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267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特别是一种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外出时都会选择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进行代步,因此一旦遇到上下班高峰期或节假日等时段,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内乘坐的人数便会出现爆满的情况,而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内的座位则是定量,在人员爆满的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乘客则是需要站立的,一直站到目的地方可,有些乘客的目的地较远,长时间的站立会对乘客的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会对他一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造成不好的影响,且有些老幼、孕妇等人群的身体状态更加不利于状态,若是站立过久导致精神和体力不支致使摔倒,则会危害人身安全,有些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则会随身携带座椅,但是座椅不仅本身体积较大,不易携带,且座椅的材料大多为木料或塑料材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重量,携带起来十分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它不仅重量极轻,且可进行折叠,便于携带,保证乘客在遇到乘车高峰期时,同样有座位可以安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包括座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部连接有一靠背部;所述座位部与靠背部皆为软性材料;所述座位部与靠背部内皆设有充气空间;所述座位部与靠背部上皆设有与充气空间相匹配的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可对充气空间进行充气或放气;所述座位部与靠背部之间设有一折叠部,座位部通过折叠部与靠背部相连接;所述折叠部上设有一折痕。

所述充气装置包括与充气空间相贯通的充气头;所述充气头上螺接有一密封盖。

所述座位部中心位置设有一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在使用人员乘坐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发现人员爆满而无座位安坐时,可对座位部和靠椅部进行充气,使两者都膨胀起来,然后将座位部放置在地上,靠背部则贴于车壁上,两者之间便能呈一个类似的垂直角度,形成一个座椅的样子,供人进行安坐,且充气空间内的气体能使该座椅具有缓冲的作用,使安坐在该座椅上的使用人员能够有着柔软舒适的感觉,利于使用人员在乘坐过程中的放松,在使用完后,直接将充气空间内的气体放掉,然后则可通过座位部、靠背部的软性特质便能进行折叠,折叠后的座椅只占据极小空间,可直接放置在公文包或手提包里,甚至可以直接放置在衣兜里,携带起来十分方便,且座位部与靠背部为软性材料,该软性材料如同塑料袋,本身只具有极小的重量,该重量即使小孩进行携带,也能显得极为轻松,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重量上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不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携带的可折叠座椅,包括座位部1,所述座位部1连接有一靠背部2;所述座位部1与靠背部2皆为软性材料;所述座位部1与靠背部2内皆设有充气空间3;所述座位部1与靠背部2上皆设有与充气空间3相匹配的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可对充气空间进行充气或放气;所述座位部1与靠背部2之间设有一折叠部4,座位部1通过折叠部4与靠背部2相连接;所述折叠部4上设有一折痕5。

所述充气装置包括与充气空间3相贯通的充气头6;所述充气头6上螺接有一密封盖7。

所述座位部1中心位置设有一凹槽8。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充气空间内不充气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座椅便是一个平面体,且可通过折叠部4上的折痕5将座椅对折起来,使座位部1与靠背部2贴合从而完成折叠,由于座位部1与靠背部2皆为软性材料,因此能够在座位部1与靠背部2贴合折叠后再进行多次对折,直至满足使用人员实际所需,通过不断折叠,座椅则会变成极小的体积,不会占据多少空间,使用人员可将其放置在公文包或手提包里,甚至可以直接放置在衣兜里,携带起来十分方便,且座位部1与靠背部2为软性材料,该软性材料如同塑料袋,本身只具有极小的重量,该重量即使小孩进行携带,也能显得极为轻松,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重量上的负担。

在使用人员乘坐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发现人员爆满而无座位安坐时,可从公文包、手提包或衣兜等存放地方将折叠后的座椅取出,然后将座椅平摊开,接着使用人员可旋开螺接在充气头6上的密封盖7,通过嘴巴将气体吹入至充气空间3内,随着气体不断被冲入充气空间3内,座位部1或是靠背部2都会随之膨胀起来,不再处于原来平面体的状态,等充气空间3内的气体注入完后,再次将密封盖7螺接在充气头6上,便能起到密封的作用,将气体锁在充气空间3内,当座位部1和靠背部2内的充气空间3内都充满气体后,使用人员便可在车上一侧车壁寻一处位置,然后将座位部1放置在地上,靠背部2则贴于车壁上,此时座位部1与靠背部2之间呈一个类似的垂直角度,形成一个座椅的样子,使用人员便可安坐在座位部上,然后背靠在靠背部2上,进行休息,且充气空间3内的气体能使该座椅具有缓冲的作用,使安坐在该座椅上的使用人员能够有着柔软舒适的感觉,利于使用人员在乘坐过程中的放松,而设于座位部1上的凹槽8更加满足人体学的要求,使人体与座椅贴合时,显得更加嵌合,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安坐时的舒适度,等到需要下车时,通过打开密封盖7便能对充气空间3内的气体进行放气,放气完成后,再螺接上密封盖7即可,最后便可对重新变为平面体的座椅进行折叠,并放置在公文包、手提包或衣兜等位置,等待下次进行使用。

座位部1与靠背部2之间设有折叠部4,座位部1通过折叠部4与靠背部2相连接,折叠部4的存在使座位部与靠背部2在翻折时能够具有较大的翻折空间,在翻折过程中,较大的翻折空间可使座位部1与靠背部2膨胀的体积不会对座位部1、靠背部2的翻折造成阻碍,能够顺利翻折成类似垂直的结构,当然根据不同的环境,座位部1与靠背部2翻折形成的角度可做出相应的变化,若是没有折叠部4的存在,便会在座位部1与靠背部2翻折时,在座位部1与靠背部2相连接的位置,两者膨胀的体积会互相抵触,对翻折动作造成阻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