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16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门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备固定窗和比固定窗更靠室内侧且可滑动的隔扇的门窗。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具备以上框、下框以及左右的纵框为框架的窗框和组装于该窗框内的室内侧的内隔扇以及室外侧的外隔扇的推拉窗(参照文献1:日本特开2005-76428号公报)。

在下框设置有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外导轨部以及内导轨部,在外导轨部抵接有外隔扇的下部侧的滑轮,在内导轨部抵接有内隔扇的下部侧的滑轮。在外导轨部以及内导轨部间形成有积水空间。该积水空间成为来自内隔扇侧的雨水等和来自外隔扇侧的雨水等的双方流入而积存的空间。

积水空间所积存的水通过由排水口或排水阀构成的共同的排水路径而向室外侧排出。此时,积水空间通过外隔扇等而与大气隔断而被作为室内侧的空间,因此,积水空间的压力(内压)与室外侧的风压力(外压)不同。

因此,在风向推拉窗侧吹而风压升高的情况(风压力成为正压的情况等)下,积水空间所积存的水的水头压小于外压的状态下,排水阀被关闭,因此,防止风向积水空间吹入。

另一方面,如果在风压力成为负压的情况等下,积水空间所积存的水的水头压大于外压,则排水阀通过该压力差而打开,积水空间的水向室外侧排出。

这样,在下框构成有水头式的排水构造。

但是,在文献1所记载的推拉窗中,来自内隔扇侧的水和来自外隔扇侧的水的双方流入到共同的积水空间并从共同的排水路径向室外侧排出。因此,在积水空间容易积存水,存在如果超过共同的排水路径的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积存水则导致向室内侧的漏水的担忧。

如上所述超过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积存水,即使在例如通过在窗框内构成固定窗并且在该窗框内可滑动地配置隔扇而构成的单推拉窗中也同样会发生。即,在使单推拉窗为来自固定窗侧的水和来自隔扇侧的水的双方流入到共同的积水空间并从共同的排水路径向室外侧排水的结构的情况下,容易在积水空间积存水,存在如果超过共同的排水路径的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积存水则导致向室内侧的漏水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超过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积存水的门窗。

本发明的门窗,其特征在于,具备窗框、被构成于所述窗框内的固定窗、可滑动地配置于所述窗框内且比所述固定窗更靠室内侧的隔扇,所述窗框具备上框、下框、左右的纵框以及纵骨,所述下框具有对所述隔扇进行引导的导轨部,在所述固定窗和所述导轨部之间形成有积水空间,在所述下框构成有使所述积水空间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水路径,所述固定窗由面材和固定所述面材的周缘的固定部构成,在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面材间形成有空间,在所述固定窗的下部,与所述第一排水路径区分开而构成有使所述空间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二排水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门窗,向配置于比固定窗更靠室内侧的位置的隔扇侧浸入的雨水等流入到积水空间而积存,但是,向固定部以及面材间的空间浸入的雨水等不流入到积水空间而通过第二排水路径向室外侧排水。因此,与例如被作为固定窗侧的水和隔扇侧的水的双方流入到积水空间并从共同的排水路径排水的结构的门窗相比,能够抑制超过第一排水路径中的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积存水。

另外,因为第二排水路径与第一排水路径区分开,所以不会由积水空间或第一排水路径的水而堵塞第二排水路径。例如,在固定部以及面材间的空间是与大气等压的等压空间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堵塞第二排水路径而无法维持固定部以及面材间的等压空间的与大气的等压状态的担忧。

在本发明的门窗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排水路径,配置有切换将所述第一排水路径关闭的状态和打开的状态的排水装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由排水装置将第一排水路径作为关闭状态,从而能够在积水空间积存规定量的雨水等,能够防止风向积水空间吹入。

在本发明的门窗中,优选,所述下框具有第一室外外观片部、第二室外外观片部、与所述第一室外外观片部以及所述第二室外外观片部连续的下片部,所述第二室外外观片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室外外观片部更靠室外侧的位置,所述下片部从所述第一室外外观片部向所述第二室外外观片部延伸设置至室外侧,在所述下片部,形成有构成所述第二排水路径的排水口。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相对于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向第二室外外观片部延伸设置至室外侧的下片部形成排水口,因此,该排水口被配置于在外观上难以辨认的位置,能够提高设计性。

在本发明的门窗中,优选,所述上框、所述下框、所述左右的纵框以及所述纵骨由树脂制框材形成,在所述下框形成有第一中空部以及第二中空部,在所述第一中空部配置有加强材,在所述第二中空部构成有所述第二排水路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通过第二排水路径的水不会浸入到配置有加强材的第一中空部,因此,能够抑制加强材受潮而腐蚀等。

在本发明的门窗中,优选,所述第一中空部位于所述纵骨的下部,配置于所述第一中空部的所述加强材被安装于所述纵骨的下部,所述第二中空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中空部更靠室外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第一中空部内的加强材配置于纵骨的下部,并且安装于该纵骨的下部,从而能够提高树脂制的窗框的刚性。

另外,由于从室外侧向固定部以及面材间的空间浸入的雨水等通过第二排水路径而排水到室外侧,因此,能够抑制水扩展至位于比该第二排水路径更靠室内侧的位置的第一中空部侧,能够降低水向加强材的相对于纵骨下部的安装部分等浸入的担忧。

在本发明的门窗中,优选,所述固定窗通过将所述面材固定于由所述上框、所述下框、所述左右的纵框中的一个纵框以及所述纵骨构成的所述固定部内而构成,所述第二排水路径被构成于所述下框。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由固定框保持面材自身,因此,不需要在面材的周缘安装框材,能够削减门窗的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的门窗中,优选,所述固定窗通过将固定隔扇固定于由所述上框、所述下框以及所述左右的纵框中的一个纵框构成的框内而构成,所述固定隔扇通过将所述面材固定于由上框、下框、左右的纵框构成的所述固定部内而构成,所述第二排水路径被构成于所述下框。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下框构成第二排水路径并将固定隔扇固定于窗框内,从而能够利用通常的隔扇构成固定窗。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超过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积存水的门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推拉窗的外观姿势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而表示的纵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而表示的横截面图。

图4是放大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推拉窗的下框的纵截面图。

图5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推拉窗的纵骨的下部的说明图。

图5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推拉窗的纵骨的下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单推拉窗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3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窗、即单推拉窗1被设置于建筑物结构体的开口部。单推拉窗1具备窗框2、被构成于图1所示的窗框2的右半部分侧的固定窗3、沿左右方向可滑动地配置于窗框2内的隔扇4(内隔扇)。

[窗框]

窗框2通过以上框21、下框22以及左右的纵框23、24为框架并且在纵框23、24间设置中骨25(纵骨)而构成。上框21、下框22、左右的纵框23、24以及中骨25为由树脂制的挤压型材形成的树脂框材。上框21、下框22以及左右的纵框23、24分别形成为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状。在图1中,左侧所示的纵框23相对于隔扇4位于门端侧。在图1中,右侧所示的纵框24相对于隔扇4位于门尾侧。

[固定窗]

固定窗3具备由上框21、下框22、纵框24以及中骨25构成的固定框20(固定部)和配置于该固定框20内的由双层玻璃等构成的面材31。在固定框20安装有气密材11和压边条12。气密材11与面材31的外周部的室外面抵接,压边条12与面材31的外周部的室内面抵接。因此,面材31由气密材11以及压边条12夹持。

在固定框20和面材31之间形成有等压空间32(空间)。等压空间32主要通过第二排水路径60而与室外侧外部连通,从而成为与室外侧的大气等压。通过形成该等压空间32,从而抑制由室外侧的大气和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的压力差引起的雨水等的浸入。

[隔扇]

隔扇4以上框41、下框42、左右的纵框43、44以及由双层玻璃等构成的面材45为框架而构成。上框41、下框42以及左右的纵框43、44是由树脂制的挤压型材形成的树脂框材。在图3中,右侧所示的纵框43是门端侧的纵框,在图3中,左侧所示的纵框44是边挺侧的纵框。

在上框41、下框42、左右的纵框43、44安装有气密材11和压边条12。气密材11与面材45的外周部的室外面抵接,压边条12与面材45的外周部的室外面抵接。因此,面材45由气密材11以及压边条12夹持。另外,在下框42设置有滑轮46。

[下框]

如图4所示,下框22具有框主体部26、保持面材31的保持部27、将隔扇4沿左右方向引导的导轨部28(导轨)。

[框主体部]

框主体部26具有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外侧进深片部262、内侧进深片部263、室内外观片部264。外侧进深片部262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连续。内侧进深片部263被配置于比外侧进深片部262更靠窗框2的内侧(上面侧)的位置。即,外侧进深片部262被配置于比内侧进深片部263更靠窗框2的外侧(外周侧)的位置,内侧进深片部263被配置于比外侧进深片部262更靠窗框2的内侧(内周侧)的位置。因此,在下框22中,外侧进深片部262被配置于下面侧,内侧进深片部263被配置于上面侧。

室内外观片部264与外侧进深片部262以及内侧进深片部263连续。

在外侧进深片部262和内侧进深片部263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片部265a以及第二间隔片部265b。通过由这些间隔片部265a、265b将外侧进深片部262以及内侧进深片部263间的空间间隔,从而形成三个中空部267、268、269。

中空部267被形成于第一间隔片部265a以及室内外观片部264间。中空部268被形成于中空部267的室外侧,中空部269被形成于比中空部268更靠室外侧的位置。在中空部268,金属制的加强材266通过螺钉10而被螺钉紧固于外侧进深片部262来配置。

导轨部28从内侧进深片部263向下框22的外观方向(上方)突出设置。导轨部28具备从内侧进深片部263向上方突出的室内侧突出片281以及室外侧突出片282、连结室内侧突出片281以及室外侧突出片282的上面连结部283。在上面连结部283的上面安装有金属制的导轨部件284,以滑轮46在该导轨部件284上进行移动的方式构成。室内侧突出片281位于第一间隔片部265a的上方,以能够将施加于导轨部28的隔扇4的载荷从室内侧突出片281传递到第一间隔片部265a来进行支承的方式构成。

[保持部]

保持部27具有下片部271、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进深片部273、导轨相对片部274。

下片部271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的上端连续,从该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向室外侧并向斜上方向突出。下片部271沿着与下框22的外观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与下片部271的室外端连续,在其前端部分安装有气密材11。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被配置于比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更靠室外侧的位置。进深片部273与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连续。导轨相对片部274与进深片部273以及内侧进深片部263连续,相对于导轨部28隔开间隔而相对地配置。

在进深片部273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槽形成部273a,在形成于该槽形成部273a和导轨相对片部274之间的卡合槽卡合有压边条12。

在保持部27设置有与下片部271以及导轨相对片部274的各自的下端连续的沿着大致水平方向设置的间隔片部275、与下片部271以及进深片部273连续的沿着大致垂直方向设置的间隔片部276。

由下片部271、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进深片部273以及间隔片部276形成中空部277(第二中空部)。由进深片部273、导轨相对片部274以及间隔片部275、276形成中空部278(第一中空部)。

另外,上述中空部269由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外侧进深片部262、第二间隔片部265b、内侧进深片部263以及间隔片部275而被划分形成。

将中空部277、278间隔的间隔片部276的进深方向的位置被设定在面材31的进深尺寸内。

中空部277位于比中空部278更靠室外侧的位置。中空部269位于中空部278的下方。

如图5a、图5b所示,中空部278位于中骨25的下方。在该中空部278,截面コ字形状的金属制的加强材279通过螺钉10而被螺钉紧固于进深片部273来配置。

在此,如图5a、图5b所示,加强材279通过螺钉10而相对于安装配件251被螺钉紧固,该安装配件251被螺钉紧固于处于中骨25的内部的加强材252。通过这样进行螺钉紧固,下框22和中骨25的安装部分的刚性提高。

[积水形成部]

如图4所示,在下框22,由导轨部28的室外侧突出片282、内侧进深片部263以及导轨相对片部274形成积水形成部221,由该积水形成部221划分形成积水空间5。在积水形成部221,导轨相对片部274为室外侧壁部,室外侧突出片282为室内侧壁部,内侧进深片部263为底面部。

另外,积水空间5的沿着下框22的方向的两端部由纵框24和下述的下框挡风板7而被划分。

[排水路径]

在下框22,构成有将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雨水等排水到室外侧的第一排水路径50、将浸入到下述的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的等压空间32的雨水等排水到室外侧的第二排水路径60。

[第一排水路径]

第一排水路径50具备形成于下框22的内侧进深片部263(积水空间5的底面部)的排水口51和形成于下框22的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的排水口52而构成。在排水口51安装有排水装置53。

如图3所示,排水口51形成为沿着下框22的长度方向的长孔状,沿着下框22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另外,排水口52沿着下框22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下框22的长度方向(窗框2的左右方向)上的排水口51以及排水口52的位置被设置为一致。

排水口51将积水空间5和中空部269连通。排水口52将中空部269和室外侧空间连通。由此,第一排水路径50被构成为从积水空间5通过中空部269而与室外侧空间连接的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装置53从垂直方向插入并安装于排水口51。如图4所示,排水装置53具备排水阀壳530和可转动地安装于排水阀壳530的两个阀体531、532。排水阀壳530以及阀体531、532由例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物)构成。

阀体531位于中空部269,阀体532位于积水空间5。

阀体531通过转动而切换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的水头压小于室外侧的风压力的情况下的关闭的状态、以及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的水头压大于室外侧的风压力的情况下的打开的状态。

阀体532由相对于水的比重小的材料构成。该阀体532在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的高度水平比规定高度高的情况下一边在水中浮起一边转动而打开排水口51。另外,在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的高度水平成为规定高度以下的高度的情况下,转动到原来的位置,关闭排水口51。

[第二排水路径]

第二排水路径60由形成于下框22的进深片部273的排水口61和形成于下片部271的排水口62构成。排水口61、62位于比中空部278更靠室外侧的位置。

排水口61在下框22的进深片部273中与面材31的下缘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多个排水口61沿着下框22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各排水口61相对于面材31的下端面和室外面的连续部分而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下方,由此,顺着面材31的室外面落下的水就这样通过排水口61而排出。另外,排水口62沿着下片部271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各排水口62相对于各排水口61而分别配置于铅垂方向的下方,由此,从排水口61落下的水就这样通过排水口62而被排水。各排水口62在下框22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多个排水口52间的位置,由此,降低从排水口62排出的水和从排水口52排出的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排水口61将等压空间32和中空部277连通。排水口62将中空部277和室外侧空间连通。由此,第二排水路径60构成为从等压空间32通过中空部277而与室外侧空间连接的路径。

上述的第二排水路径650被区分开并被构成于比第一排水路径50更靠室外侧的位置。即,第一排水路径50和第二排水路径60是彼此不同的独立的路径。因此,在第一排水路径50流动的水和在第二排水路径60流动的水不会合流。

[上框、纵框]

上框21、左右的纵框23、24形成为与下框22同样的截面形状,因此,标记与下框22的各结构适当相同的符号。其中,在上框21、左右的纵框23、24,未构成第一排水路径50以及第二排水路径60。即,在上框21、左右的纵框23、24,未形成排水口51、52、61、62,也未安装排水装置53。

如图2所示,上框21的保持部27保持面材31的上缘部。上框21的加强材279经由安装配件251而被安装于中骨25的上部。

在图3中,左侧所示的纵框24的保持部27保持面材31的左侧的纵缘部。在图3中,在右侧所示的纵框23的保持部27安装有覆盖材14。

[中骨]

如图3所示,中骨25具有具备中空部253的框主体部254、保持面材31的纵缘部的保持部255。保持部255与纵框24的保持部27同样地形成,与该纵框24同样地保持面材31。

如图5a、图5b所示,在中空部253配置有金属制的加强材252。在加强材252的上部以及下部分别螺钉紧固有安装配件251。各安装配件251分别被螺钉紧固于下框22的加强材279以及上框21的加强材279。

此外,中骨25可卡合地构成为在隔扇4的封闭状态下与纵框44互相拉。另外,在隔扇4的封闭状态下,中骨25和纵框44的间隙由密封材256、446闭塞。

如图2、3所示,在上框41、下框42以及纵框43安装有可滑动地抵接于上框21、下框22以及纵框23的导轨部28的室外侧面的水密材13。

另外,在中骨25以及纵框44所卡合的边挺部的上方以及下方的位置配置有上框挡风板6以及下框挡风板7。上框挡风板6堵塞上框21和中骨25以及纵框44的上面之间的空间,下框挡风板7堵塞下框22和中骨25以及纵框44的下面之间的空间。该挡风板6、7在中骨25以及纵框44的上方以及下方部分防止风在室内外间吹过。

因此,如果关闭单推拉窗1的隔扇4,则单推拉窗1的室外侧和室内侧通过固定窗3的面材31以及隔扇4而划分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因此,位于固定窗3的室内侧的积水空间5、即形成于下框挡风板7和纵框24之间的积水空间5位于单推拉窗1的室内空间。

此外,如图3所示,即使在处于封闭位置的隔扇4的室外侧,也形成有由下框22的积水形成部221、下框挡风板7、纵框23划分的积水空间8。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推拉窗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雨天时,雨水从中骨25和纵框44的边挺部或由上框挡风板6、下框挡风板7堵塞的部分向积水空间5内浸入,积水空间5内的水的高度水平成为规定高度以上的情况下,排水装置53的阀体532在水中浮起而转动,打开排水口51。

如果阀体532打开,则积水空间5内的水向排水阀壳530内流动,通过该水的压力将阀体531向室外侧打开,从而向中空部269排出。排出到中空部269内的水从排水口52向室外侧空间排出。

此外,在对阀体531施加正压的情况下,在积水空间5以及排水阀壳530所积存的水的水头压比施加于阀体531的室外侧的风压力(正压)小时,阀体531成为关闭的状态,无法将积水空间5以及排水阀壳530内的水排出到中空部269。在该情况下,积水空间5的水位变高,施加于阀体531的水头压也变大。

因此,如果由积水空间5以及排水阀壳530所积存的水而施加于阀体531的水头压比施加于上述阀体531的室外侧的风压力(正压)大,则阀体531打开,因此,能够将积水空间5以及排水阀壳530内的水排出到中空部269。排出到中空部269内的水经由排水口52而向下框22的室外侧空间排出。

此外,如果加大积水空间5的高度尺寸,则即使对阀体531施加大的正压,也能够打开阀体531,如果减小积水空间5的高度尺寸,则在施加于阀体531的正压不小时,无法打开阀体531。因此,积水空间5的高度尺寸可以根据能够打开阀体531的风压力的上限值的设定来设计。

如果打开阀体531而积水空间5内的水被排出且水位下降,则阀体532的浮力也降低,阀体532被关闭。在积水空间5内有时也残留些许水,但是,能够从阀体532和排水阀壳530的抵接部分的微小间隙等将积水空间5的水一点一点地排出而去除。

此外,如图3所示,因为形成于处于封闭位置的隔扇4的室外侧的积水空间8面向室外侧,雨水直接吹入,因此,比积水空间5容易积存水。在该积水空间8也设置有排水口51以及排水装置53,因此,即使积水空间8内的水位比隔扇4的下框42高,积水空间5的水也不会超过导轨部28而向室内侧流入。

另外,在雨天时,在固定窗3侧,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的等压空间32与室外侧的大气等压,因此,难以从室外侧向该等压空间32浸入雨水。在此,具备排水口61、62而构成的第二排水路径60相对于具备排水口51、52而构成的第一排水路径50,向室外侧被区分开而被作为不同路径,另外,也与积水空间5无关。因此,排水口61、62不会影响到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的高度水平,也不会影响到在第一排水路径50流动的水,能够维持该排水口61、62的开放状态。由此,例如不会由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堵塞排水口61、62而无法维持等压空间32,能够防止雨水容易从室外侧向等压空间32浸入。

此外,即使在向等压空间32浸入了一些雨水的情况下,所浸入的水也通过第二排水路径60而向室外侧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单推拉窗1,其特征在于,具备窗框2、被构成于窗框2内的固定窗3、可滑动地配置于窗框2内且比固定窗3更靠室内侧的隔扇4,窗框2具备上框21、下框22、左右的纵框23、24以及中骨25,下框22具有对隔扇4进行引导的导轨部28,在固定窗3和导轨部28之间形成有积水空间5,在下框22构成有使积水空间5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水路径50,固定窗3由面材31、固定面材31的周缘的固定部即固定框20构成,在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形成有等压空间32,在固定窗3的下部,与第一排水路径50区分开而构成有使等压空间32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二排水路径60。

因为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向配置于比固定窗3更靠室内侧的位置的隔扇4侧浸入的雨水等流入到积水空间5而积存,但是,向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的等压空间32浸入的水不流入到积水空间5而通过第二排水路径60向室外侧排出。因此,与被作为例如固定窗3侧的水和隔扇4侧的水的双方流入到积水空间5且从共同的排水路径排出的结构的门窗相比,能够抑制超过第一排水路径50中的排水能力而在积水空间5积存水。

另外,因为第二排水路径60与第一排水路径50区分开,所以即使积水空间5或第一排水路径50的水的高度水平上升,也不会由该积水空间5所积存的水堵塞第二排水路径60。由此,能够降低例如堵塞第二排水路径60而无法维持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的等压空间32的与大气的等压状态的担忧。

即,在堵塞了第二排水路径60的情况下,等压空间32和室外侧的连通部分比等压空间32和室内侧的连通部分小,面材31以及固定框20间的空间不与大气等压而产生压力差,向等压空间32浸入雨水等的可能性升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推拉窗1中,如上所述,由于第二排水路径60作为与第一排水路径50区分开的不同路径而构成,因此,能够将等压空间32维持为与大气等压的状态。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发挥以下的各效果。

(2)在第一排水路径50配置有切换将该第一排水路径50关闭的状态和打开的状态的排水装置53。

因此,通过由排水装置53将第一排水路径50作为关闭状态,从而能够在积水空间5积存规定量的雨水等,能够防止风向积水空间5吹入。

(3)下框22具有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以及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连续的下片部271,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被配置于比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更靠室外侧的位置,下片部271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向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延伸设置至室外侧,在下片部271形成有构成第二排水路径60的排水口62。

因此,形成于上述的下片部271的排水口62被配置于在外观上难以辨认的位置,能够提高设计性。

(4)上框21、下框22、左右的纵框23、24以及中骨25由树脂制框材形成,在下框22形成有中空部278(第一中空部)以及中空部277(第二中空部),在中空部278配置有加强材279,在中空部277构成有第二排水路径60。

因此,通过第二排水路径60的水不会浸入到配置有加强材279的中空部278,因此,能够抑制加强材279受潮而腐蚀等。

(5)中空部278位于中骨25的下部,配置于中空部278的加强材279被安装于中骨25的下部,中空部277被配置于比中空部278更靠室外侧的位置。

因此,通过将下框22的中空部278内的加强材279配置在中骨25的下部并且安装在该中骨25的下部,从而能够提高树脂制的窗框2的刚性。

另外,由于从室外侧向固定框20以及面材31间的等压空间32浸入的水通过第二排水路径60而排出到室外侧,因此,能够抑制水扩展至位于比该第二排水路径60更靠室内侧的位置的中空部278侧,能够降低水向加强材279的相对于中骨25的下部的安装部分等浸入的担忧。

(6)固定窗3通过将面材31固定于由上框21、下框22、纵框23以及中骨25构成的固定框20内而构成,第二排水路径60被构成于下框22。

因此,由固定框20保持面材31自身,因此,不需要在面材31的周缘安装框材,能够削减单推拉窗1的部件数量。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例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窗3通过将面材31固定于由上框21、下框22、纵框24以及中骨25构成的固定框20内而构成,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6所示,固定窗3也可以通过将树脂制的上框、下框33、左右的纵框组装而构成固定部20a,将在所构成的固定部20a内固定面材31而构成的隔扇35(固定隔扇)固定于在上框、下框22a以及纵框构成的框内而构成。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在下框33构成第二排水路径60并将隔扇35固定于窗框2内,从而能够利用通常的隔扇而构成固定窗3。

在该情况下,下框22a相对于下框22省略保持部27的结构,并且在内侧进深片部263形成有与下框33卡合的卡合突部263a。积水形成部221由下框33、内侧进深片部263以及导轨部28形成。

另外,等压空间32被形成于由上框、下框33、左右的纵框构成的固定部20a和面材31之间。第二排水路径60具备形成于下框33的各排水口61a、62a而构成,使上述的等压空间32与室外侧连通。

在下框33形成有中空部331(第二中空部)以及中空部332(第一中空部)。中空部331相对于中空部332而配置于室外侧。在中空部332配置有金属制的加强材333。加强材333通过螺钉10而被螺钉紧固于下框33的进深片部334。第二排水路径60通过中空部332而构成。

此外,将积水空间5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水路径50具备形成于下框22a的内侧进深片部263的排水口51和形成于下框22a的室外外观片部261的排水口52而构成。

第二排水路径60与第一排水路径50区分开而配置于室外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片部271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的上端向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的下端并向斜上方向延伸而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另外,也可以从第一室外外观片部261的上端向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的下端并向斜下方向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二排水路径60的排水口62被形成于下片部271,但是,不限于此,排水口62也可以形成于下片部271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于例如第二室外外观片部27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框20和面材31之间形成有与室外侧的大气等压的等压空间32,但是,也可以形成有不与室外侧的大气等压的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排水路径50配置有排水装置53,但是,也可以省略该排水装置53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框21、下框22、左右的纵框23、24以及中骨25由树脂制框材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由铝挤压型材等金属制框材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比固定窗3更靠室内侧的位置配置可滑动的隔扇4而将单推拉窗1构成为门窗,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将例如具备配置于固定窗3的左右两侧即配置于室内侧或室外侧的两个隔扇4的双推拉窗构成为门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