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175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防止漏装过滤器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的清洁。一般来说,吸尘器通常包括有机头组件、过滤器组件和桶组件。过滤器组件设置在由机头组件和桶组件扣合形成的密闭空间内。通常,将机头外缘、过滤器组件外缘和桶组件上缘沿轴向以此搭接组装并压紧,由此有效防止灰尘外泄。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经常出现因疏忽大意而漏装过滤器组件的现象,该种情况下若启动吸尘器,则会导致桶内的灰尘杂质直接通过出风口排除,不但会损坏电机,而且产生大量扬尘等。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吸尘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漏装过滤器的吸尘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其包括机头组件、桶体和设置在机头组件和桶体之间的过滤器,所述吸尘器还具有用以检测过滤器安装状况的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可移动设置于机头组件上的触发件和与触发件相配合设置的感知元件,所述触发件突伸出机头组件以抵接过滤器,在过滤器安装到位时,过滤器抵持触发件,使得触发件移动而触发感知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头组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底壁,所述过滤器具有与壳底壁相对设置的过滤器上圈,所述触发件突伸出壳底壁、并朝向过滤器上圈方向延伸,所述壳底壁具有供所述触发件向外突伸的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发件包括可伸缩设置于壳体内的抵接元件,所述抵接元件具有设置于壳体内的本体部和自本体部一端延伸以抵接过滤器的抵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感知元件相邻所述抵接元件设置,并位于所述抵接元件远离所述抵接部的一端外侧,在抵接元件受抵压缩入、并且过滤器安装到位时,所述抵接元件触发所述感知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元件还包括自本体部远离抵接部的一端沿本体部轴向突伸的突伸部,所述突伸部的外径小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径,所述感知元件具有位于所述抵接元件径向外侧的感知部;在抵接元件未被抵压缩入时,所述感知部与所述突伸部沿径向间隔相对,在抵接元件受抵压缩入、并且过滤器安装到位时,所述感知部与本体部相对设置使得所述感知元件被触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接元件还具有设置于壳体内以防止抵接元件脱离壳体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本体部上或者设置于所述抵接元件远离抵接部的一端,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以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限位面,在抵接部未受到过滤器抵持时,所述限位部搭接于限位面上,在抵接部受到过滤器抵持而移动时,所述限位部脱离限位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以收容所述抵接元件的第一容置腔以及位于第一容置腔远离所述抵接部一侧的固定壁,所述触发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壁和抵接元件之间的弹性元件,以使得在抵接部未受到过滤器抵持时,保持触发件处于未触发感知元件的初始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本体部设置于第一容置腔,所述弹性元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壁和本体部远离抵接部的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壁设有一沿本体部轴向贯穿的开口,所述抵接元件还具有自本体部沿轴向突伸并穿设于开口内的突伸部,所述弹性元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壁和突伸部相邻本体部的位置、或者所述弹性元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壁和本体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底壁周围形成有沿吸尘器径向向外突伸的外缘部,所述过滤器上圈形成有位于内侧并与外缘部相对的上圈主体和形成于上圈主体外侧以搭接于桶组件上的弧形翻边,所述抵接元件整体呈L型,所述本体部在壳体内沿吸尘器轴向延伸,所述抵接部沿吸尘器径向朝向外缘部方向延伸,以与所述上圈主体相抵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缘部形成有与所述弧形翻边相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内侧设置有密封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过滤器安装到位时,所述抵接部夹持于所述外缘部和上圈主体之间,所述密封件被压紧于弧形翻边和配合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吸尘器通过设置检测组件来检测过滤器的安装情况,有效避免因漏装过滤器而启动吸尘器时,桶组件内部的灰尘杂质直接通过机头组件并从出风口排除,不但会损害电机,而且会产生大量扬尘,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吸尘器的过滤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过滤器的过滤器支架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过滤器支架未安装内支架前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过滤器支架的内支架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述吸尘器的机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圈出部位的放大图。

图9是对应图8所示部位未安装过滤器时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100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吸尘器100包括机头组件1、桶组件2和设置在机头组件1和桶组件2之间的过滤器3。

结合图1和图7所示,所述桶组件2具有底座21、设置于底座21下方的滚轮22、固定于底座21上方的桶体23和设置于桶体23上侧的扣持件24。所述扣持件24用以扣持固定机头组件1。

所述桶体23具有用以收容所述过滤器3并集尘的收容腔231、设置于桶体23顶端并向外翻折设置的搭接部232。

如图1至图5、图7及图8所示,所述过滤器3包括过滤器支架31和固定于过滤器支架31上的过滤袋32。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所述过滤器支架31和所述过滤袋32也可成型为一体。所述过滤器支架31设有过滤器上圈311(后简称上圈311)、连接于上圈311内侧的螺旋支撑体312和与螺旋支撑体312配合设置的内支架313。

所述上圈311呈圆环形,主要指过滤器支架31的顶部位置,并形成有位于内侧的上圈主体3111、设置于上圈主体311外侧并且向外翻折形成的弧形翻边3112、自上圈主体3111底部向下延伸的支撑部3113和袋固定部3114。

所述支撑部3113和袋固定部3114沿径向间隔设置,并且支撑部3113位于袋固定部3114外侧。所述支撑部3113用以在过滤器3安装至桶体23上限制过滤器3径向移动,所述袋固定部3114用以固定连接所述过滤袋32。

所述弧形翻边3112与桶体23的搭接部232相搭接,以将过滤器3安装至所述桶体2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支撑体312与上圈311一体成型,并且连接于上圈主体3111的内侧。当然,所述螺旋支撑体312也可与上圈311分开成型后固定于上圈主体3111的内侧。所述螺旋支撑体312位于袋固定部3114内侧,并且在过滤器支架31和过滤袋32固定在一起时,所述螺旋支撑体312位于过滤袋32内侧。

所述螺旋支撑体312包括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并呈螺旋状延伸的若干螺旋架体3121和连接于若干所述螺旋架体3121末端的连接部3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支撑体312呈螺旋状逐渐收拢延伸,使得所述连接部3122的外径小于所述上圈主体3111的内径;并且将所述螺旋支撑体312呈弹性设置,使得螺旋支撑体312在使用时可向下下沉展开呈具有中空内腔的框架结构,其整体大致呈倒锥形立体状设置;在未使用或包装时,可将螺旋支撑体312整体收起于上圈主体3111内侧,从而与上圈311整体呈扁平状,节约包装空间。

所述内支架313配合呈弹性设置的螺旋支撑体312使用,并设有位于中间部位的基部3131、可同向折弯设置于基部3131周围的若干内支架臂3132和设置于每一内支架臂3132末端的定位部3133。

在本实用新型吸尘器100未使用或处于包装状态时,所述基部3131、内支架臂3132和定位部3133整体呈扁平状。在安装使用时,将若干所述内支架臂3132以基部3131为基准同向折弯,然后通过定位部3133固定于所述螺旋支撑体312内侧,所述螺旋支撑体312的连接部3122上设置有用以与定位部3133相配合的定位孔3123。由此,在本实用新型吸尘器100工作时,由于压力作用,过滤袋32有向中心收拢的趋势,使螺旋支撑体312向上抬起,此时,内支架313的基部3131可向上抵靠在机头组件1的下侧,保证过滤袋32的使用空间;当停止工作时,由于压力的消失,具有弹性的螺旋支撑体312向下回弹,冲击过滤袋32,可起到弹灰的效果。

结合图1、图6至图9所示,所述机头组件1具有壳体11、设置于壳体11内侧的电机12、控制器(未图示)和用以检测过滤器3安装状况的检测组件13等。

所述壳体11具有向上突伸设置的上壳体111、连接于上壳体111底部的壳底壁112、形成于上壳体111和壳底壁112之间的收容部113。所述电机12、控制器及检测组件13等安装于收容部113内。所述壳底壁112朝向过滤器3设置,并于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机头进风口1120。所述上壳体111上形成有机头出风口1110。

所述壳底壁112的外径大于上壳体111的外径,从而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突伸出上壳体111的外缘部1121。所述外缘部1121与所述过滤器上圈311相对设置,并具有与所述上圈主体3111沿轴向相对设置的延伸部1122、连接于延伸部1122外侧的配合部1123。所述配合部1123用以与所述过滤器3的弧形翻边3112以及桶组件2的搭接部232相配合,并且可通过与桶组件2上的扣持件24相扣持而将机头组件1、过滤器3和桶组件2固定在一起。为保证密封效果,所述配合部1123内侧设置有密封件1124,以使得与过滤器3的弧形翻边3112抵接时能够密封配合。

所述检测组件13包括可伸缩设置于机头组件1上的触发件14和与触发件14相配合设置的感知元件15。所述触发件14设置有突伸出壳底壁112以抵接过滤器上圈311的抵接部140,所述壳底壁112具有供所述触发件15向外突伸的穿孔1125。所述检测组件13整体设置为:在吸尘器100安装完整时,过滤器3的上圈311抵持触发件14,使得触发件14触发感知元件15。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感知元件15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使得在感知元件15被触发时,所述吸尘器100可被启动,未被触发时不能启动。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将感知元件15与一设置于壳体11上的指示灯(未图示)相连接,从而通过指示灯来判断组装状况,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壳体11的收容部113包括第一容置腔1131。所述触发件14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31内的抵接元件141,所述抵接部140设置于抵接元件1伸出壳底壁112的一端,并向外延伸至外缘部1121下侧位置处,以方便与上圈311相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发件14还包括与抵接元件141配合设置的弹性元件142,所述弹性元件143可使得在抵接部140未受到过滤器3抵持时,保持触发件14处于未触发感知元件15的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设置有位于第一容置腔1131远离所述抵接部140的一侧的固定壁114,所述弹性元件142沿抵接元件141轴向夹持于固定壁114和抵接元件141之间;具体为使所述弹性元件142两端分别沿抵接元件141轴向连接所述固定壁114和抵接元件141,从而通过弹性元件142还可将抵接元件141固定于壳体11上,防止抵接元件141脱落。

具体地,所述固定壁114设有一沿抵接元件141轴向贯穿的开口1141。所述抵接元件141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31内的本体部1411、自本体部1411沿轴向穿设于开口1141内并可沿开口1141上下滑动的突伸部1412;所述本体部1411朝向过滤器3的一端伸出所述壳底壁112,所述抵接部140自本体部1411伸出的壳底壁11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外缘部1121位置处。所述弹性元件14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壁114和突伸部1412相邻本体部1411的位置、或者所述弹性元件14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壁114和本体部14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元件141呈L型设置,所述第一容置腔1131在壳体11内沿吸尘器100轴向延伸,相应地,所述本体部1411和突伸部1412整体沿吸尘器100轴向延伸,所述抵接部140自本体部1411沿吸尘器100径向朝向外缘部1121方向延伸,以与所述上圈主体3111相抵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部1411的外径大于所述突伸部1412的外径和开口1141内径,所述弹性元件142夹持连接于所述固定壁114和本体部1411之间。所述突伸部1412的可移动距离(即本体部1411与固定壁114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抵接部140可被抵持移动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机头组件1与安装有过滤器3的桶组件2进行扣合时,上圈主体3111沿吸尘器100轴向抵持抵接部140,并且在扣合到位时,所述抵接部140被夹持在上圈主体3111和机头组件1上外缘部1121的延伸部1122之间,从而所述抵接部140可被抵持移动的距离即为所述抵接部140与壳底壁112的延伸部1122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在所述抵接部140被夹持在上圈主体3111和机头组件1的延伸部1122之间时,所述密封件1124被压紧于配合部1123和弧形翻边3112之间;并且,所述密封件1124被压紧时的厚度大致等于所述抵接部140的厚度,以尽可能地减少配接间隙,保证配接强度。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也可在所述抵接元件141上进一步设置用以防止抵接元件140脱离壳体11的限位部(未图示)。所述限位部可设置于本体部1411上或者设置于所述抵接元件141远离抵接部140的一端;所述壳体11内设有用以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限位面,使得在抵接部140未受到过滤器3抵持时,所述限位部搭接于限位面上,在抵接部140受到过滤器3抵持而移动时,所述限位部脱离限位面。该种情况下,在不设置所述弹性元件142时同样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限位部可自突伸部1412末端向外突伸而成,并且位于开口1141背离本体部1411的一侧,此时所述固定壁114背离第一容置腔1131的一侧表面即为前述限位面,使得在过滤器3未安装的初始状态下,通过该限位部和限位面配合防止抵接元件141向下脱落,该种情况下也可仅将所述弹性元件142夹持设置在固定壁114和本体部1411之间,以保持在未安装过滤器3时,采用弹性元件142来保持触发件14处于未触发感知元件15的初始状态即可。另外,所述限位部也可自本体部1411邻近壳底壁112的位置处,并且在抵接部140受到过滤器3抵压时,所述限位部搭接于所述壳底壁112相邻穿孔1125的内壁面处,此时,所述壳底壁112相邻穿孔1125的内壁面即为前述限位面。

所述感知元件15固定于壳体11内侧与所述抵接元件141相邻的位置处,并且具有朝向抵接元件141设置的感知部15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感知元件15为微动开关,所述感知部151即为微动开关的开关部,所述抵接元件141具有在沿轴向朝壳体11内部缩入时与感知部151相抵触的触发部1410。所述感知部151与触发部1410之间的轴向间距不大于所述抵接部140可被沿轴向抵持移动的距离。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感知元件15也可为其他可配合抵接元件141设置的信号传感装置,只要能够检测到抵接元件141在过滤器3安装到位时的移动位置,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感知元件15位于所述抵接元件141的径向外侧,所述触发部1410形成在所述本体部1411相邻突伸部1412的位置处;所述感知部151突伸入所述第一容置腔1131内,并且在抵接元件141未被抵压缩入时,所述感知部151与所述突伸部1412间隔相对,在抵接元件141受抵压缩入壳体11时,所述触发部1410移动触发所述感知部151。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也可将所述感知元件5设置在所述抵接元件141的轴向外侧,具体为设置在突伸部1412的轴向外侧,使得抵接元件141被抵持缩入时,突伸部1412沿轴向向上移动触发感知元件5,此时,所述触发部1410设置在突伸部1412末端。

由以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吸尘器100通过设置检测组件15来检测过滤器3的安装情况,有效避免因漏装过滤器3而启动吸尘器100时,桶体23内部的灰尘杂质直接通过机头组件1并从机头出风口1110排除,不但会损害电机12,而且会产生大量扬尘,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