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枕芯及包含其的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570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枕芯及包含其的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枕芯及包含其的枕头。



背景技术:

市面上很多枕头都为一次发泡成型,软硬度一致,无法达到正睡和侧睡合理区分,无法满足颈部曲度不同人群使用。

因此,有人将枕头进行创新,例如,公开号为TWM437136U的专利系一种组合式枕头,其包括有一载体及二侧睡高度调整组件,该载体上形成一仰睡区及二侧睡区,该仰睡区位于该二侧睡区之间,该二侧睡高度调整组件系分别组设于该载体的二侧睡区上,该二侧睡高度调整组件皆包含有至少一侧睡高度调整单元及一固定件,所述侧睡高度调整单元置于侧睡区并以固定件固定于侧睡区上,其中,依据不同体型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可调整组合式枕头于侧睡区的高度,让使用者仰睡时可枕卧于高度较低的仰睡区,以及使用者翻身侧睡时可枕卧于高度较高之侧睡区的侧睡高度调整单元上,让使用者的颈部肌肉不会紧绷,提供良好的舒适性、支撑性与适用性。

虽然上述方案方便的提高了枕头的舒适性,但是,目前上述的产品为移动分开式组合,不方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各个组件也经常散开,无法达到真正的功能性和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可以达到合理引导健康睡眠,减少和预防颈椎疾病的困扰,并且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真正的功能性和舒适感的枕头制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颈枕区、头枕区和第二颈枕区,所述的第一颈枕区包括第一卧睡颈枕区和设置于第一卧睡颈枕区两侧的两个第一侧睡颈枕区,所述的第二颈枕区包括第二卧睡颈枕区和设置于第二卧睡颈枕区两侧的两个第二侧睡颈枕区,所述的第一侧睡颈枕区与所述的第二卧睡颈枕区的硬度相同,所述的第一侧睡颈枕区、第一卧睡颈枕区、第二卧睡颈枕区和头枕区的硬度依次降低。

不同的软硬度和使用位置的不同能够更好的提供颈部支撑,更加适合颈部睡眠需要支撑的人群。前后左右软硬度的不同,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睡眠习惯、颈部生理曲度不同的人群,达到正睡和侧睡的合理效果,引导健康睡眠习惯。头枕区和颈枕区之间的硬度差别,符合人体头部和颈部的生理特性,使用过程中可以起到减少和预防颈椎疾病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的枕芯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枕区,所述的侧枕区的硬度与第二侧睡颈枕区的硬度相同。侧枕区的设置可以丰富枕头的使用方式,并且设置在硬度最小的头枕区的边缘,对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卧睡颈枕区、第一侧睡颈枕区、第二卧睡颈枕区、第二侧睡颈枕区、头枕区和侧枕区为一体连接。一体式的连接可以使得整体的各个分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需要多余的连接件,结构简单,并且使用过程中不用担心松散、分开或变形等。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卧睡颈枕区、第一侧睡颈枕区、第二卧睡颈枕区、第二侧睡颈枕区、头枕区和侧枕区均包括基体和凸起,所述凸起数量为多个,且在基体的表面呈阵列排布。采用起伏的凸起对于颈部和头部有一定的接触摩擦,在使用的时候更加贴合和舒适。优选地,所述凸起呈豌豆状,截面尺寸为32mm*35mm,达到视觉美观的同时也能达到合理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枕芯的材质为发泡棉。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枕头,包括枕套和上述的枕芯。

进一步地,所述的枕套上在对应于第一卧睡颈枕区和/或第二卧睡颈枕区的位置设置有理疗贴。优选的,所述的理疗贴为颈灸贴或磁疗贴。

进一步地,所述的枕套的材料为3D面料,更加透气柔和舒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使用位置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软硬度区分,可以达到合理引导健康睡眠,减少和预防颈椎疾病的困扰。搭配理疗贴的理疗效果,能更好的防护颈椎。较市面上组合式的枕头,本实用新型的枕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一个完整的枕头里有不同的软硬度供使用,而且没有连接件,不影响使用,可达到最佳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枕芯的各个分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枕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枕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头枕区;2、第一卧睡颈枕区;3、第一侧睡颈枕区;4、第二卧睡颈枕区;5、第二侧睡颈枕区;6、侧枕区;7、基体;8、凸起;9、枕套;10、理疗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更多。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图3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颈枕区、头枕区1和第二颈枕区,所述的第一颈枕区包括第一卧睡颈枕区2和设置于第一卧睡颈枕区2两侧的两个第一侧睡颈枕区3,所述的第二颈枕区包括第二卧睡颈枕区4和设置于第二卧睡颈枕区4两侧的两个第二侧睡颈枕区5,所述的第一侧睡颈枕区3与所述的第二卧睡颈枕区4的硬度相同,所述的第一侧睡颈枕区3、第一卧睡颈枕区2、第二卧睡颈枕区4和头枕区1的硬度依次降低。

不同的软硬度和使用位置的不同能够更好的提供颈部支撑,更加适合颈部睡眠需要支撑的人群。枕芯各个部分软硬度的不同,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睡眠习惯、颈部生理曲度不同的人群,达到正睡和侧睡的合理效果,引导健康睡眠习惯。下面对各部分的特点进行分别阐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枕芯有两种主要的使用方式,一种是第一颈枕区和头枕区1组合使用,另外一种为第二颈枕区和头枕区1组合使用。

在第一颈枕区内,第一卧睡颈枕区2的硬度比第一侧睡颈枕区3要软,其软硬度适中,适合正卧睡眠姿势,压下去后承托力刚好用于支撑颈部;两侧的第一侧睡颈枕区3的硬度最硬,适合侧睡时使用,承托力较好,压力较小,可以使得侧睡比正卧睡姿时高度高一点。由于软硬度的不同,同种重量压下去枕芯的高度不同,第一颈枕区的一侧具有合理的颈部承托力,比较适合颈部曲线长,或者偏男性用户使用,中间的头枕区1硬度最软,支撑头部时实现合理的曲线承托。

在第二颈枕区内,第二卧睡颈枕区4的软硬度适中,适合正卧睡姿使用,可以提供合适的颈部承托力;两侧的第二侧睡颈枕区5的硬度壁第二卧睡颈枕区4要硬,适合侧睡使用。第二颈枕区的整体硬度要软于第一颈枕区,该侧比较适合颈部曲线较短,或者偏女性的用户使用。

优选地,所述的枕芯的两侧分别设有侧枕区6,所述的侧枕区6的硬度与第二侧睡颈枕区5的硬度相同。侧枕区6的设置可以丰富枕头的使用方式,并且设置在硬度最小的头枕区1的边缘,对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的第一卧睡颈枕区2、第一侧睡颈枕区3、第二卧睡颈枕区4、第二侧睡颈枕区5、头枕区1和侧枕区6为一体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各个区域分离显示,仅仅是作为枕芯的是有各个具有不同硬度的区域组成的,仅仅用于作为各个硬度区域的直观示意,并不表示枕芯是可以分离多个小模块。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的第一卧睡颈枕区2、第一侧睡颈枕区3、第二卧睡颈枕区4、第二侧睡颈枕区5、头枕区1和侧枕区6均包括基体7和凸起8,所述凸起8数量为多个,且在基体7的表面呈阵列排布。优选地,所述凸起8呈豌豆状,截面尺寸为32mm*35mm,达到视觉美观的同时也能达到合理的舒适度。所述枕芯的材质优选为发泡棉。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种枕头,包括枕套9和上述的枕芯。具体地,所述的枕套9上设置有理疗贴10。理疗贴10可以设置在对应于第一卧睡颈枕区2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对应于第二卧睡颈枕区4的位置,当然还可以在第一卧睡颈枕区2和第二卧睡颈枕区4均设置理疗贴10。具体地,上述理疗贴10为颈灸贴或磁疗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的枕套9的材料为3D面料,3D面料又称3D网布,指高弹高密三维立体中空结构,上下网孔六面透气,中间采用功能性聚酯纤维材料,呈X-90°支撑的一种革命性的软体材料。具有透气,防螨虫等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