼接构成,所述组合式枕头含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枕头模块且该枕头模块作为第一枕头模块,所述组合式枕头还含有多个第三枕头模块;

所述第三枕头模块具有枕面、四个侧面及背面,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设有弹力带和连接布;所述第三枕头模块的弹力带从所述第三枕头模块的枕面与其中一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所述第三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所述第三枕头模块的连接布从所述第三枕头模块的背面与其中一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自身的背面及其他枕头模块的背面配合扣接;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设有所述连接布的侧面与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设有所述弹力带的侧面相邻;

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设有所述连接布的侧面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枕头模块上设有连接布的侧面的长度;

相邻的两个枕头模块之间通过其中一个所述枕头模块上的连接布与另一个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枕头模块,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长度与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设有所述弹力带的侧面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枕头模块通过所述弹力带绑在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枕头模块的较长的侧边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枕头模块上设有所述连接布的侧面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枕头模块的宽度之和。

上述组合式枕头的枕头模块为长方体的软性包体,主要用于头部及颈部睡区。该枕头模块是一种可以兼顾多部位多睡姿的包体,仰睡侧睡均可用,同时兼顾护颈肩,适合在组合中用于不同的区域,使得仰睡时头部具有包裹感且颈部有良好的承托,侧睡时脸部和肩部都具有平稳的支撑。该枕头模块上设有连接布,连接布可与自身包体的背面扣接,也可以与其他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便于枕头模块的拼接组装。且用连接布连接各枕头模块,连接稳定,连接在一起的枕头模块不易易位脱节,有利于保证组合式枕头的稳定性。连接布的设计简单大方,无需复杂的制作工艺,在保证组合式枕头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组合式枕头的第一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组合式枕头中第三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组合式枕头中第二枕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4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其他实施例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其他实施例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其他实施例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其他实施例中组合式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第一枕头模块10为长方体的软性包体。第一枕头模块10具有枕面、四个侧面及背面。第一枕头模块10的背面平整,便于平稳的放置在床等睡眠场合。第一枕头模块10上设有连接布11。连接布11从第一枕头模块10的背面与较长的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自身的背面及其他枕头模块的背面配合扣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布11有两块,以便于与其他枕头模块连接。连接布11与侧面的连接部位的长度小于第一枕头模块10的较长的侧面的长度,且大于第一枕头模块10的较短的侧面的长度。连接布11的一侧边与其中一较短的侧面齐平,且两块连接布11的该侧边也齐平。进一步,连接布11在与侧面的连接部位设有多条弹力条14。通过在该连接部位设置弹力条14,在与其他枕头模块连接时,可以使连接布11具有一定的弹性拉伸能力,可避免因枕头模块之间拉扯损坏连接布11,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

连接布11优选长方形布料。第一枕头模块10的连接布11上设有扣眼12,相应地,第一枕头模块10的背面设有与该扣眼12位置及尺寸相适配的纽扣13。第一枕头模块10的连接布11通过扣眼12与纽扣13相配合扣接在第一枕头模块10的背面。连接布11上的扣眼12的数量及与之相适配的纽扣13的数量优选有多个,并呈阵列分布,如2*2的阵列等,从而使相邻的第一枕头模块10之间可以稳定连接,不易移位或在之间形成间隙。

第一枕头模块10根据内部填充物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软硬度。第一枕头模块10填充有纤维、乳胶、乳胶颗粒及记忆棉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填充纤维与乳胶颗粒的复合填充物的第一枕头模块10柔软,其中,纤维可以为聚酯纤维与植物纤维的复合纤维,纤维质感柔软,富有弹性,自然蓬松,保暖舒适,包裹感佳,适合用于头部睡区,尤其是仰睡时睡感更佳。乳胶颗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稳固性,且承托力好,弹性佳。乳胶颗粒优选圆柱形颗粒,睡感均匀,略带按摩感,配合承托力与透气性,可适用于多个睡区和多种睡姿,尤其适合头部支撑。填充纤维与记忆棉的具有中性硬度。填充乳胶的第一枕头模块10中度柔软,具有弹性触感,可无缝贴合颈椎,有利于释放肩颈部压力。填充记忆棉的第一枕头模块10硬度相对较硬,采用零压力或温感配方,配合护颈部的颈椎生理曲度,可零间隙托扶肩颈。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具有良好透气性和稳固定的乳胶,承托力好,弹性佳。本实施例的乳胶含有蜂巢式排气孔,具有良好的排湿和散热效果。记忆棉采用零压力与温感配方的记忆棉,以适应肩颈部支撑所需,如零压力配方能充分吸收压力,高密度均匀完整地支撑肩颈部,温感配方在稳固睡姿之余,能够充分感应人体重量及温度,自动调节受力状态,给予肩颈饱满支撑。

第一枕头模块10的长度和宽度优选但不限于23cm*39cm,根据软硬度的不同,具有多种不同的厚度,以适应不同的人群的睡眠需求。

该第一枕头模块10为长方体的软性包体,主要用于头部及颈部睡区。该第一枕头模块10是一种可以兼顾多部位多睡姿的包体,仰睡侧睡均可用,同时兼顾护颈肩,适合在组合中用于不同的区域,使得仰睡时头部具有包裹感且颈部有良好的承托,侧睡时脸部和肩部都具有平稳的支撑。该第一枕头模块10上设有连接布11,连接布11可与自身包体的背面扣接,也可以与其他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便于枕头模块的拼接组装。且用连接布11连接各枕头模块,连接稳定,连接在一起的枕头模块不易易位脱节,有利于保证组合式枕头的稳定性。连接布11的设计简单大方,无需复杂的制作工艺,在保证组合式枕头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含有该第一枕头模块10的组合式枕头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实施例1的组合式枕头1由三个第一枕头模块10配合拼接构成。三个第一枕头模块10的较短的侧面齐平放置,相邻的第一枕头模块10之间通过其中一第一枕头模块10的连接布11与另一第一枕头模块10的背面扣接。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数量的第一枕头模块10拼接构成组合式枕头,如由两个、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第一枕头模块10组合构成组合式枕头。

可理解,实施例1及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枕头模块10中的填充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使使用者能够体验不同的睡感。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2的组合式枕头2由一个第一枕头模块10配合两个第三枕头模块20构成。其中,第三枕头模块20为长方体的软性包体,具有枕面、四个侧面及背面。第三枕头模块20的背面平整。第三枕头模块20的较长的侧面的长度小于第一枕头模块10的较长的侧面的长度,且第三枕头模块20的较短的侧面的长度与双睡10的较短的侧面的长度相等。

第三枕头模块20上设有弹力带21和连接布22。弹力带21与连接部22为长方形。第三枕头模块20的弹力带21从第三枕头模块20的枕面与较短的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第三枕头模块20的背面扣接。第三枕头模块20的连接布22从第三枕头模块20的背面与较长的侧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自身的背面及其他枕头模块的背面配合扣接。第三枕头模块20上设有连接布22的侧面与设有弹力带21的侧面相邻。第三枕头模块20的连接布22与相应的侧面的连接部位的长度与该侧面的长度相等,第三枕头模块20的弹力带21与相应的侧面的连接部位的长度与该侧面的长度相等。第三枕头模块20上的连接布22也有两块,以便于与其他枕头模块连接。

进一步,连接布22在与侧面的连接部位设有多条弹力条25。通过在该连接部位设置弹力条25,在与其他枕头模块连接时,可以使连接布22具有一定的弹性拉伸能力,可避免因枕头模块之间拉扯损坏连接布22,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

该组合式枕头2中第一枕头模块10位于两个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且三个枕头模块的较短的侧面齐平放置。相邻的枕头模块之间通过其中一枕头模块上的连接布与另一枕头模块的背面扣接。

第三枕头模块20的弹力带21及连接布22上设有扣眼23,相应地,第三枕头模块20的背面设有与该扣眼23位置及尺寸相适配的纽扣24。第三枕头模块20的弹力带21及连接布22通过扣眼23与纽扣24相配合扣接在第三枕头模块20的背面。弹力带21上的扣眼23的数量及与之相适配的纽扣24的数量优选有多个,配合弹力带21的弹性,在包裹其他枕头模块后,纽扣24扣接的稳定性好,不易松散,可以保证第三枕头模块20与其他枕头模块的稳定连接。此外,连接布22上的扣眼23的数量及与之相适配的纽扣24的数量也优选有多个,并呈阵列分布,如2*2的阵列,从而使相邻的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可以稳定连接,不易移位或在之间形成间隙。

第三枕头模块20根据内部填充物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软硬度。第三枕头模块20填充有纤维、乳胶、乳胶颗粒及记忆棉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填充纤维的第三枕头模块20柔软,其中,纤维可以为聚酯纤维与植物纤维的复合纤维,纤维质感柔软,富有弹性,自然蓬松,保暖舒适,包裹感佳,适合用于头部睡区,尤其是仰睡时睡感更佳。乳胶颗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稳固性,且承托力好,弹性佳。乳胶颗粒优选圆柱形颗粒,睡感均匀,略带按摩感,配合承托力与透气性,可适用于多个睡区和多种睡姿,尤其适合头部支撑。填充乳胶的第三枕头模块20中度柔软,具有弹性触感,可无缝贴合颈椎,有利于释放肩颈部压力。填充记忆棉的第三枕头模块20硬度相对较硬,采用零压力或温感配方,配合护颈部的颈椎生理曲度,可零间隙托扶肩颈。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具有良好透气性和稳固定的乳胶,承托力好,弹性佳。本实施例的乳胶含有蜂巢式排气孔,具有良好的排湿和散热效果。记忆棉采用零压力与温感配方的记忆棉,以适应肩颈部支撑所需,如零压力配方能充分吸收压力,高密度均匀完整地支撑肩颈部,温感配方在稳固睡姿之余,能够充分感应人体重量及温度,自动调节受力状态,给予肩颈饱满支撑。

第三枕头模块20的长度和宽度优选但不限于23cm*31cm,根据软硬度的不同,具有多种不同的厚度,以适应不同的人群的睡眠需求。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数量的第三枕头模块20与其他数量的第一枕头模块10配合构成组合式枕头,只要相邻的枕头模块之间通过其中一枕头模块上的连接布与另一枕头模块上的背面扣接即可。

可理解,实施例2及其他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枕头模块10和/或多个第三枕头模块20中的填充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使使用者能够体验不同的睡感。

实施例3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3的组合式枕头3由两个第一枕头模块10、一个第三枕头模块20及一个第二枕头模块30构成。其中,第一枕头模块10及第三枕头模块20的结构与实施例2的相同。该组合式枕头3可区别仰睡与侧睡的睡感,平缓过渡,使用者可随意翻身,适宜仰侧睡并爱的人群。

第二枕头模块30的长度优选与第三枕头模块20设有弹力带的侧面的长度一致。第二枕头模块30通过弹力带绑在第三枕头模块20的相应地侧面上。由于弹力带在枕面与侧面的交接处引出,再与背面扣接,在弹力带包裹住第二枕头模块30时,弹力带在枕面侧与背面侧对其他枕头模块施力平衡抵消,只有向侧面的挤压力,使第二枕头模块30与设有弹力带的侧面紧密且完全贴合,不会形成间隙,并且由于弹力带可以完全包裹第二枕头模块30,第二枕头模块30不会翻转滚动或移位,可以充分保证使用者的睡眠体验,不会有因连接部位脱节形成间隙或枕头模块之间发生相对移位有不舒服的体验。

第二枕头模块30的宽度加上第三枕头模块20的长度与第一枕头模块10的长度相等。实施例3的两个第一枕头模块10位于外侧,绑有第二枕头模块30的第三枕头模块20位于中间,第一枕头模块10与中间的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通过连接布与相应的背面扣接。

第二枕头模块30的厚度从用于与第三枕头模块20连接的侧面至与该侧面相对的侧面逐渐减小,以适应人体肩颈部的曲线。并且第二枕头模块30的最大厚度与第三枕头模块20的最大厚度相同,从而绑在第三枕头模块20的侧面上后,与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可以达到无缝连接且无高度差,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不会因悬空造成不适。

第二枕头模块30可填充记忆棉等填充物,具有不同的尺寸类型,如长度与宽度的尺寸可以为23cm*8cm、23cm*8cm或23cm*8cm等。

可理解,实施例3及其他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枕头模块10和/或多个第三枕头模块20中的填充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使使用者能够体验不同的睡感。

实施例4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4的组合式枕头4由一个第一枕头模块10、两个第三枕头模块20及两个第二枕头模块30构成,其中,第一枕头模块10、第三枕头模块20及第二枕头模块30的结构与实施例2的相同。该组合式枕头4能够区别仰侧睡头部睡感并贴合承托颈椎,适宜喜爱仰睡且对颈部承托有较高要求的人群。

实施例4的组合式枕头的两个绑有第二枕头模块30的第三枕头模块20位于外侧,第一枕头模块10位于中间,第一枕头模块10与两侧的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通过连接布与相应的背面扣接。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9、图10、图11,还可以采用其他数量的第一枕头模块10与其他数量的绑有第二枕头模块30的第三枕头模块20配合拼接构成组合式枕头,相邻的第一枕头模块10之间或者相邻的第一枕头模块10与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或者相邻的第三枕头模块20之间通过连接布连接,其组合形态也不限于图7~图9中所示。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枕头模块10上还可以设置弹力带,其该弹力带从第一枕头模块10的较短的侧面与枕面的交界处引出,并能够与第一枕头模块10的背面扣接。如图8所示,通过在第一枕头模块10上设置弹力带,可以将第一枕头模块10与上述第二枕头模块30配合拼接,将第二枕头模块30绑在第一枕头模块10上。还可以将多个绑有第二枕头模块30的第一枕头模块10组合拼接,相邻的第一枕头模块10之间通过连接布连接。

可理解,实施例4及其他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枕头模块10和/或多个第三枕头模块20中的填充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使使用者能够体验不同的睡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