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推拉网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099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横推拉网屏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横推拉网屏(screen)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对在展开网屏的状态下锁止操作框的机构进行了改良的横推拉网屏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在全展开状态下锁止横推拉网屏装置中的操作框的锁止机构,一般来说,已知有在操作框与在网屏的全展开状态下其所抵接的支承框之间设置磁铁和被其磁性地吸附的吸附构件的磁铁方式;同样在上述操作框与其所抵接的支承框之间设置门闩(latch)与其所卡止的支承构件的门闩方式;另外,如专利文献1等所公开的那样,在操作框到达网屏的全展开位置时,该操作框落入到设置于其导轨的凹陷而被保持于其中的落入方式等。

但是,在上述磁铁方式中,设定与网屏的尺寸相应的磁铁的吸附力存在问题,存在在其弱的情况下,由于吹到网屏的风的力而使吸附被解除,相反,在吸附力过强的情况下,为了收纳网屏,解除吸附需要大的操作力等的问题。另外,在门闩方式中,从危险性或外观性的观点出发,有时避免具有尖锐的前端的门闩露出。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落入方式中,在操作框在全展开状态下落入到导轨的凹陷时,网屏相对于操作框的安装端也追随于其,因此,该网屏的操作框侧附近暂时变形,或者出现褶皱,存在外观变差等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3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横推拉网屏装置,作为横推拉网屏装置中的操作框的锁止机构,如上述磁铁方式或门闩方式所述,在基于其结构且没有本质性问题的落入方式中,在操作框到达网屏的展开位置时,该操作框本身不会落入到导轨的凹陷等,仅为了锁止操作框而另外设置的锁止构件向锁止状态转移,因此,安装于操作框的网屏不会受锁止机构的影响而变形并变成出现褶皱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横推拉网屏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利用网屏框的上下横框中的引导部来引导上下端的操作框,安装张设于该网屏框的网屏的一端,通过该操作框进行网屏的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所进行的开闭的横推拉网屏装置,上述网屏框的上下横框中的各个引导部引导上述操作框的横向移动,在上述下横框中,在网屏的展开状态下操作框所位于的网屏展开部位,具备具有卡止于处于该部位的操作框的下端而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下挂钩的下锁止构件,该下锁止构件引导在其上的操作框的横向移动,而在操作框到达网屏展开部位时,上述下挂钩卡止于该操作框的下端而阻止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上述上横框的引导部将在抬起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的操作框时妨碍横跨向上移动至与该操作框卡止的高度的上述下挂钩的部分作为能够向上移动空间,通过该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下挂钩的横跨,由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其他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下横框的下锁止构件具备以引导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下横框的网屏展开端侧与其相反侧的下挂钩的配设端侧之间的中间部为支点,使该支点的两侧能够相互升降的结构,在沿着下横框的引导部将网屏向展开部位侧移动的操作框到达下锁止构件的下挂钩时,该操作框搁置到下挂钩之上,通过其重量使该下挂钩下降,由此,操作框能够向网屏的展开部位移动,在其移动的阶段,操作框越过上述下锁止构件的支点后,操作框的重量将下锁止构件中的操作框的载置部保持为下横框的引导面的高度,将下挂钩卡止于该操作框的下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其他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下横框的下锁止构件具备在引导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下横框的网屏展开端侧配设支点部,利用弹簧构件翘起自由地支承从该支点部上向引导部侧延伸且在前端具有下挂钩的操作框的载置部,在操作框搁置到下挂钩之上时,该操作框变成与上述引导部相同的高度的结构,在沿着下横框的引导部使网屏向展开部位侧移动的操作框到达下锁止构件的下挂钩时,该操作框搁置到下挂钩之上,通过其重量使该下挂钩下降至与上述引导部相同的高度,该操作框能够向网屏展开部位移动,操作框通过该移动越过下挂钩时,利用上述弹簧构件的作用力使下挂钩卡止于操作框的下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上横框中的网屏展开部位,具备具有卡止于处于该部位的操作框的上部而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上挂钩的上锁止构件,该上挂钩通过该上挂钩的弹性位移而允许沿着上横框的引导部向上述部位移动的操作框横向移动至上述部位,而在操作框到达该部位时,弹性地向上移动至从下侧卡止于设置于该操作框的上端的卡止部片而阻止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高度,通过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的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上述下挂钩的横跨,由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使操作框的下部能够向收纳方向移动时,卡止于上述上锁止构件的上挂钩的操作框的上端的卡止部片也随着该操作框的抬起而横跨上述上挂钩,由此,由上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其他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上锁止部件,上锁止部件一边沿着设置于操作框的上部的升降引导器升降自如地被保持,一边对应于操作框的开闭移动而沿着设置于上横框内的滑动轨道滑动,在上述滑动轨道中的上述网屏展开部位,设置将与操作框一起移动至该部位的上锁止部件仅落入一定量的缺口,由向该缺口的上锁止部件的落入所进行的卡止而阻止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通过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的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上述下挂钩的横跨,由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的下部向收纳方向移动时,通过伴随着上述操作框的抬起的上锁止部件的向滑动轨道上的抬起返回,由上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其他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网屏框中的上横框以及下横框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并且将设置于上述上横框以及下横框的上锁止构件与下锁止构件以能够相互交换它们的安装位置的方式进行安装,使该网屏框在其框面内旋转180度,由此能够使转动轴变更为左右相反。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横推拉网屏装置,其特征在于,是网屏框的一对纵框构成为具备网屏的卷绕轴的卷绕箱,在利用该网屏框的上下横框中的共同的引导部来引导上下端的一对操作框,安装从上述各个卷绕轴导出的一对网屏的各一端,通过该操作框对两个网屏在其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独立地进行横向移动所进行的开闭的横推拉网屏装置,在横框中的各个网屏的展开状态下各个操作框所位于的网屏展开部位,具备下锁止构件,下锁止构件具有分别卡止于操作框的下端而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下挂钩,该下锁止构件引导其上为止的操作框的向展开部位侧的横向移动,而在操作框到达网屏展开部位时,上述下挂钩卡止于该操作框的下端而阻止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上述上横框的引导部将在抬起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的操作框时,妨碍横跨向上移动至卡止于该操作框的高度的上述下挂钩的部分作为能够向上移动空间,通过该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下挂钩的横跨,由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横推拉网屏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上横框中的网屏展开部位,具备上中央锁止构件,上中央锁止构件具有卡止于处于该部位的一对操作框的各个上部而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一对上挂钩,该上挂钩通过该上挂钩的弹性位移而允许沿着上横框的引导部向上述部位移动的各个操作框横向移动至上述部位,而在各个操作框到达该部位时,弹性地向上移动至从下侧卡止于设置于该操作框的上端的卡止部片而阻止各个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高度,通过处于展开状态的两个网屏的各个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上述下挂钩的横跨,由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使操作框的下部能够向收纳方向移动时,卡止于上述上锁止构件的上挂钩的各个操作框的上端的卡止部片也随着该操作框的抬起而横跨上述上挂钩,由此,由上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各个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上锁止部件,上锁止部件一边沿着设置于上述一对操作框的上部的升降引导器升降自如地被保持一边对应于操作框的开闭移动沿着设置于上横框内的滑动轨道滑动,在上述滑动轨道中的上述网屏展开部位,设置使与操作框一起移动至该部位的上锁止构件仅落入一定量的缺口,通过向该缺口的上锁止构件的落入所进行的卡止而阻止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通过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的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上述下挂钩的横跨,由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使操作框的下部能够向收纳方向移动时,伴随着上述操作框的抬起的上锁止部件的向滑动轨道上的抬起返回,由上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使操作框能够向收纳方向移动。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本发明的横推拉网屏装置,能够提供一种横推拉网屏装置,如作为操作框的锁止机构而已知的落入方式那样,在操作框到达网屏的展开位置时,该操作框本身不会落入到导轨的凹陷等,仅为了锁止操作框而另外设置的锁止构件向锁止状态转移,因此,安装于操作框的网屏不会受锁止机构的影响而变形并变成出现褶皱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第1实施例通过操作框将网屏锁止在展开位置的状态的部分切割正面图。

图2(a)是图1的ⅱa-ⅱa位置上的侧截面图,(b)是ⅱb-ⅱb位置上的侧截面图。

图3是表示刚使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的上下端卡止于上下锁止构件的上下挂钩之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正面图。

图4是表示将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的上端卡止于上锁止构件的上挂钩的状态的部分切割正面图。

图5是表示使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的上下端从上下锁止构件的上下挂钩脱离的状态的部分切割正面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下锁止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上锁止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网屏装置的第2实施例作为在操作框的全展开状态下锁止的状态来表示的部分切割正面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例的该锁止状态的侧截面图。

图10是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处于开闭操作状态时的侧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将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的下端卡止于下锁止构件的下挂钩的状态的部分切割正面图。

图12是表示解除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的上下端的锁止的状态的部分切割正面图。

图13是该实施例中的下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4是该实施例中的下锁止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框的上端的上框所进行的引导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向操作框的上端的上锁止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锁止构件的基本结构应用于左右双开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第3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18(a)是上述第3实施例中的下中央锁止构件的侧截面图,(b)是其平面图。

图19是该实施例中的上中央锁止构件的侧截面图。

图20是表示将上述第2实施例的横推拉网屏装置应用于双开的横推拉网屏装置中的第4实施例的主要部分正面图。

图21是该实施例中的下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符号的说明

1网屏框

4上横框

5下横框

10网屏

14操作框

20导轨

23下锁止构件

23a下挂钩

24上锁止构件

24a上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7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第1实施例。如图1及图2等明确所示,该横推拉网屏装置中的网屏框1具备一对纵框2、3与上下横框4、5。上述纵框2、3中,其一个纵框2作为在内部具备用于卷绕网屏10的卷绕轴12的卷绕式的网屏装置的卷绕箱而构成,另一个纵框3作为在网屏10的展开状态下安装于该网屏10的一端的操作框14所抵接的支承框而构成。

上述横框4、5,它们的一端与构成卷绕箱的纵框2的上下端连结,它们的另一端与构成支承框的纵框3的上下端连结。上述卷绕箱内所具备的网屏的卷绕机构利用设置于卷绕轴12内的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将网屏10卷绕于该卷绕轴12并收纳。上述网屏10能够构成为防虫纱门窗用的网,但并不限于此。

上述上下横框4、5在其内部具备在该网屏的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引导网屏10以及安装于该网屏的一端并对其进行开闭操作的操作框14的上下端的横向移动的引导部,由使槽状部4a、5a向彼此的相对面侧开口的模具构成,在这些开口的开口边缘突出设置有向内相对的各一对引导边缘部6及7。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操作框14的上下两端部,在表背两面侧具备由上述横框4、5的一对引导边缘部6及7的内侧面引导的一对立壁16,利用上述引导边缘部6及7,沿着网屏10的开闭方向引导操作框14的上下端。

另外,在上述下横框5的槽状部5a内收纳作为支承操作框14的下端并引导其横向移动的引导部的导轨20。该导轨20在保持在下横框5的槽状部5a的内底的支承基板20a的上方形成平坦面20b,将其作为用于使设置于操作框14的下端的一对立壁16之间的一对转轮17转动的转动面。

此外,在图示的第1实施例中,在上横框4内也收纳同样的导轨20,但如后面所述,该横推拉网屏装置通过在其框面内使网屏框1旋转180度而能够将转动轴变更为左右相反,所以,作为横框4、5内的导轨20,使用相同形状,以使其作为将网屏框1反转时的下横框而发挥功能。因此,在上横框4中导轨20并非直接地引导操作框14,但在与设置于槽状部4a的开口边缘的一对引导边缘部6一起设定操作框14的移动路径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引导部。

为了保持网屏10的上下端并使其横向移动,尽管省略图示,但在网屏10的上下端边缘以并列状态安装多个卡合片。安装于上述网屏10的上下端的卡合片可以利用通用的拉链的半体或者具有与其相同构造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在上述上下横框4、5内的导轨20中的平坦面20b的背部,在该平坦面的中央部设置使狭缝20d开口的卡合槽20c,使上述卡合片卡合于该狭缝20d,由此,使网屏10的上下端保持于该狭缝20d而形成为能够横向移动。

在网屏框1内的整个面展开网屏10的状态下,为了能够将操作框14锁止在该位置,在上述上下横框4、5,不将导轨20设置至网屏10处于展开状态时操作框14所位于的网屏展开部位,在下横框5中取代该部位的导轨,将下锁止构件23在上横框4中同样在该部位配设上锁止构件24。该下锁止构件23引导在其上的操作框14的向展开部位侧的横向移动,但在该操作框到达网屏展开部位时,其所具备的下挂钩23a卡止于操作框14的下端而阻止该操作框的向收纳方向的移动。

参照图1~图6,对下锁止构件23的结构进行说明。该下锁止构件23作为在上述导轨20的纵框3侧端构成导轨20的延长部分的构件而配设,在设置于下横框5的槽状部5a的内底的基台25上,如后面所述翘起自如地配设。该下锁止构件23并非具备使操作框14的所述转轮17一直转动的转动面,在利用操作框14展开网屏10时,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依次一边改变引导的状况一边最终如图1所示将设置于操作框14下端的所述一对立壁16的下端在下锁止构件23上卡止于设置于其卷绕箱侧端的下挂钩23a,从而阻止操作框14的向收纳方向的横向移动。

更具体来说,该下锁止构件23相对于从下横框5的纵框3侧端到达至下锁止构件23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基台25,利用图6所示的定子27翘起自如地被保持,该翘起的支点f处于下锁止构件23的下面的中间部上的基台25的端部附近,将从基台25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引导突起25a嵌入到下锁止构件23内的纵槽23b并引导上下移动,能够使其在图1与图3所示的姿势之间翘起。另外,上述下锁止构件23的两侧的一对下挂钩23a,将面向导轨20的一侧作为由操作框14的下端所进行的按压而被下压的斜面23c,另外,在比两个挂钩23a更靠近纵框3侧的下锁止构件23的两侧,形成移动至网屏展开部位的操作框14的立壁16的下端被载置的载置部23d。

如果依次说明上述下锁止构件23中的操作框14的引导的状况,则在将图1虚线所示的位置的操作框14沿着导轨20向将网屏10展开的方向移动时,首先,操作框14的下端抵接于下挂钩23a的斜面23c,将该斜面23c下压,然后,操作框14搁置到下锁止构件23之上。然后,如果操作框14进一步移动,则如图3所示,该操作框14下端的前端部到达倾斜的上述载置部23d,一边按压该载置部23d一边移动。

然后,如果上述操作框14的前端部越过下锁止构件23的支点部,则操作框14相对于该下锁止构件23作用使该载置部23d水平返回的力,另外,转轮17也与其相前后地到达下锁止构件23上,但无论如何,如果操作框14的下端的立壁16到达越过下锁止构件23的下挂钩23a的位置,则由于操作框14的重力,下锁止构件23的载置部23d取水平姿势,变成在其上载置有操作框14的立壁16的图1所示的状态。该位置是操作框14处于网屏展开部位并且该操作框14与下锁止构件23的下挂钩23a卡止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操作框14到达下锁止构件23后,操作框14的立壁16越过下挂钩23a等时,操作者的手隔着操作框14可能会感受到多个操作框14的上下移动,但手的感觉能够向操作者传达操作框14已经到达下锁止构件23。但是,在想使其更小的情况下,可以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原材料形成下锁止构件23本身或由定子27将其保持在基台25的机构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减轻上述操作框14的上下移动。再有,即使在操作框14存在上述的上下移动,在网屏的展开时,它也不会变形并变成出现褶皱的状态。

作为利用上述定子27将下锁止构件23安装在基台25的安装构造,实质上与专利文献1的图16所公开的结构相同,在设置于固定在横框5中的下锁止构件23的安装位置的上述基台25的固定孔内形成一对螺旋槽,由在设置于下锁止构件23中的与上述基台25的固定孔对应的位置的安装孔23e由弹性环等旋转自如地扣住固定的上述定子27进行固定。该定子27是卡止于设置于上述基台25的固定孔的螺旋槽的一对销突出设置于周面的定子,使该一对销通过上述基台25的固定孔内的螺旋槽并在该固定孔内向与操作框1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保持,由此,能够实现下锁止构件23的上述的翘起。

如上所述,该横推拉网屏装置通过将网屏框1上下反转而能够将转动轴变更为左右相反,但此时,需要交换上下横框4、5内的上下锁止构件24、23的安装位置,因此,下锁止构件23与上锁止构件24,对将它们固定在横框4、5的基台25进行共同化,并且也对这些下锁止构件23与上锁止构件24的定子27进行共同化,从而构成为能够简单地交换。此外,拆除下锁止构件23时,将该定子27相反旋转,由此,该定子27的销沿着螺旋槽移动,从而下锁止构件23从基台25露出,能够容易地进行其拆除。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下锁止构件23的横推拉网屏装置,不会如作为操作框的锁止机构而已知的落入方式(参照专利文献1)那样,操作框14到达网屏10的展开位置时该操作框本身落入到导轨的凹陷等,仅锁止构件向锁止状态转移,因此,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也不会受到锁止机构的影响而变成出现褶皱的状态。

为了解除上述下锁止构件23所进行的操作框14的下端的锁止,如图5所示,只要抬起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10的操作框14,横跨向上移动至与该操作框14卡止的高度的下挂钩23a即可,通过该操作框14的抬起所进行的下挂钩23a的横跨,由下横框5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能够使操作框14向收纳方向移动。此外,参照图1及图5而如后面所述,在操作框14上的上横框4内形成能够向上移动的空间8,所以,不会妨碍抬起操作框14的下端被下锁止构件23锁止的位置上的该操作框14。

卷绕轴12内的卷绕弹簧的作用力经由网屏10而作用于上述操作框14,所以,仅由上述下锁止构件23所进行的操作框14的下端的锁止而无法将网屏10稳定地保持在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或者欲将操作框14更稳定地保持在网屏展开部位的情况下,将以下所说明的上锁止构件24设置于具备上述下锁止构件23的位置的上方的上横框4即可。此外,如上所述,将网屏框1上下反转而能够使转动轴变更为左右相反,此时,为了能够容易地交换上下锁止构件24、23的安装位置,将固定两个锁止构件的基台25以及定子27共同化,所以,省略有关它们的说明。

参照图1~图5及图7,对上述上锁止构件24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上横框4的向下开口的槽状部4a的内底,利用定子27,翘起自如地将该上锁止构件24相对于从纵框3侧端到达至上锁止构件24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基台25进行保持,其翘起的支点处于上锁止构件24的下面的大致中央部分上的基台25的端部附近。上述上锁止构件24能够在图1与图4所示的姿势之间翘起,通过收纳在内部的弹簧而始终保持为图1的状态。

另外,上述上锁止构件24,如图7所示,在两侧上比上述支点更向卷绕轴12侧突出的部位,具备向上突出的一对挂钩24a,将该上挂钩24a的面向导轨20的一侧形成于通过在为了展开网屏10而从与卷绕轴12侧接近的操作框14的一部分、即操作框14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上述立壁16的相对面侧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16a而被下压的部位的斜面24b。

此外,上述上锁止构件24未支承操作框14本身,所以,不具备如下锁止构件23的载置部23d那样,支承向网屏展开部位移动的操作框14的部位。

对上述上锁止构件24中的操作框14的引导的情况进行说明,将图1虚线所示位置的操作框14沿着导轨20向展开网屏10的方向移动,经图3的状态进一步进行该移动,则如图4所示,直至从操作框14的上端突出的一对立壁16的相对面上的一对卡合突起16a分别抵接于上锁止构件24中的一对挂钩24a的背面的斜面24b。

但是,上述锁止构件24,通过设置于与基台25之间的未图示的弹簧,上挂钩24a向下方可翘起地被保持,所以,通过按压上述斜面24b的卡合突起16a的作用向下方移动而允许卡合突起16a的通过,在操作框14移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时,通过作用于上锁止构件24的弹簧的复原力,上挂钩24a向上移动至图3的位置,该上挂钩24a与操作框14的下端卡止。此外,也可以取代上述弹簧,使上挂钩24a本身弹性地向上移动。

这样,为了解除锁止上下端的操作框14的该锁止,与上述的下锁止构件23所进行的操作框14的下端的锁止解除的说明中所述的情况同样,如图5所示,将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10的操作框14抬起到设置于操作框14的上横框4内的能够向上移动空间8即可,由此,如果突出设置于该操作框14的上端的一对立壁16的卡合突起16a被抬起至横跨上挂钩24a的高度,则由上横框4的引动部所进行的引导,能够使操作框14向收纳方向移动。在该操作框14的抬起中,其抬起高度也需要是横跨向上移动至与该操作框14的下端卡止的高度的下挂钩23a的高度,由此,能够同时解除锁止上下端的操作框14的该锁止。

上述横推拉网屏装置,将网屏框1的外形形成为实质上上下对称的形状,通过网屏框1的框面内的180度的旋转,能够将网屏10的转动轴变更为左右相反,但在该变更时,如上所述,需要变更上锁止构件24与下锁止构件23的安装位置。此外,由于该两个锁止构件的位置的变更,在新的上横框中的网屏展开部位,在此处安装上锁止构件24,由此,必然形成上述能够向上移动空间8。

下面,参照图8~图16,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该横推拉网屏装置中的网屏框31如图8及图9等明确所示,具备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一对纵框32、32与上下横框34、35,其一个纵框32作为具备网屏10的卷绕轴42的卷绕箱而构成,另一个纵框33作为网屏10的操作框44所抵接的支承框而构成。上述横框34、35的各一端与纵框32的上下端连结,各另一端与纵框33的上下端连结,利用设置于卷绕轴42内的弹簧的作用力,将网屏10卷绕在卷绕轴42并收纳,这些结构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

上述上下横框34、35在该网屏10的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引导网屏10以及安装于该网屏10的一端并对其进行开闭操作的操作框44的各上下端的横向移动,与第1实施例同样,使槽状部34a、35a向它们的相对面侧开口,在该开口的开口边缘突出设置各一对引导边缘部36及37,由此,对设置于操作框44的上下两端部的一对立壁46的外表面进行引导。

另外,在上述上下横框34、35的槽状部34a、35a内收纳引导操作框44的横向移动的导轨50、51。其中,特别是下横框35的导轨51与第1实施例同样,在被保持在下横框35的槽状部35a的内底的支承基板51a的上方形成平坦面51b,将其作为用于使操作框44的下端的一对转轮47转动的转动面。

另一方面,上述上横框34的槽状部34a内的导轨50与上述下横框35的导轨51一起,将使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网屏10的上下端边缘的多个卡合片卡合的狭缝50d、51d在各个导轨中的对应位置的平坦面50b、51b的中央部开口,并且使上述卡合片卡合于该狭缝,由此,保持网屏10的上下端,从而形成为能够横向移动。

此外,该第2实施例的横推拉网屏装置并非如第1实施例所示具有通过网屏框的反转使转动轴变更为左右相反的结构,所以,不需要在上横框34的导轨50设置转轮47的转动面等,不仅一部分的结构与第1实施例的导轨不同,在上下的导轨50、51也存在下述的结构的不同。

对第2实施例的下锁止构件53的结构进行说明,设置于下横框35的该下锁止构件53作为构成该导轨的延长部分的构件而在上述导轨51的纵框33侧配设,在下横框35的槽状部35a的内底中的网屏展开端侧配设支点部53e,从该支点部53e上将下锁止构件53的两侧向导轨51侧延长,利用弹簧构件53b翘起自如地支承在前端具有一对下挂钩53a的操作框44的载置部53d。上述一对下挂钩53a将面向导轨20的一侧作为由操作框44的下端所进行的按压而被下压的斜面23c,另外,下锁止构件53的两侧的载置部53d以能够载置移动至网屏展开部位的操作框44的立壁46的下端的方式形成。

因此,沿着下横框35的引导部将网屏10移动至展开部位侧的操作框44的下端接触于下挂钩53a的斜面53c,由此,该操作框44搁置到其上时,下挂钩53a通过其重量而被下压,操作框44以与上述引导部相同的高度移动至网屏展开端侧,另外,如果该操作框44越过载置部53d的前端的下挂钩53a,则挂钩53a通过弹簧构件53的作用力而卡止于设置于操作框44的上述一对立壁46的下端,阻止向收纳方向的横向移动,从而保持在网屏展开部位。

上述下锁止构件53以在设置于操作框44的下端的上述一对立壁46的下端处于上述下锁止构件53的水平的载置部53d上时,该操作框44的高度与该操作框的转轮47在上述导轨51的平坦面51b上转动时的高度相同的方式设定。因此,不会如专利文献1的落入方式那样,安装在操作框的网屏受到锁止机构的影响而变形并变成出现褶皱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该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横推拉网屏装置中,具备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上锁止构件24对应的上锁止部件54。对该上锁止部件54的结构进行说明。大致来说,该上锁止部件54一边沿着设置于操作框44的上部的升降引导器46a升降自如地被保持,一边对应于操作框44的开闭移动沿着设置于上横框34内的滑动轨道50e滑动,但在操作框44到达网屏展开部位时,落入到滑动轨道50e的切除部50f并卡止。

更具体来说,该上锁止部件54如图15及图16明确所示,将操作框44的上端中的上述立壁46的上部外面作为升降引导器46a,形成上下滑动自如地嵌入其中的帽状,在直至操作框44到达网屏展开部位的网屏10的开闭操作阶段,将作为该上锁止部件54的一部分的滑动部54a滑动自如地载置于形成于上横框34内的导轨50中的外侧面的滑动轨道50e上,在网屏展开部位,如图8及图15明确所示,通过将上述滑动轨道50e切除而形成切除部50f,通过将上锁止部件54仅以一定量落入其中,由此,将从该上锁止部件54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4b等卡止于设置于上述导轨50等的制动部50g上,阻止操作框44向收纳方向移动。

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将滑动轨道50e形成于导轨50中的外侧面(上述平坦面50b的背面侧),但并非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上横框34的内侧面等,另外,在网屏展开部位与制动部50g抵接的突出部54b能够形成于该上锁止部件54的任意部位。

另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仅在一对立壁46的一个嵌入上锁止部件54,但也可以在两个,另外,也可以使用设置于与上述立壁46不同的部位的升降引导器46a。

这样,为了解除与下锁止构件53一起锁止上锁止部件54的操作框44的该锁止,与上述的下锁止构件53所进行的操作框44的下端的锁止解除同样,如图12所示,将处于展开部位的网屏10的操作框44抬起至设置于操作框44上的上横框4内的能够向上移动空间38即可,由此,将嵌入该操作框44的上端的升降引导器46a的上锁止部件54抬起返回至滑动轨道50e上,由此,如果由上下横框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并滑动自如地进行载置,则由上横框4的引导部所进行的引导而能够使操作框44向收纳方向移动。在该操作框44的抬起中,其抬起高度也需要是横跨向上移动至卡止于该操作框44的下端的高度的下挂钩23a的高度,由此,能够同时解除锁止上下端的操作框44的该锁止。

此外,在网屏展开部位中的操作框44的向能够向上移动空间38的抬起后,需要使上锁止部件54向引导部侧移动并载放在滑动轨道50e上,但是,如果导轨50的支承基板50a的网屏展开部位侧端阻碍该操作框44的移动,则如图所示,只要在该支承基板的网屏展开部位侧端设置必要的缺口50h来扩大上述能够向上移动空间38即可。

图17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的横推拉网屏装置所具备的锁止机构的基本结构应用于将左右一对网屏向两侧打开的双开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第3实施例。

该第3实施例的双开的横推拉网屏装置的整体结构构成为,网屏框61的左右一对纵框62a、62b与第1实施例同样,构成为在内部具备网屏的卷绕轴72的卷绕箱,在利用该网屏框的上下横框64、65中的共同的引导部来引导上下端的一对操作框74a、74b,安装从上述各卷绕轴导出的一对网屏10a、10b的各一端,通过该操作框对两个网屏在其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独立地进行横向移动所进行的开闭,由此,能够将其开闭。

将上述操作框74a、74b保持于各个网屏10a、10b的展开状态下该各个操作框74a、74b所位于的网屏展开部位,因此,在下横框65,具备卡止于该下横框中的各个操作框74a、74b的下端且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下中央锁止构件83,另外,在上横框64,具备卡止于各个操作框的上端且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的上中央锁止构件84。设置上述上下中央锁止构件83、84的部位,根据由两个网屏10a、10b的展开范围决定的展开位置,不一定限于上下横框64、6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

对上述中央锁止构件83、84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首先,图17及图18所示的下中央锁止构件83在切除设置于下横框65的内底的导轨81的中央部的部位的该下中央锁止构件83的设置位置,利用保持基台86翘起自如地保持在前端具备下挂钩85b的一对下锁止部片85,并固定该保持基台86的中央部86a。上述保持基台86所进行的一对下锁止部片85的保持,使该下锁止部片85的前端侧向左右一对纵框62a、62b侧,在设置于该保持基台86的中央部86a的下面两侧的一对凹部86b,分别嵌入设置于下锁止部片85的基端侧的保持突起85a,在将保持基台86固定在上述下横框65的内底时,去除该保持突起85a从该凹部86b脱离的空间。另外,保持在保持基台86的下锁止部片85具备在其上面载置移动至网屏展开部位的操作框的立壁46的下端的载置部85d,通过移动至该载置部85d上的操作框的重量平衡或者设置于下锁止部片85的下部的弹簧,对下挂钩85b向向上移动方向施力。

具有上述结构的下中央锁止构件83,在利用操作框74a、74b展开网屏时,操作框的立壁46的下端在下锁止部片85之上下压设置于其前端侧的下挂钩85b,在该下锁止部片85之上引导操作框的向展开部位侧的横向移动,但在该操作框到达网屏展开部位时,上述下挂钩85b卡止于该操作框的下端而阻止操作框向收纳方向横向移动。

此外,在将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收纳在纵框62a、62b内的情况下,在上述上横框64的引导部中,需要将抬起处于展开状态的网屏的操作框时,妨碍横跨向上移动至与操作框的下端卡止的高度的上述下挂钩的部分作为能够向上移动空间,通过操作框的抬起所进行的下挂钩的横跨而使操作框能够向收纳方向移动,与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另一方面,上中央锁止构件84,如由图17及图19可知的那样,在上横框64中的该中央锁止构件的设置部位,通过切除收纳在该上横框内部的导轨80的中间,从而固定地设置于该切除部分。该上中央锁止构件84,相对于固定于上横框64的保持底座90,在两端分别具备一对上挂钩92a的上锁止构件92相对于保持底座90能够上下移动地保持该上锁止构件92的状态下,通过螺钉93进行安装,利用收缩设置于该螺钉的头部与上锁止构件92的安装筒之间的弹簧94,将该上锁止构件92向保持底座90侧施力。

上述上锁止构件92的上挂钩92a的功能在于,与在之前所说明的第1实施例中的操作框14的上端的一对立壁16的相对面侧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16a同样,在该第3实施例中,也在操作框74a、74b的立壁76具备同样的卡合突起76a,利用到达展开部位的操作框74a、74b的卡合突起76a,上述上挂钩92a被下压,卡合突起76a与该上挂钩92a卡止,因此,与第1实施例的情况同样,阻止该操作框向收纳方向移动。另外,用于解除该上锁止构件92所进行的锁止的机构及其操作方法也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情况实质上没有改变。此外,图19中的符号95单单表示间隙盖。

图20以及图21基本上表示将上述第2实施例的横推拉网屏装置所具有的结构应用于双开的横推拉网屏装置中的第4实施例。该横推拉网屏装置与图17所示的第3实施例的横推拉网屏装置同样,是将一对网屏10a、10b设置于网屏框61中的左右的纵框与各个操作框74a、74b之间,利用两个操作框独立地进行各个网屏的开闭,通过中央部上的两个操作框74a、74b的对接,将两个网屏保持在展开状态的双开的装置,除了设置与第2实施例同样的上锁止构件84a、84b以及下锁止构件83a、83b之外,双开的网屏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例没有改变。在网屏框61的中央部对接的一对操作框74a、74b相互与第2实施例中的纵框33同样,也具有作为另一个操作框的支承框的功能。

再有,在上下横框64、65中,在展开各个网屏10a、10b时,在各操作框74a、74b在对接状态下所位于的部位,分别设置与上述第2实施例相同的上锁止部件84a、84b及下锁止构件83a、83b。这些上锁止部件84a、84b及下锁止构件83a、83b的结构以及作用与在第2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实质上没有改变,因此,对与图中的第2实施例的各个构成构件对应的部分标注与第2实施例相同的符号,省略它们的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