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3437发布日期:2018-08-28 23:4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动吸尘器中,已知有如下电动吸尘器:具备集尘装置和设置在集尘装置的下游侧的电动送风机,所述集尘装置具备使含有尘埃的吸引空气回旋并利用离心力分离尘埃的离心分离部,集尘装置具备对通过了离心分离部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23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示出的以往的电动吸尘器中,由于在离心分离部与电动送风机之间配置有在串联方向上弯折的褶状过滤器,所以收容集尘装置(离心分离部)、过滤器及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大型化。

本发明为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做出,在使空气在回旋室中回旋并利用惯性力从空气分离尘埃的旋风式电动吸尘器中,得到能够使从回旋室排出的空气进一步清洁化且能够实现吸尘器本体的小型化的电动吸尘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具备:回旋室,所述回旋室使含尘空气在内部绕中心轴回旋并从含尘空气分离垃圾,并形成有用于排出内部的空气的排出口;排出管,所述排出管沿着所述中心轴设置在所述回旋室内并与所述排出口连通;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排出口的下游侧,所述过滤器在与所述中心轴垂直的投影面中配置在所述排出管的外侧。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中,达到如下效果:能够使从回旋室排出的空气进一步清洁化且能够实现吸尘器本体的小型化,所述回旋室使空气回旋并利用惯性力从空气中分离尘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从收容单元拆下集尘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从收容单元拆下集尘单元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拆下了集尘单元的收容单元的a-a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主视图。

图6是在图5所示的集尘单元的b-b剖视图中一并示出电动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c-c剖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d-d剖视图。

图9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俯视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图3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风路的a-a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集尘单元、过滤器部及电动送风机的与图6相当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集尘单元及过滤器部的与图9相当的俯视透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集尘单元、过滤器部及电动送风机的与图6相当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集尘单元、过滤器部及电动送风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10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关,图1是示出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电动吸尘器的从收容单元拆下了集尘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电动吸尘器的从收容单元拆下了集尘单元的状态的后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拆下了集尘单元的收容单元的a-a剖视图,图5是示出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主视图,图6是在图5所示的集尘单元的b-b剖视图中一并示出电动送风机的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c-c剖视图,图8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d-d剖视图,图9是图6所示的集尘单元的俯视透视图,图10是示出图3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风路的a-a剖视图。

在此,以电动吸尘器1为无绳型立式电动吸尘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至图4示出电动吸尘器1直立的状态。以下,以该电动吸尘器1直立的状态为基准确定上下。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具备吸入件2、连接管3、吸引管4及吸尘器本体6。吸入件2用于将地面等被清扫面上的垃圾(尘埃)与空气一起吸入。在吸入件2的下表面,向下形成有开口(吸入口)。吸入件2从该开口将垃圾与空气一起吸入。在吸入件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包含吸入的垃圾的空气(含尘空气)排出。

连接管3由呈中空筒状的直线状构件构成。连接管3的一侧(吸气侧)的端部与吸入件2的连接部连接。吸引管4由呈中空筒状的直线状构件构成。吸引管4的一侧(吸气侧)的端部与连接管3的另一侧(排气侧)的端部连接。连接管3相对于吸入件2及吸引管4能够拆装地安装。

在吸引管4的上侧设置有把手7。把手7用于供电动吸尘器1的使用者把持并操作。在把手7上设置有使用者用于操作电动吸尘器1的运转的操作开关8。连接管3、吸引管4及把手7外观上以连续的方式形成。

吸尘器本体6用于从取入到内部的空气分离垃圾及尘埃,并将去除了垃圾及尘埃的空气排出。以下,也将包含垃圾及尘埃的空气称为“含尘空气”。另外,也将去除了垃圾及尘埃的空气称为“清洁空气”。从吸尘器本体6排出的清洁空气例如返回到室内。

吸尘器本体6具备收容单元12及集尘单元13。收容单元12例如呈圆筒形。收容单元12例如是成型件。把手7设置在收容单元12的前侧。集尘单元13配置在吸引管4的后侧。集尘单元13配置在收容单元12的下方。集尘单元13例如呈直径与收容单元12相等的圆筒形。集尘单元13的轴与收容单元12的轴一致。因此,集尘单元13的外周面呈与收容单元12的外周面连续的外观。也就是说,吸尘器本体6整体的外观例如呈圆筒形。

从上方观察时吸引管4及连接管3位于与把手7重合的位置。吸引管4及连接管3位于吸尘器本体6的前方。因此,吸引管4及连接管3的沿着长度方向的轴从呈圆筒形的吸尘器本体6的轴偏移地配置。

集尘单元13相对于吸尘器本体6能够拆装地安装。图1所示的是集尘单元13安装于吸尘器本体6的状态。另一方面,图2至图4所示的是从吸尘器本体6拆下集尘单元13的状态。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吸引管4的另一侧(排气侧)的后表面形成有第一连接口20。如图4所示,在将吸入件2、连接管3及吸引管4连接的状态下,吸入件2、连接管3、吸引管4的内部连续。这样,利用吸入件2、连接管3及吸引管4形成吸气风路19,吸气风路19从吸入件2的吸入口连通到吸引管4的第一连接口20。

如图1所示,在集尘单元13的前表面形成有单元流入口40。该单元流入口40与集尘单元13的内部连通。在将集尘单元13安装于吸尘器本体6的状态下,单元流入口40配置在吸尘器本体6的前表面下部。在该状态下,吸引管4的第一连接口20与集尘单元13的单元流入口40紧贴并接合,吸气风路19连通到单元流入口40。即,吸气风路19是从外部到达吸尘器本体6的集尘单元13的内部的风路。

集尘单元13用于从含尘空气分离垃圾及尘埃,并暂时积存分离出的垃圾及尘埃。集尘单元13通过使含尘空气在内部回旋,从而利用离心力从空气分离垃圾及尘埃。也就是说,集尘单元13是具有旋风分离功能的旋风分离装置。

收容单元12具备收容体14和排气风路形成部17。排气风路形成部17形成有从收容单元12的内部连通到外部的排气风路21。排气风路21是用于将从集尘单元13排出的空气引导到未图示的排气口的风路。

在收容单元12中,收容体14和排气风路形成部17上下排列。收容体14配置在排气风路形成部17的下方。收容体14例如由成型件构成。在收容单元12的下表面部即收容体14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连接口22。

另外,在集尘单元13的上表面部,作为单元流出口形成有开口。单元流出口与集尘单元13的内部连通。在将集尘单元13安装于吸尘器本体6的状态下,集尘单元13的单元流出口与收容单元12的第二连接口22紧贴并接合,集尘单元13的内部与收容单元12的内部连通。

在收容体14的内部收容有电动送风机10。电动送风机10用于在吸气风路19、集尘单元13内部(特别是后述的回旋室29的内部)及排气风路21中产生气流。电动送风机10例如与未图示的二次电池电连接。二次电池例如收容于电动送风机10的内部。通过从二次电池供给电力从而驱动电动送风机10。

电动送风机10对应于对操作开关8的操作而进行预先设定的吸引动作。当电动送风机10进行吸引动作时,地面上的垃圾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到吸入件2中。被吸入到吸入件2中的含尘空气经过吸气风路19被送到吸尘器本体6的集尘单元13。

在集尘单元13中被分离了垃圾及尘埃而清洁化了的空气从集尘单元13排出。从集尘单元13排出的清洁空气通过电动送风机10。通过电动送风机10的清洁空气在排气风路21中行进,并从排气口排出到吸尘器本体6的外部。

接着,参照图5至图9进一步说明集尘单元13。在以下的与集尘单元13相关的说明中,以图5所示的方向为基准确定上下。集尘单元13具备排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排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从上方起以排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的顺序配置。在流入部壳体25上形成有上述单元流入口40。

排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例如由成型件构成。特别是集尘部壳体26可使用能够辨识内部的透明度高的树脂材料。排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构成为:能够通过预先设定的操作(例如对锁定机构的操作等)从图5所示的状态分解,或者相反地组装成图5所示的状态。另外,也能够从图5所示的状态仅拆下集尘部壳体26。

通过适当配置排出部壳体24、流入部壳体25及集尘部壳体26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从而在集尘单元13中形成流入风路27、回旋室29、零次集尘室30、一次集尘室31及未图示的流出风路。流入部壳体25具备圆筒部33、圆锥部34、隔壁部35、流入管36及连接部38。

圆筒部33呈中空的圆筒状。圆筒部33配置成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圆锥部34呈前端部被切除的中空圆锥状。圆锥部34以中心轴与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在上下方向配置。圆锥部34以上端部与圆筒部33的下端部连接且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的方式,设置成从圆筒部33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因此,圆锥部34的下端部向下方(中心轴方向)开口。形成于圆锥部34的下端部的该开口是一次开口39。

由圆筒部33的内部空间和圆锥部34的内部空间构成的连续空间构成回旋室29。回旋室29是用于使含尘空气在内部绕中心轴回旋并从含尘空气分离垃圾的空间。由于回旋室29的圆筒部33及圆锥部34的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以回旋室29内部的空气的回旋的中心轴(以下,也称为“回旋中心轴”)也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此外,形成回旋室29的侧壁在轴向长度的整个区域中呈圆筒及圆锥面的形状。

隔壁部35呈直径比圆筒部33小的圆筒状。隔壁部35设置成从圆锥部34的外表面的中途部分向下方延伸。包含一次开口39的圆锥部34的下方侧配置在隔壁部35内侧的空间中。形成于隔壁部35内侧的空间中的、除去圆锥部34的部分形成一次集尘室31。一次集尘室31经由一次开口39与回旋室29连通。在回旋室29中,从含尘空气分离出的垃圾的一部分通过一次开口39落下到一次集尘室31中并被捕捉。一次集尘室31配置成覆盖圆锥部34(回旋室29的下部)的下方并包围其周围。

流入管36用于将通过了吸气风路19的含尘空气引导到圆筒部33的内部(回旋室29)。流入管36的内部空间形成流入风路27。流入风路27是用于使含尘空气从吸气风路19流入回旋室29的风路。流入管36例如呈四方形筒状并与圆筒部33连接。流入管36的一端向外侧开口,另一端向圆筒部33的内部开口。流入管36的所述一端形成用于将含尘空气取入到集尘单元13的单元流入口40。流入管36的所述另一端形成主流入口41,所述主流入口41用于将通过了流入风路27的含尘空气取入到圆筒部33的内部(回旋室29)。

流入管36与圆筒部33的上部连接。因此,主流入口41形成在圆筒部33的上部(形成回旋室29的侧壁的最上部)。流入管36由呈一直线状的构件构成。流入管36的轴相对于圆筒部33的中心轴正交且配置在圆筒部33的切线方向上。

连接部38设置成从圆筒部33向外侧突出。连接部38整体上呈环状。连接部38配置在圆筒部33的大致中间高度。

集尘部壳体26的轴向长度形成为比直径长。集尘部壳体26具备底部46及外壁部47。底部46整体上呈大致圆形。另外,外壁部47呈外形比圆筒部33大的大致圆筒。

外壁部47从底部46的缘部向上方延伸地设置。即,利用外壁部47和底部46形成一方(下方)闭合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外壁部47配置于隔壁部35的外侧。而且,隔壁部35的下端与底部46抵接。因此,在集尘部壳体26中,在其内部形成有由隔壁部35划分出的两个空间。

外壁部47的上端部从下方与连接部38的缘部接触。在外壁部47与隔壁部35之间并且在外壁部47与圆筒部33以及圆锥部34的各一部分之间形成的、呈圆筒状的连续空间形成零次集尘室30。该连续空间的上方由连接部38堵塞,下方由底部46堵塞。另外,零次集尘室30配置成:包围圆筒部33的下部及圆锥部34(即,回旋室29的大部分)的周围,并且也包围一次集尘室31的周围。

在形成回旋室29的侧壁上形成有零次开口48。回旋室29经由零次开口48与零次集尘室30连通。零次开口48形成在比主流入口41低的位置(下游侧)且比一次开口39高的位置(上游侧)。例如,零次开口48设置成从圆筒部33的下端部到达圆锥部34的上端部,并配置在比连接部38低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零次开口48配置在零次集尘室30的最上部附近,所以零次集尘室30设置成从零次开口48向下方延伸。

集尘部壳体26与流入部壳体25以流入部壳体25的圆筒部33的中心轴从集尘部壳体26的圆筒的中心轴偏移而位于偏向一侧的位置的方式组合。因此,在零次集尘室30中形成狭小部59和广大部60。狭小部59是圆筒部33的外壁与外壁部47的内壁的距离与广大部60相比相对狭窄的部分。广大部60是圆筒部33的外壁与外壁部47的内壁的距离与狭小部59相比相对宽广的部分。

排出部壳体24呈中空的圆柱状。当相对于流入部壳体25适当配置排出部壳体24时,以排出部壳体24的底部堵塞圆筒部33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即,回旋室29的上壁利用排出部壳体24的底部形成。在排出部壳体24的底部即回旋室29的上壁,形成有排出口54。排出口54是用于排出回旋室29内部的空气的开口。

排出部壳体24具备排出管51。排出管51的上端侧与排出口54连通。排出管51的下端侧从排出部壳体24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当排出部壳体24被适当地安装于流入部壳体25时,排出管51配置成从回旋室29的上壁向回旋室29的内部突出。

排出管51的相比于预先设定的中间位置位于上方的部分呈圆筒状。排出管51的相比于所述中间位置位于下方的部分呈随着朝向下方而直径变小的中空圆锥状。排出管51以中心轴与圆筒部33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即,排出管51沿着回旋室29的回旋中心轴设置在回旋室29的内部。

在排出管51上设置有多个微细孔。回旋室29内的空气经由该微细孔进入排出管51内,并通过排出管51从排出口54排出到回旋室29之外。

集尘单元13具备过滤器部61。参照图6及图9说明过滤器部61。图9是从上方观察集尘单元13得到的图。即,图9中示出的是水平投影面中的各部的配置。如上所述,由于回旋室29的回旋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以换句话说,图9中示出的是将回旋中心轴作为法线的投影面即与回旋中心轴垂直的投影面中的各部的配置。

如图6所示,过滤器部61设置在回旋室29的排出口54的下游侧。另外,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过滤器部61在所述投影面中呈环状配置。并且,过滤器部61在所述投影面中沿着排出管51的外周配置在排出管51的外侧,更详细而言配置在排出管51的外周的外侧。

另外,如图6所示,过滤器部61的相比于预先设定的中间位置位于下方侧的一部分配置在回旋室29内。而且,过滤器部61的相比于所述中间位置位于上方侧的另一部分配置在回旋室29外。过滤器部61为具有多个折叠凸起的褶构造,所述多个折叠凸起的折线沿着回旋中心轴配置。

当将集尘单元13适当地安装于收容单元12时,过滤器部61的上表面与集尘单元13的下表面配合。而且,如上所述,单元流入口40与第一连接口20连接。集尘单元13上表面的开口即单元流出口与收容单元12的第二连接口22连接。在该状态下,生成通过回旋室29内的空气流的电动送风机10配置在过滤器部61的下游侧。此时,电动送风机10的送风机吸气口55以朝向下方侧即过滤器部61一侧的方式配置。

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具备集尘单元13的电动吸尘器1中,当开始电动送风机10的吸引动作时,如上所述,含尘空气通过吸气风路19并到达第一连接口20。该含尘空气依次通过第一连接口20及单元流入口40,并流入到流入管36的内部即流入风路27。流入到流入风路27的含尘空气在流入管36的轴向上行进,通过主流入口41流入圆筒部33的内部(回旋室29)。

通过主流入口41的含尘空气以沿着圆筒部33的内周面(回旋室29的内壁面)的方式从回旋室29的切线方向流入回旋室29。从主流入口41被取入到回旋室29的含尘空气在回旋室29内形成回旋气流,所述回旋气流沿着侧壁在预先设定的方向上绕所述回旋中心轴回旋。该回旋气流一边形成中心轴附近的强制涡流区域和其外侧的自由涡流区域,一边由于其路径构造和重力而向下流动。以上路径在图7及图10中作为路径a用实线箭头示出。

离心力作用于回旋气流(回旋室29内的空气)包含的垃圾。例如,纤维垃圾、毛发这样的体积比较大的垃圾(以下,将这种垃圾称为“垃圾α”)一边被该离心力向圆筒部33的内周面(回旋室29的内壁面)推压一边在回旋室29内落下。另外,回旋室29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由于离心力流入零次集尘室30。

垃圾α在到达零次开口48的高度时从回旋气流分离,通过零次开口48并被送到零次集尘室30。从零次开口48进入零次集尘室30的垃圾α一边在与回旋室29内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一边在零次集尘室30内落下。从零次集尘室30的狭小部59的最下部起,在与回旋室29内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累积并捕捉垃圾α。

没有从零次开口48进入零次集尘室30的垃圾随着回旋室29内的气流一边在回旋室29内回旋一边向下方行进。沙尘、细小的纤维垃圾这样的体积比较小的垃圾(以下,将这种垃圾称为“垃圾β”)通过一次开口39。然后,垃圾β落下到一次集尘室31并被捕捉。

在回旋室29内回旋的气流到达回旋室29的最下部时,将其行进方向改变为向上并沿着回旋室29的中心轴上升。从形成该上升气流的空气除去垃圾α及垃圾β。去除了垃圾α及垃圾β的气流(清洁空气)进入排出管51内。然后,从排出管51通过排出口54,并排出到回旋室29之外。

从回旋室29的排出口54排出的空气接着通过过滤器部61。此时,空气从过滤器部61的环的内周侧向过滤器部61的外周侧通过。在空气通过过滤器部61时,在回旋室29中没有完全除去的比垃圾β更微小的垃圾等由过滤器部61过滤而从空气中除去。

通过回旋室29及过滤器部61并被清洁化了的空气依次通过单元流出口及第二连接口22并进入收容单元12内。然后,清洁空气通过电动送风机10并被送到排气风路21。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集尘单元13(电动吸尘器1),能够以小型的结构使分离效率提高。另外,如上所述,通过电动送风机10进行吸引动作,从而垃圾α集聚于零次集尘室30,垃圾β集聚于一次集尘室31。这些垃圾α及垃圾β能够通过从集尘单元13拆下集尘部壳体26从而简单地丢弃。

另外,一次集尘室31延伸到由隔壁部35覆盖的圆锥部34的侧壁的外侧的空间。因此,由于能够将一次集尘室31的上方的空间用于垃圾的捕捉,所以能够在抑制集尘单元13的高度而构成为小型的同时确保集尘容积。并且,由于将回旋室29的侧壁开口而设置零次开口48并经由零次开口48将大的垃圾捕捉到零次集尘室30,所以无需具备用于捕捉大的垃圾的其他分离装置。因此,能够实现集尘单元13的小型化,并减小吸尘器本体6及电动吸尘器1的尺寸。

另外,通过在回旋室29的排出口54的下游侧设置过滤器部61,从而能够实现电动吸尘器1的排气的进一步清洁化。此时,通过在与回旋中心轴垂直的投影面中将过滤器部61配置于排出管51的外侧,从而能够高效地活用从回旋室29排出的空气的风路内的空间并配置过滤器部61。

即,能够在有限的设置空间之中增大过滤器部61的通过面积并实现过滤器部61中的集尘效率的提高及压力损失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吸尘器本体6的小型化。通过实现吸尘器本体6的小型化,从而也能够实现吸尘器本体6的轻量化,并且即使在狭窄的打扫位置,也不会使吸尘器本体6碰撞,能够使打扫期间的操作性即操作的优越性提高。

并且,通过将过滤器部61的一部分配置在回旋室29内并将过滤器部61的另一部分配置在回旋室29外,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过滤器部61的设置所需的尺寸,特别是上下方向的尺寸,并实现装置整体的进一步小型化。

而且,通过在所述投影面中呈环状配置过滤器部61,从而能够利用为了使空气回旋而呈圆形的旋风分离装置的形状特性,并提高过滤器部61的设置空间效率。并且,通过将过滤器部61设为具有折线沿着回旋中心轴配置的多个折叠凸起的褶构造,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过滤器部61的通过面积,并进一步实现过滤器部61中的集尘效率的提高及压力损失的降低。

此外,在此,以无绳型立式电动吸尘器为例进行说明。然而,电动吸尘器1的类型不限于此。只要是使空气在回旋室29中回旋并利用惯性力从空气分离尘埃的旋风式电动吸尘器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类型例如罐式吸尘器等。

实施方式2.

图11及图12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相关,图11是示出集尘单元、过滤器部及电动送风机的与图6相当的剖视图,图12是示出集尘单元及过滤器部的与图9相当的俯视透视图。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2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将电动送风机相邻地配置在过滤器部旁边的结构。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该实施方式2的电动吸尘器。

如图11所示,过滤器部61设置在回旋室29的排出口54的下游侧。而且,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集尘单元13中,过滤器部61例如偏向单元流入口40的相反侧地配置。

与实施方式1的图9相同地,图12示出与回旋室29的回旋中心轴垂直的投影面中的各部的配置。如该图12所示,过滤器部61在所述投影面中呈由环状的一部分构成的圆弧状地配置。并且,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过滤器部61在所述投影面中沿着排出管51的外周配置在排出管51的外侧。

另外,如图11所示,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过滤器部61的下方侧的一部分配置在回旋室29内,上方侧的另一部分配置在回旋室29外。过滤器部61为具有多个折叠凸起的褶构造,所述多个折叠凸起的折线沿着回旋中心轴配置。

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电动送风机10配置在过滤器部61的下游侧。而且,在该实施方式2中,电动送风机10以在所述投影面中与过滤器部61相邻的方式配置。在此,从过滤器部61观察时,电动送风机10配置在单元流入口40侧。另外,在所述投影面中,电动送风机10的送风机吸气口55也配置成朝向过滤器部61侧。即,送风机吸气口55配置成朝向水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电动送风机10可以收容于集尘单元13和收容单元12中的任一方。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排出口54形成于排出管51的侧壁,而不是形成于排出部壳体24的底面即回旋室29的上壁。而且,过滤器部61的进入回旋室29内的部分配置成与排出口54邻接。

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电动吸尘器1中,从回旋室29进入排出管51的空气从形成在排出管51的侧壁的排出口54排出。从排出口54排出的空气从过滤器部61的圆弧的内周侧向外周侧通过。然后,通过过滤器部61而被净化了的空气流向送风机吸气口55。

另外,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电动吸尘器1中,能够在从回旋室29的排出口54到达电动送风机10的风路的中途配置过滤器部61,并且能够使电动送风机10与回旋室29的上端邻接并配置。因此,除了能够达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减小包括电动送风机10、回旋室29及过滤器部61在内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实现吸尘器本体6的进一步小型化。

实施方式3.

图13及图14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相关,图13是示出集尘单元、过滤器部及电动送风机的与图6相当的剖视图,图14是集尘单元、过滤器部及电动送风机的俯视图。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3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将电动送风机配置在过滤器部的环的内侧的结构。

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该实施方式3的电动吸尘器。

如图13所示,过滤器部61设置在回旋室29的排出口54的下游侧。而且,在该实施方式3中,电动送风机10配置在排出口54的下游侧且过滤器部61的上游。

与实施方式1的图9相同地,图14示出与回旋室29的回旋中心轴垂直的投影面中的各部的配置。如该图14所示,过滤器部61在所述投影面中呈环状配置。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过滤器部61在所述投影面中沿着排出管51的外周配置在排出管51的外侧。过滤器部61为具有多个折叠凸起的褶构造,所述多个折叠凸起的折线沿着回旋中心轴配置。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3中,电动送风机10在所述投影面中配置在过滤器部61的环的内侧。电动送风机10的外形呈圆柱状。电动送风机10的外周面与过滤器部61的内周面相向。另外,在电动送风机10的外周面形成有送风机排气口56。

如图1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3中,过滤器部61的整体配置在回旋室29外。电动送风机10配置成:送风机吸气口55位于形成在排出部壳体24的底面即回旋室29的上壁的排出口54的正上方。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电动送风机10及过滤器部61可以收容于集尘单元13和收容单元12中的任一方。

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电动吸尘器1中,从回旋室29进入排出管51的空气从排出口54排出。从排出口54排出的空气被从送风机吸气口55吸入到电动送风机10内。被吸入到电动送风机10内的空气从送风机排气口56排出。从送风机排气口56排出的空气从过滤器部61的环的内周侧向外周侧通过。然后,通过过滤器部61并被净化了的空气例如通过排气风路21排出到吸尘器本体6之外。

另外,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电动吸尘器1中,能够使电动送风机10与回旋室29的上端相邻地配置,且使回旋室29的排气在通过过滤器部61后排出到吸尘器本体6之外。因此,除了能够达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减小包括电动送风机10、回旋室29及过滤器部6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实现吸尘器本体6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能够以包围电动送风机10的方式配置过滤器部61且用过滤器部61有效地吸收通过电动送风机10的驱动而发出的流体噪音。因此,即使在过滤器部61的下游侧且附近配置有吸尘器本体6的排气口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泄漏到吸尘器本体6之外的驱动音,使用者能够不用在乎电动送风机10的驱动音地使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利用于使空气在回旋室中回旋并利用惯性力从空气分离尘埃的旋风式电动吸尘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动吸尘器

2吸入件

3连接管

4吸引管

6吸尘器本体

7把手

8操作开关

10电动送风机

12收容单元

13集尘单元

14收容体

17排气风路形成部

19吸气风路

20第一连接口

21排气风路

22第二连接口

24排出部壳体

25流入部壳体

26集尘部壳体

27流入风路

29回旋室

30零次集尘室

31一次集尘室

32流出风路

33圆筒部

34圆锥部

35隔壁部

36流入管

38连接部

39一次开口

40单元流入口

41主流入口

46底部

47外壁部

48零次开口

50侧壁部

51排出管

54排出口

55送风机吸气口

56送风机排气口

58单元流出口

59狭小部

60广大部

61过滤器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